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是岁,爱州刺史褚遂良卒。
【译文】
在这一年(显庆三年〔658年〕),爱州刺史褚遂良去世。
【原文】
四年夏四月,武后以太尉赵公长孙无忌受重赐而不助己,深怨之[1]。及议废王后,燕公于志宁中立不言,武后亦不悦。许敬宗屡以利害说无忌,无忌每面折之,敬宗亦怨[2]。武后既立,无忌内不自安,后令敬宗伺其隙而陷之。
【注文】
[1]赵公:即赵国公。国公为唐朝爵位,从一品。
[2]说(shuì):用话劝说别人,使他听从自己的意见。
【译文】
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夏四月,武后因为太尉赵国公长孙无忌接受了她赐给的厚礼却不帮忙,非常记恨他。等到讨论废掉王皇后的时候,燕国公于志宁又保持中立,不发言,武后也不高兴。许敬宗多次用利害关系去劝告长孙无忌,每一回无忌都当面驳斥他,许敬宗也怨恨他。等到武则天被立为皇后之后,长孙无忌感到心中不安,武后让许敬宗找茬(chá)子陷害他。
【原文】
会洛阳人李奉节告太子洗马韦季方、监察御史李巢朋党事,敕敬宗与辛茂将鞫之[1]。敬宗按之急,季方自刺,不死[2]。敬宗因诬奏“季方欲与无忌构陷忠臣、近戚,使权归无忌,伺隙谋反,今事觉,故自杀”[3]。上惊曰:“岂有此邪[4]?舅为小人所间,小生疑阻则有之,何至于反!”[5]敬宗曰:“臣始末推究,反状已露,陛下犹以为疑,恐非社稷之福。”上泣曰:“我家不幸,亲戚间屡有异志[6]。往年髙阳公主与房遗爱谋反,今元舅复然,使朕惭见天下之人[7]。兹事若实,如之何?[8]”对曰:“遗爱乳臭儿,与一女子谋反,势何所成?无忌与先帝谋取天下,天下服其智,为宰相三十年,天下畏其威,若一旦窃发,陛下遣谁当之[9]!今赖宗庙之灵,皇天疾恶,因按小事,乃得大奸,实天下之庆也。臣窃恐无忌知季方自刺,窘急发谋,攘袂一呼,同恶云集,必为宗庙之忧[10]。臣昔见宇文化及父述为炀帝所亲任,结以昏姻,委以朝政[11]。述卒,化及复典禁兵,一夕于江都作乱,先杀不附己者,臣家亦豫其祸,于是大臣苏威、裴矩之徒皆舞蹈马首,惟恐不及,黎明遂倾隋室[12]。前事不远,愿陛下速决之。”上命敬宗更加审察。明日,敬宗复奏曰:“去夜季方已承与无忌同反,臣又问季方:‘无忌与国至亲,累朝宠任,何恨而反?’季方答云:‘韩瑗尝语无忌,云“柳奭、褚遂良劝公立梁王为太子,今梁王既废,上亦疑公,故出高履行于外”[13]。自此无忌忧恐,渐为自安之计。后见长孙祥又出,韩瑗得罪,日夜与季方等谋反[14]。’臣参验辞状,咸相符合,请收捕准法。”上又泣曰:“舅若果尔,朕决不忍杀之。若杀之,天下将谓朕何,后世将谓朕何!”敬宗对曰:“薄昭,汉文帝之舅也,文帝从代来,昭亦有功,所坐止于杀人,文帝遣百官素服哭而杀之,至今天下以文帝为明主[15]。今无忌忘两朝之大恩,谋移社稷,其罪与薄昭不可同年而语也。幸而奸状自发,逆徒引服,陛下何疑,犹不早决[16]。古人有言:‘当断不断,反受其乱。’[17]安危之机,间不容发。无忌今之奸雄,王莽、司马懿之流也[18]。陛下少更迁延,臣恐变生肘腋,悔无及矣。[19]”上以为然,竟不引问无忌。夏四月戊辰,下诏削无忌太尉及封邑,以为扬州都督,于黔州安置,准一品供给[20]。祥,无忌之从父兄子也,前此自工部尚书出为荆州长史,故敬宗以此诬之[21]。
【注文】
[1]太子洗马:唐朝太子东宫官属,为太子的随从官。太子洗马最早设立于汉朝。洗,通假于“先”,洗(先)马,意思是在马前做先导、前驱。太子太傅、少傅属官有洗马,后世皆称洗马。梁代以洗马隶属典经局。隋唐于东宫的司经局置洗马,从五品下,为掌管书籍之官,教太子政事、文理。 监察御史:唐朝中央监察机构御史台的官员,正八品上。掌管分察百官,巡按郡县,纠视刑狱,肃整朝仪。 李巢(生卒年不详):唐前期大臣。魏州昌乐(今河南南乐)人。他少年豪俊,善骑射。唐高宗显庆初年,他担任监察御史,与李义府一起,审理韩瑗案。后因违背皇帝的旨意,被贬为龙编(今越南河内东天德江北岸)主簿。 朋党:指官员互相之间结成的小集团。历代皇帝都很忌讳朋党。 辛茂将(?—660年):唐前期大臣。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人。历任大理少卿、中书侍郎、侍中等职。唐高宗显庆三年(658年),以大理寺卿升任门下省侍中,成为宰相。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兼左庶子,与许敬宗共审长孙无忌案,不久死于任上。
[2]自刺:自杀。
[3]构陷:设计陷害人,制造罪名。
[4]邪(yé):疑问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呢”。
[5]间:离间。 小生:小,稍,略;生,产生。 疑阻:疑惑、隔阂。
[6]异志:二心,意指叛离之心。
[7]高阳公主(?—653年):即合浦公主,唐太宗李世民之第十七女。她约生于唐太宗贞观初年,约贞观中期下嫁宰相房玄龄之子房遗爱。她仰仗着父亲的宠爱而骄横,与僧人辩机私通。唐高宗永徽初年,晋封高阳长公主。永徽四年(653年),她因谋反罪赐自尽,子女流放岭南地区。 房遗爱(?—653年):唐前期大臣、高阳公主的丈夫。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人,唐太宗朝宰相房玄龄的次子。他有武艺,但不问学。他于唐太宗贞观年间娶唐太宗之女高阳公主,拜驸马都尉,官至太府卿。高阳公主骄横,教唆遗爱去与其兄遗直分家产,并谋求夺取遗直所继承的爵位。高阳公主的这些行为遭到太宗的责备。唐高宗即位后,房遗爱又与遗直相诉讼,被贬为房州(治今湖北房县)刺史。遗爱于是与驸马都尉薛万彻、柴令武图谋立荆王李元景(唐高祖李渊之第六子,莫嫔所生)为皇帝。事情泄露,遗爱与薛万彻、柴令武等被杀,高阳公主与李元景等一并被赐死。遗爱之父房玄龄本配祭唐太宗之昭陵,因其子遗爱谋反,这项殊荣也被停罢。
[8]兹:这。 如之何:怎么办。
[9]窃发:暗中发动。
[10]攘(rǎng)袂(mèi):捋起袖子。
[11]宇文化及(?—619年):隋朝大臣。代郡武川(今内蒙古武川西)人,出自鲜卑,宇文述之子。他在隋文帝杨坚统治时期,担任太子仆。他屡次因为受贿罪而被免官,凭着太子的庇护而得以复职。隋炀帝杨广即皇帝位后,化及担任太仆少卿。他仗着皇帝的宠信,大肆贪污。隋炀帝大业初年,他跟从炀帝巡视北部边境,违禁与北边的突厥交易,因罪与其弟宇文智及同被贬为奴。后来,化及又被任命为右屯卫将军,跟随炀帝巡游江都(今江苏扬州)。隋炀帝大业十四年(618年),化及率领禁卫军发动兵变,勒死隋炀帝,立秦王杨浩为皇帝,自己担任丞相。然后,化及率兵北上,引向东都(今河南洛阳)。他与反隋的瓦岗军领袖李密交战,在童山(今河南浚县西南)被打败,向北逃往魏县(今河北大名西南)。化及毒杀杨浩,自己称帝,国号许,建年号天寿。第二年,他在聊城(今山东聊城东北)被另一支反隋军队的领袖窦建德擒杀。 述:即宇文述(?—616年),北周、隋朝将领。字伯通,出自鲜卑,代郡武川(今内蒙古武川西)人,骁勇、善骑射。他在北周末年,以军功拜上柱国,封褒国公。隋文帝开皇初年,拜右卫大将军。在隋朝进攻南方的陈朝的战争中,宇文述担任行军总管,率兵三万渡过长江。他在隋朝统一全国的战争中立下战功。当时,晋王杨广(后来的隋炀帝)镇守扬州,拉拢宇文述,与他计谋夺取太子之位。宇文述建议杨广收买朝中宰相杨素等,于是宇文述、杨素二人共谋立杨广为太子。杨广即皇帝位后,宇文述拜左卫大将军,改封许国公,参与朝政。炀帝为了感谢宇文述的拥戴之功,将大女儿南阳公主许配给宇文述的次子宇文士及。宇文述巡视北部、西部边境,多次打退吐谷(yù)浑(隋朝西北的族群建立的政权)军的进攻。隋炀帝大业八年(612年),宇文述跟随炀帝征讨高丽,战败,被贬为民。第二年,他又恢复官爵,再攻高丽。不久,杨玄感起兵反隋,宇文述奉诏率兵讨伐,斩杨玄感。当时,北方情况危急,他跟随炀帝南下江都,病死。宇文述善于察言观色,广收贿赂,囤积财宝,有家仆一千多人。他很得隋炀帝的信任,贵宠一时无人能比。 炀帝:即隋朝第二代皇帝杨广(569—618年),隋文帝杨坚的次子,独孤皇后所生,公元604至618年在位。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封为晋王。历任武卫大将军、上柱国、雍州牧、内史令。开皇八年(587年),隋朝攻打南方的陈朝,杨广担任行军元帅,许多军将、重臣归他指挥。第二年,杨广率兵攻灭陈朝,为隋朝统一中国立下大功,进位太尉,迁扬州总管。杨广后与朝廷重臣杨素、宇文述等合谋,使其长兄杨勇被废去太子之位,自己取而代之。后来,在隋文帝病重期间,杨广杀死其父自立为皇帝。他在位期间,颁布《大业律》,整顿地方行政制度,改革科举考试制度,置明经(考察儒家经典的记诵)、进士(考察文章、诗赋)二科,以试策(即策论。策论在古时指议论当前政治问题、向朝廷献策的文章)取士。他又大力征发民力,开凿大运河,修筑长城,营造东都洛阳。他巡游无度,穷奢极欲,民不堪命,又大力对外扩张、征战,特别是攻打高丽(今朝鲜半岛北部的政权)使民力疲敝。杨广性猜忌,用法苛暴,诛杀功臣,对民众横征暴敛,导致各地爆发反隋的起义。东部地区的山东豪杰及一部分西北地区的关陇贵族也起兵反隋。隋炀帝被迫避地江都(今江苏扬州)。后来,江都发生兵变,炀帝被勒死。 昏姻:婚姻。
