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醒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2章 附篇十九 《二十四孝》与《红楼梦》

附篇十九、《二十四孝》与《红楼梦》

《二十四孝》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诗选集》。《二十四孝》之后,相继又出现《日记故事大全二十四孝》、《女二十四孝》、《男女二十四孝》等劝孝书籍。

其实,是西汉刘向最早编辑了《孝子传》,而敦煌藏经洞发现的佛教变文《二十四孝押座文》,则是迄今发现的中国最早的“二十四孝”作品,据考证,作者乃五代和尚圆鉴大师云辩。此后也有不少版本如:南宋画家赵子固作过“二十四孝书画合璧”一图;元代“常州王达善所赞《二十四孝》,以《孝经》一章冠于编首”;王克孝《二十四孝图》,既有序、说与诗,又有图。另据林荣发撰文考证,《二十四孝》一书的作者共有三种说法:

1、元朝郭居业,见清末凫山人(潘守廉)在《二十四孝图说并诗》的自序中说:“至元朝郭居业始将伊古以来孝行卓著者集24人,名二十四孝,以昭后世。”

2、元代郭守正,见清代韩泰华《无事为福斋随笔》卷上中:“坊间所刻《二十四孝》,不知所始。后读《永乐大典》,乃是郭守敬之弟守正集。”

3、福建尤溪的郭居敬,见明代著名文献学家王圻《续文献通考卷七十一·节义考·孝子》:“郭居敬尤溪人。性至孝,事亲,左右承顺,得其欢心。嘗摭虞舜而下二十四人孝行之概序而诗之,名二十四孝诗,以训童蒙。”林荣发认为,郭居敬最早将中国流传深远的二十四孝故事进行增删、并以诗配画的形式固定下来,撰辑成《全相二十四孝诗选》一书。

《红楼梦》第五十四回“史太君破陈腐旧套王熙凤效戏彩斑衣”中第3段有凤姐语:“便不是从小儿的兄妹,便以伯叔论,那《二十四孝》上'斑衣戏彩',他们不能来'戏彩'引老祖宗笑一笑,我这里好容易引的老祖宗笑了一笑,多吃了一点儿东西,大家喜欢,都该谢我才是,难道反笑话我不成?”可见曹雪芹对《二十四孝》是熟知的,应当是他从小便在私熟里面背熟了的故事。

杨伯峻在《经书浅谈》考证说:“元代郭守正将24位古人孝道的事辑录成书,由王克孝绘成《二十四孝图》流传世间;清末,张之洞等人将之扩编至《百孝图说》。应园先生邀请为其86岁父亲庆寿,陈少梅完全依照元代王克孝《二十四孝图》内容绘制了《二十四孝图》卷,与之相比,徐操创作的《二十四孝史》则更具个性化。”与曹雪芹相比,张之洞等人的年代要近很多,对我们来说没有研究价值。但据此却可推定,《二十四孝》别名《全相二十四孝诗选集》,应是郭居业所作。

其中人物是:虞舜(上古);汉文帝(西汉);曾参(春秋);闵损(春秋);仲由(春秋);董永(东汉);郯子(春秋);江革(南朝梁);陆绩(三国);唐夫人(唐朝);吴猛(晋朝);王祥(晋朝);郭巨(晋朝);杨香(晋朝);朱寿昌(宋朝);庾黔娄(南齐);老莱子(春秋);蔡顺(汉朝);黄香(东汉);姜诗(东汉);王裒(西晋);丁兰(东汉);孟宗(三国);黄庭坚(北宋)。

有研究者曾为《二十四孝》合理排序,目标是要去除等级糟粕,把古人“乱套”、“错位”的《二十四孝》重新按历史年代顺序排列。但二十四孝中,一些故事的年代说法不一,存在很多争议。所以,若以年代久远作为排序依据,颇有难度,存在许多不同观点,现仅举研究者排出的两个版本:

孝感动天,戏彩娱亲,鹿乳奉亲,百里负米,啮指痛心,芦衣顺母,亲尝汤药,刻木事亲,埋儿奉母,拾葚异器,卖身葬父,行佣供母,扇枕温衾,涌泉跃鲤,卧冰求鲤,怀橘遗亲,哭竹生笋,闻雷泣墓,扼虎救父,恣蚊饱血,尝粪忧心,乳姑不怠,辞官寻母,涤亲溺器。

