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鉴纪事本末(注译本·卷三十)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原文】

及崇俨死,贼不得,天后疑太子所为。太子颇好声色,与户奴赵道生等狎昵,多赐之金帛,司议郎韦承庆上书谏,不听[1]。天后使人告其事。诏薛元超、裴炎与御史大夫高智周等杂鞫之,于东宫马坊搜得皂甲数百领,以为反具[2]。道生又款称太子使道生杀崇俨[3]。上素爱太子,迟回欲宥之,天后曰:“为人子怀逆谋,天地所不容[4]。大义灭亲,何可赦也!”[5]甲子,废太子贤为庶人,遣右监门中郎将令狐智通等送贤诣京师,幽于别所,党与皆伏诛,仍焚其甲于天津桥南以示民[6]。承庆,思谦之子也[7]

【注文】

[1]户奴:家奴。  狎(xiá)昵(nì):淫猥苟合。  帛(bó):丝织品的总称。在唐代,丝织品和贵金属金、银、铜都作为货币,具有一般等价物的功能。  司议郎:唐前期太子东宫官。东宫置太子司议郎四人,正六品上,掌管侍从规谏,驳正启奏,凡皇太子行事有传于史册者,录为记注,于岁末送交史馆。  韦承庆(639—705年):唐前期大臣。字延休,唐郑州阳武(今河南原阳东南)人,韦思谦之子。他考中进士,补雍王府参军,以文辞而知名。他在唐高宗仪凤年间,担任太子司议郎。当时,太子李贤好声色,他上书切谏。后来,他掌管吏部选官之事,以公平而著称。武周长安四年(704年),他升任凤阁侍郎(即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成为宰相。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唐中宗重登皇位,恢复李唐王朝。韦承庆因为依附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而受牵累,流放岭南地区。不久,承庆又回到中央,担任秘书员外少监,兼修国史,不久死去。韦承庆著有文集六十卷,已经散佚。

[2]薛元超(622或624—683年):唐前期大臣。蒲州汾阴(今山西万荣西南)人,薛收之子。他少年成为孤儿,好学善文辞。唐太宗令他娶李元吉(唐太宗之弟,在玄武门之变中被杀)之女和静县主为妻。唐太宗贞观年间,他担任太子舍人,参与编修《晋书》。唐高宗即皇帝位后,元超担任给事中,屡次上书论述时事得失。后来,他迁中书舍人、黄门侍郎。他因为与上官仪关系好,受到牵连,被流放到巂州(治今四川西昌)。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元超又回到朝廷,担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成为宰相。高宗永隆二年(681年),进为中书令。当时,朝廷大权已经落入武则天之手,元超装聋作哑以避祸,乞求辞官。他著有文集三十卷,已经散佚。  裴炎(?—684年):唐前期大臣、宰相。绛州闻喜(今山西闻喜东北)人,字子隆。他精通《左氏春秋》《汉书》,考中明经,补濮州(治今山东甄(zhēn)城北旧城)司仓参军。他历任御史、起居舍人、黄门侍郎。唐高宗调露二年(680年),他以黄门侍郎兼同中书门下三品,成为宰相。第二年,裴炎拜侍中。高宗死,他受遗诏辅佐新皇帝李显。唐中宗李显即皇帝位后,他迁中书令。中宗欲任命韦皇后的父亲韦玄贞为宰相,裴炎固执不从。他又支持太后武则天废中宗,改立李旦为皇帝。不久,武则天临朝,总揽朝廷大权。裴炎反对立武氏七庙(按制度规定,天子的宗庙立七庙)及武则天追封其父祖的做法,还借用历史上女主掌权之事劝谏武则天,武则天十分恼怒。恰逢当时徐敬业在扬州起兵反对武则天,裴炎趁机主张武则天归政于皇帝,武则天大怒。裴炎被诬陷谋反,被杀。  高智周(602—683年):唐前期大臣。常州晋陵(今江苏常州)人。他少年好学,考中进士。他历任秘书郎、弘文馆直学士,参与修撰《瑶山玉彩》《文馆辞林》。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他以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成为宰相。高宗调露元年(679年),智周被罢去宰相之职,任御史大夫。第二年,他与薛元超、裴炎同治太子李贤之罪。后来,他坚决要求辞官,被授予右散骑常侍,退休。他著有文集五卷,已经散佚。  东宫马坊:唐前期太子东宫官署。东宫为太子居处,其内部组织有相当于朝廷三省的詹事府、左右春坊,还有相当于九寺五监的三寺,其中的仆寺掌管车舆骑乘,有马坊饲养马匹。  皂:黑色。

[3]款称:空说。

[4]宥(yòu):宽容,饶恕,原谅。

[5]大义灭亲:大义,正义,正道。亲,亲属。大义灭亲指为了维护正义,对犯罪的亲属不徇私情,使受到应得的惩罚。这一成语最初的记载见《左传·隐公四年》。

[6]右监门:即右监门卫,唐朝禁军的一支。唐朝的禁军左、右监门卫设大将军各一人,正三品,将军各二人,从三品。左、右监门卫大将军、将军负责掌管皇宫诸门的禁卫、盘查出入宫门之人员、物品。  中郎将:唐朝禁军将领之名。负责宫廷宿卫、扈(hù)从皇帝的禁军将领之名,位次将军之下。因为其所属军府不同,品级为正四品下至从四品上不等。各府中郎将负责统领各府禁卫的府兵。  天津桥:唐东都洛阳城内的桥梁。天津桥始建于隋炀帝大业三年(607),为连接洛河两岸的交通要道,十分繁华。它实际是用木船相接为一座浮桥。唐改浮桥为石柱桥。古人把洛水誉为“天汉”,即天河(银河),而洛阳就是天帝的居所“紫微宫”,天津即天河的渡口,故名“天津桥”。天津桥北与皇城(中央各衙署的所在地)正门——端门相应,南与隋唐洛阳城南北主干道——定鼎门大街相接,桥上原有四角亭、栏杆、表柱,两端有酒楼、市集,行人车马繁忙。“天津晓月”是古“洛阳八景”之一。天津桥废于元代。该遗址在今洛阳桥附近。

[7]思谦:即韦思谦(?—689年),唐前期大臣。郑州阳武(今河南原阳)人,名仁约,字思谦。他考中进士,累授监察御史。他曾经弹劾宰相褚遂良,使其被罢为同州(治今陕西大荔)刺史。褚遂良再次出任宰相后,思谦被贬为清水县(今甘肃清水西北)县令。他忠于职守,不以为憾。唐高宗永淳(682—683年)初年,他历任尚书左丞、御史大夫。唐睿宗垂拱元年(685年),武则天掌握大权,思谦升任同凤阁鸾台三品(即同中书门下三品),成为宰相。第二年,他进为纳言(即侍中)。后以年老退休。

【译文】

等到明崇俨死后,杀他的人抓不到,天后怀疑是太子李贤干的。太子非常喜欢歌舞美女的奢靡生活,和户奴赵道生等人淫猥苟合,赐给他们许多黄金和丝绸,司议郎韦承庆上书规劝,可太子不听。天后让人告发太子的这些丑事。皇帝下诏让薛元超、裴炎与御史大夫高智周等多人审查,在东宫的马坊中搜到了几百副士兵的黑色铠甲,认为这些是太子谋反的用具。赵道生又平白无故说是太子让他杀了明崇俨。高宗平时很爱太子,迟迟不回应,就想着宽容他,天后却说:“他身为人子而心怀叛逆阴谋,为天地所不容。应该对犯罪的亲属不徇私情,使他受到应得的惩罚,哪能赦免啊!”永隆元年(680年)八月甲子(二十二日),废黜太子李贤为庶人,派遣右监门卫中郎将令狐智通等人押送李贤到京师长安,囚禁在另外的地方,太子的同党都被杀掉,还在天津桥南焚烧了那些铠甲,以此警示百姓。韦承庆是韦思谦的儿子。