[12]江都作乱:隋炀帝大业十四年(618年),宇文述向隋炀帝提议到江都游玩。隋炀帝至江都,尽情玩乐,为宇文述之子宇文化及发动兵变所杀。 苏威(540—621年):隋朝大臣。字无畏,京兆武功(今陕西武功西北)大族。苏威在北周时袭爵美阳县公。在隋朝,隋文帝杨坚任命他为太子少保,兼纳言(即门下省的长官侍中)、民部尚书(即户部尚书)。他建议减轻赋役,崇尚节俭,被隋文帝采纳。苏威渐渐得到文帝的信任,与高颎(jiǒng)参掌朝政。他后又兼任大理寺卿、京兆尹、御史大夫、刑部尚书、吏部尚书。他参与修订隋代典制,参定律令,世人称之为能。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他被任命为尚书右仆射,成为宰相。开皇十二年(592年),他因为结党被免。开皇十四年(594年),他又复任纳言,再次出任宰相。他曾经代表皇帝巡抚江南,出使突厥。文帝离开京城时,常常命苏威留守京城,处理政事。隋炀帝杨广即皇帝位后,苏威与宇文述、裴矩、裴蕴、虞世基同掌朝政。时人称之为“五贵”。苏威跟随炀帝出征高丽,并平定反隋的杨玄感军,甚得尊重。隋炀帝大业末年,各地纷纷爆发反隋的武装斗争。苏威的上奏屡次违背皇帝的意思,又有人告发苏威畏惧突厥。苏威被罢官。等到隋炀帝被杀,苏威又投奔宇文化及、李密、王世充等。在唐朝,唐太宗认为他不能匡救隋朝,又投附过多名主子,非常鄙视他,不见也不用他。苏威后病死于家。 裴矩(547—627年):隋唐大臣。原名世矩,因避唐太宗李世民之讳而去世字。字弘大,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东北)人。他幼年时成为孤儿,长大后好学,涉猎经史,有文才。他在北齐任官,担任兵曹从事。北周时,他参相府记室事。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裴矩为近臣。他参与隋朝平定南方的陈朝的战争,收集陈朝的图籍。他继而经略岭南,北抚突厥,又与牛弘等参定隋朝礼仪。隋炀帝大业元年(605)至九年(613年)间,他受命经营西域(泛指玉门关、阳关以西广大地区),多次来往于甘州(治今甘肃张掖)、凉州(治今甘肃武威)、沙州(治今甘肃敦煌),大力招揽胡商。裴矩尽力搜集西域各国山川险易、君长姓族、风土物产等资料,绘画各国王公庶人的服饰仪形,撰成《西域图记》三卷,并别造地图,注记各地险要,献于炀帝。书中记录的西域各国地理资料,合四十四国,记述了自敦煌(治今甘肃敦煌)至西海(今地中海)的三条主要路线。这是关于西域历史地理、中西交通的重要文献,今已散佚,只有《隋书·裴矩传》收存有该书序言。裴矩招引西域诸国来朝见隋炀帝,因此升至银青光禄大夫。后又跟随炀帝北巡塞外,攻打高丽。裴矩为隋朝经略西部、北部边疆地区作出重要贡献。他又跟从炀帝巡游江都(今江苏扬州),宇文化及发动兵变,杀死炀帝,任命裴矩为尚书右仆射,相当于宰相。化及被杀,裴矩转事窦建德,负责选官,制定朝仪、律令。裴矩降唐后,官至民部尚书(即户部尚书)。他还著有《开业平陈记》十二卷、《邺都故事》十卷、《高丽风俗》一卷,与虞世南共撰《大唐书仪》十卷,均已散佚。他死于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谥号为“敬”。 舞蹈:臣子朝拜帝王时做出特定的舞蹈姿势的礼节。 倾:倒塌,颠覆。
[13]梁王:即梁王李忠。 高履行(生卒年不详):唐朝初年大臣。高士廉(唐朝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长子,渤海蓨(tiáo)县(今河北景县)人。唐太宗贞观初年,担任祠部郎中,掌管国家的祭祀、天文、祠庙、占卜、医药、佛教、道教事务。他因为母亲去世,辞官守丧,十分哀痛,超越了礼制。后累迁滑州(治今河南滑县附近)刺史。他尚唐太宗第九女东阳公主,拜驸马都尉。贞观十九年(645年),他担任户部侍郎,加银青光禄大夫。没过多久,遭父丧。他在居丧期间又以孝而闻名,太宗手诏劝谕他。之后,太宗又任命他为卫尉寺卿,进加金紫光禄大夫,袭爵申国公。唐高宗永徽元年(650年),拜户部尚书、检校太子詹事、太常卿。高宗显庆元年(656年),武后的势力开始膨胀,排挤长孙无忌等元老重臣。履行因为是无忌的亲属,被贬出京城,担任益州(治今四川成都)大都督府长史。之前,其父高士廉曾经担任此职,颇著能名。高履行继之,亦有善政,大为人们所称道。显庆三年(658年),履行因为受长孙无忌之累,被贬洪州(治今江西南昌)都督,转永州(治今湖南永州)刺史,死于任上。
[14]长孙祥(599—659年):唐朝前期大臣。洛阳(今河南洛阳)人,长孙无忌的族侄。其祖父长孙炽为隋民部尚书,父亲长孙安世为通事舍人。长孙祥起家为唐太宗朝太子李承乾的功曹,不久迁任尚舍直长,又改任雍州(治今陕西西安)司兵参军。历任驾部、兵部、吏部员外郎及中书舍人、太子率更令、户部侍郎、吏部侍郎、尚书左丞、御史大夫、刑部尚书、检校荆州(治今湖北荆州市荆州区江陵故城)长史、常州(治今江苏常州)刺史。显庆四年(659年),他因为与长孙无忌交通书信,被许敬宗诬陷,在雍州被杀。
[15]薄昭(?—前170年):西汉文帝刘恒之母薄太后唯一的亲弟弟,文帝的娘舅。汉高帝七年(前200年),薄昭为郎。他从军十七年,后以中大夫迎接刘恒即皇帝位,是为文帝。薄昭拥立文帝即位有功,升任车(jū)骑将军,封轵(zhǐ)侯。周勃遭人诬告谋反,薄昭替他向薄太后进言,得以恢复他的爵位和封邑。他曾经奉命去劝诫淮南王刘长(汉高祖刘邦的小儿子)。汉文帝十年(前170年),薄昭杀了文帝的使者,文帝不忍心杀死母舅,又恐执法不一,于是想办法让公卿大臣去薄昭家里喝酒,劝其自杀未果,又派他们去薄昭家“吊孝”。大臣们穿上丧服向薄昭号丧。薄昭无奈而自杀。 汉文帝:即西汉文帝刘恒(前202—前157年),汉高祖刘邦之子,公元前180年至前157年在位。公元前196年,刘邦镇压陈豨(xī)叛乱后,封刘恒为代王。高祖死后,吕后专权,诸吕掌握了朝廷军政大权。公元前180年,吕后死后,太尉周勃、丞相陈平等大臣将诸吕一网打尽,迎立代王刘恒入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为帝,是为汉文帝。文帝俭约节欲,谦逊克己,好黄老之学,劝课农桑,减轻刑法。他在位期间,对稳定汉初统治秩序,恢复发展经济,起了重要作用。文帝与其子汉景帝刘启的两代统治,历来被视为盛世,史称“文景之治”。 代:指汉文帝刘恒登上皇位之前的封地代国。辖境相当于今山西吕梁市、灵石、昔阳以北和河北蔚县、阳原、怀安等地。 素服:居丧或遭到其他凶事时所穿的白色衣服。
[16]引服:认罪,服罪。
[17]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应该下决断的时候而犹豫不决,就要产生祸乱。这一成语最初的记载见《史记·齐悼惠王世家》。
[18]王莽(公元前45—公元23年):西汉外戚、权臣,新朝皇帝,公元8至23年在位。字巨君,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东)人。王莽为汉元帝的皇后王政君的侄子,初任黄门郎,后迁射声校尉。汉成帝永始元年(前16年),封新都侯,迁骑都尉、光禄大夫、给事中。他善于矫情伪饰,示人俭约,为自己博得正直的美名。成帝绥和元年(前8年),他担任大司马,掌握朝廷的军政大权。汉成帝死后,没有儿子,由其侄子刘欣即皇帝位,是为汉哀帝。哀帝时,因为外戚傅氏、丁氏用事,王莽被罢官。哀帝死,王莽的姑母王政君以太皇太后的身份临朝,掌握大权,王莽又复任大司马。二人立刘衎(kàn)为帝,是为汉平帝,王莽掌握实权。王莽为笼络人心,出钱献田赋给贫民,网罗儒生、士人。元始六年(6年),平帝死后,他选立年仅两岁的幼儿刘婴为皇帝,自己仿效周公辅政,称“假皇帝”。初始元年(8年),他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新,改年号为始建国。建国后,王莽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推行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史称“王莽改制”。他的改革措施包括土地改革、币制改革、商业改革和官名地名改革。但改革反而造成社会经济的极大混乱,民众生活困难,激化了社会矛盾,各地不断爆发反抗斗争。地皇四年(23年),起义军攻入长安,王莽被商人杜吴砍死,新朝灭亡。新朝也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短命王朝之一。 司马懿(179—251年):曹魏权臣。字仲达,三国时河内郡温县(今河南温县)人。他少年聪明,东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当时的权臣曹操听说他的美名而征召他,他以疾病为理由推托。后来,他被曹操所逼,乃就职,后转任丞相主簿。他多谋略,善权变,在曹操剪灭群雄、统一中原地区的战争中立下功劳。曹魏文帝黄初七年(226年),司马懿受文帝遗诏,与曹真、陈群辅佐幼主魏明帝曹睿。司马懿多次征伐有功,屡次与蜀汉丞相诸葛亮交战,成功对抗诸葛亮北伐和远征平定辽东。在经济上,开展屯田、兴修水利等。魏明帝死后,他与大将军曹爽辅立齐王曹芳为皇帝,遂加侍中,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掌握军政大权。曹爽想制约他,改授司马懿为太傅,夺去实权。司马懿称病不问政事。后来,司马懿借机会发动政变,诛杀曹爽及其党羽。司马懿成为丞相,专掌国政。曹魏的大权已经完全落入司马氏家族的手中。司马懿去世后,谥号“文贞”,后改为“文宣”。其次子司马昭封晋王后,追封司马懿为宣王。其孙晋武帝司马炎称帝后,追尊司马懿为宣皇帝。
