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度全国残疾人状况及小康进程监测报告
中国残联研究室、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
今后十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残疾人状况也处于一个快速变动的阶段。为及时了解掌握残疾人状况的变化,给残疾人事业发展提供及时可靠的依据,2007年国家统计局、民政部、卫生部、中国残联、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办公室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全国残疾人状况监测工作的通知》,正式启动了残疾人状况监测工作。2009年度监测是继2007和2008年度后的第三次全国残疾人状况监测。地方各级残联在人员培训、入户登记、数据采集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这项工作得到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的支持。
一、2009年度全国残疾人状况
2009年的监测是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2007和2008年度残疾人状况监测的继续和延伸。为了保证监测数据的统计代表性,2009年度监测的小区数量比2007、2008年度扩大一倍,在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原有的734个县、市、区内,各增加了一个监测小区,由734个小区扩大到1467个。应监测残疾人38448人,实际监测残疾人34866人,其中:成人33057人,儿童1809人;男性18122人,占52%,女性16744人,占48%,男女性别比为108.2;城镇为12429人,占35.6%,农村为22437人,占64.4%。本次监测起止时间为2008年4月1日至2009年4月1日。
2009年监测的主要内容根据中国残疾人小康指标体系和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的主要指标确定,包括残疾人生存、发展和环境状况,三个方面十七项指标,涉及残疾人基本生活、康复、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社区服务、无障碍环境、法律服务等方面的状况及变化情况。
(一)残疾人家庭基本情况
1. 家庭户规模基本没有变。
2009年度残疾人家庭户平均规模为3.37人。残疾人家庭户规模为2人的所占比例最高,达到26.5%;3人户家庭比例为19.9%,4人户家庭比例为17.5%,5人户及以上家庭所占比例合计为24.9%;1人户残疾人家庭比例为11.1%。
2. 适龄残疾人婚姻状况基本稳定。
监测数据反映2007—2009年度适龄残疾人的在婚率保持在63%左右,离婚率稳定在2%左右,呈现稳定态势(见表1)。
表1 适龄残疾人的婚姻状况构成(单位:%)
3. 残疾儿童监护人以父母为主。
在2009年度监测的18岁以下残疾儿童中,以父母为监护人的占绝大多数,为85.4%,与2008年度比较,上升了1.2个百分点,父母监护有利于残疾儿童成长。需要特别关注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7.3%)、其他亲属或非亲属(2.1%)作为监护人的残疾儿童的成长状况(见表2)。
表2 18岁以下残疾儿童的监护人构成(单位:%)
4. 住房状况有所改善,住房面积有所增加。
2009年度监测人口中住房状况发生变化的占全部监测人口的4.6%,其中74%为农村残疾人家庭。城镇人均住房面积17.38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21.09平方米,分别比上年度增加0.46平方米和0.7平方米。
5. 残疾人家庭人均收入增加,但增幅下降。
2007—2009年度监测残疾人家庭收入不断增加,但增幅有所下降。2009年度监测城镇残疾人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8578.1元,比2008年度高90.9元,增长1.1%;农村残疾人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4066.1元,比2008年高262.5元,增长6.9%。无论是城镇还是农村,监测残疾人家庭人均收入和可支配收入都在提高,但2009年度的增长幅度低于2008年度(见表3)。
表3 残疾人家庭人均收入比较
从收入结构看,2009年度残疾人家庭人均总收入的增加,在城镇主要是由于工薪年收入、财产性年收入、出售财物年收入和借贷年收入大幅增加;在农村主要是由于经营年总收入、出售财物收入和借贷年收入有较大幅度的增加(见表4)。
表4 残疾人家庭分项人均收入比较(单位:元)
6. 残疾人家庭总支出城乡显示不同特点。
2009年度,城镇残疾人家庭人均总支出7007.1元,比上年度下降0.7%;农村残疾人家庭总支出4649.6元,比上年度增长11.9%。
从支出结构看,2009年度城镇残疾人家庭人均分项支出,排在前四项的依次是食品支出(39.6%)、医疗保健支出(17.7%)、居住支出(13.3%)和转移性年支出(6.1%)(见表5)。农村残疾人家庭人均分项支出中,前四项依次为食品支出(36.3%)、居住支出(13.9%)、经营年支出(12.1%)和医疗保健支出(11.9%)(见表6)。
表5 城镇残疾人家庭分项人均支出比较(单位:元)