【原文】

乙丑,立左卫大将军、雍州牧英王哲为皇太子,改元,赦天下[1]

【注文】

[1]左卫大将军:唐朝禁军的一支左卫的将领。唐朝的禁军左、右卫各设大将军一人,正三品;将军二人,从三品。左、右卫大将军、将军负责统领宫廷警卫之法令,监督宫廷仪仗队,护卫皇帝。  雍州牧:即唐都长安(又称雍州,今陕西西安)的长官。唐代往往以亲王领雍州长官雍州牧,而另设雍州长史,从三品,实际管理京城境内之事。

【译文】

唐高宗永隆元年(680年)八月乙丑(二十三日),册立左卫大将军、雍州牧英王李哲为皇太子,改纪元年号,大赦天下。

【原文】

弘道元年冬十一月,上自奉天宫疾甚,宰相皆不得见[1]。丁未,还东都,百官见于天津桥南。

【注文】

[1]弘道:唐高宗李治的年号,即癸未年(683年)十二月,仅一个月。  奉天宫:唐代宫殿名。这座宫殿始建于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年),位于河南嵩山之南。第二年,高宗驾幸此宫,准备第二年在此地封中岳嵩山,后因疾病而作罢。不久,这座宫殿被废弃。唐睿宗文明元年(684年),奉天宫改为嵩阳观。

【译文】

唐高宗弘道元年(683年)冬季十一月,高宗在奉天宫病得厉害,宰相都不得见面。丁未(二十四日),高宗返回东都洛阳,文武百官在天津桥南见到皇帝。

【原文】

十二月丁巳,改元,赦天下。上欲御则天门楼宣赦,气逆不能乘马,乃召百姓入殿前宣之[1]。是夜,召裴炎入,受遗诏辅政。上崩于贞观殿[2]。遗诏太子柩前即位,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兼取天后进止[3]。废万泉、芳桂、奉天等宫[4]

【注文】

[1]则天门楼:唐代洛阳宫城的正南门。唐高宗显庆二年(657年)以洛阳为东都。高宗死,武则天称制(即代行皇帝职权)以后,洛阳被定为神都。洛阳宫城的则天门楼是当时朝廷举行重大国事庆典与外交活动的重要场所。武则天称帝以及后来唐玄宗李隆基接待日本遣唐使和其他四夷使节,举办国事活动,都在此地举行。  气逆:病证名,指气上逆不顺而出现的病变证候。

[2]贞观殿:唐代宫殿名,位于洛阳宫区内,与应天门、乾元殿、徽猷(yóu)殿构成唐代洛阳宫区的中轴线。

唐东都宫城、皇城示意图

[3]柩(jiù):装着尸体的棺材。

[4]万泉、芳桂、奉天等宫:皆为唐朝的行宫。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年)二月,在蓝田(今陕西蓝田)营造万泉宫。又因渑(miǎn)池(今河南渑池)城西黄花村桂树景致可观,遂在此地建紫桂宫,后改为避暑宫、芳桂宫。奉天即奉天宫。

【译文】

唐高宗弘道元年(683年)十二月丁巳(初四日),改年号,大赦天下。唐高宗想要亲临则天门楼宣布赦书,因气逆向上冲而不能乘马,就召百姓入殿前宣布赦书。当夜,召裴炎入宫,接受遗诏辅佐治理朝政。高宗在贞观殿去世。遗诏让太子在灵柩前即位,统军治国的大事中有不能决断的,一并由天后定夺。废掉万泉、芳桂、奉天等行宫。

【原文】

庚申,裴炎奏太子未即位,未应宣敕,有要速处分,望宣天后令于中书门下施行[1]。甲子,中宗即位,尊天后为皇太后,政事咸取决焉。太后以泽州刺史韩王元嘉等地尊望重,恐其为变,并加三公等官以慰其心[2]

【注文】

[1]中书门下:唐朝官署名,又称政事堂,为唐代宰相“共议国政”之所,即中央政府最高议政决策机构,直接对皇帝负责,承受皇帝旨意,提供决策,颁发诏令。在唐初,政事堂为真宰相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长官“共议国政”之所,非三省长官不得入。后以他官加“同中书门下三品”(三省的长官都是三品官,故称同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简称同平章事)、“参知政事”为副相,也可入政事堂议政,以分三省长官之权。后来,任何官员(包括三省的长官)必须加“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知政事”之衔,才是真正的宰相,才可入政事堂议事。唐高祖武德年间,常于门下省议事,门下省的衙署成为最高决策之地。唐太宗贞观年间,改门下省的议政会议为政事堂,并成为制度。唐睿宗文明元年(684年),中书令(中书省长官)裴炎迁政事堂于中书省。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年),中书令张说(yuè)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设置完备的机构分理各类事务,制度始备,总揽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辅佐天子统大政。政事堂初以中书令为秉笔宰相,即首相,称执笔,或称执政事笔。后改为轮流执笔,即实行轮值制度。有会则成为执行主席,无会则成为值班宰相,处理日常公务,秉承皇帝旨意。凡是皇帝的命令,必须由政事堂会议通过,并加盖政事印,方可颁布生效。唐玄宗之后,内廷的翰林学士作为皇帝亲近的顾问和秘书,开始掌管拟定皇帝诏书之事,称为“内制”。内制可以不经过外朝宰相的议政机构政事堂就直接颁布执行。这样,政事堂的决策权被翰林学士分割一部分。唐代宗永泰年间,在皇宫内置内枢密使,由宦官充任,掌管宫廷奔走,宣传机密诏奏,承受和进呈表文、奏书。如果皇帝有所处理,则由内枢密使宣付政事堂及翰林学士。到晚唐时期,内廷宦官势力进一步膨胀,枢密使指挥政事,进一步分割政事堂之权,逐渐形成“宰相、枢密,共参国政”的局面。

[2]泽州:古州、府名。隋文帝开皇年间改建州为泽州,唐治晋城(今山西晋城),辖境相当于今山西东南部沁水、陵川、阳城、高平等市县地。  元嘉:即李元嘉(618—688年),唐高祖李渊之第十一子。他少年好学,工书画,收藏万卷图书。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封宋王,后改封徐王、韩王。唐高宗死后,武后临朝,掌握大权,授予元嘉太尉,表面上尊崇他,实际上图谋削夺元嘉的职权。元嘉心里愈发感到不安。于是,他与越王李贞父子等合谋发动兵变,事情不成,被迫自杀。  三公:古代官名,指太尉、司徒、司空,正一品。三公本是辅佐皇帝治理国家之重臣,无所不统。但在唐朝,三公仅作为大臣的加官(只表示身份、官位的荣誉衔),无实际职掌。

【译文】

唐高宗弘道元年(683年)十二月庚申(初七日),裴炎上奏说太子尚未即帝位,不宜由他直接发布诏令,有急需处理的重要事情,希望宣布天后的令,由中书门下施行。甲子(十一日),唐中宗即皇帝位,尊天后为皇太后,政务都由太后决断。太后因为泽州刺史韩王李元嘉等人地位尊崇,担心他们生变,就给他们都加三公等官衔以安抚他们的心。

【原文】

则天皇后光宅元年春正月甲申朔,改元嗣圣,赦天下[1]。立太子妃韦氏为皇后,擢后父玄贞自普州参军为豫州刺史[2]

【注文】

[1]光宅:武则天实际掌握朝政时所用年号,即光宅元年(684年)九月至十二月。  嗣圣:唐中宗李显第一次在位期间(由武则天实际掌握朝政)所用年号,即嗣圣元年(684年)一月至二月。