[19]迁延:延后耽搁,延期。 变生肘腋:肘腋,胳肢窝。比喻事变就发生在身边。
[20]扬州:古州、路、府名。治江都(今江苏扬州),唐辖境相当于今南京市六合、扬州、泰州、江都、高邮、兴化、泰兴、海安、如皋、姜堰及安徽天长等市县地。 黔州:古州名。治彭水(今重庆彭水东北),辖境相当于今重庆彭水、黔江区等地。 安置:对犯罪官员的一种处分。即指定地区居住,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其行动。
[21]从(zòng)父兄:同祖父但不同父亲、年长于己者。 工部尚书:唐前期职事官。 荆州:古州名。治江陵(今湖北荆州市荆州区),唐约有今湖北松滋至石首二市间的长江流域,北部兼有今荆门、当阳等市。
【译文】
正赶上洛阳人李奉节告发太子洗马韦季方、监察御史李巢结为朋党的事,高宗敕令许敬宗与辛茂将来审讯。敬宗审案急迫,韦季方被逼自杀,没有死成。敬宗于是就诬告说“韦季方想和长孙无忌一起定计陷害忠臣和皇帝近亲,使大权落入无忌之手,寻找机会谋反,现在事情被发现,所以自杀”。高宗惊异地说:“哪有这等事情?国舅受到小人的挑拨,稍稍产生些疑惑和隔阂倒是有的,哪至于谋反!”敬宗说:“我审查了整个过程,反叛的事实已经暴露,如果陛下还有疑虑的话,恐怕不是国家的福气啊。”高宗哭着说:“我家门不幸,亲戚中多次出现有二心要谋反的人。以前高阳公主和房遗爱谋反,现在大舅又这样,让我愧对天下百姓。如果此事属实,该怎么办呢?”许敬宗回答:“房遗爱年幼无知,和一个女子高阳公主谋反,怎么能形成气候?长孙无忌和先皇帝一起谋取天下,天下人都佩服他的智谋,他做了三十年宰相,老百姓敬畏他的权威,如果一旦暗中发动谋反,陛下能派谁去抵挡!现在仰赖宗庙之灵光,上天憎恨坏人,因为审理小事情,而挖出了大坏人,实在是天下值得庆贺的事。我私下里担心长孙无忌知道季方自杀的事后,在危难之际会仓促谋反。他带头振臂一呼,同伙响应,必定成为国家的忧患。以前我看到宇文化及的父亲宇文述得到隋炀帝的亲近和信任,两家联姻,炀帝委托宇文述掌管朝廷大权。宇文述死后,宇文化及又掌管皇宫的禁军,一夜之间便在扬州作乱,先杀掉不跟从自己的人,我家也被卷入其中,于是大臣苏威、裴矩等人纷纷拜倒称臣,惟恐迟一步,到黎明就颠覆了隋王室。这件事距今并不远,希望陛下快作决断。”高宗让许敬宗再加以审察。第二天,许敬宗又上奏说:“昨夜季方已经承认和无忌同谋造反,我又问季方说:‘无忌是皇上最亲近的人,历朝受到宠任,有什么仇恨要造反?’季方回答说:‘韩瑗曾经告诉无忌,说“柳奭和褚遂良劝您立梁王(李忠)为太子,现在梁王已经废掉,皇上也怀疑您,所以将高履行贬到外地去”。从此以后,长孙无忌就开始担忧害怕,逐渐地寻找让自己安全的办法。后来看到长孙祥又被贬了出去,韩瑗也获罪,就日夜和季方等人谋划造反。’我考察验证了他的供辞,都相符合,请求依法收捕长孙无忌。”高宗又哭泣着说:“舅舅如果真的谋反,我决不忍心杀他。如果杀了他,天下人将怎么说我,后代人又将怎么说我!”许敬宗回答:“薄昭是汉文帝的舅舅,文帝从代国来(登上皇位),薄昭也是有功的。可是他犯的仅仅是杀人罪,文帝于是派大臣们穿着丧服去他家哭丧,这样逼着他自杀。时至今日,天下都认为文帝是贤明的君主。现在无忌忘了两朝皇帝的大恩,阴谋撼动国家,他的罪过和薄昭相比,是不可相提并论的。幸亏他的罪行败露,同党服罪,陛下还疑虑什么,还不早下决定。古人有话说:‘应该下决断的时候而犹豫不决,就要产生祸乱。’现在已经到了千钧一发的危急时刻了。无忌是当今弄权欺世、窃取高位的人,是王莽、司马懿之流。如果陛下再稍作延迟,我担心危难就发生在陛下身边,到时候后悔都来不及了。”高宗认为许敬宗说得对,竟然不再把无忌找来问话。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夏四月戊辰(二十二日),高宗下诏削去无忌的太尉官职以及所拥有的封邑,让他做扬州都督,到黔州安置,照准一品官员的待遇供给他吃、穿、住。长孙祥是无忌的堂兄的儿子,之前从工部尚书贬到外地,做荆州长史,所以许敬宗以这件事来诬陷长孙无忌。
【原文】
敬宗又奏“无忌谋逆,由褚遂良、柳奭、韩瑗构扇而成[1]。奭仍潜通宫掖,谋行鸩毒,于志宁亦党附无忌”[2]。于是诏追削遂良官爵,除奭、瑗名,免志宁官。遣使发道,以兵援送无忌诣黔州。无忌子秘书监驸马都尉冲等皆除名,流岭表[3]。遂良子彦甫、彦冲流爱州,于道杀之。益州长史高履行累贬洪州都督[4]。
【注文】
[1]谋逆:图谋叛逆。谋逆为中国古代法律规定的十种重大罪名之一,即所谓的“十恶”之一。十恶即谋反(企图推翻政府统治)、谋大逆(企图毁坏皇室宗庙、陵墓、宫殿)、谋叛(企图叛国投敌)、恶逆(殴打或谋杀祖父母、父母等)、不道(杀死一家非犯死罪者等)、大不敬(偷盗皇帝衣物、指斥皇帝等)、不孝(不供养或控告、咒骂祖父母和父母等)、不睦(殴打或控告丈夫等)、不义(杀死长官或师长等)、内乱(奸淫近亲等)。凡是犯其中任何一条,即为“十恶”之列。因其直接危及君主统治秩序和破坏封建伦常关系,属于重大犯罪,遇见皇帝或国家的大赦,均不能得到赦免或减刑。此处谋逆即指谋反。 构扇:挑拨煽动。
[2]宫掖:掖指掖廷,宫内的旁舍,是妃嫔居住的地方。因称皇宫为宫掖。
[3]秘书监:唐前期职事官,秘书省的长官。秘书省设监一人,从三品,少监二人,从四品上。秘书监负责掌管国家的图书、典籍,副官少监辅助他。 驸马都尉:古代官名。汉武帝时置驸马都尉,掌副车之马,俸禄二千石(dàn),多以宗室及外戚与诸公子孙任之。自魏晋以来,凡是娶公主皆拜驸马都尉,简称驸马,非握实权之官。后世因作为皇帝女婿的俗称。 冲:即长孙冲(?—667年),唐前期大臣。先世乃鲜卑族拓跋氏,北魏皇族支系,后改为长孙氏。其父亲长孙无忌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内兄,长孙皇后的哥哥。唐太宗生前,长孙冲极受帝宠,被任命为宗正少卿,驸马都尉,官至秘书监。唐太宗贞观七年(633年),长孙冲迎娶唐太宗的女儿长乐公主李丽质。长孙冲虽为名臣长孙无忌的长子,但是才学不很突出,对政治既没有什么能力,也没有什么野心。他爱好游玩和书画,时常喝得大醉。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其父长孙无忌被诬陷谋反,被迫自杀,长孙冲忧郁成疾。乾封二年(667年)病死。 岭表:即岭南。
[4]益州:古州名。治成都(今四川成都),汉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约辖辖境相当于今四川折多山,云南怒山、哀牢山以东,甘肃陇南市、两当,陕西秦岭以南,湖北郧县、保康西北,贵州除东边以外地区。东汉以后辖境渐小。 洪州:古地名。治钟陵(今江西南昌),辖钟陵、丰城、高安、建昌、新吴、武宁、分宁县,相当于今江西南昌、丰城、高安、永修及附近地区、奉新、武宁、修水。
【译文】
许敬宗又上奏说“长孙无忌图谋叛逆,是由褚遂良、柳奭、韩瑗挑拨煽动的。柳奭还秘密勾通宫中,阴谋以毒酒害人,于志宁也与无忌结党”。于是,高宗颁布诏书追究削夺褚遂良的官爵,除去柳奭、韩瑗的名籍,免去于志宁的官职。高宗派遣使者出发,以兵士押送无忌到黔州。无忌的儿子秘书监驸马都尉长孙冲等人都被除名籍,流放到岭南地区。褚遂良的儿子褚彦甫、褚彦冲流放爱州,在途中将他们杀死。益州长史高履行经多次贬官为洪州都督。
【原文】
凉州刺史赵持满,多力善射,喜任侠,其从母为韩瑗妻,其舅驸马都尉长孙铨,无忌之族弟也,铨坐无忌,流巂州[1]。许敬宗恐持满作难,诬云无忌同反,驿召至京师,下狱,讯掠备至,终无异辞,曰:“身可杀也,辞不可更。”[2]吏无如之何,乃代为狱辞结奏[3]。夏五月戊戌,诛之,尸于城西,亲戚莫敢视。友人王方翼叹曰:“栾布哭彭越,义也[4]。文王葬枯骨,仁也[5]。下不失义,上不失仁,不亦可乎?”乃收而葬之,上闻之,不罪也。方翼,废后之从祖兄也[6]。长孙铨至流所,县令希旨杖杀之[7]。
【注文】