表6 农村残疾人家庭分项人均支出比较(单位:元)
城镇残疾人家庭恩格尔系数由2007年度的43.8%上升到2008年度的47.7%,农村残疾人家庭恩格尔系数由2007年度的47.2%上升到2008年度的51.5%。这反映出这一时期我国食品价格较大幅度上升,直接影响低收入人群的基本生活,残疾人的生活水平也有所下降。
城镇残疾人家庭恩格尔系数由2008年度的47.7%下降到2009年度的44.7%,农村残疾人家庭恩格尔系数由2008年度的51.5%下降到2009年度的47.1%。城镇和农村残疾人家庭恩格尔系数双双回落,表明2009年残疾人生活得到改善(见表7)。
表7 残疾人家庭恩格尔系数(单位:%)
7. 残疾人家庭电话和家用电器拥有比例普遍上升。
全国残疾人家庭,除了固定电话拥有率下降外,2007—2009年家用电器和电脑拥有的比例普遍上升,彩电的拥有率已升至74.3%,排在各类家用电器的首位。虽然固定电话拥有率稍有下降,但是移动电话(手机或小灵通)的拥有率有较大上升,呈明显的互补关系。但是,城乡呈现不同特点。农村残疾人家庭2007—2009年度的非固定电话和家用电器拥有率都逐年上升。城镇残疾人家庭的电话和各类家用电器拥有率均高于农村,但2007—2009年度各项指标有升有降(见表8)。
表8 全国残疾人家庭家用电器拥有率(单位:%)
8. 家庭月人均用电量呈上升趋势。
月人均生活用电量大小,反映的是家庭电器化和生活质量的高低。2007—2009年度监测残疾人家庭月人均用电量逐步上升,2007年度为12.7度,2008年为14.5度,2009年为15.9度。
(二)残疾人保障与服务基本情况
1. 残疾人当年接受过康复服务的比例变动不大。
2009年度,当年接受过康复服务的残疾人占有被监测残疾人总数的23%,与2008年度基本持平。分城乡来看则有升有降,城镇残疾人当年接受过康复服务的比例由2008年度的36.6%下降到29.8%,农村残疾人当年接受过康复服务的比例由2008年度的19.2%上升到19.3%。我国每年新增加的残疾人绝对数量大,同时随着我国残疾人康复服务工作的有效宣传与开展,越来越多的残疾人认识到康复服务的重要性,产生了新的康复服务需求,对康复服务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而目前国家和社会为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能力的增长仍低于残疾人康复服务需求的增长,这是分析2009年度残疾人接受康复服务比例应该考虑到的(见表9)。
表9 残疾人接受过各项康复服务的比例(单位:%)
2. 残疾人受教育比例上升,但受教育程度较低。
随着义务教育阶段的“两免一补”等教育救助政策全面施行,2009年度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比例比上年度上升了5.7个百分点,其中城镇上升9.2个百分点,达到73.7%,农村上升4.8个百分点,达到69.5%(见表10)。
表10 6—14岁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在学率(单位:%)
2007—2009年度18岁及以上残疾人总体受教育程度不高,从未上过学和只上过小学的比例高达75%以上,其余各类受教育程度的比例略有变动,其中上初中和高中的比例略有增加。全国从未上过学的残疾人比例略有减少,我们注意到,从未上过学的残疾人中,城镇有81.9%、农村有61.9%是60岁及以上的老年残疾人。(见表11)。
表11 全国18岁及以上残疾人的受教育程度构成(单位:%)
3. 残疾人就业比例基本未变,城镇登记失业率略升。
2007—2009年度残疾人就业比例略有上升。2009年度,劳动年龄段且生活能够自理的城镇残疾人就业比例为34.3%,农村为52.9%,相比2008年度都略有上升。2007—2009年度城镇残疾人登记失业率上升,2009年度的登记失业率为13.6%,比上年度的12.6%上升了1个百分点。
2009年度生活能够自理的18—59岁的男性和18—54岁的女性残疾人中,未就业原因的前三位,城镇依次为丧失劳动能力(28.8%)、其他原因(17.8%)、离退休(17%);农村依次为丧失劳动能力(37.3%)、料理家务(32.8%)、其他原因(23.5%)(见表12)。
表12 残疾人未工作原因构成(单位:%)
注:城镇“承包土地被征用”是指居住在城乡接合部或镇的农业人口,他们承包的土地被征用。
2009年度未就业者生活主要来源,城市依次为靠家庭其他成员供养(40.5%)、领取基本生活费(31.4%)、退休金(17.3%)、其他(8.9%);农村依次为靠家庭其他成员供养(76.9%)、其他(11.5%)、领取基本生活费(10.1%)。农村中3/4未就业残疾人依靠家庭供养,生活来源较为单一,城镇的未就业残疾人的生活来源相对多样化(见表13)。
表13 18岁及以上未工作残疾人生活来源构成(单位:%)
4. 残疾人的社会保障状况有较明显的改善。
(1)城镇残疾人参加社会保险比例提高。
2007—2009年度城镇残疾人参加社会保险比例提高。2009年度城镇残疾人至少参加了一种社会保险的比例比2007年度增加22.2个百分点。城镇残疾人参加的社会保险中增幅最大的是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比例,2009年度比2007年度增加了26.1个百分点。其次是基本养老保险的参加比例增幅较大,其他保险的参保比例较小,变化也不大,其中失业保险的参保比例略有下降。2009年度城镇残疾职工参加社会保险的比例大大高于城镇残疾居民和残疾人个体工商户,残疾人个体工商户参加社会保险的比例只有3%。2009年度还有35.7%的城镇残疾人没有参加任何一种社会保险,这应予以关注(见表14)。
表14 16岁及以上残疾人参加社会保险情况(单位:%)
