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凉山彝族自治州精准扶贫实践
凉山彝族自治州是我国主要的深度贫困地区。全州17县市中11个民族聚居县均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占全省总数的1/3。集中连片贫困地区4.16万平方千米,占全州总面积的68.9%。尚有贫困村1618个,其中166个属极度贫困村,贫困人口52.88万人,贫困发生率为11.9%。凉山州贫困属于综合的、原始的、深度的贫困,是全国贫困问题最突出、致贫原因最复杂、脱贫任务最繁重的地区。
扶贫攻坚是凉山州最为艰巨繁重的工作任务。在新一轮扶贫攻坚战中,凉山州委、州政府立足州情,自力更生,“坚决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同步小康,决不让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掉队”,取得了明显的实效。
1.4.1 “一村一幼”断“穷根”,阻断贫困代际传递(9)
凉山州大力实施“一村一幼”计划,着力帮助彝区孩子“过好语言关、养成好习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截至2017年,凉山州开办“一村一幼”村级幼教点3070个,设立教学班3893个,选聘辅导员7647名,惠及幼儿11.52万人。
科学规划,周密统筹“一村一幼”发展。先后多次召开全州学前教育工作会议,制定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学前教育的实施意见》,按照“分级负责、分年实施”原则,先行在彝区10县具备条件的村率先启动“一村一幼”计划试点,随后在全州17个县市推开,避免“一窝蜂”盲目开办。州县教育、财政、人社等职能部门紧密配合,县市、乡镇、村层层落实责任,细化实施方案和管理制度,明确目标任务、政策措施、布点规划、推进步骤,州县两级加强督查考核,确保“一村一幼”有力有序推进。
加大投入,强化“一村一幼”资金保障。一是从2016年春季学期起,减免包括“一村一幼”的幼儿在内的在园幼儿学前三年保教费,每生每年补助700元。二是2017年起省委决定在民族自治地区全面实行学前双语教育,按平均每村2名双语辅导员、每人每月2000元计算,给予劳务报酬方面的经费补助。三是从2017年春季学期起,对彝区10县、木里藏族自治县农村含“一村一幼”幼儿在内的在园幼儿实行每人每天3元的生活补助,全年按200天计算。四是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盘活存量资金,仅2016年,各级投入凉山学前教育发展资金5.01亿元,其中县市级财政投入“一村一幼”资金2.6亿元,用于“一村一幼”校舍维修改造、购置桌椅和教学用具等基础设施投入。
整合资源,夯实“一村一幼”基础建设。遵循因地制宜原则,充分整合利用富余公共资源,通过改造村委会活动室、彝家新寨活动场所、村小闲置校舍、租用民房等,在全州尚未覆盖学前教育资源的行政村和人口较多、居住集中的自然村设立幼教点。每村设一个点,每个点开设1个或多个混龄班,每个班容纳30名左右适龄幼儿,配备2名辅导员。制定《凉山州村级幼教点基本设施设备参考目录》(以下简称《目录》),要求各县市按照《目录》配齐基础设施设备。截至2017年,全州共开办村级幼教点3070个,其中利用村级活动场所开办1100个,彝家新寨活动场所开办109个,学校空余校舍开办651个,闲置村小校舍开办555个,租用民房开办418个,新建237个,覆盖3082个村。
结合实际,自主开发编写地方教材。成立“一村一幼”辅导员用书编委会,组织州内学前教育专家、幼儿园园长、骨干教师编写汉文版与彝文版的《凉山州“一村一幼”辅导员用书》(春季学期、秋季学期),各发行2.8万册、1.6万册,配套挂图、光碟各6500套,为开展学前双语教育提供了民族特色浓郁、可操作性较强的本土教材。组织编写彝汉双语《“一村一幼”乖娃娃标准》,突出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符合凉山州实际、富有时代气息,引导儿童开展双语会话训练,培育健康文明良好习惯。民族聚居县和安宁河6县市民族聚居乡镇,共选聘兼懂彝(藏)汉双语辅导员5444名。
强化队伍,注重抓好辅导员培训。出台《凉山州村级幼教点辅导员聘用条件和程序》《凉山州“一村一幼”学前教育辅导员培训方案(试行)》,对村级幼教点辅导员学历、普通话等级、年龄等条件作出明确规定。坚持先培训、后上岗,按照分类培训、分级实施的原则,采取州级培训骨干、县级全员培训和集中面训、幼儿园实训相结合等方式,大力开展辅导员培训,使辅导员基本掌握幼儿教育教学基本规范、幼儿一日活动流程和常规管理策略。2017年,凉山州共选聘和培训7647名辅导员,其中,本科学历人员为0.03%,专科学历人员为49.3%,高中学历人员为39.7%,高中学历以下人员为10.9%。编印辅导员工作手册2万册,做到辅导员人手一册,深入学习,同时县级教研部门、公办幼儿园、乡镇中心校采取培训学习、送教下乡等方式,承担对当地村级幼教点的指导任务。