[1]凉州:古州、卫、府名。西汉武帝置,三国魏文帝移治姑臧(zāng)(今甘肃武威),唐时辖境仅及今甘肃永昌以东、天祝以西一带。凉州是古代中原与西北地区经济、文化交流的重镇,“丝绸之路”的要隘,一度成为北方的佛教中心。隋唐时期,京城长安以西凉州最大,为河西都会,商旅往来,络绎不绝。凉州也是西北地区最为重要的军事重镇之一。 赵持满(生卒年不详):长孙无忌的堂弟长孙诠之甥。官至凉州刺史。他擅长书法,善骑射,力能搏虎,走能逐马,而对人仁厚,很得大家喜爱。唐高宗显庆年间,他因长孙无忌案受牵连,在狱中被杀。 任侠:见义勇为。 从(zòng)母:母亲的姐妹,即姨母。 长孙铨:又作长孙诠(?—659年),唐前期大臣。他与唐太宗的长孙皇后是同一个高祖父(长孙稚),官居尚辇奉御。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649年),长孙诠娶唐太宗最幼女新城公主(长孙皇后所生)。长孙诠的姐姐嫁给了支持长孙无忌的韩瑗。随着长孙无忌获罪被贬、被迫自杀,长孙诠被流放巂(xī)州(治今四川西昌),在流放地被杀。 族弟:共高祖不共曾祖的平辈为族兄弟,其中年幼者为族弟。 巂(xī)州:古州名。唐治越巂(今四川西昌),辖境相当于今四川越西、美姑以南,金沙江以西、以北,锦屏山、盐井河以东地区。
[2]驿召:以驿马传召。古代设驿站,有驿马,供传递文书、官员来往及运输等使用。 讯掠:拷打审问。 异辞:不一样的说辞。
[3]狱辞:供词。 结奏:结案上奏。
[4]王方翼(623—685年):唐高宗王皇后族人,唐朝名将。并州祁县(今山西祁县)人,字仲翔。幼年即成为孤儿,以垦田植树、烧松制墨而致富。唐太宗时,入右千牛卫。唐高宗即位,立王氏为皇后。方翼因为是王皇后的亲戚而被授予定安县(今甘肃宁县)县令之职,诛豪族大姓世家,执法严峻。五迁肃州(今甘肃酒泉)刺史,筑城壕,建水利工程以救饥荒,当地民众立碑歌颂他。王皇后被废之后,高宗仍然重用他。唐高宗调露元年(679年),王方翼随裴行俭攻打西突厥,筑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楚河南岸托克玛克城西南的阿克·贝希姆废城),四面十二门,皆屈曲作隐伏出没之状,边民叹为奇观。又迁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刺史。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年),西突厥阿史那车薄围弓月城(今新疆霍城西北),方翼力战破之,西域于是安定下来。迁夏州(今陕西靖边北白城子)都督,与程务挺平绥州(今陕西绥德)稽胡白铁余。高宗死后,武则天临朝,以方翼为王皇后的亲属,暗中想除掉他。方翼后被流放崖州(今海南琼山东南),死于路途中。 栾布(?—前145年):西汉梁国(治今河南商丘市睢阳区)人,以义名传世。他少时家贫,曾被贩卖至燕地为奴隶,后为燕王臧(zāng)荼的部将,随其反叛汉朝,兵败被俘。西汉开国将领梁王彭越将其赎回,为梁大夫。他与彭越结为布衣之交,相随周游。彭越被杀,尸体被挂在洛阳(今河南洛阳),栾布违命前去收尸被捉拿。栾布据理力争,为彭越辩诬,被汉高祖刘邦看重,最终被释放,并被任命为都尉。汉文帝时,栾布为燕国国相,至将军。汉景帝时,吴楚七国叛乱,栾布以平定叛乱之功,封鄃(shū)侯,出任燕相。他在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年)逝世。燕、齐的乡民祭拜栾布为土地神,都为他立社,号栾公社。 彭越(?—前196年):西汉开国功臣、著名将领。秦末昌邑(今山东巨野南)人。秦朝末年,他聚兵起义,初随项羽,后率兵归刘邦,助刘邦攻击项羽,立下重要战功。后来拜魏相国、建成侯,与韩信、英布并称汉初三大名将,西汉建立后封为梁王,以定陶(今山东定陶西北)为都城。汉高祖刘邦统治末期,彭越被告发谋反,被刘邦废为庶人,迁至蜀青衣(今四川青神)。高祖的皇后吕雉担心留下后患,劝高祖杀彭越。高祖于是以“反形已具”的罪名诛杀彭越的亲族,砍掉彭越的人头并示众。
[5]文王葬枯骨:这是指周文王仁爱天下,惠及枯骨,致使天下人都来归附他的故事。周文王姬昌在做西伯侯的时候,一次在野外见有死人的枯骨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就下令随行的官吏,妥善地加以掩埋。有人不以为然,认为都是些无人认领的枯骨。文王却认为:这些枯骨在我的领地上,我自然就是他们的主人,怎能忍心看着这些枯骨暴露于山野之中。百姓们闻听此事后,都说:“西伯侯的恩泽,既然能推及无主的枯骨,更何况是活着的人呢?”
[6]从(zòng)祖兄:同曾祖父但不同祖父不同父亲,年长于己者,称为“从祖兄”。
[7]流所:流放地。
【译文】
凉州刺史赵持满,力大无穷,善于射箭,为人仗义,他的姨妈是韩瑗的妻子,他的舅舅驸马都尉长孙铨是无忌家族中同辈的弟弟,长孙铨因为受无忌牵连,被流放到巂州。许敬宗担心赵持满从中阻挠,就诬告他和无忌一同谋反,以驿马召赵持满到达京城,投入大狱,刑讯逼供非常厉害,而赵持满始终没有改口,他说:“杀身可以,要我改口不行。”小吏没有办法,只有代他写供词结案上奏。显庆四年(659年)夏五月戊戌(二十二日),杀死赵持满,将他的尸首扔到长安城西,亲戚中没有人敢去看。赵持满的朋友王方翼感叹地说:“栾布哭彭越,是义。文王葬枯骨,是仁。做臣子的不失义,做皇上的不失仁,不也行吗?”于是王方翼为赵持满收尸安葬。高宗听说此事后,没有怪罪王方翼。王方翼是被废掉的王皇后的堂兄。长孙铨到达流放地巂州,当地的县令迎合揣摩上司的意思,施用杖刑将他杀死。
【原文】
秋七月,命御史往高州追长孙恩,象州追柳奭,振州追韩瑗,并枷锁诣京师,仍命州县簿录其家[1]。恩,无忌之族弟也。
【注文】
[1]高州:古州、路、府名。唐治良德(今广东高州东北),唐代宗大历年间辖境相当于今广东茂名、高州、电白等市县地。 簿录:查抄、登记家产。
【译文】
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秋季七月,高宗命令御史去高州追长孙恩,去象州追柳奭,去振州追韩瑗,一并把他们用枷锁押到京城,还命令所在州县抄没他们的家产。长孙恩是长孙无忌同族的堂弟。
【原文】
壬寅,命李、许敬宗、辛茂将与任雅相、卢承庆更共覆按无忌事[1]。许敬宗又遣中书舍人袁公瑜等诣黔州,再鞫无忌反状,至则逼无忌令自缢。诏柳奭、韩瑗所至斩决。使者杀柳奭于象州。韩瑗已死,发验而还。籍没三家,近亲皆流岭南为奴婢。常州刺史长孙祥坐与无忌通书,处绞[2]。长孙恩流檀州[3]。
【注文】
[1]任雅相(?—662年):唐前期将领、宰相。渭南(今陕西渭南)人。唐高宗显庆二年(657年),高宗以右屯卫将军苏定方为伊丽道行军总管,讨伐西突厥沙钵罗可汗。任雅相时为燕然都护,以苏定方的副将随军征讨。两年后任兵部尚书,授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三品,成为宰相,封安乐县公。同年,任雅相和李、许敬宗、辛茂将、卢承庆奉命调查长孙无忌、褚遂良谋反一案。最终,长孙无忌被逼自杀。高宗龙朔元年(661年),任雅相为(pèi)江道行军总管,与苏定方、萧嗣业、契苾何力、程名振、庞孝泰等将领一起东征高句丽。龙朔二年(662年)病逝于军中。 卢承庆(595—670年):唐前期大臣、宰相。幽州涿县(今河北涿州)人,字子馀,号幽忧子,封范阳郡公,卢赤松之子。他博学有才干。唐太宗贞观年间,他担任秦州(治今甘肃天水)参军,迁民部(即户部)侍郎。他能够叙述历代户口数,分析增损变化之因,皆有依据,深得太宗的赞赏。承庆后担任检校兵部侍郎,兼管五品官的选拔。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他升任度支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成为宰相。他又因对经济事务处理不当,被贬为润州(治今江苏镇江)刺史。后来,承庆又到中央担任刑部尚书,以年老退休。历史典故“宠辱不惊”即出自卢承庆的故事,见《新唐书·卢承庆传》。当时卢承庆任考功员外郎,负责考核官员。有一位监督粮食运输的官员因遇大风损失了粮食,卢承庆给他的政绩评分时定为中下等。这名官员神色自若,一言不发而退下。卢承庆很看重他的气量,就说“遭遇大风这样的事并不是你所能阻止的”,遂改评为中中。这名官员还是喜怒不形于色,没有任何悲喜表情。卢承庆对他的反应表示赞赏,说他是“宠辱不惊”,所以评级改为中上。 覆按:审察核实。
[2]常州:古州、路、府名。治晋陵(今江苏常州),辖境相当于今江苏常州、江阴、宜兴、无锡等市地。
[3]檀州:古州名。唐高祖武德年间治密云(今北京市密云东北),辖境相当于今北京密云一带。
【译文】
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七月壬寅(二十七日),唐高宗命令李、许敬宗、辛茂将和任雅相、卢承庆再次共同审理长孙无忌的案件。许敬宗又派中书舍人袁公瑜等人去黔州,再审讯无忌谋反的情况,到黔州后就逼着无忌自杀。高宗下诏,命令柳奭、韩瑗所流放的地方将他们斩首处决。使者在象州杀死柳奭。韩瑗已经死去,开棺验尸后返回。登记并没收三家的家口、财产入官府,他们的近亲都流放到岭南地区做奴婢。常州刺史长孙祥因为和无忌通信而获罪,被处以绞刑。长孙恩被流放到檀州。
