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桑花开在希望的原野:北京师范大学燕化附属中学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成果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希望促民族团结 文化育国家栋梁

马熙玲 李建波

北师大燕化附中始建于1985年,由吴仪同志和顾明远同志联合创办。我校是教育部和北京市培养西藏内地高中学生的定点学校,是北京市普通高中示范校、新课程改革样本校、国家级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校、“翱翔计划”课程基地校、创新人才培养实验项目校、北京市民族团结教育示范校、西藏自治区民族团结模范校。

自2011年承办西藏内高班至今,已逐步成为全国西藏散插班人数最多的高中校之一。在上级主管部门和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在全校各部门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学校秉持“希望”教育办学理念,营造浓郁“国家文化”氛围,高水平地完成了西藏内高班的教育教学工作。目前毕业6届,共368人,全体学生身心健康,艺体特长明显,科技素养全面,社团活动丰富,团队精神良好,高考成绩优异,全部升入国家重点大学。

多年来,以“希望”教育为办学理念,以“家国文化”为精神追求,以“六个一”为工作目标,经过全体同仁的不懈努力,学校出色地完成了教育援藏的政治任务,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开启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希望”民族团结教育之路。

一、形成一套“希望”民族团结教育的工作思路

我校建立了民族团结教育常态化机制,坚持不懈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成立了以校长、书记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形成了党政负责人亲自抓,分管领导主要抓,西藏部、教学、科研、总务等部门互相配合,全体教职工共同参与实施的工作组织机构和管理机制。并且,我校制定了《西藏班学生管理办法》等民族团结教育相关规章制度,建立了处理民族团结问题的预警及应急反应机制,确保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管理有序,落实到位。


1.领导得力,计划完备

在每学期学校行政会上,全体干部都要认真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深入探讨,准确把握民族团结教育的精神,结合学期德育计划及我校学生实际问题,制定相应的民族团结教育计划,并纳入德育重点工作,由德育校长主抓,全体班主任成为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实施者。


2.完善制度,互敬互爱

我们将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纳入学校的发展规划,成立了以校长、书记为组长,以德育活动为载体,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后勤保障为后盾的民族团结教育领导小组;我们为了预防、控制及妥善处理涉及民族团结问题的突发事件,建立了内高班管理制度,制定了预警及应急反应机制,如《北师大燕化附中西藏内高班学生守则》《北师大燕化附中西藏内高班学生操行评定实施办法》等。这些管理制度的构建规范了内高班的管理,使全体内高班学生纪律严明、生活有序,并且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严慈相济的人性化管理,处处体现着尊重、平等的理念。学生全面发展,各方面表现优异,为我校内高班带来了良好声誉,多次受到上级领导嘉奖。


3.多种渠道,部署落实

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我校每年定期对全体教职员工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理论培训,请专家、领导到我校宣讲民族团结教育精神。过去几年里,我校请教育部民族教育司李彬处长、北京市教委陆小红处长、北京市民族教育学会陈宏会长及沙宪余秘书长等就国际、国内的民族问题,及西藏的历史发展等作专题报告。我校每年都召开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经验交流会,交流经验,分享成果,促进反思,达成共识。

在教研组长会上,我校部署民族团结教育进课堂工作,要求各教研组、各科教师深刻理解《纲要》精神,结合《纲要》及新课标的要求,进一步细化各年级、各学科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要求年级组和每一位教师结合年级及学生、教材特点找准教育的结合点与渗透点,适时融入、补充和延伸,使民族团结教育内容有机地融入课堂教学,逐步形成梯度和系列。

学校把民族团结教育列入德育工作计划,要求根据学生的民族、心理、性格及接受能力,有重点、有目的、有层次地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并及时进行总结、反思、强化。各年级以“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为主线,以“增进互信、增进感情、增进团结”为抓手,以“人人都讲民族团结情、人人说民族团结话、人人做民族团结事”为载体,把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与“二个共同”“三个离不开”“四个认同”、马克思主义“五观”结合起来,在班主任会上,师生全面、深入地学习民族团结教育文件精神,大力宣讲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性。每学期全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主题班会评比活动。班会活动,增强了集体的凝聚力,更增进了全校师生间的感情。和谐、团结成为我校的标牌。

二、打造一批民族团结教育方面的专家学者

1.领导带头全员培训

领导班子带头学习、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积极参加教育部、市教委、市民族教育学会组织的民族团结教育专题培训。班子成员认真履行职责,组织全校教职员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专题学习,促进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开展。


2.重视教师队伍建设

我校重视教师队伍建设,重视教师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每年进行相关理论培训,培训率达100%。几年来,学校邀请教育部民族教育司、西藏教育厅领导专家,北京市民族教育学会陈宏会长,中央民族大学严庆教授,西藏中学李士成校长等来我校进行指导和宣讲。学校还定期召开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经验交流会,通过沙龙研讨、专题讲座,分享成果,为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搭台铺路。