完善机制,切实加强幼教点管理。出台《凉山州学前教育村级幼儿教学点管理办法》《凉山州村级幼教点辅导员岗位职责》《村级幼教点教育教学工作制度》《村级幼教点安全工作制度》《凉山州村级幼教点资产管理制度》等10个办法和制度,全方位加强幼教点日常教育教学管理,确保幼教点管理规范。幼儿每天在幼教点时间不少于6小时,并对有条件的幼教点提供午餐。2017年,在开办的3070个幼教点中,对1204个幼教点提供幼儿午餐,其中幼教点食堂供餐186个,中心校或村小食堂供餐299个,蛋奶模式465个,家庭自主供餐、基金会资助供餐等254个。
按需配置,实施煤炉供暖工程。为确保高寒山区幼儿温暖过冬,学习借鉴甘肃省武山县中小学校冬季煤炉取暖的经验做法,将海拔2000米以上的村级幼教点纳入高寒山区学校煤炉供暖工程,全年有80天实施冬季供暖,使用煤炉供暖的校舍室温在通风情况下可达20℃左右。2017年,州财政落实资金186万元,为凉山州高寒山区村级幼教点1977间教室、1755间辅导员办公室安装供暖煤炉3732个,确保“一村一幼”师生温暖过冬。
1.4.2 盐源县精准扶贫实践(10)
盐源县位于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凉山州西南部,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已有2000多年建制历史,全县面积8412平方千米,有彝族、汉族、蒙古族、藏族等14个常住民族,辖31个乡镇、252个村(社区),总人口38万人,有贫困村122个(其中极度贫困村7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6341人。截至2017年底,已经有75个贫困村退出、40236人脱贫,贫困发生率从18.4%下降到7.2%,2018年拟退出30个村,减贫3568户15535人,2019年计划实现脱贫摘帽。
脱贫攻坚工作是当前一项重大工作任务,是第一民生工程,盐源县紧跟四川省、凉山州战略部署,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四个好”目标,举全县之力,深入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县内贫困人口大幅减少、贫困村基础设施大幅改善,脱贫攻坚取得阶段性胜利,脱贫攻坚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1.4.2.1 聚焦“不愁吃、不愁穿”,着力推进产业扶贫
一是全力推进产业发展。全面落实各项扶持补助政策,引导群众大力发展以核桃为重点的“1+X”生态产业,2017年全县已种植的114.7万亩核桃、59.8万亩花椒、37.6万亩苹果,2018年持续整合产业发展资金3000余万元,新种植花椒9.2万亩,种植改良核桃8.4万亩,实现贫困户户均种植经济林木达6亩以上,群众脱贫基础不断夯实。二是全力做好“五件实事”。为每户建卡户送20~50只鸡,为山区建卡户送5只羔羊或1头母猪,2017年累计发放鸡苗20万只、仔猪2万余头、羔羊1万余只。同时全力推进“以购代捐”,组织干部职工购买4963户贫困户的农特产品,涉及资金147万余元,畜牧产业不断巩固壮大。三是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以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建设为契机,投入3300万元,建成乡级服务站27个、村级服务点108个,累计开展电子商务业务培训40余场6000余人次,2017年盐源县实现电商交易总额5亿元,其中贫困户农产品电商销售额达388万元,带动贫困群众大幅增收。四是大力实施新型农民素质提升工程。按照贫困户培训需求,分期、分阶段对贫困户进行全覆盖培训,不断增强其就业能力,同时对接泸州市江阳区、广东省佛山市,促进贫困户就业。2017年已开展培训2期,培训4396人,组织130余人到泸州市江阳区就业。五是全面巩固提升村级集体经济。全面落实到位4900余万元村集体经济发展资金,依托农业基础、旅游产业等优势资源,坚持“村两委主导、合作社主体”模式,在122个贫困村全覆盖建立村集体经济,通过党员能人帮、致富能手带等方式,不断促进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全县122个贫困村集体经济已全部建立运行,全部实现收益达标。
