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原理与实务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节 审计目标

审计目标是指人们通过审计实践活动所期望达到的理想境界或最终结果,或者说是指审计活动的目的与要求。审计目标的确定,除受审计对象的制约以外,还取决于审计社会属性、审计基本职能和审计授权者或委托者对审计工作的要求。同时,审计目标规定了审计的基本任务,决定了审计的基本过程和应办理的审计手续。

一、政府审计的目标

(一)真实性

(1)确定财政财务收支是否真实存在,是否已经发生,有无差错、虚假、舞弊行为等。

(2)各种经济信息是否客观、真实、全面、正确地反映了实际的财政财务收支状况和经营管理成果。

(3)政府各项经济责任是否如实履行,向社会公众所发布的信息是否真实无误,所作承诺有无如约兑现等。

(二)合法性

主要是确定各项财政财务收支是否符合法律规章等的规定。包括:财政财务收支的发生是否违反法律规定,财政财务收支程序是否合法,各项会计处理是否遵循了法律和会计准则的规定。特别是:对政府是否依法行政、规范行政,其行政执法行为是否客观、公正等进行审计监督。

(三)效益性

着重解决财政财务收支活动是否符合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即“3E”审计。主要包括:

(1)效率性:用于评价实际资金投入或费用列支与预计相比,是否获利及获利的频率如何,产品、服务等形式的产出与其消耗资源的关系。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以一定投入实现最大的产出或使用最小的投入实现一定产出。

(2)经济性:用于评价实际资金投入或费用列支,与预计资金投入或费用的列支相比,是节约还是超支。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使耗费最低。

(3)效果性:评价实际所得与预计所得相比的结果优劣程度,既定目标的实现程度,以及一项活动实际效果与预期效果的关系。

二、注册会计师审计目标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01号——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一般原则》规定,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是注册会计师通过执行审计工作,对财务报表的下列方面发表审计意见:①财务报表是否按照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编制;②财务报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反映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目标分为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

(一)总体目标

在《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01号——注册会计师的总体目标和审计工作的基本要求》中对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总体目标做出了明确规定:

【准则引用】第二十五条 在执行财务报表审计工作时,注册会计师的总体目标是:

1.对财务报表整体是否不存在由于舞弊或错误导致的重大错报获取合理保证,使得注册会计师能够对财务报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都按照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编制发表审计意见。

2.按照审计准则的规定,根据审计结果对财务报表出具审计报告,并与管理层和治理层沟通。

【准则引用】第二十六条 在任何情况下,如果不能获取合理保证,并且在审计报告中发表保留意见也不足以实现向财务报表预期使用者报告的目的,注册会计师应当按照审计准则的规定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或者在法律法规允许的情况下终止审计业务或解除业务约定。

(二)具体目标

具体目标是注册会计师了解被审计单位管理层的认定后,根据每个项目制定的详细工作目的。注册会计师通常以具体目标的确定作为评估重大错报风险以及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的基础。

认定是指管理层对财务报表组成要素的确认、计量、列报做出的明确或隐含的表达。认定与审计目标密切相关,CPA的基本职责就是确定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对其财务报表的认定是否恰当。

管理层在财务报表上的认定有些是明确表达的,有些则是隐含表达的。例如,管理层在资产负债表中列报存货及其金额,意味着做出了下列明确的认定:①记录的存货是存在的②存货以恰当的金额包括在财务报表中,与之相关的计价或分摊调整已恰当记录。同时,管理层也做出下列隐含的认定:①所有应当记录的存货均已记录;②记录的存货都由被审计单位拥有。

管理层对财务报表各组成要素均做出了认定,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工作就是要确定管理层的认定是否恰当。

1.与各类交易和事项相关的认定(主要是针对利润表而言)

(1)发生:记录的交易和事项已发生且与被审计单位有关。发生认定所要解决的问题是管理层是否把那些不曾发生的项目列入财务报表,它主要与财务报表组成要素的高估有关。

(2)完整性:所有应当记录的交易和事项均已记录。发生和完整性两者强调的是相反的关注点。发生目标针对潜在的高估,而完整性目标则针对漏记交易(低估)。

(3)准确性:与交易和事项有关的金额及其他数据已恰当记录。

准确性与发生、完整性之间存在区别。例如,若已记录的销售交易是不应当记录的(如发出的商品是寄销商品),则即使发票金额是准确计算的,也仍违反了发生目标。再如,若已入账的销售交易是对正确发出商品的记录,但金额计算错误,则违反了准确性目标,但没有违反发生目标。在完整性与准确性之间也存在同样的关系。

