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临床“三基训练”技能图解医师分册(全新彩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6.2 计算机体层成像(CT)

计算机体层成像(CT)又称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X-CT),是1971年开始应用于临床的一种现代医学成像技术。CT不同于普通X线成像,它是用X线束对人体进行层面扫描,取得信息,经计算机处理而获得的重建图像。CT所显示的断层解剖图像,其密度分辨力明显优于X线图像,从而显著扩大了人体的检查范围,提高了病变检出率和诊断的准确率,极大促进了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并为此获得1979年度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CT基本原理

CT是用X线束对人体某部位一定厚度的层面(如1mm、10mm等)进行扫描,由探测器接收透过该层面的X线,转变为可见光后,由光电转换变为电信号,再经模拟/数字转换器(A/D)转为数字,输入计算机处理后形成图像。

(一)CT成像相关概念

1.像素、体素与阵矩:

(1)像素:像素是一个二维概念,像素越小图像分辨率越高(图6-43)。

图6-43 像素示意图

(2)体素:CT图像的形成有如将选定层面分成若干个体积相同的长方体,称为体素,体素是一个三维概念(图6-44)。

图6-44 体素示意图

(3)数字矩阵:扫描所得信息经计算而获得每个体素的X线衰减系数或吸收系数,再排列成矩阵,即数字矩阵,数字矩阵可存储于磁盘或光盘中。经数字/模拟转换器(D/A)把数字矩阵中的每个数字转为由黑到白不等灰度的小方块,即像素。许多按矩阵排列的像素即构成CT图像,所以CT图像是重建图像(图6-45、图6-46)。

图6-45 矩阵与像素、体素关系示意图

图6-46 数字阵矩示意图

CT成像过程

CT包括以下连续过程,最终形成可视的CT断层灰阶图像(图6-47)。

图6-47 CT成像过程示意图

1.获取扫描层面的数字化信息:经过准直器高度准直后的X线束绕人体某一部位360°扫描,透过该层的X线由灵敏的检测器检测并经过光电转换器转换成电流信号,再经过A/D(模/数)转换器转换为数字信息(图6-48)。

图6-48 CT扫描装置示意图

2.获取扫描层面各个体素的X线吸收系数:将扫描层面分为若干体积相同的立方体或长方体,称为体素;输入计算机前的数字信息是各个扫描方向上这些体素X线吸收系数的叠加量;经计算机处理,运用不同算法将其分开,即可获取该扫描层面各个体素的X线吸收系数,并依原有的位置排列为数字矩阵。

3.获取CT灰阶图像:将层面扫描获取的数字矩阵,经由D/A(数/模)转换器将每个数字转换为黑白灰度不等的小方块(像素),再按原有矩阵顺序排列成不同灰度的像素矩阵,即可重建为CT灰阶图像,并能通过电视屏显示,或用照相机摄制成CT图像(图6-49)。

图6-49 像素矩阵(灰阶图像)示意图

CT检查设备

CT设备发展和更新很快,性能不断提高,目前多层螺旋CT(MSCT)已广泛应用,成为主流应用机型。此外,新机型还有双源CT、能谱CT和电子束CT等。(图6-50)

图6-50 CT设备的发展与更新

(一)CT机的基本结构

CT机的基本结构是指CT机的硬件组成,主要包括扫描机架系统、计算机系统和外围系统。

1.扫描机架系统:包括X线发生器、X线管、准直器、检测器和模/数转换器等(图6-51)。

图6-51 CT扫描系统

2.计算机系统:控制扫描过程,对扫描信息数据进行数/模转换,控制扫描信息的显示、存储与传送,图像重建的程序控制。

3.外围设备:包括检查床、操作台、电视显示设备、激光打印设备等。

(二)CT设备的种类与进展

1.单层CT:又称普通CT,是最初的CT检查设备,靠X线管环绕人体运动进行断层扫描,每次只能进行一个体层的扫描;步进检查床步进移动后再进行第二个层面扫描。该型机成像速度慢、检查范围受限,已被螺旋CT取代。(图6-52)

图6-52 普通单层CT扫描成像示意图(旋转式扫描)