孝感动天、戏彩娱亲、鹿乳奉亲、百里负米、啮指痛心、芦衣顺母、亲尝汤药、拾葚异器、埋儿奉母、卖身葬父、刻木事亲、涌泉跃鲤、怀橘遗亲、扇枕温衾、行佣供母、闻雷泣墓、哭竹生笋、卧冰求鲤、扼虎救父、恣蚊饱血、尝粪忧心、乳姑不怠、涤亲溺器、弃官寻母。

这样做劳时废力,但无论如何,总存在很大不确定性。而且事实上,与我们的红学研究方向也完全不同。我们想知道的是,曹雪芹所见《二十四孝》,究竟是什么样子。当然,他三百年前看到的、熟读记诵的,应当是郭居敬《二十四孝》。既然它已经在《红楼梦》前八十回出现,而且与“十二”这一数字有倍数关系,那么这些人物便同“正邪两赋”两次列出的二十六人一样,是我们的重点研究对象。

我们可以看到,郭居敬并未按照年代久远来排列人物顺序,具体故事是:

一、孝感动天

队队春耕象,纷纷耘草禽。

嗣尧登宝位,孝感动天心。

舜,瞽叟之子。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合宝玉同时迎娶黛玉、宝钗);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我在《红楼悟梦》“贾雨村的‘正邪两赋’之二”里面,分析出舜暗喻黛玉。没想到他还在《二十四孝》里藏着,足见《二十四孝》与《金陵十二钗》的特殊关系。由于尧也是暗喻黛玉,“嗣尧登宝位”,即是曹雪芹在后三十回写“一轿娶双娇”的灵感来源。

二、亲尝汤药

仁孝闻天下,巍巍冠百王。

母后三载病,汤药必先尝。

汉文帝刘恒是汉高祖第三子,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放心后才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重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发达,与汉景帝所统治的时期并誉为“文景之治”。(正合宝钗之德,以及她治家理财之能)

汉惠帝英年早逝,诸吕掌握朝中大权。吕后去世后,太尉周勃联合丞相陈平等人粉碎诸吕势力,迎立代王刘恒进京继位,史称汉文帝。(合黛玉早逝,宝钗苦苦支撑贾府家业)“巍巍冠百王”,正合宝钗“牡丹花王”之身份。

三、啮指心痛

母指方缠啮,儿心痛不禁。

负薪归未晚,骨肉至情深。

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其父曾点,字皙,七十二贤之一,与子曾申同师孔子,世称“曾子”。他学识渊博,提倡内省,主张“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著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找曾子,母亲不知他的去向,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来找你,我就咬手指告诉你,让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

曾子是夏禹之后,地位很高。北宋徽宗时又加封为“武城侯”,南宋度宗时加封为“国公”(合荣宁二公),元至顺元年加封为“宗圣公”,到明世宗时改称为“宗圣”,地位仅次于“复圣”颜渊(合元春地位)。“儿心痛不禁”,合元春在宫中的权利纷争。

四、芦衣顺母

闵氏有贤郎,何曾怨后娘。

车前留母在,三子免风霜。

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闵子骞的生母过早去世,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合探春庶出身份)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假棉衣。一天,父亲出门,让闵子骞牵车。因天气寒冷,浑身打颤,闵子骞将绳子掉落地上。父亲一鞭打过来,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子骞受到虐待,非常气愤,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子骞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不过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同亲子。

其先祖是鲁国的第四代国君鲁闵公,其父闵世恭为八世祖(合探春之高贵身份)。闵损是孔子的高徒,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为七十二贤人之一。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车前留母在,三子免风霜”(合探春远嫁,庚辰本第二十二回有双行夹批:“此探春远适之谶也。使此人不远去,将来事败,诸子孙不致流散也,悲哉伤哉!”)。

五、负米养亲

负米供甘旨,宁辞百里遥。身荣亲已没,犹念旧劬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吃,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这使他常常想起双亲在世的情景,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百里负米去孝敬父母,也实现不了了。”孔子赞扬他说:“你侍奉父母,真是生时尽力,死后尽心啊。”(《孔子家语·致思》)

仲由性情刚直,好勇尚武,曾对孔子发过火(合湘云“英豪阔大宽宏量”),孔子对他启发教导,为子路所接受。他跟随孔子周游列国,做孔子的侍卫。后做卫国大夫孔悝的蒲邑宰,以政事见称,为人伉直,好勇力(合湘云性格)。“身荣亲已没”,正合湘云判词:“襁褓之间父母违”,“襁褓中,父母叹双亡。纵居那绮罗丛,谁知娇养?”