1.4.2.2 聚焦贫困户住房安全有保障,着力推进住房建设
一是大力推进易地搬迁住房建设。推行“山上生产、山下居住”模式,投入2.8亿元,实施盐井、梅雨、金河三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建设,2017年三个安置点房屋建设已完成,施工方正抢抓施工期,进行配套设施建设,将集中安置贫困群众2043户9066人。同时,完成2601户易地搬迁分散安置户住房建设,2018年启动1590户分散安置户住房建设,预计2018年10月底前全面完工。二是大力推进彝家新寨住房建设。执行“政策补助+金融扶贫”模式,完成3134户贫困户彝家新寨住房建设,启动1866户彝家新寨住房建设项目,2017年659户贫困户房屋主体工程已全面完工,施工方正进行室内装修,其余贫困户住房建设有序推进,将于2018年10月前全面完工。三是全面开展空心砖住房调查。集中梳理排查全县贫困户空心砖住房情况,2017年已摸排出313户贫困户空心砖住房,已进行彝家新寨建住房建设项目覆盖,确保2018年底盐源县贫困群众安全住房全部达标。
1.4.2.3 聚焦贫困户义务教育有保障,着力推进教育扶贫
一是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县城城南幼儿园、盐中二校区、“一村一幼”等建设,加快“改薄”力度,继续推进教育事业均衡发展。2017年,盐源县建成“一村一幼”幼教点204个,入园幼儿6298人,学前教育入学率达85%。二是落实教育帮扶政策。贯彻“三免一补”“控辍保学”及“六长”责任制,深化免除贫困子女高中学费政策,为2606名高中贫困学生发放助学金521.2万元,实现建卡户适龄子女“应读尽读、应补尽补”。三是健全就业帮扶体系。实施彝区“9+3”免费职业教育,落实中职免学费、中职助学金政策,抓好彝区学生就业帮扶和升学指导,2017年县职业中学在校生达3610人。
1.4.2.4 聚焦贫困户基本医疗有保障,着力推进医疗扶持
一是着力提升新农合保障水平。全面清理未参合贫困人口,通过多次清理核对,贫困户贫困人口参合率已达100%。二是全面落实“十免四补助”“两保、三救助、三基金”等政策,对贫困群众就医实行“先诊疗、后结算”,实现贫困群众县内就医个人付费率低于4.7%。三是全面推进村卫生室建设。启动实施24个贫困村卫生室建设,2017年6个建设完成,其余将于2018年8月底前全面完工。
1.4.2.5 聚焦“四好”创建,着力推进移风易俗
2018年3月21日,召开全县“四好”创建工作推进会,印发《盐源县2018年“四好村”创建活动实施方案》《关于表彰“四好”家庭示范户的通知》《关于在农村党员、村组干部中率先开展“四好”家庭创建工作的通知》等文件指导“四好”创建。大力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三建四改五洗”工作。充分利用盐源电视台,以及手机短信、微信等媒介,不断强化感恩教育,着力营造遵纪守法、文明礼貌、诚实守信等良好风尚,推进“四个好”家庭创建与脱贫攻坚相互融合。扎实开展脱贫攻坚矛盾纠纷排查专项行动,疏通群众访求渠道,做好群众关于脱贫攻坚的解惑释疑工作。全覆盖建立农民夜校,搭好技术培训、政策讲解、信息发布等“七个功能”平台,带动群众转变观念、移风易俗。2017年评选出“四好村”41个、“四好家庭”12200户,党员、村组干部创建率达到60%。
1.4.2.6 聚焦贫困村“一低七有”,着力推进基础扶贫
坚持“两年任务一年完成”,结合各村基础设施建设现状,顺排工序、倒排工期、严格打表,确保2018年底122个贫困村基础设施全部达到退出标准。一是重点推进道路交通工程。投入2.9亿元,实施16个贫困村通村硬化路建设及7个通乡通畅工程,2017年2个贫困村通村硬化路、1个通乡通畅工程完工,其余项目将于2018年底全面完工。二是加快实施水利项目。投入2781.67万元,实施5个贫困村安全饮水及棉桠乡水窖建设等9个项目,2017年2个贫困村安全饮水建设完成,其余有序推进,预计2018年10月底前全面完工。三是加快村级活动场所建设。投入1655万元,实施24个贫困村支部活动室、卫生室、文化室建设,2017年6个建设完成,其余将于8月底前全面完工。 四是加快实施网络宽带建设。投入4760万元,实施31个贫困村宽带建设,2017年已全部完工,县移动公司正抓紧建设基站,增强通信网络覆盖率。
1.4.3 雷波县精准扶贫实践(11)