【原文】
八月乙卯,长孙氏、柳氏缘无忌、奭贬降者十三人。髙履行贬永州刺史[1]。于志宁贬荣州刺史,于氏贬者九人。自是政归中宫矣。
【注文】
[1]永州:古州、路、府名。治零陵(今湖南永州),唐辖境相当于今湖南永州、东安、祁阳和广西全州、灌阳等市县地。
【译文】
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八月乙卯(十一日),长孙氏和柳氏两家因为长孙无忌、柳奭遭到贬官降职的有十三人。髙履行被贬为永州刺史。于志宁被贬为荣州刺史,于氏一族遭到贬官的有九人。自此以后,大权便落入皇后之手了。
【原文】
五年秋七月乙巳,废梁王忠为庶人,徙黔州,囚于承乾故宅。
【译文】
唐高宗显庆五年(660年)秋七月乙巳(初六日),废黜梁王李忠为庶人,迁到黔州,囚禁在李承乾以前居住过的宅子中。
【原文】
冬十月,上初苦风眩,头重,目不能视,百司奏事,上或使皇后决之[1]。后性明敏,涉猎文史,处事皆称旨[2]。由是始委以政事,权与人主侔矣[3]。
【注文】
[1]苦:为某事而受苦。 风眩(xuàn):病名。又称风头眩。因风邪、风痰所致的眩晕。多由血气亏损,风邪上乘所致。分有风寒眩晕、风热眩晕、风痰眩晕等。 百司:朝廷各政府机构。
[2]明敏:聪明机敏。 涉猎:粗略地阅读,浏览而不深入钻研。 称旨:符合皇上的意思。
[3]侔(móu):相等,一样。
【译文】
唐高宗显庆五年(660年)冬十月,唐高宗开始遭受风邪导致的眩晕之苦,头沉重,眼睛不能看东西,各个部门上奏的事情,高宗有时候就让皇后来决断。皇后性情聪明机敏,浏览文史书籍,处理事务大都合乎高宗的旨意。从此,高宗开始把政务交给她办理,皇后的权力和皇帝一样了。
【原文】
麟德元年[1]。初,武后能屈身忍辱,奉顺上意,故上排群议而立之[2]。及得志,专作威福,上欲有所为,动为后所制,上不胜其忿[3]。有道士郭行真出入禁中,尝为厌胜之术,宦者王伏胜发之。上大怒,密召西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上官仪议之[4]。仪因言:“皇后专恣,海内所不与,请废之。”[5]上意亦以为然,即命仪草诏。左右奔告于后,后遽诣上自诉,诏草犹在上所,上羞缩不忍,复待之如初[6]。犹恐后怨怒,因绐之曰:“我初无此心,皆上官仪教我。”[7]仪先为陈王咨议,与王伏胜俱事故太子忠,后于是使许敬宗诬奏仪、伏胜与忠谋大逆[8]。十二月丙戌,仪下狱,与其子庭芝、王伏胜皆死,籍没其家[9]。戊子,赐忠死于流所。右相刘祥道坐与仪善,罢政事,为司礼太常伯,左肃机郑钦泰等朝士流贬者甚众,皆坐与仪交通故也[10]。
【注文】
[1]麟德:唐高宗在位期间所用年号,即公元664至665年。麟德元年,即公元664年。
[2]屈身:委屈自己。 奉顺:奉承顺应。
[3]忿(fèn):生气,恨。
[4]西台侍郎:即中书侍郎,唐前期职事官。此时改称西台侍郎。唐朝中书令缺席时,侍郎即为长官。 同东西台三品:即同中书门下三品,唐朝宰相称号。唐初,以中书、门下、尚书三省综理政务。中书、门下二省地处宫内,尤为机要。三省长官中书令、侍中、尚书左右仆射并为宰相。唐初,除三省长官为当然宰相外,皇帝又指令其他官员参与朝政机密,其官位、阶品较低者,则用“同中书门下三品”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武周时改称为“同凤阁鸾台三品”或“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的头衔,也成为宰相。“同三品”是因为中书令、侍中是中书省、门下省的正三品官,加此衔以表示其与中书令、侍中享有同等权力及待遇。唐太宗之后,以加“同中书门下三品”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简称“同平章事”)之衔为参政标志。本官品级高于三品者也要加此衔才得为宰相。唐高宗龙朔二年(662年),门下省改称东台,中书省改称西台,同中书门下三品随之改为同东西台三品,至高宗咸亨(670—674年)初年恢复旧称。 上官仪(约608—665年):唐前期大臣,著名诗人。字游韶,陕州陕县(今河南三门峡西)人,有文才,擅长五言诗。上官仪的诗文词句婉丽工整,多为文化人推崇仿效,被称为“上官体”。唐太宗贞观初年,上官仪考中进士,召授弘文馆直学士。唐高宗时,他供职门下省,颇受高宗和武皇后的赏识,历官秘书少监、太子中舍人、同东西台三品、银青光禄大夫等。高宗龙朔二年(662年),他成为宰相。高宗不满武后跋扈,命上官仪草诏废后,此事因武后及时涕泣陈请、高宗后悔而不行。自此,武后深恶上官仪。高宗麟德元年(664年),上官仪被告与废太子梁王李忠通谋,上官仪及其子上官庭芝同时被处死,家产和人口被抄没,其孙女上官婉儿随母一同没入皇宫中。后来,上官婉儿凭借才干受到武后、唐中宗李显的重用。在李显重登皇位后,婉儿成为李显的妃嫔(实际工作相当于贴身秘书),益见宠信。这时,其祖父上官仪才得平冤,被追赠为中书令、秦州都督、楚国公,以国礼改葬,肖像列入凌烟阁。
[5]专恣(zì):专横放肆,放纵。 与:赞同。
[6]遽(jù):慌忙,匆忙。 羞缩不忍:羞愧退缩,下不了狠心。
[7]绐(dài):哄骗、欺骗。
[8]咨议:指称备顾问的幕僚。 谋大逆:指称损坏皇陵、宗庙、宫阙等级别的行为,是直接危害封建统治的严重犯罪行为。这与谋反、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和内乱构成“十恶”。犯十恶之罪即使遇有大赦,仍然不能得到赦免。
[9]庭芝:即上官庭芝(?—665年),唐高宗时期宰相上官仪之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其父上官仪因支持高宗废武后而撰写废后诏书得罪武后。武后和许敬宗构陷宦官王伏胜与梁王李忠、上官仪通谋谋反,上官仪和上官庭芝下狱而死。上官庭芝的女儿上官婉儿随母一同没入皇宫。上官婉儿在唐中宗时为妃嫔,才追赠上官仪为中书令、秦州都督、楚国公;上官庭芝为黄门侍郎、岐州(治今陕西凤翔)刺史、天水郡公,令以礼改葬。
[10]右相:即中书省的长官中书令。中书省位于唐代宫殿的右边,所以中书省长官又称“右相”。而门下省位于唐代宫殿的左边,所以门下省长官侍中又称“左相”。 刘祥道(596—666年):唐前期大臣、宰相。字同寿,魏州观城(今河南清丰)人。其父林甫,唐高祖武德初年为内史舍人(即中书舍人),与中书令萧瑀(yǔ)等撰定律令,后官拜中书侍郎。唐太宗贞观初年,林甫为吏部侍郎,掌管职官选拔。刘祥道幼年继承父亲的爵位。他在唐高宗永徽初年,历中书舍人、御史中丞、吏部侍郎。高宗显庆二年(657年),迁黄门侍郎,仍知吏部选官之事,并上书陈述选官制度的弊病。显庆四年(659年),迁刑部尚书,每次审察大案,必嘘唏感叹,有刑杀则不进食。高宗麟德元年(664年),他升任右相(即中书令),成为宰相,参与决策。他性格谨慎,多次以年老和疾病为由,请求辞去相位,担任闲职。后来,因上官仪起草废武后,招致武后的怨恨。祥道因为与上官仪关系好受到牵连,被罢去宰相之职,迁司礼太常伯,无实权。后来,他跟从高宗封禅(中国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泰山,进爵广平郡公。高宗乾封元年(666年),祥道退休。 司礼太常伯:即礼部尚书,唐前期职事官。唐高宗龙朔二年(662年),改礼部尚书为司礼太常伯。 左肃机:即尚书左丞,唐前期职事官。唐初正四品上,后升正三品上,又复为正四品上。负责具体监督尚书省所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唐高宗龙朔二年(662年),改称左肃机。
【译文】
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起初,武后能够委屈自己,忍受屈辱,奉承顺应皇帝的意思,所以高宗力排众议而立她为皇后。等到她达到目的以后,专擅用权,独断专横,高宗想有所作为,却动不动就受到皇后的限制,高宗忍不住心中的恼怒。有个道士郭行真出入皇宫中,曾经用法术诅咒的办法以达到制伏所厌恶的人的目的,宦官王伏胜揭发了他的举动。高宗大怒,秘密地召见西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上官仪来商议。上官仪于是对高宗说:“皇后专横放肆,全国百姓都不赞成她,请求皇上废掉她吧。”高宗的本意也是如此,立即就命令上官仪起草诏书。高宗身边的人飞奔去给皇后报信,皇后立即赶到高宗那里去申诉,当时的诏书草稿还在高宗那里,高宗羞愧退缩,下不了狠心,又像从前一样对待皇后了。高宗还担心皇后怨恨,就哄骗她说:“我起初没有那份心,都是上官仪教我做的。”上官仪先前是陈王李忠(废太子)身边备顾问的幕僚,和王伏胜一起侍奉原来的太子李忠,皇后就让许敬宗上奏,诬告上官仪、王伏胜和李忠一道“谋大逆”。十二月丙戌(十三日),上官仪被捕入狱,和他的儿子上官庭芝、王伏胜一同被处死,并抄没了他们的家产。戊子(十五日),在流放地赐死李忠。右相刘祥道因为和上官仪关系好而被牵连,免去右相的职务,改任司礼太常伯,左肃机郑钦泰等中央官员被流放、贬官的很多,都是因为和上官仪往来的缘故。
