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希望”是个好东西,它可以让你继续平庸着
在人们的观念中,“希望”应该是一个很正宗的褒义词了,不然怎么会有那么多的“希望小学”呢!不过凡事都不绝对,就比如“希望”这个词,从不同的角度看,就会有不同的意蕴,我见过很多人就是被“希望”给废掉的。
“希望”这个词用得最多的时间,莫过于春节了。中国的习俗,到了春节是只能说好话的,大年三十要洗个澡,意思是来年不再欠债;大年三十要吃条鱼,表示年年有余。尤其是近几十年的“春晚”,极尽“希望”之能事,将任何生肖都说得充满“希望”。
于是,一时间全世界都充满了希望:做生意的希望赚钱,做官的希望升职,贫穷的希望富有,自卑的希望自信,恋爱的希望不分手,懒惰的希望有毅力,迷茫的希望找到方向,呆板的希望变得幽默,有脑袋没思想的希望变得深刻,毕业的希望找到好工作。
但事实上,每次“希望”都不准确,有时候也并不国泰民安,比如冤假错案、暴力拆迁、假冒伪劣、网络诈骗;有时候也不风调雨顺,比如到处都有地震、海啸、洪涝、干旱、蝗虫、白蚁;一年到头,该分手的还是会分手,该失业的还是会失业,该自卑的还是会自卑,该破产的还是会破产,该落马的还是会落马。
尽管屡次失望,但人们始终充满乐观主义精神,依然会不失希望地希望来年“恭喜发财”!
其实,除了过年,有一个地方“希望”更多,那就是父母之于子女。这种希望不是过年那几天说一说,而是一年到头都在全力以赴地耕耘着。不过大部分也是白希望:大部分子女都没有进入重点高中,大部分子女都没有如父母所愿进入重点大学,大部分子女都没有按照父母的希望“好好读书”,大部分子女都没有找到传说中的“稳定的工作”,大部分子女都没有成龙成凤。
当我看到一对三十出头的父母,充满希望地描绘他们那仅有两岁的儿子的光辉未来时,我心里在喊:“省省吧,兄弟,你对他的希望,就如同你父母对你的希望,实现了吗?”
很多人都寄希望于别人,希望别人怎么怎么样,然后顺便带着自己怎么怎么样。比如父母希望孩子变得很优秀能给自己带来荣耀,女朋友希望男朋友发大财来养活自己,老板希望员工努力拼命来提高业绩。
但很多时候,我发现,凡是寄希望于别人的人,基本都会失望。道理也很简单,你自己都实现不了的东西,有什么理由让别人实现呢?难道别人就比你能干?所以,我本人很少对别人抱有什么厚望,更多的时候,我只对自己寄予厚望,这样我反而从别人那里收获到很多意想不到的惊喜。
一般来说,当人们发现现实中的“希望”不灵的时候,他们就会向菩萨求助。作为一种心理寄托,这也无可厚非。但我经常发现一些很搞笑的事情:很多店铺里供有一个财神菩萨,这个财神菩萨面前灯火通明,但并不香烟袅袅,因为这些人没有给菩萨敬上真的香烛,而是弄了一个类似于蜡烛和香的红色电灯泡,然后插上电。我一直在想,如果那菩萨真的显灵的话,应该让他们亏大本,因为他们把菩萨当弱智一样欺骗。
现在有些处于弱势的大学生(“天之骄子”之类的词早就过时了),也是“希望”最浓的一族。你会很清楚地看到这些大学生是怎么“希望”的:每年开学,很多人信誓旦旦、激情澎湃,说要好好学习、要避免堕落、要改变性格、要养活自己。可是开学后,大多数人依然“涛声依旧”,重复着“昨日的故事”。他们依然没法养活自己,依然自卑、内向,依然宅在寝室无所事事,依然思维幼稚地纠结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依然患得患失,依然有着一种盲目而实际上不值一提的可怜的优越感,依然认为自己还不错,依然认为自己在班上或寝室还算个人才,依然认为自己找工作不成问题,依然快乐地等待失业的那一天,依然以为平庸的行为也能产生卓越的结果。
很多人身处颓废与堕落当中,依然“良心未泯”,充满希望地期待着下学期如何如何。因为有希望,所以他们还活着。
但“希望”是不会在这类没思想、没目标、没计划、没行动的人身上开花结果的,对这类人而言,明天就是今天,明年就是今年。
很多大学生平时颓废堕落、不学无术,但“希望”却很大:“不在某某城市,我不去;月薪不满八千,我不干。”对于这类“轻度臆想症”患者,我通常的解法是让他回忆一下自己的高中旧事:“你高一的时候不是也发誓要上重点大学吗?结果呢?”
没有行动的希望就是做梦。马云说过,98%的人“躺下想到千条路,睡醒还是走老路”,这类人始终缺乏行动力。我也见过很多人,他们很享受别人那种成功的结果,但无法忍受那种成功的过程。事实上,只有那种立刻行动起来改变自己的人,才会取得成功。“拖”,除了把年龄拖大、痛苦延长,没什么其他好处。
不过,希望确实是个好东西,因为它给了你一个活下去的理由。
希望还是个好东西,因为它可以让你继续平庸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