(2)农村残疾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比例上升。
农村残疾人中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比例持续上升,由2007年度的84.4%上升到2008年度的93.5%,再到2009年度的94.4%,绝大多数农村的残疾人参加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2009年度,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残疾人中,87.6%的残疾人在一年内看过病,人均看病花费1570.1元。看过病的残疾人中41.7%的人通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进行了报销,人均报销743.8元。
(3)农村残疾人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比例低,但事出有因。
2009年度监测的农村残疾人中,参加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比例是4%,未参加的占96%。大多数农村的残疾人没有参保,主要由于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只是在个别地区试点,随着新农保试点工作在全国10%的地区推开,参保比例会有相应提高。
(4)残疾人领取最低生活保障金比例有所增长。
2007—2009年度城乡领取最低生活保障金的残疾人比例持续增长,2009年度,城乡残疾人领取最低生活保障金的比例升至22%以上。2009年城乡生活困难的残疾人得到救济的比例分别为26.6%和27.2%,比上年度略有下降(见表15)。
表15 残疾人领取最低生活保障金和得到救济的比例(单位:%)
(5)残疾人救助需求比例仍然很高,医疗救助需求比例仍居首位。
2007—2009年度残疾人对生活、教育、医疗和康复四类救助的需求比例的排序,在城镇与农村是一致的。残疾人对医疗救助需求的比例最大,其次是对生活救助的需求,再次是对康复救助的需求,最后是对教育救助的需求。四类救助的需求比例,农村都高于城镇。2009年度与2008年度相比,残疾人对康复救助需求略有下降,城镇残疾人对生活救助和医疗救助的需求都有所增加,农村残疾人对生活救助和教育救助的需求有所增加(见表16)。
表16 残疾人救助需求情况(单位:%)
5. 残疾人生活的社会环境改善,社会参与增加。
(1)残疾人接受社区服务比例上升,满意度提高。
2009年残疾人接受社区服务的比例与2008年度相比变化不大(2009年为17.8%,2008年为17%),2007—2009年度残疾人对社区服务的总体满意度略有上升(2009年度为88.4%,2008年度为86.7%,2007年度为84.8%),评价一般的比例下降,评价不满意的比例基本保持不变(见表17)。
表17 残疾人对社区服务的满意度评价(单位:%)
(2)残疾人参与社区活动比例喜忧参半。
2007—2009年度残疾人经常参加社区文化、体育活动的比例略有上升,但仅为5%左右,城镇略高于农村;偶尔参加社区文化、体育活动的比例总体变化不大,为24%左右。应当关注的是,还有七成的残疾人未参加社区活动(见表18)。
表18 残疾人参加社区文化、体育活动情况(单位:%)
(3)对残疾人家庭的走访慰问比例略有下降。
2007—2009年度政府、社团到农村残疾人家庭走访慰问频次增加,走访慰问活动受到残疾人及其家庭的欢迎。2009年度与2008年度相比,走访慰问比例略有下降。2009年度绝大部分接受过走访慰问的残疾人感到非常满意和满意,比例为91.26%,城镇满意比例为91.86%,农村为90.99%(见表19)。
表19 残疾人接受过政府、社会团体到家的走访慰问的情况(单位:%)
(4)城镇残疾人对无障碍设施的满意度提高。
2007—2009年度城镇残疾人对本城镇的无障碍设施和服务表示非常满意或满意的比例上升,表示不满意的比例下降。残疾人对无障碍设施的满意度提高,体现了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对社会无障碍意识及无障碍建设方面的促进作用(见表20)。
表20 城镇残疾人对无障碍设施和服务的满意度(单位:%)
(5)残疾人对法律服务满意度提高,法律援助或司法救助服务仍需加强。
2007—2009年度在接受监测的残疾人家庭中,有法律服务需求的比例趋降,实际接受法律服务的残疾人家庭比例趋升,2009年度相比2007年度上升了2.1个百分点。在接受过法律服务的残疾人家庭中,感到非常满意或满意的家庭比例持续上升,表明服务面扩大,服务质量有所提高(见表21)。
表21 残疾人家庭接受法律服务情况(单位:%)
2007—2009年度有法律援助或司法救助需求的残疾人绝对数量增长迅速。2008年度有此需求的残疾人数量是2007年度的4.4倍,2009年度是2007年度的6.6倍,这反映出残疾人权利意识和维权意识的提高。同时,接受到过法律援助或司法救助残疾人数量有所下降。说明残疾人的法律援助或司法救助需求在快速增加,而提供给残疾人的法律援助或司法救助的服务亟待加强。在接受过法律援助或司法救助的残疾人家庭中,满意度略有下降(见表22)。
表22 法律援助或司法救助情况
二、2009年度全国残疾人小康进程监测报告