【原文】
自是,上每视事,则后垂帘于后,政无大小,皆预闻之[1]。天下大权,悉归中宫,黜陟生杀,决于其口,天子垂拱而已,中外谓之“二圣”[2]。
【注文】
[1]视事:料理政务。 垂帘:殿上用帘子遮隔,皇后或太后在帘后临朝听政,管理国家政事。垂帘始于武则天,但此制源自西汉。当时汉惠帝刘盈不理政事,其母后吕太后临朝。汉殇(shāng)帝刘隆出生不过百日就继汉和帝刘肇为帝,邓太后临朝听政。在南北朝时期,北魏冯太后也曾经临朝听政,辅佐幼主。此时武则天临朝,垂帘听政,其后甚至废唐建周,自己做了皇帝。此后还有清慈禧太后临朝听政。
[2]黜陟(zhì)生杀: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决定人的生死。 垂拱:垂衣拱手,形容毫不费力。
【译文】
从此以后,高宗每次上朝,皇后都在他后面垂着帘子听,政事无论大小,皇后都参与其中和高宗一块儿听。天下大权,尽归入中宫皇后之手,官职升降、生杀大权,都由她来决断,天子只是垂衣拱手听凭她处断而已,朝廷内外都称他们为“二圣”。
【原文】
上元元年秋八月壬辰,皇帝称天皇,皇后称天后,以避先帝、先后之称[1]。改元,赦天下。
【注文】
[1]上元:唐高宗李治在位期间所用年号,即公元674年至676年。上元元年,即公元674年。唐朝还有一次使用上元年号,即唐肃宗李亨在位期间使用,即公元760年至761年。 天皇:在中国远古神话时代,“皇”的原始意义就是神,但神性稍次于盘古和玉皇大帝,可称之为第二级的神灵。天皇、地皇、泰皇(即人皇)被称为“三皇”,都是远古时期为人类作出过特别重大贡献的部落群体的首领。天皇是盘古后裔中第一位最有卓越成就的领袖,寿命一万八千岁,有十二个儿子,帮助他治理日益增多的人民。后来,天皇成为中国道教中的神灵北极星君,供人膜拜。唐朝皇室姓李,攀附为道教教祖老子(即李耳)的后代。在唐高宗统治时期,正是国家大规模推崇道教的高潮。因此,高宗称天皇,也有利用道教神化皇权的意图。
【译文】
唐高宗上元元年(674年)秋八月壬辰(十五日),皇帝称天皇,皇后称天后,为的是避开先皇帝、先皇后的称谓。改换纪元年号,大赦天下。
【原文】
二年春三月,上苦风眩甚,议使天后摄知国政[1]。中书侍郎同三品郝处俊曰:“天子理外,后理内,天之道也[2]。昔魏文帝著令,虽有幼主,不许皇后临朝,所以杜祸乱之萌也[3]。陛下奈何以髙祖、太宗之天下,不传之子孙,而委之天后乎!”[4]中书侍郎昌乐李义琰曰:“处俊之言至忠,陛下宜听之。”[5]上乃止。
【注文】
[1]摄知:代理,执掌。
[2]同三品:“同三品”是因为中书令、侍中是中书省、门下省的正三品官,加此衔以表示其与中书令、侍中享有同等权力及待遇。 郝处俊(607—681年):唐前期大臣、宰相。安州安陆(今湖北安陆西北)人。他早孤而好读书,在唐太宗贞观年间考中进士,很得吏部侍郎高士廉的赏识。郝处俊担任著作佐郎,累迁吏部侍郎。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他拜东台侍郎(即门下侍郎)、同东西台三品,成为宰相。高宗上元二年(675年),欲命武后代理政事,处俊极力反对,结果此事未成。不久,处俊进为中书令,拜侍中。处俊性格俭约,敢于直言,对国家多有匡益。后罢为太子少保,无实权。处俊著有文集十卷,已经散佚。
[3]魏文帝:即曹丕(187—226年),三国时曹魏的开国皇帝,公元220年至226年在位。字子桓,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献帝建安十六年(211年),曹丕担任五官中郎将,为其父丞相曹操的副手。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得立为其父的继承人。曹操死后,曹丕袭爵位为魏王,继任丞相。他励精图治,设立九品官人法,由国家选出的中正品评人物,以此为标准选拔官吏,缓和了中央与地方世家大族的矛盾。220年十月,曹丕代汉称帝,建都洛阳(今河南洛阳),国号魏,史称曹魏。曹丕曾三次征伐东南地区的吴国,但无功。曹丕去世后庙号高祖,谥为文皇帝,葬于首阳陵。曹丕还擅长文学,与其父曹操、其弟曹植并称为“三曹”。曹丕著有《典论》,为文学评论名作。他还作诗赋百余篇,撰有《魏文帝集》。 杜:阻塞。 萌:萌芽。
[4]高祖:即唐高祖李渊(566—635年),为唐朝的开国皇帝,公元618至626年在位。字叔德,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人,后迁狄道(今甘肃临洮)。其祖父李虎为北周开国功臣八柱国之一。李渊七岁继承唐国公的爵位。在隋朝,他补千牛备身(皇帝的禁卫武官)。隋炀帝大业年间,他历任谯州(治今安徽濉(suī)溪临涣镇)、陇州(治今陕西陇县)、岐州(治今陕西凤翔南)刺史,荥(xíng)阳郡(治今河南郑州)、楼烦郡(治今山西静乐)太守,卫尉少卿。隋炀帝大业十一年(615年),李渊为山西河东抚慰大使,掌握一方的兵权。大业十三年(617年),他担任太原留守。当时,天下大乱,到处涌现反隋的势力。李渊与其次子李世民(后来的唐太宗)、刘文静、裴寂等起兵反隋,向北方草原强大的游牧帝国突厥称臣,引兵西进,攻占首都长安。李渊与民约法,废除隋朝的苛政。他立隋炀帝之孙代王杨侑(yòu)为帝,自己总揽大政。第二年,他废杨侑,自立为皇帝,改年号为武德,建立唐朝。武德七年(624年),唐朝平定全国的其他割据势力,完成统一。李渊在位期间,订立新法律,确定均田制度和租、庸、调法。他在全国设置军府,恢复地方上的州县制,发行“开元通宝”作为货币。他的这一系列措施从总体上确立了唐前期制度的框架和规模。但是,随着统一战争的结束,唐皇室内部的斗争却日益尖锐。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与战功显赫的秦王李世民为争夺皇位,矛盾趋向白热化。武德九年(626年),秦王集团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李建成和李元吉。李渊被迫将皇位让给李世民,成为太上皇。他死于唐太宗贞观九年(635年),葬献陵(今陕西三原东),谥神尧皇帝,庙号高祖。
[5]昌乐:古县名。即昌乐县,隶属于魏州,相当于今河北南乐。 李义琰(yǎn)(?—688年):唐前期大臣、宰相。魏州昌乐(今河南南乐)人。唐高祖武德年间,他考中进士,累迁白水县令、司刑员外郎。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他升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成为宰相。他反对高宗让武后代理朝政的提议。他学识广博,有智谋,高宗每次询问他的意见,他都分析中理。他虽位及宰相,但不营私第,生活俭朴。他于高宗永淳二年(683年)退休。
【译文】
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春季三月,高宗苦于风痛眩晕加重,和大臣们商议让天后代理国家政务。中书侍郎同三品郝处俊说:“天子处理外朝大事,皇后料理宫内事务,这是上天的法则。过去魏文帝曹丕编定的令典中规定,即使皇帝年幼,也不许皇后亲临朝廷处理政事,这样做是为了阻断引发祸乱的萌芽。陛下为什么不把髙祖、太宗的天下传给李家的后代,却要交给天后呢!”中书侍郎昌乐县人李义琰说:“郝处俊的话最是忠诚,陛下应该听从他的话。”高宗这才停止让天后代理朝政的做法。
【原文】
天后多引文学之士著作郎元万顷、左史刘祎之等,使之撰《列女传》、《臣轨》、《百僚新戒》、《乐书》,凡千余卷[1]。朝廷奏议及百官表疏,时密令参决,以分宰相之权,时人谓之“北门学士”[2]。袆之,子翼之子也[3]。
【注文】