(4)截止:交易和事项已记录于正确的会计期间。

(5)分类:交易和事项已记录于恰当的账户。

2.与期末账户余额相关的认定(主要是针对资产负债表而言)

(1)存在:记录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是存在的。

(2)权利和义务:记录的资产由被审计单位拥有或控制,记录的负债是被审计单位应当履行的偿还义务。

(3)完整性:所有应当记录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均已记录。

(4)计价和分摊: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以恰当的金额包括在财务报表中,与之相关的计价或分摊调整已恰当记录。

3.与列报相关的认定(针对会计报表而言)

与列报相关的认定通常分为下列类别:

(1)发生及权利和义务:披露的交易、事项和其他情况已发生,且与被审计单位有关。

(2)完整性:所有应当包括在财务报表中的披露均已包括。

(3)分类和可理解性:财务信息已被恰当地列报和描述,且披露内容表述清楚。

(4)准确性和计价:财务信息和其他信息已公允披露,且金额恰当。

三、内部审计目标

(一)总体目标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2011—2015年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总体目标:

(1)全面推进内部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建设,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预防、揭露和抵御功能作用,加快构建以风险为导向、以控制为主线、以治理为目标、以增值为目的的现代内部审计模式,不断提升内部审计工作的建设性、预防性、主动性和时效性,促进内部审计工作在推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全面贯彻“加快发展、规范管理”工作方针,深入推进协会体制机制建设,着力健全内部制度,加强队伍建设,拓展业务种类,壮大协会组织,提升协会代表性和服务的广泛性,增强协会工作能力和活力,基本实现协会内部管理制度化、工作流程机制化、指导监督规范化、服务管理科学化,促进协会在推进内部审计事业科学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内部审计的具体目标

(1)建设投资方面。除进行基建工程预决算审计外,还可以在审计建设项目可行性的同时审计其投资价值,如技术是否先进、适用、可靠,经济上是否有利等。通过对比分析,选择投资少、技术好、效率高、成本低、利润大的方案作为建设项目投资决策的依据。可以侧重在建设项目投资的领导、技术人员的运用、质量管理以及是否投标竞争、择优施工、就地取材、加强施工管理、缩短工期、节约材料、利用废料等方面研究,开展经济效益的审计。

(2)资金的合理筹措和运用方面。首先应注意对如何节约资金占用,降低资金使用成本的审计。例如,如何解决库存商品和采购物资超储积压,如何有效催收各类应收账款,加速资金周转。其次应该就如何合理筹措与资金成本相宜的资金加以审计,诸如融资租赁、发行债券、用户集资等,不仅要看资金性质与资金用途是否相适应,还应比较所用资金的成本和可供使用的期限。另外,还须对资金的合理运用诸如对外投资的经济效益等加以审计。

(3)经营管理方面。随着企业经营管理的转变,要求内部审计人员通过评价企业的管理工作找出不足,特别是从经营上寻找薄弱环节,为企业出主意、想办法,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从而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可以就企业的经营目标是否明确、合理、完整、系统,经营决策的原则、程序、方法是否正确、科学,实现经营目标的措施是否落实等方面进行综合审计。

(4)内部控制制度方面。内部审计部门应根据经济活动发生的频繁程度以及职能部门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对物资采购供应、资金审批、成本费用控制、企业联营、工资奖金分配等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审计评价,寻找管理上的薄弱环节,帮助经营者改善经营管理,防止企业经济效益流失,同时也督促干部和职工守法经营、清廉从政,在经济活动中少犯错误。

(5)决策审计方面。企业经营者做出的决策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为防止决策失误,保证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内部审计部门必须开展决策审计。这类审计活动属于事前审计,可以对即将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事前预测,减少损失浪费,降低经营风险和投资风险,为企业经营者当好参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