残疾人事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残疾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参与者和受益者,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难度最大的一个群体。由于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监测指标体系难以将残疾人这一特殊困难群体的有关目标直接纳入其中,因此,有必要在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监测指标体系基础上,充分考虑残疾人的特殊需求和保障,建立一套残疾人小康进程监测指标体系,以监测残疾人小康实现程度。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借助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形成的工作基础,邀请各方面专家组成课题组,在国家统计局制定的《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基础上,经过长时间的研究论证和实地监测检验,建立了一套《中国残疾人小康进程监测指标体系》(见表23),该指标体系包含残疾人生存状况、发展状况和环境状况三个方面的17项指标。
为动态掌握残疾人小康实现情况,及时发现残疾人事业发展过程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中国残疾人联合会自2007年开始根据《中国残疾人小康进程监测指标体系》的设计安排,利用一年一度的全国残疾人状况监测数据对全国残疾人小康实现程度进行监测。2009年度监测结果显示,残疾人实现小康目标进程又向前迈进一步,但与全国小康进程相比,仍不容乐观。
(一)2009年度残疾人小康进程继续向前推进
监测显示,2009年度残疾人小康实现程度达53.5%,比上年度提高3个百分点(见表23)。在监测的17个指标中,有12个指标的实现程度有所提高,其中提高最快的是城镇残疾人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其他提高较快的有残疾人家庭恩格尔系数、学龄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比例、残疾人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残疾人对无障碍环境的满意率、百户残疾人家庭电话拥有量、残疾人家庭人均生活用电量、百户残疾人家庭彩色电视机拥有量、百户残疾人家庭家用电脑拥有量等。这些指标的提高说明残疾人生活得到改善,反映出一系列改善民生政策措施的成效。
1. 残疾人生存状况逐渐得到改善,其实现程度为56.9%,比上年度提高3.4个百分点。
残疾人生存状况是整个监测指标体系中最重要的部分,直接反映着残疾人的生活状况,是残疾人实现全面小康的前提,它包括残疾人的收入、消费、住房和婚姻状况等。2009年度残疾人生存状况实现程度由上年度的53.5%增加到56.9%,提高3.4个百分点,在生存状况、发展状况、环境状况三个方面中实现程度提高幅度最大。
从各监测指标来看:
(1)残疾人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程度继续提高。残疾人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反映残疾人家庭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改善的基础和核心指标。2009年度残疾人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程度为37.8%,比上年度提高4.7个百分点,增幅比上年度回落0.7个百分点。从绝对量上看,2009年度,城镇残疾人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578元,比2008年度增长1.1%,农村残疾人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066元,比上年度增长6.9%,幅度高于城镇残疾人家庭。
(2)残疾人家庭恩格尔系数有较大下降。恩格尔系数是衡量居民生活质量最重要指标之一,一般说来,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恩格尔系数呈下降的趋势。2009年度城镇残疾人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4.7%,比2008年度下降3个百分点;农村残疾人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7.1%,比2008年度下降了4.5个百分点。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总体小康),30%—40%为富裕(全面小康),低于30%为最富裕(现代化)。根据这一标准,我国农村残疾人家庭生活已从温饱进入总体小康,城镇残疾人家庭生活在总体小康水平上向前又迈出了一大步。
(3)残疾人家庭电器化水平不高。居民用电量是反映居民家庭电器化普及程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也是反映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2009年度,残疾人家庭人均生活用电量为190.8千瓦时,其小康目标实现程度只有38.2%,显示残疾人家庭消费水平,特别是家庭电器化水平不高,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差距很大。
