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
20世纪初,美国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兴起了大范围的辅导运动,职业生涯辅导领域开始建立并逐渐形成了丰富的理论模型,为个人在职业和生活方面做出正确决策提供了大量的理论支持。每一套理论都试图通过各自的观点来指导人们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发展,下面主要介绍对职业生涯的探索和实践具有较大影响的5种理论。在感受职业生涯理论发展历程的同时,大学生需要对这些理论进行借鉴和参考,以辅助自身建立起关于职业生涯规划的完整概念。
一、帕森斯特质因素论
特质因素论是职业选择与职业指导领域中经典的指导性理论。1909年,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帕森斯(Parsons)在《选择一个职业》一书中提出个人和职业都具有稳定的特征,职业选择就是在这二者之间进行适当的取舍,即“人与职业相匹配是职业选择的焦点”的观点。
帕森斯的特质因素论明确阐述了职业选择的三大要素:第一要素是个人特质,应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兴趣、能力、态度、价值观和其他身心特征;第二要素是外界条件,应把握好职业选择成功的条件、所需知识以及自己在不同职业工作岗位上的优势和劣势、机会和前途;第三要素则是上述两者的平衡,帕森斯认为职业选择的关键在于个人特质与职业的匹配。只有个人特质与外界条件和环境相协调,才是个人和职业的最佳搭配形式,并且使个人和用人单位受益最大。帕森斯由这个理论出发,发展出了职业选择和生涯规划的三大基本原则。
(1)了解自我:即对自我进行探索,包括了解个人的性格、能力、资源、优势和劣势等内容。
(2)了解工作:了解职业能力素质和知识经验、工作环境、薪酬、晋升机会及发展前途等相关因素。
(3)协调匹配:将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得出个人特质与外界条件相协调和匹配的最佳职业。
二、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
20世纪60年代,霍兰德在帕森斯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职业兴趣理论,将职业与兴趣做出了更为直接的关联。经过60年的实践验证,职业兴趣理论已发展成为影响力较大的理论。霍兰德在特质因素论的自我了解原则上进行深入分析后得出,人的人格类型、兴趣与职业密切相关,而职业方面的兴趣与人格之间存在很高的相关性,兴趣有促使人们活动的作用,凡是具有吸引力的职业,都可以提高人们的工作积极性,从而促使人们积极、愉快地从事该职业。
霍兰德把人格与兴趣结合起来研究,将个人特质分为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传统型。同样,他把人所处的外界环境和工作条件也进行了归类,划分出对应的6种职业环境,即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传统型。当个人特质与职业环境匹配时,个人由此获得的职业满意度、职业稳定性与职业成就感也最高。职业生涯规划的首要目标便是寻求个人特质与职业环境的适配。
无论是个人特质还是职业环境,它们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这6种类型,按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传统型的顺序依次围成六边形,各类型相互之间存在3种关系:相邻、相隔、相斥。
三、舒伯职业生涯发展论
自20世纪50年代起,舒伯(Super)以新的方式对生涯发展进行思考,经过不断的研究,最终确立了围绕职业生涯这一过程的彩虹理论。该理论较好地概括了人生的职业发展历程。舒伯指出,职业发展是人生成长的一部分,除了职业角色,个体在生活中还扮演着子女、学生、休闲者、公民、持家者、配偶、退休者、父母或祖父母等角色。由此,他将职业生涯的发展分为成长阶段、探索阶段、建立阶段、维持阶段与衰退阶段5个主要阶段。
(一)成长阶段
成长阶段是4~14岁,该阶段的孩童逐渐发展起“自我”的概念,尝试以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身的需要,通过对现实世界不断地摸索和探究,开始试图对自身角色加以修饰。这个阶段发展的任务是塑造自我形象,形成对工作世界的正确态度并开始了解工作的意义。该阶段包括以下3个时期。
(1)幻想期(4~10岁):个体主要考虑“需要”方面的因素,是对幻想中的角色进行扮演的时期。
(2)兴趣期(11~12岁):个体主要考虑“喜好”方面的因素,这决定着个体的抱负和理想的方向。
(3)能力期(13~14岁):个体主要考虑“能力”方面的因素,能力逐渐发展成为主导力量。
(二)探索阶段