2.多层螺旋CT(MSCT):多层螺旋CT又称多排螺旋CT。MSCT在结构上的最大特点是有多排检测器和多个数据采集系统。MSCT在一次扫描旋转过程中能同时获得多达2~640个层面投影数据,它是CT设备发展的一次革命性创新。MSCT层面扫描时间由普通CT的几秒提高到亚秒,全身扫描可在30s内完成;同时成像速度及图像质量均明显提高。螺旋CT临床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大大促进了影像医学的发展,是目前CT检查的最常用机型。(图6-53)

图6-53 多层螺旋CT扫描成像示意图

3.双源CT:双源CT是同一CT设备内配置2个X线管和两组探测器的MSCT,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成像的时间分辨力。此外,也可进行CT能谱成像。(图6-54)

图6-54 双源CT示意图

4.能谱CT:常规CT中球管产生的X射线具有连续的能量分布;多能谱CT采用宝石做探测器的原料,其成像是利用物质在不同X射线能量下产生不同的吸收的原理,从而提供比常规CT更多的影像信息。能谱CT有以下主要的优势。

(1)分离不同能量的信息,提高图像质量;有效地抑制射束硬化伪影和降低辐射剂量,有助于对常规CT难以定性的小病灶和组织进行定性和定量诊断(图6-55)。

图6-55 能谱CT消除金属性伪影(箭头所示为起搏器金属伪影)

(2)利用能谱CTK边缘成像技术对高原子序数造影剂的识别特性,满足高危病人使用更少造影剂的要求,降低辐射或造影剂剂量(表6-6)。

表6-6 常规CT与能谱CT辐射剂量比较

(3)利用多能谱特性,改进组织中质量衰减系数相近的软组织对比度。较低能量CT能谱性软组织对比度,使病变组织显像更清晰。近期在我国开展的低能CT肺癌筛查,就是应用这一技术,早期发现肺小节结病变。(图6-56)

图6-56 多能谱CT图像比较

5.电子束CT:又称超速CT(UFCT),它与常规CT的区别在于X线产生的方式不同。UFCT是利用电子枪发射电子束轰击4个环靶所产生的X线进行扫描,属于多层扫描,其扫描速度快,最快扫描速度为50ms/层,可行CT电影观察。从总体上评价,UFCT优于螺旋CT扫描,主要是单位时间内扫描范围比螺旋CT大,移动产生的伪影比螺旋扫描少,心血管造影电影成像方面比螺旋扫描更佳,可以显示心脏大血管的内部结构,对诊断先天性心脏病和获得性心脏病有重要价值。(图6-57)

图6-57 电子束CT示意图

6.彩色CT:2018年10月,彩色CT在上海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首次亮相,受到广泛关注。有关彩色CT的性能、特点等资料尚缺乏(图6-58)。

图6-58 心血管彩色CT图像

成像性能与特点

CT图像清晰逼真,横断体层面显示解剖关系清楚,密度分辨率高,能够区分常规X线检查不能分辨的各种软组织结构,并能进行密度测量,以CT值(单位为HU)表示之,因而极大地提高了病变的检出率和诊断的准确性,扩大了X线检查的应用范围。

(一)主要优势

1.CT图像密度分辨率高:CT的密度分辨率比X线平片高10~20倍,能够清晰显示密度差别小的软组织结构和器官(如脑、纵隔、腹盆部器官),且能敏感地发现病灶并显示其特征(如脑出血),这是X线成像所不能比拟的(图6-59)。

图6-59 CT分辨率图

2.CT图像是黑白灰阶图像:灰阶的深浅取决于组织密度,组织密度可用CT值来表示,CT值的单位是HU。CT值越高代表组织吸收X量越多,即组织密度越高,相应的CT图像灰阶越白;反之灰阶则越黑。(图6-60、表6-7、表6-8)

图6-60 不同能量下拍摄的CT黑白灰阶图像

表6-7 正常人体组织的CT值 HU

表6-8 各种病变的CT值

3.CT图像是断面图像,影像没有重叠,可消除组织器官影像重叠的现象,准确反应断面上组织器官的解剖结构,并可重组冠状面和矢状面及任意斜面或曲面图像(图6-61)。

图6-61 CT断面图像(薄层断面图像)