[2]太子妃:皇太子的正妻。  韦氏:即唐中宗李显的韦皇后(?—710年)。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出自名门。李显为太子时,被选为妃。唐高宗李治死后,李显即皇帝位,立韦氏为皇后。武则天以皇太后的身份把持朝政,勾结朝中的重臣废掉中宗,韦氏也失去了皇后的尊位,跟随中宗奔赴被流放之地。后来,武则天建立周朝、称帝,过了几年,又召李显回到京城,立为太子。韦氏也跟随丈夫回京,为太子妃。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在武则天病重时,朝廷重臣拥立中宗重登皇位,韦氏得以再次成为皇后。她干预朝政,重用奸臣,又屠杀拥立中宗复登皇位的功臣,买卖官爵,在正规官僚体制外大置员外官,大力修建佛寺。韦皇后后来与其女安乐公主(唐中宗李显的幼女,韦皇后所生)毒死中宗,立中宗最小的儿子李重茂为傀儡皇帝,亲族皆把持军政要职。韦后母女想仿效武则天掌握朝政,成为女皇。在这种情况下,太平公主(武则天的幼女)和李旦(武则天的第四个儿子)之子临淄王李隆基(后来的唐玄宗)联手,率兵入宫,将韦后和安乐公主杀死,拥立李旦登上皇位,是为唐睿宗。  擢(zhuó):提拔、提升。  玄贞:即韦玄贞(?—684年),唐中宗韦皇后之父,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他因唐中宗即位而升任为豫州(治今河南汝南)刺史。唐中宗想建立一支自己的力量,打算依靠妻族韦皇后的家族,想提升韦玄贞为侍中,遭到武则天及裴炎的反对。武则天和裴炎并以此为借口将中宗废黜。韦玄贞亦遭流放而死。至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唐中宗重登皇位,韦氏再次成为皇后,韦玄贞被追赠为太师、益州都督,进而加赠为上洛王。  普州:古地名。北周置,治安岳(今四川安岳北),唐辖境相当于今四川安岳、乐至、遂宁及重庆潼南地区。  参军:即参军事,唐朝地方官名,官品为八品或九品,无固定职掌,供派遣出使。  豫州:古州名。东汉治所在谯(今安徽亳州市),东晋、南朝时治所最北在悬瓠城(今河南汝南),最南在邾城(今湖北黄冈市西北),辖境最大时相当今江苏、安徽长江以西,安徽望江县以北的淮河南北地区。

【译文】

则天皇后光宅元年(684年)春季正月甲申朔(初一日),改纪元年号为嗣圣,大赦天下。立太子妃韦氏为皇后,把皇后的父亲韦玄贞从普州参军事提拔为豫州刺史。

【原文】

中宗欲以韦玄贞为侍中,又欲授乳母之子五品官[1]。裴炎固争,中宗怒曰:“我以天下与韦玄贞何不可?而惜侍中邪!”炎惧,白太后,密谋废立。二月戊午,太后集百官于乾元殿,裴炎与中书侍郎刘祎之、羽林将军程务挺、张虔勖勒兵入宫,宣太后令,废中宗为庐陵王,扶下殿[2]。中宗曰:“我何罪?”太后曰:“汝欲以天下与韦玄贞,何得无罪!”乃幽于别所。

【注文】

[1]五品官:唐代官僚制度中,五品官是一条杠。五品及五品以上的官为高级官僚,五品以下的官为低级官僚。

[2]乾元殿:唐朝宫殿名。乾元殿与贞观殿、徽猷(yóu)殿为唐洛阳皇宫的三大殿,其中乾元殿规模最大,为上朝之殿,每年元旦大朝会和新皇登基大典都在此举行。  羽林将军:唐朝禁军将领。唐朝设左、右羽林军,都是唐朝驻守宫廷北门的禁军。在唐朝的宫殿布局中,皇帝的居住地在宫廷的北部,因此驻守宫廷北门的北衙禁军的向背在历次宫廷政变中起决定性作用。左、右羽林军各有大将军一人,正三品;将军二人,从三品。负责统领北衙禁军,宿卫朝会及扈从皇帝。  程务挺(?—685年):唐前期将领。洺(míng)州平恩(今河北曲周东南)人。其父程名振为初唐名将。务挺少随父作战,以勇力闻名。他担任右领军卫中郎将。唐高宗调露二年(680年),他随将军裴行俭击破西突厥阿史那伏念,迁右武卫将军。高宗永淳二年(683年),他与王方翼镇压绥州(治今陕西绥德)地区叛乱的部落,进左骁卫大将军、检校左羽林军。唐中宗嗣圣元年(684年),务挺率兵防御北部草原的突厥,突厥不敢侵犯唐朝。当年十二月,他因为上表言裴炎没有谋反,触怒武则天,被杀。  张虔勗(xù)(生卒年不详):唐朝将领。最初受宰相裴炎的推荐,官至大将军。助武则天废唐中宗。后被来俊臣诬告谋反,被乱刀砍死。  勒兵:治军,操练或指挥军队。  庐陵:地名。隋文帝开皇年间置吉州,唐高宗永淳年间治庐陵(今江西吉安),辖境相当于今江西永新、峡江、乐安、石城以南地区。

【译文】

唐中宗想让韦玄贞做侍中,又想要授予其奶妈的儿子五品官。裴炎不妥协地抗争,中宗生气地喝道:“我就是把天下给了韦玄贞有什么不行的?还吝惜个侍中吗!”裴炎害怕了,将此话告诉了太后,两人密谋废掉中宗另立新帝。二月戊午(初六日),太后召集百官到了乾元殿,裴炎与中书侍郎刘祎之、羽林将军程务挺、张虔勗带兵进入宫中,宣布太后的命令,将中宗废为庐陵王,扶他下殿。中宗问:“我犯了什么罪?”太后说:“你想把天下给韦玄贞,怎么能无罪!”于是将他囚禁在其他的地方。

【原文】

己未,立雍州牧豫王旦为皇帝。政事决于太后,居睿宗于别殿,不得有所预。立豫王妃刘氏为皇后[1]。后,德威之孙也[2]

【注文】

[1]刘氏(?—692年):即唐睿宗李旦的正妻。刘氏是刑部尚书刘德威的孙女,父亲刘延景任陕州(今河南三门峡西旧陕县)刺史。刘氏生下睿宗的长子李成器和寿昌公主、代国公主。武后光宅元年(684年),武则天掌权,扶持李旦登上皇位,立刘氏为皇后,立窦氏(唐玄宗李隆基的生母)为德妃。武周天授元年(690年),睿宗让位于武则天,武则天改唐为周,睿宗降为皇嗣,刘氏也降为皇嗣妃。武周长寿二年(692年),刘氏与窦氏被奴婢诬陷,于正月朝拜武则天后同时遇害,连尸体都找不到。景云元年(710年),唐睿宗重登皇位后,追谥刘氏为肃明皇后,招魂葬于东都城南。

[2]德威:即刘德威(581—652年),唐前期将领。徐州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唐睿宗肃明皇后刘氏的祖父。隋炀帝大业末年,刘德威随裴仁基镇压江淮的反隋起义军。后来德威与裴仁基一起归顺反隋的瓦岗军领袖李密。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李密在与王世充交战中兵败,刘德威率部随李密归降唐朝,授左武候将军,封滕县公。后来,刘德威任并州(治今山西太原)总管府司马,被刘武周虏获,不久逃归,并向唐高祖报告敌军的虚实,改封彭城县公,检校大理少卿。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刘德威随秦王李世民平定洛阳,转刑部侍郎,加散骑常侍,并尚平寿县主。唐太宗贞观年间,刘德威历任大理寺卿、绵州(治今四川绵阳)刺史、益州(治今四川成都)大都督府长史、刑部尚书、检校雍州别驾、同州(治今陕西大荔)刺史,以廉洁平直而闻名。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刘德威去世,赠礼部尚书、幽州(治今北京地区)都督,谥为“襄”,陪葬献陵(唐高祖的陵寝,位于陕西三原徐木乡永合村西)。