探索阶段是15~24岁,该阶段的青少年,从参与学校、社会的活动中,逐步对自我能力及所扮演的社会角色有了尝试性的探索和了解,因而扩展了在职业生涯规划上的选择弹性。这一阶段的发展任务是使职业偏好逐渐趋于明确和具体并将其实现。该阶段包括以下3个时期。
(1)试探期(15~17岁):个体尝试考虑将需要、兴趣、能力与机会等因素相结合,并在幻想和讨论的过程中加以尝试。
(2)过渡期(18~21岁):个体进入专业技能培训或就业市场,更加重视实际,将一般性的选择转为特定的选择。
(3)试验期(22~24岁):个体的生涯概念初步形成,并对其成为长期职业生活的可能性加以验证,若不适合则可能再经历上述各时期以确定方向。
(三)建立阶段
建立阶段是25~44岁,经过上一阶段的验证和新的尝试,不合适者会谋求改变或做其他探索。因此,个体在该阶段通常能明确整个职业生涯中适合自己的目标和属于自己的位置,并逐步建立自己的地位,在40~44岁这段时期,开始考虑如何保住这个“位子”,并使之坚固。该阶段发展的任务是稳固并求上进。该阶段包括以下两个时期。
(1)试验稳定期(25~30岁):个体趋于安定,也可能因生活或工作上的变动而尚未感到满意。
(2)建立期(31~44岁):个体致力于工作上的稳固,自身极具创造性价值,资历渐深,业绩优良。
(四)维持阶段
维持阶段是45~65岁,个体在面对新生力量挑战的同时,仍希望继续维持属于自己的工作和职位。该阶段发展的任务是维持既有的成就和地位。
(五)衰退阶段
衰退阶段是65岁以上,由于生理与心理机能的衰退,个体不得不面对现实开始逐步隐退。该阶段往往注重新角色的开辟和发展,通过寻求不同的生活方式来替代和满足原有的身心需求。
通过舒伯的职业生涯发展论,个体可以清楚地看到自己所处的生涯发展阶段。大学生在生涯发展的探索阶段,经历了试探期,即将迈入过渡期、试验期。大学生在这一阶段一定要对自己进行充分探索,同时积累足够的社会实践经验,才能在以后顺利地实现个人与职业的合理匹配。
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时间推移,舒伯认为,职业生涯发展的阶段与阶段之间的任务是环环相扣的,前面阶段任务的完成状况将会影响后续阶段任务的具体实施。所以,各个阶段都需要达到相应的发展水准。舒伯通过对各个阶段都会面临的成长、探索、建立、维持和衰退问题进行研究,进而提出了“成长—探索—建立—维持—衰退”的循环式发展任务理论,如表1-1所示。
表1-1 循环式发展任务表
1976—1979年,舒伯在英国开展了一系列的跨文化研究活动,随后提出了一个新观念——生活空间与广度的职业生涯发展观。除了综合原有的发展阶段理论,舒伯还引入了“角色理论”概念,并将职业生涯发展阶段与角色之间交互作用的状况,描绘成一幅伴随角色成长的生涯发展综合图形。这个涉及生活空间与生活广度的职业生涯发展图形,舒伯将它命名为“生涯彩虹图”,如图1-2所示。
图1-2 舒伯生涯彩虹图
生涯彩虹图的构建以职业生涯的成长阶段、探索阶段、建立阶段、维持阶段和衰退阶段为发展前提,构建出一个随着成长过程而延伸的“生活空间”,并将个人在不同成长时期扮演的角色,包括子女、学生、休闲者、公民、工作者、配偶、持家者等角色内容植入其中。从图中可以看出,各个角色时期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涵盖、相互作用的。一个角色的成功,特别是早期角色的成功,如学生角色做得出色,便可为其他角色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若个体在某一角色扮演上花费的时间或精力过多,如休闲过度,则会对其他角色的发展和成功造成消极的影响。
从生涯彩虹图的阴影区中也可以看出,成长阶段最显著的是子女角色和学生角色。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担任的社会角色会随之增多,内容也逐渐变得广泛:到25岁以后,大学毕业,学生角色暂告段落,开始正式以工作者的身份进入社会;到30岁以后,开始操持家业,独当一面,职业生涯也正式搭建成型并逐渐趋于稳定;到45岁左右可能会出现“中年危机”,工作者角色可能会突然中断,主要精力再次恢复到学生角色上,同时持家者的角色比重增大,暗示此时需要再进行学习和调整,从而处理好职业与家庭生活所面临的问题。
将职业生涯的实际发展过程参照生涯彩虹图进行分析可知,角色在成长、转变、发展和消亡的过程中,除了受年龄增长、社会经济的影响,往往还与个人在各个角色上所花的时间、精力和感情的投入程度相关,这就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总体构建指明了道路和方向。
四、克朗伯兹的职业决策社会学习论
社会学习论原本是由班杜拉(Bandura)所创的,主要强调的是个人的学习经验对人格的形成和行为方式的影响。克朗伯兹(Krumboltz)在对个人的职业决策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将这一理论引用到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领域,并把影响职业选择的因素归纳为以下4个方面。