4.CT图像可行密度量化分析(CT值):CT是数字化成像,故图像上的影像(包括病变影像)除用高、中和低密度形容外,还可用量化指标CT值来表示。人体各种组织结构及其病变的CT值范围为-1000~+1000 HU。为了使图像上感兴趣的组织结构达到最佳的观察效果,需根据其CT值范围选用不同的窗设置,其中包括窗位和窗宽。例如,在胸部CT图像上,肺窗(窗位-700 HU、窗宽1500 HU)可最佳显示肺部组织及其病变(图6-62、图6-63)。

图6-62 人体组织CT值范围

图6-63 CT肺窗图(清晰显示肺细微结构)

5.可进行图像后处理:CT是数字化成像,且能获取不同方位的断层图像,因此能够运用计算机软件对成像数据进行多种后处理,包括各种二维显示、三维显示以及其他多种分析技术,进一步拓展了CT的应用领域,提高了CT的诊断价值(图6-64)。

图6-64 CT图像后处理示意图

(二)局限性

1.不能整体显示器官结构和病变。

2.多幅断层图片不利于快速观察。

3.受到部分容积效应影响:当CT图像中同一体素内含有两种密度不同组织时,则该像素所显示的密度或测得的CT值并非代表其中任何一种组织,而是该原度层面密度的平均值,此即部分容积效应,又称部分容积现象(图6-65)。容积效应影响了小病灶的显示。采用更薄的扫描和重建层厚,可克服部分容积效应的影响。

图6-65 CT部分容积效应示意图

4.X线辐射剂量较高:为传统X线检查的数十倍至数百倍,故应慎重掌握CT检查的适应证,并加强辐射防护。

5.CT是结构显像,不能反映组织器官的功能状态。

CT检查技术

CT检查有多种技术方法,包括平扫、对比增强、血管造影、灌注成像、放大及高分辨扫描等,应根据临床具体需要进行选用。

(一)CT平扫检查

不注射造影剂(对比剂)的普通扫描称为平扫,许多疾病如急性脑出血、肾结石、肝囊肿、肺癌等,平扫就能作出诊断(图6-66、图6-67)。

图6-66 肝癌CT平扫图像

图6-67 肾结石CT平扫图像

(二)CT对比增强扫描检查

对比增强(CE)检查是经静脉注入水溶性有机碘对比剂后再进行扫描的方法,简称增强检查。增强检查时,病变组织可因含碘对比剂而密度增高,称为强化。通过分析病变有无强化、强化的程度和方式等,有助于定性诊断。增强检查依对比剂注入后的扫描延迟时间和扫描次数,分为以下方法。

1.普通增强检查:常用于颅脑、肺等疾病的诊断(图6-68)。

图6-68 颅内占位病变增强扫描

2.多期增强检查:在注射造影剂后不同的时间点进行多次扫描,称为多期增强检查。多期增强检查能够动态观察病变强化程度随时间所发生的变化,有利于定性诊断,主要用于腹部、盆腔部位疾病的诊断。(图6-69)

图6-69 肝转移瘤多期增强CT检查

3.CT血管造影(CTA):CTA是指静脉注射含碘造影剂后,经计算机对图像进行处理,清晰显示全身各部位血管细节,具有无创和操作简便的特点,可以取代部分DSA检查。CTA可清楚显示大脑动脉环(Willis环)以及大脑前、中、后动脉及其主要分支,对闭塞性血管病变可提供重要的诊断依据,可以将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提早到发病后2小时。此外,CTA还可用于多种血管病变的诊断如冠状动脉狭窄、股动脉狭窄、肺动脉栓塞、主动脉夹层等。(图6-70)

图6-70 CT血管造影(CTA)

(三)CT灌注成像

CT灌注成像是经静脉团注有机水溶性碘对比剂后,对感兴趣器官例如脑或心脏,在固定的层面行连续扫描,得到多帧图像,通过不同时间影像密度的变化,算出对比剂到达病变的峰值时间、平均通过时间、局部脑血容量和局部脑血容量等参数,再经假彩色编码处理可得4个参数图。分析这些参数与参数图可了解感兴趣区毛细血管血流动力学,即血流灌注状态。当前主要用于急性或超急性脑局部缺血的诊断、脑梗死及缺血半暗带的判断,以及脑瘤新生血管的观察,也应用于急性心肌缺血的研究。(图6-71)