六、卖身葬父

葬父贷孔兄,仙姬陌上逢。

织布偿债主,孝感动苍穹。

董永是东汉时期千乘(今山东高青县北)人,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今属湖北)。父亲亡故后,无钱殡葬,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愿结为夫妇,同到富人家做工。富人家让女子织布三百匹,就可以赎身回家。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了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荫,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言毕凌空而去。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天仙配的故事千古流传。“仙姬陌上逢”,合妙玉的仙界身份。而织女是天帝之女,正合妙玉出生高贵,才华横溢。

七、鹿乳奉亲

亲老思鹿乳,身穿褐毛衣。

若不高声语,山中带箭归。

春秋时期的郯子很孝顺,他的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郯子便披着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一次取乳时,被猎人看见,刚要对他射箭,郯子急忙脱下鹿皮,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诉猎人。猎人敬佩他孝顺,以鹿乳相赠,并护送他出山。

郯子治国讲道德、施仁义、恩威有加,百姓心悦诚服,使郯地文化发达,民风淳厚。(合迎春个性特征)“若不高声语,山中带箭归”,正合迎春误嫁中山狼的薄命结局。

八、行佣供母

负母逃危难,穷途贼犯频。

告知方获免,佣力以供亲。

江革少年丧父(合惜春),侍奉母亲极为孝顺。战乱中,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几次遇到匪盗,贼人欲劫持他,江革哭告:“老母年迈,无人奉养。”贼人见他孝顺,不忍杀他。后来,他漂泊到江苏下邳,做雇工供养母亲,宁可自己贫穷得赤脚,而母亲所需甚丰。

江革字休映,济阳考城(今HEN省兰考县)人,为南朝宋齐间士族的名流,南朝才子江淹之族侄(正合惜春身份)。好文辞,历官八府长史,不屈服于权贵(合惜春个性)。

九、怀橘遗亲

孝悌皆天性,人间六岁儿。

袖中怀橘实,遗母报深慈。

陆绩,是三国时期吴国吴县华亭(今SH市松江)人,古代科学家。六岁时,曾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来招待他们,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临别时跪拜,橘子滚落到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作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只是想拿回去给母亲尝尝。”袁术见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十分惊奇。陆绩成年后,博学多识,通晓天文、历算,曾作《浑天图》,注《易经》,撰写《太玄经注》(合凤姐之才)

孙策占领江东后,驻扎在吴郡(今江苏苏州),陆绩成为其宾客。当时张昭、张纮、秦松作为上宾,一起讨论关于当下四海尚未泰平,须要用武力来平定各地,当时陆绩因年少,所以坐在最后面,于是他在远处大声说:“当年管夷吾在齐桓公下任相,九次聚合诸侯,一统天下,不用兵车。孔子说:‘远处的人不服从,只要专心修正文德,他们自己就会来投降的。’现今讨论的人不务求怀取道德的技术,而只是崇尚武功,我陆绩虽是年幼无知,但还未能安心。”听到少年陆绩的回答,张昭等人对他甚为惊异。如此语惊四座之口才,正合凤姐。

陆绩十几岁时,容貌雄壮,博学多才,见多识广,学识已然超过比他年长的人,同顾邵齐名,胜过陆逊、张敦、卜静等人。合凤姐之才。“袖中怀橘实”也是凤姐暗藏风险的提示。

十、乳姑不怠

孝敬崔家妇,乳姑晨盥梳。

此恩无以报,愿得子孙如。

崔山南,是唐代博陵(今属河北)人,官至山南西道节度使,人称“山南”。当年,崔山南的曾祖母长孙夫人,年事已高,牙齿脱落,不能嚼食。祖母唐夫人十分孝顺,每天盥洗一番后,都上堂用自己的乳汁喂养婆婆。如此数年,长孙夫人不再吃其他饭食,身体依然健康。长孙夫人病重时,将全家大小召集在一起,说:“我无以报答新妇(唐夫人)之恩,但愿你们后辈子孙媳妇也像她孝敬我一样孝敬她(唐夫人)。”后来崔山南做了高官,果然像长孙夫人所嘱,全家都孝敬祖母唐夫人。

“愿得子孙如”,正合巧姐。

十一、恣蚊饱血

夏夜无帷帐,蚊多不敢挥。

恣取膏血饱,免使入亲帏。

吴猛,是晋朝濮阳人,八岁时就非常孝敬父母。但家里贫穷,夏天没有蚊帐,蚊虫叮咬得父母不能安睡。吴猛总是赤身睡觉,任凭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