(4)残疾人住房条件有所改善。居住水平是衡量居民生活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正是说明了人们对改善住房条件的重视程度。2009年度,残疾人家庭人均住房面积实现程度为73.2%,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从绝对量上看,2009年度,城镇残疾人家庭人均住房面积为17.4平方米,比2008年度的17.0平方米增加了0.4平方米;农村残疾人家庭人均住房面积为21.1平方米,比2008年度的20.4平方米增加了0.7平方米。说明政府出台的农村危房改造、城镇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政策初见成效。
(5)残疾人婚姻状况需要关注。婚姻状况对于残疾人而言,不仅直接反映情感生活的丰富程度,也体现获得家庭生活保障和服务保障的水平。研究表明,稳定的家庭和社会支持有助于提高残疾人的主观幸福感。2009年度,适龄残疾人在婚率(男22岁以上,女20岁以上)为63%,低于全社会83.4%的水平。
2. 残疾人社会发展水平仍然较低,其实现程度为41.7%,比上年度提高3.0个百分点。
残疾人发展状况是整个指标体系中最能体现残疾人特殊性的部分,涵盖了残疾人工作的主要方面,它包括残疾人的康复、教育、就业、社会保障以及社会参与等方面的事业发展情况,与残疾人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反映了残疾人最迫切的需求。2009年度,残疾人发展状况实现程度为41.7%,比上年度提高3.0个百分点,但在生存状况、发展状况、环境状况三个方面中,其实现程度是最小的,显示出残疾人的社会发展相对滞后。
(1)残疾人康复服务覆盖率亟待提高。2009年度,在被调查的残疾人中当年接受过康复服务的占23%。同时还应该看到,目前为残疾人提供的康复服务总体上水平和层次还有待提高。
(2)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应该继续得到重视。2009年度,学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在学比例为69.5%,与2008年度上升了5.7个百分点。其中,城镇残疾儿童在学接受义务教育比例为73.7%,农村残疾儿童在学接受义务教育比例为68.5%,但仍有30.5%的学龄残疾儿童没有接受义务教育。
(3)残疾人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就业是残疾人改善生活状况,实现自强自立的根本途径。失业率是从另一个方面来反映就业情况。2009年度城镇残疾人登记失业率为13.6%,比2008年度的12.6%又上升了1个百分点。由于许多地方还没有开展残疾人失业登记服务,实际上残疾人失业率远不止如此,这不仅影响残疾人的生活状况,也限制了残疾人参与社会的机会。
(4)残疾人社会保险向前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现阶段我国农村医疗保障的主要途径,与农村低保、农村养老保险一起构成了农民的三大社会保障支柱。农村残疾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覆盖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他们的医疗保障水平。2009年度农村残疾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比例达94.4%,接近监测指标体系中规定的95%的目标。在政府和社会的帮助下,残疾人成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最大受益者之一。2009年度,16岁及以上城镇残疾人参加基本社会保险(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的覆盖率为52.1%,比上年度上升13.3个百分点,是所有指标中升幅最大的,向目标95%跨出了一大步。
(5)残疾人信息化水平逐步提高。电话、电视机、电脑是信息时代最具有代表性的技术产品,同时也是文化交流和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通过电话、电视机、电脑网络,残疾人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最新的信息,与他人交流,参与社会生活。2009年度,每百户残疾人家庭拥有电话为86部,比上年度增加5.6部;彩电74.3台,比上年度增加3.1台;家用电脑6台,比上年度增加1.4台。
(6)残疾人社区活动参与率依然较低。社区是残疾人走出家庭、融入社会的主要场所。社区活动参与率直接反映出残疾人社会参与的广度。2009年度社区活动参与率不足三成,很大一部分残疾人还没有真正走出家门,融入社会。
3. 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环境状况有待进一步改善。
残疾人环境状况是残疾人实现全面小康重要的外部条件,主要包括残疾人事业的法制环境、残疾人参与社会的无障碍环境等,是残疾人生存、发展的环境保障。2009年度,残疾人环境状况实现程度为61.5%,比上年度提高1.5个百分点,是生存状况、发展状况、环境状况三个方面中实现程度增幅最小的一个。随着残疾人生存和发展状况的改善,广大残疾人将会对环境服务的要求会越来越高。从各监测指标来看:
(1)城镇残疾人对无障碍设施的满意度提高。无障碍是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的重要条件,残疾人是无障碍环境的主要使用者和受益者,残疾人对无障碍环境的满意率可以反映出城镇无障碍环境的水平,也反映出残疾人对无障碍设施建设的认可程度。2009年度城镇残疾人对无障碍设施的满意度为66.8%,比上年提高3.9个百分点,体现出残奥会影响和无障碍建设的成效。另外,有79.5%的城镇残疾人所生活的城镇中至少有一种无障碍设施,说明无障碍设施建设取得了很大成效。
(2)残疾人接受社区服务比例为17.0%,但满意度有所提高。除了家庭以外,社区是残疾人服务的主要提供者。社区服务覆盖率直接反映残疾人社会服务水平和残疾人工作社会化水平,也反映和谐社区建设的水平。2009年度,残疾人社区服务覆盖率为17.0%,比上年度下降了0.8个百分点,其中:城镇为23.6%,农村为13.4%,分别比上年度下降了6.9和0.4个百分点,仍有83.0%的残疾人没有接受过社区服务。但监测也显示,在接受过服务的残疾人中,对社区服务满意度为88.4%,比上年度上升1.7个百分点。
(3)残疾人法律服务满意度达到86.6%。法律服务满意度反映残疾人及其亲属感知残疾人的权益受到保障的程度,反映残疾人权益保障水平。监测显示,有需求的残疾人及家庭中只有6.9%残疾人家庭接受过法律服务,但满意度达到86.6%,3.2%的残疾人家庭接受到过法律援助或司法救助,满意度为81.6%,16.9%的残疾人参加过法律知识学习或宣传活动。残疾人法律维权宣传和法律救助工作还需进一步的加强。
(二)残疾人小康进程与全国相比,差距仍然较大
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残疾人总体生活水平与全社会平均水平差距仍然较大,相当多残疾人的贫困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善,残疾人在基本生活保障、康复、教育、就业等方面还面临许多困难,实现残疾人达到小康生活的任务还非常艰巨。据国家统计局小康监测报告显示,2008年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已达74.6%,比残疾人小康实现程度高出20多个百分点。虽然两套指标体系不完全相同,但也能反映出两者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以下为残疾人与全国部分指标数据的比较:
1. 残疾人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仅占全国平均水平的57.9%,差距明显。
2009年度残疾人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672元,占全国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7.9%,比2008年度的58.7%还下降了0.8个百分点。其中,城镇残疾人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578元,仅占全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4.4%;农村残疾人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066元,占全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85.0%。因此,提高残疾人的经济地位与生活水平,缩小差距的任务仍非常迫切。
2. 残疾人家庭医疗保健支出及占家庭消费支出比例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出行和通信支出大大低于一般居民家庭。
2009年度,城镇残疾人家庭人均医疗保健支出为1241.3元,是全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医疗保健支出的1.58倍;农村残疾人家庭人均医疗保健支出为551.1元,是全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医疗保健支出的2.24倍。城镇残疾人家庭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占全部消费支出的比重为20.0%,比全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医疗保健支出比重7.0%高出13.0个百分点;农村残疾人家庭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占全部消费支出的比重为15.4%,比全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医疗保健支出比重6.7%高出8.7个百分点。
2009年度,城镇残疾人家庭人均交通和通信支出为359.9元,占全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交通和通信支出的25.4%;农村残疾人家庭人均交通和通信支出为221.8元,占全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交通和通信支出的61.6%。城镇残疾人家庭人均交通和通信支出占全部消费支出的比重为5.8%,比全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交通和通信支出比重12.6%低6.8个百分点;农村残疾人家庭人均交通和通信支出占全部消费支出的比重为6.2%,比全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交通和通信支出比重9.8%低3.6个百分点。