【译文】

唐中宗嗣圣元年(684)二月己未(初七日),太后立雍州牧豫王李旦为皇帝。朝政由太后决断,让唐睿宗李旦居住在别殿,对政事不得干预。立豫王妃刘氏为皇后。刘皇后是刘德威的孙女。

【原文】

有飞骑十余人饮于坊曲,一人言“向知别无勋赏,不若奉庐陵”[1]。一人起出诣北门告之。座未散,皆捕得,系羽林狱[2]。言者斩,余以知反不告皆绞,告者除五品官[3]。告密之端自此兴矣。

【注文】

[1]飞骑:唐朝北衙禁军中的一支。唐高祖时,于长安宫城的北门玄武门置北门屯营,负责守卫宫城北边的门户。后分为左、右屯营。唐太宗贞观十二年(638年),始于左、右屯营中置飞骑,隶属于左、右屯卫(后改为威卫)。唐高宗龙朔二年(662年),将飞骑从左、右屯卫中析出,别为左、右羽林军,故又称羽林飞骑。一般选取骁健、善骑射者充入飞骑。飞骑在历次宫廷政变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飞骑早期从禁军的子弟和府兵卫士中选充,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年)规定,一律从卫士中简补。次年,又从出征吐蕃的兵募中选拔壮勇之士为飞骑。随着府兵制的衰落,卫士不再上番宿卫,飞骑全部出于招募。飞骑的任务是宿卫宫禁,但有时亦奉命出征。按规定,飞骑的身高、体力、弓马技艺都有严格标准,合格的才能选充。实际上唐玄宗开元、天宝间的禁军多半来自长安市上的商人富户以及无赖游手。他们投充飞骑,是为了逃避徭役和获得庇护,平时很少训练,更少实战经验,因此战斗力非常弱。  坊曲:泛指街巷。

[2]羽林狱:唐代专职保卫天子的亲军左、右羽林军设置的监狱。

[3]斩、绞:唐代的死刑法定刑为绞刑与斩刑。唐律死刑罪名条款共232条,其中斩刑89条,绞刑143条。  除:任命官职。

【译文】

有十多个侍卫飞骑兵士在街巷中喝酒,其中一人说“要是早知道没有别的勋赏,还不如拥戴庐陵王(李显)呢”。有一人起身出去,到皇宫的北门告发了此事。酒席还没有散,在座的人就都被抓获,关进羽林军的大狱。说“拥戴庐陵王”的话的人被斩首,其他的人以知道有人造反而不告发被处以绞刑,告发的人官拜五品。告密之风气从此开了头。

【原文】

壬子[己未]据陈垣《二十史朔闰表》,嗣圣元年二月癸丑朔,无壬子日。改元“文明”应在该年二月己未(初七日)。据《旧唐书·则天皇后本纪》《新唐书·则天皇后本纪》改正。,以永平郡王成器为皇太子,睿宗之长子也[1]。赦天下,改元文明[2]

【注文】

[1]郡王:唐朝爵位,从一品。  成器:即李成器(679—742年),后改名李宪,唐睿宗李旦的长子,肃明刘皇后所生。成器恭谨自守,能诗歌,通晓音律,尤善击羯鼓、吹笛。他初封永平郡王。文明元年(684年),唐睿宗李旦即位为帝,李成器被立为皇太子。武则天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废唐建周后,睿宗降为皇嗣,李成器则降为皇孙。唐睿宗景云元年(710年),成器被封为宋王。不久,睿宗复登皇位,成器将太子之位让给其弟李隆基(即后来的唐玄宗)。后来,他历任尚书左仆射、岐州(治今陕西凤翔南)刺史、泽州(治今山西晋城)刺史,拜太尉。他与玄宗李隆基友爱,以不干预朝政、不与人结交而为玄宗所信赖。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年),成器因避玄宗生母昭成窦皇后之讳,改名为宪,晋封为宁王。他死后葬惠陵(今陕西蒲城西北),谥号“让皇帝”,玄宗命令相关部门以皇帝之礼安葬成器。

[2]文明:唐睿宗李旦首次即皇帝位时所使用的第一个年号,即文明元年(684年)二月至九月。在这段时期内,皇太后武则天实际掌握大权,有些史书把“文明”作为武则天的年号。随后武则天以自己的名义发下敕令,改元光宅,并改革官制、旗帜、服色等,正式进入武则天统治时代。

【译文】

唐睿宗文明元年(684)二月己未(初七日),让永平郡王李成器做皇太子,他是唐睿宗的长子。大赦天下,改年号为文明。

【原文】

庚申,废皇太孙重照为庶人[1]。命刘仁轨专知西京留守事[2]。流韦玄贞于钦州[3]

【注文】

[1]重照:即李重照(682—701年),唐中宗李显的嫡长子,韦皇后所生。后来为避武则天的名武曌(zhào)之讳,改名李重润。唐高宗永淳二年(682年),重照被立为皇太孙。唐中宗登上皇位后不久被废,重照也相应失去皇太孙之位。武周圣历初年,重照因为和异母妹妹永泰郡主李仙惠、妹夫武延基议论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兄弟,被武则天诛杀。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李显再次登上皇位后,追封重照为懿德太子,陪葬乾陵,特恩“号墓为陵”。

[2]知西京留守事:暂时负责管理西京(唐都长安)的军政事务。唐代的京城、陪都皆置留守、副留守,掌管京城、陪都的军政大事。皇帝不在京城长安时,则由留守京城的亲王或大臣临时担任,皇帝回京则罢之。陪都(包括东都洛阳、北都太原)也设留守,系常设官。武则天掌握大权、称帝的时代,常常驻洛阳,洛阳成为实际上的国都。这样,西京留守便成为常设官。

[3]钦州:古州、路名。隋文帝开皇年间改安州而置,治钦江(今广西钦州东北),唐辖境相当于今广西钦州、灵山等市县地。

【译文】

唐睿宗文明元年(684)二月庚申(初八日),废皇太孙李重照为庶人。任命刘仁轨专知西京留守事。将韦玄贞流放到钦州。

【原文】

太后与刘仁轨书曰:“昔汉以关中之事委萧何,今托公亦犹是矣。”[1]仁轨上疏,辞以衰老不堪居守,因陈吕后祸败之事以申规戒[2]。太后使秘书监武承嗣赍玺书慰谕之,曰:“今以皇帝谅闇不言,眇身且代亲政[3]。远劳劝戒,复辞衰疾。又云‘吕氏见嗤于后代,禄、产移祸于汉朝’,引喻良深,愧慰交集[4]。公忠贞之操,终始不渝,劲直之风,古今罕比。初闻此语,能不罔然,静而思之,是为龟鉴[5]。况公先朝旧德,遐迩具瞻,愿以匡救为怀,无以暮年致请。”[6]