3.重视对少数民族干部、教师的培养

重视对少数民族干部教师的培养,对他们思想上给予信任、工作上给予支持、生活上给予帮助关怀,学校在晋级、评先工作中,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少数民族教师。校长是满族人;原教学副校长是回族人,都曾被评为市区级先进;特级教师金英华是朝鲜族人,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接见。

三、开设一套民族团结教育精品课程

1.课程体系建设初具规模

学校重视推进民族团结教育研究,充分发挥民族团结教育科研的理论指导作用,以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来支撑和推动学校民族团结教育的健康发展。学校坚持从实践中寻找研究课题,针对民族团结教育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深入研究,以课题带动,用课程支撑,将民族团结教育理论与学生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多元促进民族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学校通过市区级课题,引领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国家级课题《西藏内高班学生培养课程建设探索》正在申报中,出版了校本教材与校本课程成果集。

(1)资金保障,构建民族团结教育课程体系。立足于培养“建设家乡,爱党爱国”的民族地区优秀建设者,学校教科研室联合西藏部组织校内外专家设计了一套以“家国文化课程”为核心的“希望”民族团结教育课程体系。并于2014年获得北京市163万余元的专项资金,用于课程建设与实施。课程体系以“素养提升课程”和“能力拓展课程”为两翼,通过课堂学科融入和实践活动融入来助推学校民族学生素养与能力的全面协调发展。

(2)校本课程,支撑民族团结教育高效进行。①党团课程培养家国情怀。学校领导积极参与课程设计及课程活动,马熙玲校长、任德鸿书记、刘燕飞副校长等学校领导为学生开设党团课程,走进学生中间,互动交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成长。②时政教育拓展国际视野。高中生是一个充满热情与激情的群体,他们代表着国家的未来与希望。而高中学生又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时期,很容易受到网络、媒体上良莠不齐信息的冲击与诱导。为了引导正思维,传递正能量,拓展少数民族学生国际视野,学校自主开发了校本课程《中国周边安全形势扫描》,利用校本课程时间,进行系列时政专题讲座:《扭断绞索,走向深蓝——解析东海防空识别区》《甲午风云话国运——中日关系两甲子》《好战必亡,忘战必危——中国抗日战争70周年专题》《捍卫南海主权,浇筑历史丰碑——解析南海问题》,用喜闻乐见的方式培育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鼓励学生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


2.学科融入,做细做实

学校将民族团结教育融入各学科教学和学校各项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注意挖掘各学科教材中民族团结教育方面的内容,确保教学实践和教学质量。

(1)民族团结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学校作为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实施单位,要求全体教师将民族团结教育融入各学科课堂教学。整合教材,发挥学科优势;联系实际,专题研究。如政治学科开设的专题教学《我国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常识》,语文学科开设的《中国古代诗歌》、专题教学《中国古代的传统节日》,历史学科开设的《燕山访古》等。教师通过学科融入,让学生深刻体会中华文明是各个民族共同发展的结果,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的观念,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思想意识。

(2)学科融入增强国家认同。学校将学科实践活动与游学活动进行整合,开设了人文实践课程《“阅读经典 探访名居”——走进北京古迹名居》,采取校内学习和校外参观相结合的方法,深入了解孔子、曹雪芹等历史、文化名人,更进一步地理解《论语》《红楼梦》等名篇。通过《我爱首都北京》跨学科社会实践拓展体验活动,让来自雪域高原的学子在祖国的心脏——首都北京,感受到北京的魅力和国家的伟大,激发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热情。跨学科游学“齐鲁情未了”,师生同登齐鲁之巅,同朝儒家圣地。追根溯源,感受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学科融入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

四、建设一项激发民族团结活力的“家国文化”

学校西藏内高班聚集着学子们的梦想,更肩负着民族和国家的使命。在维护祖国和平统一、繁荣富强的基础上,本着建设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原则,学校西藏内高班形成了独具特色、深入人心的“家国文化”。“家国文化”的核心追求是:我们都是一家人。“家国文化”的具体内容是:互帮互助、互敬互爱、追求卓越、荣誉至上、乐于奉献、团结一心。


1.“我们都是一家人”

(1)社团活动促进交流融合。我校少数民族学生积极热情,能歌善舞,为促进各族学生交往交流融合,加强学生的大局观念和民族团结意识,学校努力搭建各族学生交流交往平台,鼓励少数民族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社团组织和文体活动。学校开设诗社、藏文社、藏舞社、相声社、足球社、篮球社、模联社等社团交流活动。针对藏生开设了诸如“点亮智慧人生”“鲁豫有约”“感悟北京文化”等一系列特色社团活动,少数民族学生在学校各种活动中,表现出色。各民族学生在共同学习生活中,稳固树立“民族一家亲”观念,形成了“我们都是一家人”的“家国文化”。