3. 残疾人家庭恩格尔系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生活质量明显落后。
2009年度,残疾人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6.2%,比全国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41.1%高出5.1个百分点。其中,城镇残疾人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4.7%,高出全国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6.8个百分点;农村残疾人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7.1%,高出全国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3.5个百分点。显然,残疾人家庭生活质量明显落后于全国水平。
4. 残疾人家庭人均住房使用面积明显低于全国水平。
2009年度,残疾人家庭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为19.8平方米,比全国居民家庭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低6.1平方米,差距明显。其中,城镇残疾人家庭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为17.4平方米,比全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低5.6平方米;农村残疾人家庭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为21.1平方米,比全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低7.2平方米。
5. 残疾人家庭电器化水平低于社会平均水平。
残疾人家庭人均生活用电量仅占全国居民家庭人均生活用电量的60%,表明残疾人家庭电器化水平低于社会平均水平。
6. 义务教育差距很大。
2009年度,学龄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在学比例为69.5%,还有30.5%的学龄残疾儿童没有接受义务教育,而全国学龄儿童基本上都接受义务教育,差距很大。
7. 城镇残疾人登记失业率远高于全国水平。
2009年度,城镇残疾人登记失业率高达13.6%,是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4.2%的3.2倍,而城镇残疾人实际失业率远不止如此,说明残疾人的就业问题还需要各级政府和全社会更多的关注与支持。
8. 城镇残疾人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低于全国8.6个百分点。
2009年度,16岁及以上城镇残疾人基本社会保险(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为52.1%,比全国的60.7%(估计)低8.6个百分点。其中,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为42.1%,比全国的55.6%(估计)低13.5个百分点;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为62.1%,比全国的65.8%(估计)低3.7个百分点。
9.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高于全国水平。
2009年度,农村残疾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比例达94.4%,高于全国91.5%的水平。残疾人基本上都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也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最大的受益者。
10. 残疾人家庭信息化程度低于全国水平。
2009年度,每百户残疾人家庭拥有(固定和移动)电话86部,占全国居民家庭平均水平204.7部的42%。其中,每百户城镇残疾人家庭拥有(固定和移动)电话96.4部,占全国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水平254部的38%;每百户农村残疾人家庭拥有(固定和移动)电话80.1部,占全国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水平163.1部的49.1%。
2009年度,每百户残疾人家庭拥有彩色电视机74.3台,占全国居民家庭平均水平114.6台的64.8%。其中,每百户城镇残疾人家庭拥有彩色电视机77.7台,占全国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水平132.9台的58.5%;每百户农村残疾人家庭拥有彩色电视机72.4台,占全国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水平99.2台的73%。
2009年度,每百户残疾人家庭拥有电脑6台,比全国居民家庭平均水平30台少24台。其中,每百户城镇残疾人家庭拥有电脑13台,比全国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水平59.3台少46.3台;每百户农村残疾人家庭拥有电脑2.1台,比全国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水平5.4台少3.3台。