【注文】

[1]关中:地区名,所指范围大小不一:(1)函谷关以西。(2)在秦岭以北范围内,时或专指今陕西关中盆地。(3)将关中解释为居众关之中。胡三省注《资治通鉴》“西有陇关,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北有临晋关,西南有散关”。  萧何(?—前193年):西汉开国功臣、相国。秦末泗水沛县(今江苏沛县)人,早年任县主吏掾。秦二世元年(前209年),萧何跟随刘邦起兵反秦,负责监督诸事。攻克秦都咸阳(今陕西咸阳)后,萧何立即接收秦丞相御史所藏的图书,使刘邦知晓天下地理山川形势及户口数。萧何劝刘邦接受力量远胜于自己的项羽的分封,积蓄力量、等待时机。后来,西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争夺天下,萧何向刘邦举荐韩信为大将军,自己担任丞相,留守关中,使关中成为汉军稳定的后方。萧何不断地给战场输送士卒粮饷支援作战,在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朝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汉朝,萧何创立各种规章制度,以功高封酂(zàn)侯,位次第一功臣,并恩及其父子兄弟。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萧何定计助吕后诛杀功臣韩信,进为相国。刘邦死后,萧何又辅佐其子汉惠帝刘盈(吕后所生)。他病危时,推荐曹参继任为相国。

[2]吕后:即吕雉(zhì)(前241—前180年),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又称高皇后、高后。秦末汉初单(shàn)父(今山东单县)人,字娥姁(xū)。其父吕公因避仇家,移居沛县(今江苏沛县),与刘邦相识。刘邦起兵反秦,后来与西楚霸王项羽争夺天下,吕雉均大力相助。在刘邦与项羽争战时,吕雉与刘邦的父母均被项羽的楚军俘虏为人质,后被放还。刘邦击败项羽称帝后,立吕雉为皇后。吕后为人残忍而有谋略,她助刘邦铲除韩信、彭越等功臣。刘邦死后,其子刘盈即皇帝位,是为汉惠帝。吕雉以太后的身份独揽大权。惠帝死后,吕雉仍然掌握大权,大封吕氏子弟为王侯,提拔亲信,排斥功臣。但吕后统治期间,天下无事,人民生活较安定,残破的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她病危期间,命其侄子吕禄、吕产控制南北军(驻守西汉都城长安城内的禁军),以巩固吕家的权力。吕后死后,诸吕阴谋作乱,为大臣周勃等平定。

[3]武承嗣(?—698年):唐前期大臣,武则天之侄。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东)人,继承祖先的爵位为周国公。唐睿宗文明元年(684年),其姑母武则天总揽朝政,承嗣也升任同中书门下三品,成为宰相,参掌朝政。他请武则天除去李氏子孙,诛杀不依附于武氏的大臣,立武氏的宗庙,追封武氏的先世。承嗣被封魏王,监修国史。他在武则天废唐建周、正式称帝的过程中出力颇多。后来,他密令凤阁舍人(即中书舍人)张嘉福上书,请求立自己为皇太子。因朝廷重臣狄仁杰、岑长倩等反对,此事未成。承嗣又被罢去知政事,亦即被逐出中央决策圈,忧愤而死。  玺书:古代以泥封加印的文书。古代长途递送的文书易于破损,所以书于竹简木牍,两片合一,缚以绳,在绳结上用泥封固,钤以玺,故称玺书。秦以后专指皇帝的诏书。  谅(liàng)闇(ān):指居丧时所住的房子。也借指居丧,多用于皇帝。  眇(miǎo)身:眇,原指瞎了一只眼,后亦指两眼俱瞎。身,身躯。眇身犹言微末之身,为古代帝后的自谦之词。

[4]嗤(chī):讥笑。  禄、产:即吕禄和吕产,汉高祖皇后吕雉的侄子。单父(今山东单县)人。汉惠帝七年(前188年),惠帝逝世,吕后临朝专权,大力重用其侄子吕产和吕禄。第二年,分封诸吕为王侯。吕后病重时,任命吕禄与吕产统领长安城内的禁军南北军。吕后死后,吕禄、吕产独揽兵权,后为太尉周勃捕杀,诸吕势力被铲除。  愧慰交集:惭愧与欣慰的心情交织在一起。

[5]罔然:同“惘然”。失意的样子,心中若有所失。或犹茫然,恍惚不解之状。  龟鉴:鉴,镜子。古镜中有一种名为“龟镜”,或“龟纽镜”,“龟纹镜”,是以龟为主纹,有的配十二生肖和八卦等纹。古人认为:龟能知吉凶,鉴别善恶,故以龟占卜吉凶,以镜明察秋毫。有以人或事为鉴的说法,为借鉴之意,比喻可供对照学习或引以为戒的教训,故称“龟鉴”。

[6]遐(xiá)迩(ěr):远近。  匡救:扶正挽救。

【译文】

武太后在给刘仁轨的信中说:“昔日汉朝将关中之事交给萧何,如今托付给你的也像这样。”刘仁轨上疏,以年老体衰不能胜任为由推辞,接着陈述汉朝吕后祸败的事,向太后表达规劝和告诫。太后让秘书监武承嗣带着加盖了太后的玺印的诏书来慰问他,说:“现在因为皇上居丧时期不说话,我暂且代替他亲理朝政。劳您从远道回信勉力劝诫,还以年老体衰作为推辞。又说‘吕氏为后代所讥笑,吕禄和吕产给汉朝带来了祸害’,引用的比喻很是深刻,让我既惭愧又欣慰。您忠贞的节操,始终不变,刚直的风骨,古今很少有人能比。刚开始听到您的话时,难免不感到迷惑不解,但是冷静思考后,觉得真是可以借鉴。况且您是前朝有德望的老臣,为远近百姓所敬仰,希望您能以匡扶挽救国家时政为怀,不要再以年老为由推托了。”

【原文】

辛酉,太后命左金吾将军丘神诣巴州[1],检校故太子贤宅以备外虞,其实风使杀之[2]。神,行恭之子也[3]

【注文】

[1]左金吾将军:唐朝禁军将领。唐初为左、右武候府,高宗时改为左、右金吾卫,各置大将军一人,正三品;将军二人,从三品。左、右金吾卫掌管皇宫与京城的巡警、抓捕奸盗等。  丘神(jī)(?—691年):唐前期将领。河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后迁移至郿(méi)县(今陕西眉县),丘行恭之子。唐高宗永淳初年,丘神担任左金吾将军。唐睿宗文明元年(684年),他奉武则天之命,前往巴州(治今四川巴中市巴州区)监视废太子李贤,逼李贤自杀。既而武则天归罪于丘神,先贬为叠州(治今甘肃迭部)刺史,不久回洛阳恢复原职,深受武则天的信任。他受诏推审刑狱,与周兴、来俊臣俱被称为酷吏。武则天垂拱四年(688年),博州(治今山东聊城东北)刺史李冲起兵反对武则天,神为清平道大总管前往征讨,杀戮千家。李冲之父越王李贞起兵,神又前往镇压。神因功升为左金吾卫大将军。之后,武则天清除酷吏,神被人告发与周兴等阴谋造反,于武周天授二年(691)被杀。  巴州:古地名。北魏置,北周治化城(今四川巴中),唐辖境相当于今四川巴中、平昌及南江部分地区。

[2]检校:代理,即尚未实际授任,该官已经掌管其职事。  虞:忧虑。  风使:借风使力。

[3]行恭:即丘行恭(586—665年),唐初功臣。隋末唐初官员、将领丘和之子,河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后迁移至郿(méi)县(今陕西眉县)。他善于骑射,在隋炀帝大业末年聚众于长安(今陕西西安)西,率众会李世民于渭北,官拜光禄大夫。后来,他随李世民的军队攻入长安,又跟从秦王李世民灭薛举、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等,屡立战功,为唐王朝的巩固作出重要贡献,以功授左一府骠骑。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年),他参与李世民的秦王集团的政变,助李世民当上皇太子、登上皇位,他以功迁左卫将军。唐太宗贞观十四年(640年),他跟从侯君集灭高昌国(今新疆吐鲁番东南),封天水郡公。唐高宗时,他历任右武候大将军、冀州(治今河北冀州)刺史、陕州(治今河南三门峡西旧陕县)刺史。死后,陪葬唐太宗的昭陵。