图6-71 左额颞叶急性脑缺血CT灌注成像

(四)CT放大扫描

放大扫描是扫描野缩小、矩阵不变的一种扫描方式。放大扫描可以提高较小器官病变的空间分辨率,如扫描椎间盘、中耳、内耳等。(图6-72)

图6-72 CT放大扫描

(五)CT高分辨率扫描

高分辨率扫描,是指获得良好空间分辨率图像的扫描技术,要求短的扫描时间和小于1.5mm的层厚,并加大曝光剂量(图6-73)。

图6-73 CT高分辨率扫描图

CT图像后处理技术

螺旋CT扫描可获得连续横断层面数据,经过计算机后处理,不仅可重组冠状、矢状乃至任意方位的断层图像,还可建立三维图像、透明图像、仿真内镜图像等。

(一)再现技术

再现技术有3种,即表面再现技术、最大强度投影技术和容积再现技术。再现技术可获得CT的三维立体图像,通过旋转可在不同位上观察,多用于骨骼的显示和CT血管造影等。(图6-74)

图6-74 CT再现技术

(二)多平面重建技术(MPR)

MPR是从原始的横轴位系列图像经后处理获得人体组织器官任意的管状、矢状、横轴和斜面的二维图像处理方法,可显示全身各个系统器官的形态学改变,以及全身各个系统病灶位置、毗邻关系、侵及范围与大血管关系等(图6-75)。

图6-75 CT二维多平面重建图

(三)最小密度投影技术(min-IP)

min-IP是利用容积数据中在视线方向上密度最小的像元值成像的投影技术,可显示大气道、支气管树和胃肠道等中空器官的病变(图6-76)。

图6-76 肺CT最小密度投影及三维重建图

(四)X线模拟投影技术

利用容积数据中在视线方向上的全部像元值成像的投影技术,重建后的图像效果类似于普通X线成像,故称为X线模拟投影(图6-77)。

图6-77 胸部CT模拟投影技术示意图

(五)仿真内镜显示技术

计算机技术与CT结合而开发出的仿真内镜功能,目前几乎所有管腔器官都可行仿真内镜显示,无痛苦、易为病人所接受,仿真结肠镜可发现直径仅为5mm的息肉,不足的是受伪影的影像和不能进行活检(图6-78)。

图6-78 CT仿支气管镜显示图像

CT临床应用

CT可应用于下述各系统疾病的诊断:

1.中枢神经系统疾病:CT价值较高,对颅内肿瘤、脓肿、寄生虫病、外伤性血肿、脑损伤、缺血性脑梗死、脑出血,以及椎管内肿瘤与椎间盘突出等病诊断效果好,诊断较为可靠(图6-79)。

图6-79 小脑动静脉畸形

2.头颈部疾病:对眶内占位病变、早期鼻窦癌、中耳小胆脂瘤、听骨破坏与脱位、内耳骨迷路的轻微破坏、耳先天发育异常以及鼻咽癌的早期发现等均有诊断价值。

3.胸部疾病:对肺癌和纵隔肿瘤等的诊断很有帮助,低辐射剂量扫描可用于肺癌的普查;对肺间质和实质性病变也可以得到较好的显示;对大血管重叠病变的显示,更具有优越性;对胸、膈、胸壁病变,也可清楚显示。

4.心及大血管疾病:如冠状动脉狭窄、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等(图6-80)。

图6-80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CTA图像

5.腹部及盆部疾病:主要用于肝、胆、胰、脾、腹膜腔及腹膜后间隙以及肾上腺及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的诊断,尤其是肿瘤性、炎症性和外伤性病变等(图6-81)。

图6-81 胰腺癌CT高分辨率图像

CT检查安全性

CT检查的X线辐射剂量显著高于传统X线检查,更应注意防护。除了严格掌握CT检查的适应证外,还要努力遵循辐射防护的三项基本原则。目前,如何降低CT检查的辐射剂量,已成为医学影像学界关注的焦点。目前在CT设计和数据处理上,也采用了一些降低辐射剂量的措施,包括自动电压、自动毫安技术和数据迭代重建(IR)算法等。其中,应用一些迭代算法,在降低60%~80%辐射剂量的条件下,仍能获得质量相同甚至更高的CT图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