雷波县地处凉山彝族自治州的东大门、金沙江下游北岸、四川省西南边缘,区域面积2932平方千米,海拔380~4076米,山地面积超过84%,山高坡陡谷深,悬崖峭壁路险,建设条件差、投入成本高。全县辖4个乡镇、281个村、9个社区,人口26万人,其中以彝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占54%。由于历史、自然等原因,雷波县贫困量大、面宽、程度深,脱贫奔康任重道远,难度大。2014—2016年共精准识别建卡贫困村171个、贫困户16949户71152人,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党中央发出打赢脱贫攻坚战动员令后,雷波县充分发扬党政苦抓、部门苦帮、干部苦拼、群众苦干的“四苦”精神,采取超常规举措和过硬办法,举全县之力强势推进精准脱贫工作,脱贫攻坚取得显著进展,2016年共脱贫31个村、1459户6022人,脱贫人数居凉山州第一。到2016年底,雷波县还有贫困村140个、贫困户11613户50753人,贫困发生率为21.3%。
雷波县脱贫攻坚工作坚持问题导向,精准发力,持续用力,唯此为大,以脱贫攻坚统领并统筹兼顾其他工作,用全局的意识定位脱贫攻坚,用战略的思维谋划脱贫攻坚,用务实的措施推动脱贫攻坚。
1.4.3.1 脱贫攻坚带来“五大变化”
——干部作风大转变。雷波县委探索建立差异化考核、绩效考核、实绩考核“三位一体”的综合考核机制,转变干部作风,激发干部活力。脱贫攻坚以前,全县开展了“庸懒散浮拖”专项整治活动,并采取措施整治干部“走读”现象。
——工作能力大提升。在脱贫攻坚战中,党员干部充分发扬“不等不靠、战天斗地”的精神,带头落实政策、发展致富、攻坚拔寨,落实结对帮扶。党员干部既学建筑技术,又学施工管理,有的还学种养殖技术。广大党员干部在脱贫攻坚主战场发挥了聪明才智,提升了自身能力。
——工作效率大提高。雷波县委、县政府强化党员干部在实干、纪律、服务方面的表率意识,加强教育管理,用工作效率和服务实效践行党章党规的要求。干部们2天的事情1天就干完,1周的事情3天就解决,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干群关系大融洽。党员干部深入基层,带着感情去,带着政策去,带着目标去,带着措施去,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解决好。在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党员干部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拉近了与群众之间的距离。
——城乡面貌大变化。积极探索、大胆创新,以“集中安置”为载体,努力打造幸福美丽新村,共整合搬迁资金8.9亿元,新建集中安置点67个,已安置3297户1.2万余人,实现最大限度地将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普惠百姓,群众有很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1.4.3.2 脱贫攻坚典型做法
——整合项目资金,推动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工作。2016年雷波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得到省、州的肯定,雷波县始终坚持“能集中不分散”原则,按照“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要求,以土地增减挂钩为载体,全力改善群众生活条件,2017年共有安置点70个。其中,5~19户的20个,20~100户的40个,100户以上的10个。2017年,工作进展顺利。争取中央和省州资金2.76亿元,筹集“土地增减挂钩”节约资金2.7亿元,整合交通、彝家新寨、民生工程、生态建设资金1.9亿元,佛山对口帮扶资金1000万元,县级财政配套3300多万元和群众自筹2600多万元,共计约5.3亿元资金,集中投入易地扶贫搬迁。科学确定了村内、村外县内、县内及县外3种或分散或集中的安置方式、28种房屋户型、51档补助标准,由搬迁户自行选择,实现群众利益最大化。
——做好“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2017年初,在省、州尚未启动“万企帮万村”活动之前,雷波县率先启动了“民营企业参与精准扶贫”行动,出台了《关于共同推进全县民营企业参与精准扶贫工作的意见》,并成立领导小组,本着企业自愿参与、量力而行、尽力而为、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原则,找准“贫困村所需”“贫困户所盼”与“企业所长”的结合点,动员组织民营企业和商(协)会采取“1+1”或“1+N”方式,与贫困村结对定点帮扶,引导企业把自身转型发展与雷波社会经济发展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结合起来,增强发展后劲,提高发展水平,并于2016年6月20日在四川省工商联会议室圆满召开了雷波县“万企帮万村”对接暨招商引资项目推介会。2017年,已有41家企业和商(协)会参与“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工作,共帮扶贫困村46个,已落实帮扶项目17个,到位资金1580余万元,达成意向资金34亿余元。