【译文】

唐睿宗文明元年(684)二月辛酉(初九日),太后命令左金吾将军丘神到巴州去,负责审查原来的太子李贤的住宅以防备意外,实际上是暗示丘神杀死他。丘神是丘行恭的儿子。

【原文】

甲子,太后御武成殿,皇帝帅王公以下上尊号[1]。丁卯,太后临轩,遣礼部尚书武承嗣册嗣皇帝。自是太后常御紫宸殿,施惨紫帐以视朝[2]

【注文】

[1]武成殿:唐朝宫殿名。位于洛阳宫中,是天子日常处理政务的地方。

[2]紫宸殿:唐朝宫殿名。唐西京长安大明宫内和东都洛阳皇宫内皆有,为内朝正殿,此处指洛阳皇宫内的紫宸殿。后来,在唐玄宗统治后期爆发“安史之乱”。安禄山率兵攻入洛阳,以大燕皇帝的名义,在洛阳的紫宸殿举行开国大朝。  惨紫:浅紫色。

【译文】

唐睿宗文明元年(684)二月甲子(十二日),太后亲自驾临武成殿,皇帝率领王公以下官员给太后上尊号。丁卯(十五日),太后亲临殿前的平台,派礼部尚书武承嗣在殿前册封新继位的皇帝。从此,太后常常到紫宸殿,在浅紫色的帷帐后临朝听理朝政。

【原文】

三月,丘神至巴州,幽故太子贤于别室,逼令自杀。太后乃归罪于神,戊戌,举哀于显福门,贬神为叠州刺史[1]。己亥,追封贤为雍王。神寻复入为左金吾将军。

【注文】

[1]显福门:隋炀帝大业年间(605—617年)所建洛阳宫门。洛阳宫城南面为应天、兴教、光政三门。兴教门之内为全昌门,其北为章善门;光政门之内为广运门,其北为显福门。  叠州:古地名。北周置,唐治合川(今甘肃迭部),辖境相当于今白龙江上游地区。

【译文】

唐睿宗文明元年(684)三月,丘神到达巴州,将原太子李贤幽禁在另外的屋子,逼迫他自杀。于是太后归罪于丘神,戊戌(十六日),在显福门行哭祭之礼,将丘神贬为叠州刺史。己亥(十七日),追封李贤为雍王。不久丘神又回到朝廷,再次担任左金吾将军。

【原文】

夏闰五月,以礼部尚书武承嗣为太常卿、同中书门下三品[1]

【注文】

[1]太常卿:唐前期职事官,即太常寺卿。  同中书门下三品:唐朝宰相。

【译文】

唐睿宗文明元年(684)夏季闰五月,朝廷任命礼部尚书武承嗣为太常卿、同中书门下三品。

【原文】

[八月]初,尚书左丞冯元常为高宗所委,高宗晚年多疾,百司奏事,每曰:“朕体中不佳,可与元常平章以闻。”[1]元常尝密言“中宫威权太重,宜稍抑损”。高宗虽不能用,深以其言为然。及太后称制,四方争言符瑞[2]。嵩阳令樊文献瑞石,太后命于朝堂示百官,元常奏言“状涉谄诈,不可诬罔天下”[3]。太后不悦,出为陇州刺史[4]。元常,子琮之曾孙也[5]

【注文】

[1]尚书左丞:唐前期职事官。唐初正四品上,后升正三品上,又复为正四品。负责具体监督尚书省所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唐高宗龙朔二年(662年),改称左肃机。  冯元常(生卒年不详):唐前期大臣。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北齐右仆射冯子琮(cóng)的曾孙。元常的家族雅有礼度,甚为人所称道。唐高宗统治时期,他考中明经,累迁监察御史,为剑南道巡察使,兴利除害。唐高宗永淳年间,他担任尚书左丞,负责具体判中央尚书都省事,监察尚书省,监督尚书省所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元常有见识,处事果断,甚为高宗所欣赏。他曾经秘密向高宗上奏,请求抑制皇后武则天的权力,得到高宗的赞同,但也因此招致武则天的怨恨。高宗死后,武则天掌握朝廷大权,元常因为反对各方为迎合而多献符瑞,被贬出京。后来,元常又辗转担任地方官,颇有政绩,但武则天不让他回京城。元常又率兵讨伐安南地区(今越南)叛乱的部落有功,武则天竟然不赏他。不久,元常被酷吏周兴陷害,下狱致死。  平章:商量处理。

[2]称制:在中国古代社会,后宫的皇后、妃嫔是不能上厅堂干预政事的,所以后妃要掌权就要“临朝”,即登上朝堂。从秦始皇开始,皇帝的命令专称“制”,布告公文称“诰”。后妃掌权、代行皇帝的职权,其命令自然也要上升到皇帝的级别,于是就叫“称制”。  符瑞:吉祥的征兆。多指帝王受命的征兆。

[3]嵩阳:古县名。即嵩阳县,隋炀帝大业年间置,武周万岁登封年间改为登封县,隶属于河南府,治今河南登封西南。  朝堂:唐长安太极宫、大明宫均置有东西朝堂。太极宫朝堂在承天门前,大明宫朝堂在含元殿前。每逢元正、冬至、大朝贺等朝会之前,百官先在朝堂序位,文官在东朝堂,武官在西朝堂,由监察御史传点之后,再分领百官入内。朝堂也是受理词讼审理冤狱的地方。唐太宗曾经敕中书令、侍中于朝堂受讼,自己也临幸朝堂览冤屈。唐德宗建中年间在朝堂别置三司决庶狱。

[4]陇州:古州名。西魏废帝年间置,北周治今陕西陇县,唐辖境相当于今陕西千河流域及甘肃华亭。

[5]子琮(cóng):即冯子琮(?—571年),北齐大臣。北齐长乐信都(今河北冀州)人,为北燕国主冯跋之后。子琮初袭爵位为荥(xíng)阳县子,其妻为北齐武成帝高湛的胡皇后的妹妹。他又担任殿中郎,奉诏辅导太子。高湛死后,子琮受到权臣的猜疑,被贬为郑州(今河南郑州)刺史。后来,子琮又回到朝廷,担任吏部尚书,不久升为尚书右仆射。子琮又与琅邪(yá)王高俨图谋废掉皇帝,立高俨为帝。结果事情失败,子琮被杀。

【译文】

唐睿宗文明元年(684)[八月]当初,尚书左丞冯元常得到高宗的信任,高宗晚年多病,各部门奏事时,高宗常说:“朕身体不好,可以和冯元常商量以后再上奏给我。”冯元常曾经私下对唐高宗说过“皇后威权太重,应该稍加抑制”。高宗虽然不能采纳,但觉得他说得很对。等到武太后行使皇帝的权力,各地争相报告吉兆。嵩阳县令樊文进献一块吉祥的石头,太后命在朝堂向百官展示,冯元常上奏说“这种献石的行为涉嫌讨好和欺诈,不应当欺骗天下百姓”。太后因此不高兴,调冯元常出京去任陇州刺史。冯元常是冯子琮的曾孙。

【原文】

丙午,太常卿、同中书门下三品武承嗣罢为礼部尚书。

【译文】

唐睿宗文明元年(684)八月丙午(二十七日),太常卿、同中书门下三品武承嗣被免去宰相之职,改任礼部尚书。

【原文】

[九月]武承嗣请太后追王其祖,立武氏七庙,太后从之[1]。裴炎谏曰:“太后母临天下,当示至公,不可私于所亲。独不见吕氏之败乎?”[2]太后曰:“吕氏以权委生者,故及于败。今吾追尊亡者,何伤乎?”对曰:“事当防微杜渐,不可长耳。”[3]太后不从。己巳,追尊太后五代祖克己为鲁靖公,妣为夫人;高祖居常为太尉、北平恭肃王,曾祖俭为太尉、金城义康王,祖华为太尉、太原安成王,考士彟为太师、魏定王;祖妣皆为妃[4]。裴炎由是得罪。又作五代祠室于文水[5]

