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困苦是教育的契机
北师大燕化附中从2011年开始承办西藏内高班,本人自2013年7月接手学校西藏部工作,正式成为西藏班“36524”部队一员,工作处于365天24小时随时待命、事事操心的状态,工作日小忙,节假日大忙,放假越长越忙碌,节日越大责任越大。一开始经常感觉焦头烂额,忧心忡忡。
1.疾病困扰最忧心
西藏班最棘手的常规工作是看病。西藏内高班学生因高原和平原的气候差异等原因,来到学校后疾病多发。学校140多名西藏学生仅2014年一年因气胸、膝盖积液、结石、癫痫等疾病住院手术病例就有8例,其他如牙病、贫血、甲沟炎、肠胃病、感冒及肺炎等疾病数百起。发病不分白天黑夜,疾病牵动关注焦点。
2.倾心关爱解困苦
一如很多家长一样,我们对自己内高班孩子的身体状况了然于心,一有病症马上送到医院妥善治疗。一般疾病,学校老师加以处理,尊重孩子的意见并不通知家长;遇到疑难重症,学校老师先送医院了解病情,然后联系家长,接到学校共同协商治疗。即便学生患有重大疾病,学校也多方设法处理病情。2015年初,有学生突发脑部前额叶疾病,我们把家长接来学校,安排食宿。马熙玲校长出面聘请天坛医院脑科专家进行会诊治疗,最终治愈,家长和学生多次感动落泪。
学生生病时,及时给予真诚的关爱和响应,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学生在毕业时,回忆起自己一次晚上十一点突发疾病的经历:
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病魔再一次侵入我的体内,随意地吞噬我的血肉。我已经疲倦了,无法再和它争斗,只能任它宰割。
这个时候,西藏班姜薇老师立即把学生送到医院急诊,并倾心陪护。此举给了学生极大的精神鼓舞,留下温暖的记忆:
姜妈紧紧抓着我的手,将一股温暖传到我的体内,让我有了再一次和它争斗的勇气。姜妈对于我来说就像一把剑,让我有勇气和病魔战斗。在医院打完止疼针后,疼痛才有些缓解,我全身无力地躺在床上输液。姜妈轻轻对我说:“孩子你肯定累了,睡吧,老师守着你。”我轻轻眨眼示意道好。无数次睁开双眼,都看到姜妈在守护着我,那股温暖让我安心地进入梦乡,心底对姜妈无比地感激。谢谢整夜守护我的她。
学校师生竭尽全力地让西藏内高班患病学生得到及时、有效地治疗。
3.推行有力量的教育
久而久之,我们发现大凡生过病的孩子,跟老师特亲密。在内高班管理中,他们积极主动地承担任务,会私下开会解决学习、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有一年除夕,学生们带着卫生工具,帮助老师打扫、布置教室。这些令人感动的细节不断涌现。
我们顿时明白一个失落已久的教育秘诀:今天我们怎么对待一个在疾病困苦中的孩子,明天孩子就会怎么对待这个世界。疾病困苦是教育的绝佳契机。
11岁就离开家乡的央金同学(化名),学习优秀,性格孤傲,让人难以亲近,“内心一直被一层薄冰包裹着”。一天凌晨,她突然发病:
室友和姜妈将我送到医院,估计早上5点多时,我迷迷糊糊地醒来了,迷乱中听到姜妈在找轮椅,好像要带我去做检查。我慢慢地睁眼,空气中弥漫着药水的味道,旁边都是些老人。刹那间,我意识到自己肯定犯了小时候的病。姜妈看到我醒了,很开心地说:“宝贝,你终于醒了。”听到“宝贝”二字,我的眼泪不争气地流了下来。此时此刻,我再也抑制不住地对她说:“对不起,姜妈,我生病苦着你了,对不起,真对不起。”她摸着我的头说:“没事,宝贝,你的健康才是最重要的。”
关爱、守护患病学生,让学生的生命体验更加丰厚。有的学生觉得“生病是一次重生”:
曾帮助过我的人,我虽没有当面感谢过他们,但他们的名字早已在我心上留下深深的烙印,在此,我只想对他们说一句话:“就让时间见证我对你们的感谢。”等我长大后,要攒钱捐助给那些孤儿与老人,用心去关注与爱护他们。
因为学生的心曾被一群可爱的人彻底地温暖过,所以他们会铭记一生,也想用自己毕生时间将这份温暖传递下去,让更多的人感受到这个世界的美好。
4.铸造“家国文化”精神
我们倾心为内高班学生营造家的温暖,以一颗“父母”的心对待每一个身处困苦的学生。我们将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学生也将我们当作“爸妈”。就这样,北师大燕化附中西藏内高班“我们都是一家人”的精神追求便形成了。学校没有简单地停留在内高班师生小家的范围,而是立足于学校,将“我们都是一家人”的精神传递到兄弟学校,传递到西藏,传递到我们所到的每一个地方。“西藏的发展靠我们推动,国家的未来靠我们创造!”家国一体,心怀天下。学校内高班形成了独具特色、深入人心的“家国文化”。
“家国文化”得到我校西藏生的充分认同,并且自觉按照“互帮互助、互敬互爱、乐于奉献、团结一心、追求卓越、荣誉至上”的“家国文化”标准来要求自己,作为自己学习生活、为人处事的基本准则。
5.立德树人育栋梁
在爱的洗礼中,年轻的生命愈加成熟。内高班在“家国文化”精神影响下,变得愈加蓬勃向上。
成人成才是我校民族教育的内容,爱党爱国是我们内高班教育的核心。2014年,我校内高班学生两次参加中央电视台活动。学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均表示,学成后要建设美丽家乡,立志报效党和国家的培养。2014年7月15日,学校6名藏生参加教育部“圆梦蒲公英走进全国人大”活动,学生会主席扎西平措接受CCTV-1《朝闻天下》记者采访时说:“我心里满是激动和欣喜,充满了对党和国家的感激,还有对未来的无限憧憬。现在我要珍惜在学校的学习机会,长大后要建设家乡、服务人民、回报祖国。”
肯·威尔伯在《超越死亡——恩宠与勇气》中说:“有疾病的地方也有教育。”华东师范大学李政涛教授在《疾病中的教育》一文中也说:“疾病同时也是一种教育媒介”,“自我教育和彼此教育对方的媒介”。假如教育是一种影响生命成长的力量,疾病就是生命成长中的阶梯,我们要用爱的力量鼓励孩子迈出成长的脚步,让青春的孩子走出自我,走出成败得失的功利计较,走向关爱奉献的温暖世界。
(2015年7月发表于《中国民族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