(2)人文关怀铸造家国精神。“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与西藏学生共同对抗疾病与环境差异的过程中,我们把藏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我们都是一家人”的精神也深入每名师生心中。西藏内高班学生因高原和平原的气候差异等原因,来到学校后疾病多发。有时一年仅住院手术就有数例,牙病、甲沟炎、肠胃病、感冒及肺炎等更是常见。在学校师生共同努力下,西藏内高班学生得到及时、有效地治疗。我们深知,我们如何对待一个在疾病困苦中的孩子,孩子就会如何对待这个世界。也正因此,学校西藏内高班铸就了“我们都是一家人”的精神。


2.打造“家国文化”教育场

精神文化的追求应该有物质的载体。学校内高班“家国文化”一方面通过校外政府的网站,著名教育期刊报纸,校内橱窗、校报、校园广播电视、教育专刊及学校图书馆加强宣传教育。另一方面,通过申请北京市专项,建立西藏班学生工作室、民族团结教育展厅和民族团结教育文化长廊,把希望民族团结教育办学理念直观化,把“家国文化”精神视觉化,形成教育场,让全校师生共同享受民族团结的美好。

与此同时,所有周末寒暑假,西藏内高班均有主题丰富的学生活动,包括爱心温暖美食传情、心连心趣味运动会等。所有重大节日,西藏内高班均有大型文艺晚会,比如相亲相爱度中秋、“一生一世陪你走”元旦晚会、“中华民族一家亲”春节晚会、“民族大团结”藏历新年晚会等。所有主题活动均形成我们的“家国文化”教育场,耳濡目染,润物无声。

“家国文化”,以其强大的育人力量,搭建起汉藏交流的桥梁,加强了民族团结,承担着党和国家交给我们的“教育援藏,国家富强”的光荣使命,彰显出更为深远的教育意义和价值。

五、提供一个宣传交流民族团结教育的平台

以西藏班建设为基础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广泛受到各大教育媒体和电视新闻的关注,《北京教育》多次全版报道我校多民族学生和谐共荣的学习生活动态,《中国民族教育》内地西藏班三十周年纪念刊上转载学校民族教育优秀成果,《中国教育报》刊文报道学校多年来民族团结教育的事迹,《人民论坛》专文系统阐述学校“希望”民族教育的内涵,北京卫视,中央电视台CCTV新闻、CCTV中文国际分别采访我校2015届、2016届两位西藏学生,报道学生建设家乡报效祖国的学习志向。全国各地兄弟学校专门组队前来交流学习,校园网上藏生园地的文章和视频点击率居高不下,学校借助“学雷锋”“藏历新年”等活动向社会宣传西藏班建设……天津、西藏多个民族团结研讨会上学校的发言受到与会人员的认可。学校与北京、天津等地的西藏内高班学校保持密切联系,不断切磋研讨,影响力逐步扩大。学校形成了人人重视民族团结,人人争当民族团结模范的良好氛围。在校园文化中自然形成互相学习、团结友爱,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氛围。

六、培养一批坚持民族团结的各民族接班人

“民族团结就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藏生教育是暖心的教育,这是西藏的孩子们发自肺腑的声音。“背井离乡后,来到这异地他乡,在家的时候有阿妈的关怀,有阿妈的问候。原以为来到这里后,最为怀念的是阿妈,因为在这儿,没有阿妈的陪伴。但是,一切并非我想的那样。因为,在这儿有另一位阿妈,就是您,姜妈。”有一次,姜薇老师生病了,学生开始自发地撰写“我与姜妈的故事”,来表达自己的感恩、感激和祝福之情。以爱育爱、以心换心,各民族同胞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师生共同谱写出民族团结教育的动人乐章。

成人成才是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爱党爱国是内高班教育的核心。2014年,学校内高班学生两次参加中央电视台的活动,他们在采访中纷纷表示,要在学成后建设美丽家乡,立志报效党和国家的培养。其中,学生会主席扎西平措用质朴的语言表达了对党和国家的感激之情,其面对镜头时所表达的“建设家乡、服务人民、回报祖国”的誓言铿锵有力,震撼人心!

截至2019年,学校共招收639名西藏学生,已有368名毕业生,全部考入重点大学。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受到广泛赞赏和认可,2016年正式成为北京市民族团结示范校、西藏自治区民族团结示范校。学校将在未来的教育工作中为北京市民族团结教育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