【注文】

[1]七庙:在家族为祖先立的家庙中,供奉神位等,七庙为四亲(父、祖、曾祖、高祖)庙、二祧(tiāo)(高祖的父和祖父)庙和始祖庙,依时祭祀。按制度规定,天子的宗庙立七庙。

[2]至公:至,最,极。至公,最大的公心。  吕氏:指西汉高祖时的吕后、吕产、吕禄。汉高祖死后,其皇后吕雉独揽大权,提拔亲信,排斥功臣。她病危期间,又命其侄吕产、吕禄控制军权。吕后死后,诸吕阴谋作乱,为大臣周勃等平定。

[3]防微杜渐:指在坏思想、坏事或错误刚冒头时,就加以防止、杜绝,不让其发展下去。这一成语最初的记载见《宋书·吴喜传》。

[4]太师:古代官名。天子的三师(太师、太傅、太保)之一,正一品。没有实际职事,为赠予元老重臣的荣誉衔。  妣(bǐ):原指母亲,后称已经死去的母亲。  祖妣:包括高祖母、曾祖母、祖母和母亲。

[5]五代:立五庙,即父、祖、曾祖、高祖、始祖之庙。  文水:古县名。即文水县,隶属于北京太原府,相当于今山西文水东旧城。

【译文】

武则天光宅元年(684)[九月]武承嗣请太后追封她的先祖为王,建立供奉武氏七代祖先的祖庙,太后同意了。裴炎进谏言说:“太后是天下人的母亲,应当表明自己最大的公心,不能偏私于自己的亲属。难道看不见吕氏的失败吗?”太后反驳道:“吕后将权力委托给活人,所以才导致失败。现在我追尊死者,有什么损害呢?”裴炎回答说:“凡事应当防微杜渐,不可助长这种现象发展。”太后不听他的劝告。九月己巳(十一日),追尊太后五世祖父武克己为鲁靖公,五世祖母为夫人;高祖父武居常为太尉、北平恭肃王,曾祖父武俭为太尉、金城义康王,祖父武华为太尉、太原安成王,父亲武士彟为太师、魏定王;高祖母、曾祖母、祖母、母亲都追尊为王妃。裴炎因此而得罪了太后。太后又在文水县营建起武家的五代祖先祠堂。

【原文】

时诸武用事,唐宗室人人自危,众心愤惋[1]。会眉州刺史英公李敬业及弟盩厔令敬猷、给事中唐之奇、长安主簿骆宾王、詹事司直杜求仁皆坐事,敬业贬柳州司马,敬猷免官,之奇贬括苍令,宾王贬临海丞,求仁贬黟令[2]。求仁,正伦之侄也[3]。盩厔尉魏思温尝为御史,复被黜[4]。皆会于扬州,各自以失职怨望,乃谋作乱,以匡复庐陵王为辞[5]

【注文】

[1]用事:指当权。  自危:自己感到处境危险。  愤惋:怅恨,愤恨。

[2]眉州:古州名。西魏置,隋治通义(今四川眉山),唐辖境相当于今四川眉山、彭山、丹棱、洪雅、青神等市县地。  李敬业(?—684年):唐前期大臣,即唐朝开国功臣徐世(jì)(后赐名李世)的长孙徐敬业。因其父被赐姓李,故也称李敬业。他是曹州离狐(治今山东菏泽西北)人,继承了李世英国公的爵位。唐中宗嗣圣元年(684年),他因罪被贬为柳州(治今广西柳州)司马。时值唐高宗李治去世,武则天临朝,掌握大权。武则天将已经登基的皇帝唐中宗李显废为庐陵王。李敬业与一批失意的官僚联合,于当年起兵反对武则天的统治,以恢复中宗的皇位为名,聚集十万名士兵,向各个州县传播讨伐武则天的檄文。武则天下诏,命令李孝逸率领三十万大军去攻打李敬业军,李敬业很快失败,逃奔至海陵(今江苏泰州),后被部下所杀。  盩(zhōu)厔(zhì):古县名。即盩厔县,隶属于雍州,相当于今陕西周至。  敬猷(yóu)(?—684年):又叫李敬猷,是唐朝开国名将李之孙,李敬业之弟。李敬业发动反武则天的扬州之变,命敬猷驻军淮阴,大败。敬业与敬猷在逃至海陵(今江苏泰州)时,与骆宾王一起被部将王那相所杀。  主簿:唐代县级行政体系中的重要官职。从七品上,具有勾检、监印及部分司法职能;县主簿的出身有科举、门荫、流外入流等途径,而其迁转去向主要为县政官员及言官、御史等。  骆宾王(约638—?):唐初著名文人。婺(wù)州义乌(今浙江义乌)人,他初为道王府属吏,历任武功(今陕西武功西北)、长安主簿,后到中央担任侍御史,又贬为临海县(今浙江临海)丞。他跟随李敬业起兵反对掌握朝廷大权的武则天,代作《讨武瞾(zhào)檄》(武瞾为武则天之名),一时被人传诵。武则天见到这篇檄文,欣赏骆宾王的文才,发出“宰相怎么失掉这种人才”的感叹。李敬业兵败后,骆宾王被杀,或云投江死,或云落发为僧。骆宾王长于七言诗,又善骈文。其诗文风骨凝练,代表作为《帝京篇》。  詹事司直:唐朝太子东宫官名。为太子詹事府的属官,置二员,正七品上,掌管纠劾官僚。如果太子临时代理朝政,詹事司直还负责受理文书。  柳州:古州、路、府名。唐太宗贞观年间置,治马平(今广西柳州),辖境相当于今广西柳州、柳城、柳江、鹿寨等县地。  括苍:古县名。即括苍县,括州的治所,相当于今浙江丽水东南。  临海:县名。即临海县,隶属于台州,相当于今浙江临海。  丞:指县丞,古代官名。在唐代,县丞为县的长官县令之副手,正八品下,负责辅助县令管理当地。  黟(yī):古县名。即黟县,隶属于歙(shè)州,相当于今安徽黟县。

[3]正伦:即杜正伦(?—658年),唐前期大臣。相州洹(huán)水(今河北魏县西南)人。他擅长文辞,在隋文帝仁寿中考中秀才。隋代重视秀才,天下不超过十人,而正伦与其弟正玄、正藏一门三秀才,为当时所称道。后来,正伦调任武骑尉(《旧唐书》作“羽骑尉”)。在唐代,正伦进入秦王(即李世民)府的文学馆。唐太宗贞观年间,他累迁给事中,兼知起居注,很得太宗的赏识,升为中书侍郎兼太子左庶子,参与机密之事。唐太宗贞观十七年(643年),太子李承乾被废,正伦受到牵连,被贬为交州(治今越南河内西北)都督,又遭到流放。唐高宗显庆元年(656年),正伦又回到中央,升任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成为宰相。显庆二年(657年),他又升中书令。显庆三年(658年),他与受到唐高宗和武后宠信的李义府共同执政,与李义府不和,被贬为横州(治今广西横县)刺史,不久死于贬所。杜正伦著有文集十卷,已经散佚。