(三)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的建议
1. 加强教育、培训和就业服务,促进残疾人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残疾人改善生活状况,实现自强自立的主要途径。目前,残疾人就业形势十分严峻,近3年来,残疾人登记失业率逐年上升,2009年度高达13.6%,远高于全国登记失业率4.2%的水平,而实际失业率远不止如此。为此,政府必须采取措施:
(1)完善残疾人教育体系,落实残疾人教育救助政策,提高残疾人的教育质量和受教育水平。2009年度,学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在学比例为69.5%,仍有30.5%的学龄儿童没有接受义务教育。因此,政府必须完善残疾人教育体系,落实残疾人教育救助政策,提高适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扩大残疾人高级中等以上教育规模,积极开展残疾人成人教育和远程教育;以市场需要为导向,加强残疾人的职业培训、技能学习,进一步扩大残疾人职业培训规模,提高培训质量,培养更多的合格的社会劳动力,不断提高残疾人的就业竞争能力。
(2)坚持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促进残疾人就业。以调整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缴方式为杠杆,通过经济的、法律的手段加大残疾人按比例安排就业力度;完善集中安置残疾人就业机构和福利企业优惠政策,发展残疾人集中就业;扶持残疾人个体从业,开发适合不同类别残疾人的公益性就业岗位,千方百计促进残疾人就业。加大对农村残疾人参加生产劳动的扶持力度,提高他们的劳动收入水平。
2. 加强社会保障工作,保障残疾人的基本生活。
2009年度,全国城镇残疾人参加养老、医疗两大基本社会保险的覆盖率为52.1%,比全国城乡平均水平低8.6个百分点。今后一段时间,政府要进一步完善城乡残疾人参加社会养老、医疗等保险的优惠措施,进一步完善低保分类救助制度,确保重度残疾、老残一体和一户多残的残疾人和农村残疾人得到更好的保障。从重度残疾人做起,抓紧建立面向残疾人的生活补贴、康复补贴、托养补贴等社会福利政策,针对残疾人不同情况,发展托养服务和居家服务,提高社会保障在残疾人群体中的覆盖率和基本保障水平。
3. 加强康复工作,实现人人享有康复服务。
康复是帮助残疾人恢复和补偿功能,增强生活自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基础。为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要进一步完善康复管理和服务体系,切实将残疾人康复纳入医疗卫生改革和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康复服务设施建设和人才队伍培养,大力开展社区康复,继续实施重点康复工程,大力开展康复救助。康复工作的重点对象是残疾儿童、精神残疾人、智力残疾人、重度残疾人和农村地区没有能力接受康复服务的残疾人。
4. 广泛开展社区文体活动,丰富残疾人精神生活。
丰富、活跃残疾人群众文化体育生活,发展残疾人特殊艺术和竞技体育,是激励残疾人自强不息的重要形式。2009年度,全国残疾人社区活动参与率仅为29.9%,还有70%的残疾人没有真正走出家门,融入社会。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将残疾人群众文体活动纳入和谐社区建设,鼓励和吸引残疾人参加形式多样、健康有益的社区文化、艺术、健身、娱乐等活动,大力发展残疾人群众性体育项目。还要采取措施,鼓励、支持各类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机构,普遍对残疾人开放,并提供特别服务和优惠。全民体育健身设施建设要充分考虑残疾人参加体育锻炼的需求。
5. 推进无障碍建设,方便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
无障碍环境,是残疾人走出家门、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条件,也是方便老年人、妇女儿童和其他社会成员的重要措施。政府要在目前较好的工作基础上,继续努力为残疾人等群体创造安全、方便的无障碍环境,促进他们的社会参与。
6. 加强法制建设,依法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
依法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是残疾人工作的主题,也是全社会的义务。2009年度,有需求的残疾人及家庭中只有6.9%残疾人家庭接受过法律服务、3.2%的残疾人家庭接受到过法律援助或司法救助;16.9%的残疾人参加过法律知识学习或宣传活动。政府要进一步完善残疾人事业政策法规体系,做好残疾人法律维权宣传工作,加强残疾人自我维权的意识,提高政府、司法机关、法律救助机构对残疾人法律救助和维权服务的能力,依法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
表23 2007—2009年度中国残疾人小康进程监测结果
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