夏明志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63章 除权臣义士报恩,克乱局西平得位

却说巴蜀生乱之际,江南又起变故。

建康二年九月中,高裕正与阳朔共进晚膳时,被厨师聂轲用鱼腹之剑袭杀,终年二十七岁。

阳朔亦重伤昏迷。

高裕母亲韦氏闻讯后恐事成难,于是强忍悲痛,急令禁军统领白哲恩封锁消息,而后差人召来杨逵、孙骏之等臣共计对策。

若说此间细情,这孟轲原为尚书司马如之门客,后如之遭高裕冤杀,其也牵连受害,被高裕施以流刑。

迁徙途中,孟轲因贿赂兵士方得避祸逃生。然其心中执念,是欲为如之复仇。

几经辗转,轲方至吴郡,然无门路相投,故蛰伏以待。

后闻吴郡太守韦忠懿因未得高裕封赏心中不快,常与裕之心腹阳朔为难,轲便觉有机可为,遂投其门下,渐得恩信。

轲心恨高裕,常私下离间韦忠懿,使其二人离心。

忠懿初时尚定,然时日一久,亦觉无出头之法,遂暗投高祥门下。

后又依孟轲所请,将其献于高裕。因孟轲厨艺精湛,故渐得高裕恩宠。

时日一久,轲见高裕无防,遂暗定此计,趁其主臣二人醉酒之际,于席间将高裕刺杀。因轲已报必死之心,故在得手之后,便也举刀自刎,含笑而终。

杨逵等人与韦氏商议多时,终觉此事甚重,唯有迎立西平侯高祥方可安定。

议罢,即遣贾似明携旨往西平县相迎。

时高祥已得韦忠懿密报,知晓吴郡诸事,心中暗喜不已,谓左右佯叹道:“昨夜王星陨落,恐有祸事将起。”

对答道:“星象运转实为循环往复,今星既陨则下星更明,君侯莫要悲叹,福运将至也!”祥心中大喜,却只点头回应。

未几日,果见使者贾似明自吴郡亲至,手持韦氏懿旨令高祥速往吴郡。

祥闻报心喜,道:“见君亲至足知事真。我当奉旨共往。”遂引妻女宗亲径往吴郡。

及至城中,祥先往高裕灵前拜哭,而后谒见韦氏,痛陈心事。

韦氏泣劝道:“裕儿已逝,我唯汝一儿。望汝勤勉,恭待朝臣,以继汝父兄之志,则我死也瞑目。”

见高祥拜伏受命,韦氏方才心安,于是差人传召百官,令众人于武安殿拜见高祥。

未几,群臣尽至,见是高祥端坐王位,一时多有私议。

正此时,却见杨逵、孙骏之二人竞相下拜,百官顿有所悟,又见周边多是禁军兵士,遂齐声拜伏,口呼主公。

高祥见众官下拜,方止愠慰道:“王兄蒙难,吾悲戚万分。然吴国不可一日无君,吾虽年幼,愿承父兄之志,扫平群凶,以慰皇恩。”百官闻言,皆拜伏称是。

祥道:“只是未得皇令,继位难得人心,故吾将赶赴南京,亲告陛下。”众人虽有不愿,但见高祥意决、韦氏未阻,遂也不再多言。

于是高祥授杨逵为王府长史,韦忠懿新亭侯、王府参军之职,令二人留镇南京。自率白哲恩等部亲往南京。

这日行军途中,忽有报自南京传来,称有叛军作乱,王行端、周德麟一时难下,急来求援。

高祥细问方知是高裕身亡之事早泄于外,被南京众官知晓。

众官多有被裕所欺者,于是自发联合,借“勤王归政”之名举兵。王行端、周德麟军中亦多有相从,二将一时难敌,此刻正紧闭宫门,据城坚守。

高祥当机立断,倍道疾驰,次日便赶至南京城下。

见城门紧闭,白哲恩便出列请战。

祥阻道:“南京城高,若一时未克,只叫叛军气盛。不如趁敌局势不明,借王兄之威震之,定有奇效。”

哲恩连连称善,于是亲出阵列,喝谓守卫道:“吴王亲至平乱,汝等闭门不迎,是欲从贼抗乎?”

门将不知真假,见城下尽数吴旗,疑是高裕未亡,亲率三军来讨,顿时惧意万分,忙令左右大开城门,将吴军迎入。

祥引军入城后,即分兵进讨。

乱军早已力乏,未能应战,尽皆溃不成军,四散奔逃。仅过半日,南京即告收复。

王周二将见是高祥带兵,方知高裕果真身死,连忙下楼拜谢。

祥点头回应后,即问元义何在。

二将因守城事急,一时分心未护,故不知元义所在。

祥听罢未做迟疑,即引众人奔往皇宫,径寻元义行踪。

半日后,终在宫中枯井寻见元义,将其救上后,高祥拜泣道:“臣兄遭难致使乱臣祸京,惊扰陛下,此臣之罪也。现今贼寇伏诛,望陛下莫虑。”

元义听闻南京已定,方才安心,又见高祥甚为恭谨,心觉可善加抚慰,以收权柄,于是扶高祥起身,赞道:“卿救驾有功,忠勇过人,朕当重赏以慰天下。现今齐楚在外,窃据寰宇,朕需有卿日夜相伴,常进良策助朕讨贼,此朕之幸也。故欲使卿为侍中录尚书事,留任于京,望君莫拒!”