[4]魏思温(?—684年):唐前期大臣。他历任监察御史、盩(zhōu)厔(zhì)县尉,多次被贬。唐睿宗光宅元年(684年),徐敬业在扬州起兵反对武则天,魏思温担任军师。他劝徐敬业率兵渡过淮河,以恢复皇帝的权力为名攻取洛阳,徐敬业不听。徐敬业兵败后,魏思温被杀。

[5]匡复:挽救国家,使转危为安。

【译文】

当时武氏宗亲掌握大权,李氏皇族人人感到处境危险,大家心中愤恨惋惜。正逢眉州刺史英国公李敬业和他的弟弟盩厔县令李敬猷、给事中唐之奇、长安县主簿骆宾王、詹事府司直杜求仁都因事获罪,李敬业被降职为柳州司马,李敬猷被免官,唐之奇被降职为括苍县令,骆宾王被降职为临海县丞,杜求仁被降职为黟县令。杜求仁是杜正伦的侄子。盩厔县尉魏思温曾经担任御史,再次被罢黜。这批人都在扬州聚会,各自因失去官职而心中不满,就阴谋发动叛乱,以挽救和恢复庐陵王(李显)的帝位为借口。

唐睿宗文明元年(684年)李敬业(徐敬业)起兵及覆灭示意图

【原文】

思温为之谋主,使其党监察御史薛仲璋求奉使江都,令雍州人韦超诣仲璋告变,云“扬州长史陈敬之谋反”,仲璋收敬之系狱[1]。居数日,敬业乘传而至,矫称扬州司马来之官,云“奉密旨,以高州酋长冯子猷谋反,发兵讨之”[2]。于是开府库,令士曹参军李宗臣就钱坊,驱囚徒、工匠数百,授以甲[3]。斩敬之于系所。录事参军孙处行拒之,亦斩以徇,僚吏无敢动者[4]。遂起一州之兵,复称嗣圣元年。开三府,一曰匡复府,二曰英公府,三曰扬州大都督府[5]。敬业自称匡复府上将,领扬州大都督。以之奇、求仁为左右长史,宗臣、仲璋为左右司马,思温为军师,宾王为记室,旬日间得胜兵十余万[6]

【注文】

[1]江都:古县名。即江都县,扬州的治所,相当于今江苏扬州市江都区。  雍州:古州名。东汉置,治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唐辖有今陕西秦岭以北、乾县以东、铜川以南、渭南以西地区。

[2]乘传:唐朝交通通信制度,按照公私、级别、事务缓急等分驿站传递。驿站既负责国家公文书信的传递,又传达紧急军事情报,还兼管接送官员、怀柔各族、平息内乱、追捕罪犯、押送犯人等各种事务,有时还管理贡品运输和其他小件物品的运输。驿站兼有通信机构和官方招待所的双重职能。驿马快,但是非紧急公务不得使用。

[3]府库:指国家贮藏财物、兵甲的处所。  士曹参军:即士曹参军事,又称司士参军事,唐朝地方官名。唐于地方上的府称士曹参军,州称司士参军,官品从正七品下至从七品下不等,负责掌管河津及营造桥梁、官衙等事。  钱坊:铸造钱币的作坊。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在东都洛阳的皇城内设东、西钱坊,为管理铸钱的专门机构,被唐朝承袭。

[4]录事参军:即录事参军事,唐朝地方官名。上州置录事参军事一人,从七品上;中州置录事参军事一人,正八品上;下州置录事参军事一人,从八品上。负责付事勾稽,省署抄目,纠正非违,监守符印。  徇(xùn):对众人宣示。

[5]扬州大都督府:唐代地方军政机构。

[6]记室:即记室参军事,唐朝亲王府的官员。从六品上,负责掌管各种文书。

【译文】

魏思温担当他们的谋主,指派他的党羽监察御史薛仲璋要求奉命出使江都,然后让雍州人韦超到薛仲璋那里报告,说“扬州长史陈敬之阴谋造反”,薛仲璋逮捕陈敬之入狱。几天以后,李敬业乘传马到达,假装称自己是扬州司马前来赴任,说“奉太后密旨,因高州酋长冯子猷谋反,要发兵讨伐”。于是打开府库,命扬州士曹参军事李宗臣到铸造钱的作坊,驱赶囚徒、工匠几百人,发给他们兵甲。将陈敬之在监狱斩首。录事参军事孙处行抗拒,也被斩首示众,扬州官吏再没有敢轻举妄动的。于是征发扬州一州的兵马,重新使用中宗嗣圣元年的年号。李敬业的军队设立三个府级机构:第一个叫匡复府,第二个叫英公府,第三个叫扬州大都督府。李敬业自称是匡复府上将,领扬州大都督。他任命唐之奇、杜求仁为左、右长史,李宗臣、薛仲璋为左、右司马,魏思温为军师,骆宾王为记室参军事,十多天便聚集兵马十多万人。

【原文】

移檄州县,略曰:“伪临朝武氏者,人非温顺,地实寒微[1]。昔充太宗下陈,尝以更衣入侍,洎乎晩节,秽乱春宫[2]。密隐先帝之私,阴图后庭之嬖,践元后于翚翟,陷吾君于聚麀。”[3]又曰:“杀姊、屠兄,弑君、鸩母,人神之所同嫉,天地之所不容。”[4]又曰:“包藏祸心,窃窥神器,君之爱子,幽之于别宫,贼之宗盟,委之以重任。”[5]又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在?”[6]又曰:“试观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太后见檄,问曰:“谁所为?”或对曰:“骆宾王。”太后曰:“宰相之过也。人有如此才,而使之流落不偶乎!”[7]

【注文】

[1]移檄:文体名,古代官府用以征召或声讨的文书。移檄,“檄”与“移”的合称。檄文多用于声讨和征伐,移文多用于晓喻或责备。

[2]洎(jì):到,及。  春宫:古代太子居住的宫室,也借指太子。

[3]嬖(bì):宠幸,爱。  元后:帝王的嫡妻、元配。这里指唐高宗李治的元配王皇后。  翚(huī)翟(dí):翚,五色皆备的雉鸡。翟,长尾山鸡。翚翟泛指雉科鸟类。  聚麀(yōu):聚,共。麀,母鹿,泛指母兽。聚麀本指兽类父子共用一个母兽的行为。这里暗指武则天侍奉过唐太宗、唐高宗父子二人。

[4]弑(shì):古代称臣杀君,子杀父母。

[5]神器:指代表国家政权的实物,如玉玺、宝鼎之类。这里借指帝位、政权。

[6]一抔(póu)之土:一抔,一捧。一抔之土,一捧黄土,借指坟墓。

[7]不偶:不遇;不合。引申为命运不好。

【译文】

李敬业传布檄文给各州县,檄文大致说:“窃取帝位而临朝的武氏,为人并不温顺,出身非常贫寒卑贱。她从前位居唐太宗的后宫的下列,曾以做宫女侍奉太宗的机会,得到宠幸,等到太宗晚年的时候,又和太子淫乱。她私下隐瞒了与先皇帝的私情,暗地里谋求在后宫的宠幸,终于登上皇后的宝座,使我们的君主陷于像禽兽父子共享一牝那样的乱伦境地。”又说:“武氏杀害姐姐,屠戮哥哥,杀死皇上,毒死母亲,为人和神所共同憎恨,为天地所不能容忍。”又说:“她包藏着祸心,图谋窃取帝位。君王的爱子,被幽禁于别殿;武氏的宗族、亲近党徒,都委以重任。”又说:“先帝坟墓上的黄土还没有干,成年的孤儿现在何处?”又说:“试看今日国家之内,究竟是谁家的天下!”太后看到这篇檄文以后,问道:“这是谁写的?”有人回答说:“骆宾王。”太后说:“这是宰相的过失。此人有这样的才华,却让他漂泊流落,命运不济,得不到重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