[1]著作郎:唐朝职事官。中央秘书省著作局官员,从五品上。掌管修撰碑志、祝文、祭文。 元万顷(?—689年):唐前期大臣。河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北魏皇族的后裔。他善属文,放达不羁。起家拜通事舍人。唐高宗乾封二年(667年),他以辽东总管记室随从李征讨高丽,作《檄(xí)高丽文》。他在檄文中讥高丽不知守鸭绿江之险,结果使高丽移兵固守鸭绿江,唐军不得入,元万顷获罪流放岭南地区。后来,万顷被赦免,拜著作郎。武后将他引入皇宫中,负责编修图书,并密令他参决政事,为“北门学士”之一。他参与修撰《列女传》《臣轨》《百僚新戒》《乐书》,总共一千多卷,均已散佚。后来,武后临朝听政,万顷迁凤阁舍人(即中书舍人),又升凤阁侍郎(即中书侍郎)。他因为与反叛武后的徐敬业兄弟友善,为酷吏所诬陷,被流放到岭南地区而死。 左史:即起居郎,唐朝史官。中央机构门下省置起居郎二人,从六品上,掌管记录皇帝言行,并将这些内容修成起居注。隋代炀帝时置起居舍人,属内史省。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年)始置起居郎,隶属于门下省。唐高宗显庆三年(658年),始与起居舍人(隶属于中书省的史官,从六品上)并置。高宗龙朔三年(663年)改名左史,咸亨元年(670年)复旧。武周天授元年(690年)又改名左史。神龙元年(705年)复旧。皇帝临朝,起居郎居左,起居舍人居右。唐太宗与宰相参议政事,则令起居郎一人执简记录。每季度末,则将这些记录整理、誊清成卷,送交史馆。唐高宗时,开始不让起居郎和起居舍人听机务之事。 刘祎(yī)之(631—687年):唐前期大臣。字希美,常州晋陵(今江苏常州)人。他以文藻而知名,累迁左史、弘文馆直学士。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武后将他召入皇宫,编撰书籍,又参决政事,分宰相之权,成为“北门学士”之一。唐睿宗文明元年(684年),武后立李旦(武后所生第四子)为皇帝,刘祎之升至凤阁侍郎(即中书侍郎)、同凤阁鸾台三品(即同中书门下三品),成为宰相。军国诏书,多出其手。后来,他因为私下议论武后当归政于皇帝,为人告发,被诬陷致死。他著有《魏文贞公故事》《英国贞武公故事》等,另有文集七十卷,已经散佚。 《列女传》:表彰美善,歌颂古代妇女的高尚品德、聪明才智以及反抗精神的著述。武后命“北门学士”编撰的《列女传》现已散佚。 《臣轨》:以儒家传统道德观念为基础,以为文武百官为官做人的标准之书。全书共两卷,分同体、至忠、守道、公正、匡谏、诚信、慎密、廉洁、良将、利人十章。该书也是士人贡举习业的读本。原书久佚,现有《粤雅堂丛书》本,据日本《佚存丛书》本刊行。 《百僚新戒》:以做官的戒规编撰而成的书。
[2]北门学士:武则天物色才学俱佳的文人学士,名义上是修撰著作,实际上得以参决朝政,系武则天的智囊团。他们被特许从皇宫的北门玄武门出入皇宫,所以被称为“北门学士”。其中多数人被提拔至高官,予以重用,还有人做到宰相。
[3]子翼:即刘子翼(?—约650年),隋末唐初大臣。常州晋陵(今江苏常州)人,字小心。他擅长吟诗,有学行,孝敬母亲。隋炀帝大业初年,他担任秘书监。唐太宗贞观年间,他担任著作郎、弘文馆直学士,参与修撰《晋书》。
【译文】
天后更多地招徕文学之士如著作郎元万顷、左史刘祎之等人,让他们编撰《列女传》《臣轨》《百僚新戒》《乐书》,总共一千多卷。朝廷大臣们给皇帝所上的各类奏章和上疏,不时秘密地让他们参与审看定夺,以此来分夺宰相的权力,当时人称这些文学之士为“北门学士”。刘祎之是刘子翼的儿子。
【原文】
初,左千牛将军长安赵瓌尚高祖女常乐公主,生女为周王显妃[1]。公主颇为上所厚,天后恶之。夏四月辛巳,妃坐废,幽闭于内侍省,食料给生者,防人候其突烟,而已数日烟不出,开视,死腐矣[2]。瓌自定州刺史贬括州刺史,令公主随之官,仍绝其朝谒[3]。
【注文】
[1]左千牛将军:唐朝禁军的一支左、右千牛卫的将领。左、右千牛卫各设大将军一人,正三品;将军一人,从三品。左、右千牛卫大将军、将军负责宫殿侍卫及皇帝的仪仗。 赵瓌(guī)(?—688年):唐前期大臣。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父赵绰,唐高祖时以军功任右领军卫将军。赵瓌历任左千牛将军、定州(治今河北定州)刺史。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他因为其妻常乐公主得罪武后,被贬为括州(治今浙江丽水东南)刺史。其女本为周王李显(武后所生的第三子,后来的唐中宗)的妃子,也被废,被幽禁致死。武后垂拱四年(688年),越王李贞(唐太宗之第八子,燕妃所生)起兵反对武后,赵瓌时为寿州(治今安徽寿县)刺史,图谋率兵响应李贞,事败被杀。 常乐公主(?—688年):唐高祖李渊之第十九女,下嫁赵瓌,生有一女,为周王李显的正妃。常乐公主受到唐高宗的优待,为武后所嫉恨。于是,其女赵氏以对婆婆不敬为名,被废去周王妃之位,被幽禁致死。武后以教女无方为由,将常乐公主的丈夫赵瓌贬为括州刺史,命公主随行。武后垂拱四年(688年),越王李贞起兵反对武后,常乐公主与李贞通谋兵变,事败,被迫自杀。 周王显:即唐中宗李显(656—710年),唐朝第五代皇帝,公元683至684年、705至710年在位。又名李哲,唐高宗李治之第七子,武后所生。初封周王、英王,高宗永隆元年(680年),被立为太子。高宗弘道元年(683年),高宗死后,李显即皇帝位,武后掌握朝政。第二年,武后勾结朝中重臣将李显废为庐陵王,流放到房州(治今湖北房县)。武周圣历元年(698年),武后改唐为周并正式称帝已经几年,便召回李显,复立为太子。武则天病重时,李显被宰相张柬之等人拥立,复登皇位,恢复唐朝。李显在位期间怠于政事,纵容其妻韦皇后、女儿安乐公主、朝臣武三思等擅权,诛杀功臣,滥封官爵,广建佛寺,任情享乐。后来,李显被韦皇后毒死。葬定陵(今陕西富平西北),谥为孝和皇帝,庙号中宗。 周王显妃:即赵瓌与常乐公主所生之女赵氏(?—675年)。赵氏在唐中宗李显为英王时,被封为英王妃。唐高宗李治由此待常乐公主特别优厚。这招致武后的妒忌。武后于是废赵氏致其死,栽赃罪名将常乐公主及赵瓌贬逐出京。唐中宗李显复登皇位后,追封赵瓌为左卫大将军,赵氏为恭皇后。唐睿宗李旦即皇帝位后,追封赵氏为和思顺圣皇后。
[2]内侍省:唐朝宦官官署名,或称内侍监、司宫台,专用宦官,为皇帝之近侍机构,掌管宫廷内部事务。其属官有内侍监、内侍、内常侍等,负责传达皇帝的诏敕,守御宫门,洒扫皇宫,内库出纳和饮食起居等事。 突烟:烟囱里的炊烟。
[3]定州:古州名。治安喜(今河北定州),辖境相当于今河北满城以南,安国、饶阳以西,井陉、藁城、辛集等市县以北地区。定州属于上州,其刺史为从三品。 括州:古地名。唐高祖武德年间治丽水(今浙江丽水西),唐玄宗天宝年间辖境相当于今浙江好溪、松阳溪、龙泉溪、小溪等流域。 朝谒(yè):入朝觐(jìn)见皇帝。
【译文】
当初,左千牛将军长安人赵瓌娶唐髙祖的女儿常乐公主,所生的女儿成为周王李显的妃子。因为常乐公主很得高宗的厚爱,所以天后嫉恨她。上元二年(675年)夏四月辛巳(初七日),李显之妃因罪被废黜,囚禁在内侍省中,每天所给她的食料是生的,看守看她房子里的烟囱已经多日都没有冒烟了,打开房门一看,她已经死去多日,尸体腐烂了。赵瓌从定州刺史被贬为括州刺史,命令常乐公主和他一同去括州,而且拒绝他朝见皇帝。
【原文】
太子弘仁孝谦谨,上甚爱之[1]。礼接士大夫,中外属心[2]。天后方逞其志,太子奏请,数迕旨,由是失爱于天后。义阳、宣城二公主,萧淑妃之女也,坐母得罪,幽于掖庭,年逾三十不嫁[3]。太子见之惊恻,遽奏请出降,上许之[4]。天后怒,即日以公主配当上翊卫权毅、王遂古[5]。己亥,太子薨于合璧宫,时人以为天后鸩之也[6]。六月戊寅,立雍王贤为皇太子[7]。
【注文】
[1]太子弘:即李弘(652—675年),唐高宗李治之第五子,武则天的长子。初封代王,高宗显庆元年(656年)立为皇太子。 谦谨:谦和谨慎。
[2]属心:人心归附。
[3]掖庭:又作掖廷、液廷,指皇宫中妃嫔居住的处所。
[4]出降:帝王之女出嫁。
[5]翊(yì)卫:唐朝禁军名。唐朝中郎将府(禁军的一支)所统的士兵分为亲卫、勋卫、翊卫三种,通称三卫,都以五品以上官员的子孙担任,负责宫廷内部宿卫,朝会时牵引仪仗。
[6]薨(hōng):在唐朝,皇后、妃嫔、皇子、公主、王侯、三品以上官员的死叫“薨”。 合璧宫:唐朝宫殿名,位于唐东都洛阳的东都苑(武后改称神都苑)之最西边。 鸩(zhèn):毒酒。
[7]雍王贤:即李贤(?—684年),唐高宗李治之第六子,武则天所生的第二个儿子。字明允,又称章怀太子,少聪敏好学。高宗永徽六年(655年)封潞王,后改封沛王、雍王。高宗上元二年(675年),在其兄李弘死后,继立为皇太子。他奉高宗之命代行处理国政,处事明审。高宗调露二年(680年),武则天宠信的术士明崇俨被杀,武则天怀疑是李贤指使。又在李贤居住的东宫搜得私藏的几百副铠甲。于是,武则天以谋反罪废李贤为庶人,软禁在别的地方,后流放巴州(治今四川巴中)。后来,武则天又派遣丘神(jī)到巴州去逼令李贤自杀。李贤后陪葬乾陵(唐高宗与武则天的合葬陵,位于今陕西乾县西北),谥号为章怀。他在世时,曾经召集儒士张大安等注释《后汉书》。
【译文】
太子李弘仁爱孝顺,谦和谨慎,高宗非常喜欢他。他以礼相待士大夫,天下人心都向着他。天后刚刚能够按自己的意愿办事,太子的奏请多次违背她的旨意,从此太子便失去了天后的宠爱。义阳公主和宣城公主都是萧淑妃的女儿,她们因为母亲的牵连而获罪,被囚禁在掖庭,年过三十还没有嫁人。太子李弘见到后,感到惊讶而悲伤,赶快奏请皇帝,让她们出嫁,高宗答应了。天后非常恼怒,当天就把两位公主配给了值班的府兵侍卫权毅和王遂古。上元二年(675年)四月己亥(二十五日),太子死于合璧宫,当时人认为是天后毒杀了他。六月戊寅(初五日),册立雍王李贤为皇太子。