——提前谋划2018年脱贫攻坚工作。雷波县计划2018年拟退出的贫困村的自然条件相对恶劣,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为了确保2018年全县脱贫摘帽圆满收官,按照户“一超六有”、村“一低七有”的脱贫标准,提前谋划工作,重点提前启动工作难度较大、耗时较长的道路、综合体及不具备易地扶贫搬迁条件的贫困户住房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
1.4.3.3 脱贫攻坚坚持“四结合”
——坚持脱贫攻坚与县域经济发展相结合。按照“以县域经济发展带动扶贫开发,以扶贫开发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紧扣结构调整、提质增效和创新驱动三大主题,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入实施以核桃种植为主的“1+X”项目工程,深度开发绿色果蔬、畜牧养殖、地方工业、特色旅游、商贸物流五大产业,积极培育各类产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等新型市场主体,全面提升县域经济实力,实现了扶贫开发和县域经济发展良性互动。
——坚持脱贫攻坚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相结合。用活国土增减挂钩政策,全县土地增减挂钩项目节余指标1694亩,获得出让金4.99亿元。积极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程,2017年计划实施易地搬迁1700户7140人,新建20户以上集中安置点16个,计划投入资金2.7亿元,2017年,集中安置点住房建设已全面开工;引导有条件、有意愿的贫困群众在中心村镇落户定居和集中安置,协调解决好搬迁安置过程中的土地调整变更、土地承包经营权、房屋产权、户口迁移、子女入学等问题,解决好搬迁后的基础配套、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等方面的问题,全面落实相关优惠政策和支持措施,妥善处理好搬迁群众和迁入地原住户之间的关系,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坚持脱贫攻坚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推进扶贫开发的红线,精心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道路林网、小流域综合治理等项目,抓好生态绿化示范村建设,巩固贫困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把生态补偿机制作为提升贫困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重要手段,建立完善区域性生态补偿机制,严格兑付各项补偿政策,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与扶贫开发相互支撑、相互促进。
——坚持脱贫攻坚与社会扶贫相结合。把社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载体和抓手,充分发挥中央纪委、三峡集团公司、成达公司、广东佛山、宜宾市翠屏区等单位对口支援和43家企业商会在政策、项目、资金方面的优势,帮助联系贫困村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富民产业培育、技术培训等工作,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提供保障。加大内引外联力度,积极争取民营企业、个体工商业者、社会组织、爱心人士与贫困村结对帮扶,壮大帮扶力量,促进社会扶贫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发挥更大的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