(1)遗传因子与特殊能力:包括身体素质、音乐天赋和艺术能力等。
(2)环境情况与特殊事件:技术的进步、社会环境变化和家庭状况的变动等因素。
(3)学习经验:个体在行为、认知、学习和观察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的经验。
(4)工作取向技能:个体的工作目标、职业价值观(应对工作的方式)以及情绪的反应和表达方式。
受到社会学习论的启发,克朗伯兹提出并逐步建立起职业决策的完整模式,将职业决策划分为以下7个步骤。
(1)界定问题:认识自我并理清自己的需求,分析个人的优势与不足,在此基础上,制订出明确的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时间表。
(2)拟订行动计划:在明确自身需求的基础上,思考并拟订行动计划。
(3)找到可能的选择:搜集资料,列出可能实现目标的各种行动方案,拟订达成目标的方法和途径。
(4)理清价值取向:整理并弄清楚个人的选择标准,将自己的实际需要作为衡量方案的依据。
(5)评价各种可能的选择:依据自己的选择标准和评分标准,逐一评价各种可能的选择,找出可能的结果。
(6)系统地删除:有根据地系统删除不合适的方案,挑选最合适的选择。
(7)开始行动:开始执行选定的行动方案,并对自身进行经营和管理。
随着对社会学习论的研究,克朗伯兹开始注意到,在进行职业决策的过程中,个人可能会面临诸多的问题与困难,他将其总结为以下5种类型。
(1)人们在辨认已有或可解决的问题上存在问题。
(2)人们不努力做决策或想办法解决问题。
(3)由于错误的原因,人们可能会将潜在或满意的选择方案排除。
(4)由于错误的原因,人们可能会选择较差的方案。
(5)在感到没有能力达到目标时,人们可能会饱受焦虑和痛苦。
在进行职业决策时,大学生需要重视以上困难,特别是克服不努力做决策和不积极解决问题的困难。只有勇于面对困难,通过自身的努力寻求解决方法才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决策。职业决策社会学习论在个人特质和职业环境的研究基础之上,将职业生涯中的潜在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为人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评估和维护指明了方向。
职业决策社会学习论主要侧重于研究社会因素和遗传因素对个人决策的影响,同时指出个人在做决策时不仅要明确个人目标,而且要考虑个人的兴趣和能力等因素。该理论还特别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和经验对职业选择的影响,把职业决策视为一种可学习的技能,主张职业决策能力是可以通过教育和职业辅导课程加以引导和提升的。克朗伯兹在职业决策社会学习论的发展过程中,较为全面地将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涉及的影响因素、决策方式和面临的困难类型进行了归纳与总结。
五、认知信息加工理论
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都会对生涯决策的模式进行强调。然而,即使个人充分掌握了自身的个人特质和职业环境的信息,也未必就能做出好的决策。同时,人在整个职业生涯的发展过程中,也会不断地面临各种重大决定。因此,决策能力是整个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能力。
1991年,盖瑞·彼得森(Gary Peterson)、詹姆斯·桑普森(James Sampson)和罗伯特·里尔登(Robert-Reardon)合著了《生涯发展和服务:一种认知的方法》一书,该书围绕认知信息加工金字塔模型展开,如图1-3所示。
图1-3 认知信息加工金字塔模型
在认知信息加工金字塔模型中,中间部分被称为决策技能领域,即CASVE循环。CASVE循环是一种职业生涯规划决策技术,包括沟通、分析、综合、评估和执行5个步骤(CASVE是这5个步骤英文首字母大写的组合),如图1-4所示。各步骤之间有着层层递进的顺承关系。
图1-4 CASVE循环示意图
(1)沟通(确认需求):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并着手于需求的探索。
(2)分析(考虑各种可能性):对所有的信息进行整理。
(3)综合(形成选项):综合分析,寻找可能解决问题的方法。
(4)评估(评估选项):评估各选项的优劣,选出最优方案并做出适应性调整。
(5)执行(策略的实施):依照方案行动。
从认知信息加工金字塔模型和CASVE循环示意图中可以看出,认知信息加工理论重点关注的是职业生涯的决策问题。作为职业生涯规划的向导理论,它能够帮助大学生判断职业生涯决策过程中的需求指向,引导大学生做出科学合理的选择和判断,从而为职业生涯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