【原文】
天后恶慈州刺史杞王上金,有司希旨奏其罪,秋七月,上金坐解官,澧州安置[1]。
【注文】
[1]慈州:古地名。唐贞观八年(634年)置,治吉昌(今山西吉县),辖境相当于今山西吉县、乡宁二县地。 上金:即李上金(?—690年),唐高宗李治之第三子,母亲为宫人杨氏。高宗即皇帝位时,封上金为杞(qǐ)王。高宗永徽三年(652年),上金遥领益州(治今四川成都)大都督;后为寿州(治今安徽寿县)刺史、漉(lù)州(治今四川泸州)刺史。上金非武后所生,因此为武后所厌恶,被削去官位与封邑,安置在澧(lǐ)州(治今湖南澧县东南),后为沔(miǎn)州(治今湖北武汉)刺史。高宗死后,武后掌权,在嗣圣元年(684年),封上金为毕王,又改封为泽王,官拜苏州(治今江苏苏州)刺史、陈州(治今河南淮阳)刺史。武则天永昌元年(689年),授予上金太子左卫率,改为随州(治今湖北随州)刺史。武则天载初元年(690年),上金被酷吏周兴诬告与李素节(唐高宗之第四子,萧淑妃所生)谋反,上金恐惧而自杀。他死后,七个儿子皆遭流放。唐中宗重登皇位后,恢复上金的官爵,让他陪葬乾陵(唐高宗与武则天的合葬陵,位于今陕西乾县西北)。 有司:官吏和官署的泛称。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门的衙署,故称有司。 澧(lǐ)州:古州、路、府名。隋文帝开皇年间置,治澧阳(今湖南澧县东南),唐辖境相当于今湖南澧水流域西起桑植、东至安乡各县。
【译文】
天后讨厌慈州刺史杞王李上金,有关部门便顺迎皇后的旨意上奏他的罪行。上元二年(675年)秋七月,上金因罪而被解除官职,安置在澧州。
【原文】
仪凤元年[1]。郇王素节,萧淑妃之子也,警敏好学[2]。天后恶之,自岐州刺史左迁申州刺史[3]。乾封初,敕曰:“素节既有旧疾,不须入朝。”[4]而素节实无疾,自以久不得入觐,乃著《忠孝论》。王府仓曹参军张柬之因使潜封其论以进[5]。后见之,诬以赃贿,冬十月丙午,降封鄱阳王,袁州安置[6]。
【注文】
[1]仪凤:唐高宗李治在位期间所用年号,即仪凤元年(676年)十一月至仪凤四年(679年)五月。仪凤元年即公元676年。
[2]素节:即李素节(648—690年),唐高宗之第四子,萧淑妃所生。他生性聪明,少年好学,高宗非常喜欢他。高宗永徽元年(650年),素节被封为雍王,不久授雍州(即唐都长安,今陕西西安)牧。后转岐州(治今陕西凤翔南)刺史。他十二岁时,被封为郇(xún)王。永徽六年(655年),其生母被武后害死之后,屡遭贬逐,且不得回京城朝见高宗。素节知道武后猜忌他,便作《忠孝论》来表明自己无罪。这更招致武后的愤怒,将他流放到更偏僻的袁州(治今江西宜春)。后为岳州(治今湖南岳阳)刺史,又多次迁徙。后来,武承嗣(武后之侄)指使酷吏周兴诬告素节谋反,素节被勒死,以平民之礼被埋葬。直到唐中宗李显重登皇位,才追封素节为许王,让他陪葬乾陵。
[3]申州:古地名。唐高祖武德年间置,治义阳(今河南信阳南),辖境相当于今河南信阳及罗山等县地。
[4]乾封:唐高宗李治在位期间所用年号,即乾封元年(666年)正月至乾封三年(668年)二月。 入朝:指属国、外国使臣或地方官员到京城拜见天子。或谓进入中央朝廷做官。
[5]王府仓曹参军:又称仓曹参军事,为唐朝王府的属官,正七品上,负责掌管王府的仓库、财物、市场交易等事务。 张柬之(625—706年):唐前期大臣、宰相。字孟将,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他少年补太学生,后考中进士。他历任清源县(今山西清徐)县丞、郇王府仓曹参军等。唐睿宗永昌元年(689年),实际掌权的武则天举行制科考试(又称制举、特科,系皇帝临时开设的科举考试科目,具体考试科目与考试时间均不固定,目的在于选拔各种特殊人才),柬之对策第一,升为监察御史,累迁凤阁舍人(即中书舍人)。武则天称帝、建立周朝后,因狄仁杰向武则天举荐他,于是被拜为洛州(治今河南洛阳)司马,不久迁秋官侍郎(即刑部侍郎)。后来,姚崇再次力荐柬之,武周长安四年(704年),柬之任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成为宰相。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张柬之乘着武则天病重,与桓彦范、敬晖等发动政变,拥立唐中宗李显重登皇位,恢复唐朝国号。柬之因功升至天官尚书(即吏部尚书),封汉阳郡公,后升为汉阳王,仍然担任宰相,参与决策。不久,柬之进为中书令、监修国史。他后来得罪中宗的韦皇后、权臣武三思(武则天之侄),遭武三思排挤,被罢去宰相之职,流放到外地,忧愤而死。柬之著有文集十卷,已经散佚。
[6]袁州:古州、路、府名。隋文帝开皇年间置,治宜春(今江西宜春),唐辖境相当于今江西萍乡市和新余市以西的袁水流域。
【译文】
唐高宗仪凤元年(676年)。郇王李素节是萧淑妃的儿子,机警敏捷,喜欢学习。天后讨厌他,把他从岐州刺史降职为申州刺史。乾封初年,颁布敕书说:“素节早就有疾病,不用到京城拜见皇上。”但是素节其实并没有病,他自认为许久不能朝见父皇,就撰写了《忠孝论》。王府仓曹参军张柬之于是让人暗地里把《忠孝论》带给皇后。皇后见到后,以贪赃纳贿罪来诬告素节,冬十月丙午(十二日),降级封为鄱阳王,贬到袁州去安置。
【原文】
永隆元年[1][八月]。太子贤闻宫中窃议,以贤为天后姊韩国夫人所生,内自疑惧[2]。明崇俨以厌胜之术为天后所信,尝密称“太子不堪承继,英王貌类太宗”[3]。又言“相王相最贵”[4]。天后尝命北门学士撰《少阳正范》及《孝子传》以赐太子,又数作书诮让之,太子愈不自安[5]。
【注文】
[1]永隆:唐高宗李治在位期间所用年号,即公元680年至681年。永隆元年,即公元680年。后因避讳唐玄宗李隆基的名字,唐人多称永崇。
[2]韩国夫人:即武则天的姐姐武顺(生卒年不详),字明则,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人。武顺嫁贺兰越石,育有一子贺兰敏之,一女贺兰敏月。因武则天成为皇后,故而武顺可以比较自由地出入后宫,被封为韩国夫人(国夫人,唐朝命妇封号,视其丈夫或儿子的官品来定品级,取其高者)。时间一长,她与唐高宗李治有染。当时宫廷中也有传闻武则天的次子李贤是韩国夫人所生。其女贺兰敏月也侍奉高宗,母女二人共事一主。贺兰氏被封为魏国夫人。关于韩国夫人之死,有说其因病去世,也有说因其与高宗的暧昧关系,而被武则天妒恨,从而下了杀手。武顺大约死于高宗乾封初年,追封郑国夫人。
[3]明崇俨(?—679年):唐高宗时期的术士、政治人物。洛阳偃师(今河南偃师东)人,南朝梁国子祭酒明山宾的五世孙。父亲明恪,为豫州(治今河南汝南)刺史。明崇俨精通巫术、相术和医术,入仕途后,最初担任县丞一职。唐高宗因头疼病,听说明崇俨有奇术,遂召他至京城。崇俨由此深得唐高宗和武则天的喜爱,自由出入皇宫。他喜欢假借鬼神之言,唐高宗和武皇后对其言听计从。崇俨常私下说当时的太子李贤不能够继承帝位,英王李显的相貌像唐太宗,又说相王李轮(即李旦)相貌最显贵。高宗调露元年(679年),明崇俨被盗贼杀死。朝廷搜捕盗贼,竟没捕到。唐高宗追赠崇俨为侍中,谥号“庄”,拜其子明圭为秘书郎。 英王:即唐中宗李显(原名李哲)。
[4]相王:即唐睿宗李旦(662—716年),唐高宗之第八子,武则天所生的第四个儿子。他好学,擅长草书、隶书,尤爱文字学。初封豫王,又封冀王。武则天光宅元年(684年),武则天勾结朝中重臣废去李显的皇帝之位,李旦继任为皇帝,但他并不参与朝政,仍由武则天掌握大权。武则天载初元年(690年),李旦也被废,武则天总揽朝政。不久,武则天自立为皇帝,改唐为周,李旦被降为皇嗣(皇位继承人),赐姓武。武周圣历元年(698年),武则天又立李显为太子,改封李旦为相王。神龙元年(705年),唐中宗李显复登皇位,李旦被立为皇太弟。中宗景龙四年(710年),韦皇后及安乐公主毒死中宗。中宗第四子温王李重茂被立为皇帝,韦后为皇太后临朝摄政,韦氏及其党羽垄断朝政。李旦的第三子临淄王李隆基(后来的唐玄宗)联合其姑母太平公主(唐高宗之女,武则天所生)发动宫廷政变,起兵杀死韦后及其党羽,拥立李旦为皇帝,李旦又重登皇位。但是,朝政仍然多决断于其子李隆基和其妹太平公主之手。唐玄宗先天二年(712年),李旦让位于其子隆基,自为太上皇,仍然处理国家大政。第二年,隆基诛杀太平公主及其党羽,李旦开始归政于隆基。李旦死后葬桥陵(今陕西蒲城西北),庙号睿宗,谥玄真皇帝。
[5]诮(qiào)让:责问。
【译文】
唐高宗永隆元年(680年)八月。太子李贤听说宫中的人私下议论,认为他是天后的姐姐韩国夫人所生,心中疑虑而恐惧。明崇俨以法术诅咒的办法为天后所信任,他曾经偷偷说“太子不能继承皇位,英王长得像太宗”。又说“相王的相貌最显贵”。天后曾经让北门学士撰写《少阳正范》(教导如何做太子的书)及《孝子传》,赐给太子,又多次写信责问他,太子心中更加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