祥会其意,忙推辞道:“王兄薨世,吴国无主易乱,臣本该奉节守土,以报国恩。然闻南京生乱,心忧陛下安危,故而率军勤王。今乱贼尽诛,功业已成,臣当引兵回阵,再续旧命,实不敢担此重任。”

元义不听,又再三挽留。

祥见其意甚坚,心中暗道:“我不过为树忠义之名,怎可任其摆布。”于是正色道:“臣尚年幼难负此任。陛下若需良才,臣可荐江东百万俊杰入京相助,只期莫要相拒即可。”说罢,又目示左右。

白哲恩会意上前道:“吴郡尚需英主,望陛下降旨,册封西平侯继吴王位,世袭罔替,此江东子弟翘首以待也。”

元义闻言大惊,未做答复之时,又见王行端、周德麟等将亦附言相劝,心中顿时明了,只得无奈相从。

高祥遂令元义召来百官,于殿前颁旨赏功。祥得吴王位,又兼以丞相、兵部尚书之职,录尚书事、都督内外诸军事,假节钺,王行端、周德麟等一干吴臣亦皆据要位。

自此朝中尽为吴臣,夏室已名存实亡。

南京诸事定后,高祥又归至吴郡,将高裕葬于顺安县,追谥昌文侯。又引百官祭祀三日方散。

来日升殿,杨逵等众便拜伏劝进,欲立高祥为帝。

祥大惊道:“孤事帝恭,不可僭越,此事万莫再言。”

逵出列道:“所谓天行有常自有其法。现今诸侯并起、社稷崩塌,足见天命早不护夏,王上又何必拘于常俗。不若顺天举事,登基为帝。此国之幸甚!”

祥闻言欣喜,转念又摇头道:“孤新承王位,威望尚浅,贸然为之,恐失人心。况有齐楚在旁,他等岂可应允?”

逵道:“世人所喜者,名利富贵也。王上若得大统,正可广施恩惠,此百官翘首以盼也,他等安会离心。至于齐楚,王上更不用虑。国事相交,皆以利为先。且不论前番缔结和约,纵是他等执意出兵,臣料亦无过千人,战地不过一城,声讨而已无须担忧。”

贾似明亦附言道:“杨长史所言甚是。夏失其鹿,天下逐之。王上德才兼备,功过寰宇,代夏为帝,此臣等之幸,社稷之幸,万民之幸也。”百官皆附议相劝。

祥虽暗喜不已,却只回道:“卿等之意孤已尽知。只期帝自明势,早做打算,则孤之幸也。”

逵等知祥心意,附言称颂后,即遣左右相告南京亲众,使其日夜逼宫,以迫元义禅位。

时至建康三年初,高祥于吴郡会宴群臣。

宴饮之时,忽有报自边关传来,称交州杜挚引军犯境,杨明勋正与之相持,为防不测特请发兵来援。

若说交州来犯之由,正是因高裕新逝,杜挚自觉扬州人心浮动、有机可乘,于是出兵北伐。然其未料豫章杨明勋早防此事,边关险要皆被吴军占据。

故杜挚北上数日,只是倚仗人多之利暂与吴军相持,未能攻克一地。

高祥听罢,决意率军亲征,于是停宴传令众人早做准备。

众官闻高祥欲将亲往,忙劝不可犯险。

祥轻笑道:“王兄尚可北进,孤又岂会惧战?况杜挚急功好利,庸碌无为,孤正可平之以树军威,如此良机焉能坐失!”说罢,又转看杨逵。

逵见高祥成竹在胸,自也无需多言,遂附议道:“王上雄姿英发,三军必士气高昂,上下同欲者,战则必胜。故臣附议王上亲征。”

祥见杨逵并无阻挡,心下大喜,告谓众人道:“杨长史久事两代先主,英明豁达,实乃我吴国柱石,有其此言,孤再无惑矣。”众官见此,只得拜伏遵从。

待众官领命离去后,祥又召来贾似明,低语吩咐一二后,便使其离去。

时杨逵出恭归来,见众官早走,贾似明奉命离去,于是亦向高祥请辞。

祥忽心生好奇,故问杨逵可知贾似明所奉何令。

逵即道:“王上所虑者,齐楚也。然今已令颜承邢驻防京口,他与凌云交好,想来北境必一时无虞。故臣料贾似明所奉诏命乃安楚之策也。”

祥闻言大惊,连连称奇,实言道:“先生真知孤也。孤闻楚主孱弱,故欲分兵于吴楚边境,以作震慑。”

逵大惊道:“楚主虽弱,然其将相尚明,如此激之,只恐适得其反。”

祥问道:“依先生之见,孤当如何?”

逵思道:“古人云:‘欲将取之,必先予之。’不如施以怀柔,使楚国自觉无虞,则南征必无后患矣。”

祥闻言称善,遂按计而行。

次日高祥便上表元义,加授萧道太傅、楚国主,使持节之权。并以私表相告于道,欲与其约为兄弟,永不相负。

萧道得表大喜,遂不顾徐穆之苦劝,执意与吴遣使通好,而后又令景怀忠伺机南下,相助吴国伐杜。

时甄儒君已入荆楚,闻萧道此令后,自觉楚国必亡,于是混入使臣队列,投往吴国而去。

数日后,报至吴郡。

高祥见萧道中计,心中大喜,于是加升杨逵为扬州牧录尚书事,使其权领后方。

待将诸事备齐后,祥便自引万余精锐,南下往助杨明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