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锣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粵劇也可以是小朋友的一杯茶

兒童版《刺虎》中的費貞娥(黃安珩飾)與李一虎(譚晴飾)

對著《雛聲粵韻聲輝夜二○一一》戲單,眼花繚亂,實在提不起勁買票入場,為甚麼粵劇宣傳單張與海報的審美設計始終不受重視,總給人「脫不了俗(氣)」的感覺。

朋友大力推薦下,我終於在七月十四日「慕名」去新光戲院看「聲輝」演出,孩子們果然沒有令人失望,整個晚上充滿著許多賞心樂事。先由兩位「聲輝」學員擔任司儀,他們斯文有禮,介紹內容簡單扼要,沒有「花言巧語」流氣,跟全晚認真而不是玩耍的演出風格吻合,節目開始就予人良好印象。

打開節目表,八齣折子,古老的新編的類型多樣,有文場有武打有袍甲戲,演員由四歲到十九歲合共四十六人,可以想像最辛苦的必然是老師、樂師和家長。學員給分配演出不同戲碼,楊健平是唯一兩度以主角身份演出林沖和關公,大抵他是有票房的學員吧。第一折《鳳閣恩仇未了情》打響鑼鼓,先後幾對幾歲大的迷你耶律君雄和紅鸞郡主輪流上場亮相,男的大大步踏出虎度門,女的嬌俏俏碎步走到台前,可愛得很。他們煞有介事地唱起別離在即的《胡地蠻歌》「一葉輕舟去」,雖然有些地方走音不食線,觀眾卻並不計較,歡笑與掌聲就當是給他們壯膽子。

兒童版的《黛玉歸天》。左起:雪雁(盧可欣飾)、林黛玉(楊心瑜飾)、紫鵑(嚴詠詩飾)。

跟著每一折都在嚴格演戲,不是嘻哈鬧玩,小演員各自散發演戲細胞的能量。最觸動我的是台上出現不少小花旦。黃安晴《柳亭餞別》的貞娘,何卓盈、小金水《白蛇傳·斷橋》的白蛇與青蛇,區曉婷《關公月下釋貂蟬》的貂蟬,她們扮相比戲單照片還要好看,眉梢眼角、舉手投足都沒有胡來,具備高度演戲潛質。演《刺虎》費貞娥的黃安珩懂得運用身段配合唱詞,但唱曲時宜提醒自己保持體態優美,忌窩胸,脖子不好向前伸。楊心瑜抓住《黛玉歸天》的悲情,唱出動人聲韻,只是句末尾音運氣技巧還需穩妥掌握。她一大段《江河水》唱情發自內心,已不僅僅是浮於表面的作態,全場觀眾靜靜地聽著,默默寄予同情。黛玉焚稿歸天,嚴詠詩演紫鵑,眼神一直伴隨關顧,演得很稱職。

生角中楊健平的林沖與關公肯定是全場最受矚目的。他自信,演來有火,最難能可貴處是他不光曉得聽鑼鼓節奏,甚至懂得帶領音樂節拍,這是很多職業新晉成人演員還沒達致的境界。不過,他太知道自己要些甚麼,關目、架式、台步刻意得來失卻真趣,唱腔過份咬牙切齒,影響了清亮吐字。年僅十歲的楊健平,過去的成績有目共睹,擁有演戲天份毋庸置疑,但扎實的基本功幼功需要日子磨練,然後循序過渡提升,不一定每一回演出都要「突破」。我愛惜他,盼老師家長立定長遠培訓策略,別讓他過份自我感覺良好,別寵壞他。

兒童版的《關公月下釋貂蟬》。左起:周倉(陳麒匡飾)、關公(楊健平飾)、關平(陳昶廷飾)。

學員裡有兩個小頑童,譚晴演《刺虎》的李一虎,方汶迪演《鬧天宮》的孫悟空,反應靈活有戲面,聲線清朗音準好。一虎一猴「輕鬆」趣致而不失劇中人身份,看來華光師傅給孩子賞定這口飯了。《鬧天宮》最合小朋友口味,可台下的大樂起哄,惹得台上背身坐著的兩仙童好奇不安,兩邊張望的亂動使演戲精神分散了。至於一班小仙女,宜注意走圓場姿勢,不過,年紀細,大有機會。

兒童版的《白蛇傳•斷橋》,許仙(張雅泳飾)、白蛇(何卓盈飾)與青蛇(小金水飾)。

生旦三人組合的《白蛇傳·斷橋》最有戲味。白蛇的怒與怨,許仙的愛與懼,青蛇的恨與殺,感情相當複雜,小演員功力當然未到細膩深刻,但張雅泳(許仙)儒雅俊秀,與何卓盈(白蛇)小金水(青蛇)合作合拍,唱念做表整體水平,實不比一些大人演員遜色。

李詠欣飾演《夜戰馬超》的馬超,聲線身手有大將風。只是這折戲有「墜」的感覺,特別是「挑燈夜戰」的黑夜燈籠舞舞不停,教台下不耐煩了,夜戰打到晚上十時三十分才收兵,我們看看腕錶,還有一折戲在後頭呢。

童演粵劇不是新鮮事物,他們沒有付出就不會有這等成績。看到他們學得認真,演得投入,且樂在其中,正在為傳統藝術注入新活力,而新光戲院最能讓觀眾扶老携幼,一家隨意放鬆齊來看戲,是孕育小觀眾的搖籃地。年輕人參與多了,那管是演的還是看的,都能讓粵劇老化速度減慢。至於演戲天才也好,人才也好,發掘了,仍得靠師長以遠見及理想,培育成材,道路實在漫長,最值得我們致敬。

二○一一年八月


袍甲戲 指演員穿蟒袍、紮大靠演大鑼大鼓劇目。

華光師傅 傳說玉皇大帝不滿凡間戲棚吵耳,派遣火神華光下凡燒毀戲棚。華光卻被戲棚裡的表演吸引,不僅不火燒戲棚,反而教導人們齊來燒香拜祭,瞞騙玉皇大帝,以逃過一場災難。從此華光師傅被戲班尊為守護神。「華光師傅賞定這口飯」,意思是華光師傅保佑這行業這演員有口飯吃,大家有得做,有得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