“蚊多不敢挥”,正合李纨之个性。

十二、卧冰求鲤

继母人间有,王祥天下无。

至今河上水,留得卧冰模。

王祥是琅琊人,生母去世后(合秦可卿身世),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父亲冷淡他。继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新鲜鲤鱼。适值天寒地冻,无处寻找,王祥就脱下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王祥拿回家供养继母,继母食后,果然病愈。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

有学者提出王祥除掉孝行以外毫无事业可称,有一定道理,正合秦可卿之薄命结局。

其实“卧冰求鲤”的真实故事是天寒冰冻,王祥脱下衣服,准备砸冰捕鱼,“卧冰求鲤”明显是后人夸张杜撰。

还有一种说法是王祥在床上睡觉,他后妈朱氏想杀害他。恰好王祥起床小解,空砍了被子。王祥回来后,知道朱氏对这件事很懊丧,便跪在她面前请求处死自己。朱氏因此悔悟,从此像对亲生儿子那样对他。

这种说法似乎更不靠谱。与曹雪芹同时代的史学家王鸣盛称王祥:“祥庸贪小人,名仕魏室,实为晋臣,乃以不拜自重乎?”王祥位高权重却不自重,正合秦可卿身份尊贵却与贾珍不清不楚。

我们看到,以上十二则故事怡好与《红楼梦》中的十二金钗一一对应,而且排列顺序完全一致。说明曹雪芹不仅熟知这些故事,还将它们融入了自己的作品之中。

十三、埋儿奉母合宝钗

郭巨思供亲,埋儿为母存。黄金天所赐,光彩照寒门。

郭巨,晋代隆虑(今河南林县)人,一说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赡养母亲,对母极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三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

这个传说更是讹传,鲁迅先生就曾一针见血地讽刺过这则被胡改的故事:“然而我已经不但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并且怕我父亲去做孝子了。”其实原本的故事没那么恐怖,是郭巨母亲常常把自己吃的东西分给孙儿吃。郭巨只好等着儿子出去,再给母亲食物。后来郭巨儿子失足掉水里淹死了。郭巨怕惊动母亲,怕她伤心难过,不敢声张,才对妻子说出了“儿子可以再有,母亲不可再得,把儿子悄悄埋了算了。”至于之后儿子是否复活,是否真挖出黄金,那就不得而知了。还有一个光绪年间木刻本(有翁同龢、张之洞等诗文)的故事版本是“郭巨卖儿”,这个也较“埋儿”强些,但似乎仍是擅改,为母卖儿也不合情理。

从郭巨之德行来看,正合宝钗,而黄金也正合薛家之富。足见后半部十二则故事,不可能再按十二钗顺序排列了,否则《红楼梦》就像郭居敬写的了,因为二十四孝所列人物,前后两部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形成一一对应关系。但是,由于这些人都各有自身特点,曹雪芹还是能够从他们身上找到他所需要的元素。

十四、搤虎救父合元春

深山逢白额,努力搏腥风。

父子俱无恙,脱身馋口中。

杨香是晋朝人,十四岁那年随父亲到田间割稻谷,忽然跑来一只猛虎,把父亲扑倒叼走了。杨香手无寸铁,为救父亲,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奋力跑上前,用尽全身气力扼住猛虎的咽喉。凶猛的老虎乖乖地放下父亲,然后跑掉了(合元春“虎兕相逢大梦归”的判词)。

更有甚者则说杨香听到父亲叫声,一个箭步跨上前,跃上虎背抡起拳头,对着虎头砸下去,后又将老虎的嘴按在坑里。老虎因无法呼吸,倒地而死。简直就是水浒传里“武松打虎”的场面,搞成了杨香不畏猛虎,“打虎救父”的故事,佳话演变成了笑话。

“努力搏腥风”,正合元春在宫中的权利争夺。

十五、弃官寻母合探春

七岁离生母,参商五十年。

一朝相见后,喜气动皇天。

朱寿昌是宋代天长人,七岁时,生母刘氏被嫡母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正合探春庶出身份)。神宗时,朱寿昌在朝做官,曾经刺血书写《金刚经》,行四方寻找生母,得到线索后,决心弃官到陕西寻找生母,发誓不见母亲永不返回(合探春远适)。终于在陕州遇到生母和两个弟弟,母子欢聚,一起返回,这时母亲已经七十多岁了。

十六、尝粪忧心合迎春

到县未旬日,桩庭遘疾深。

愿将身代死,北望起忧心。

庾黔娄是南齐高士,任孱陵县令。赴任不满十天,忽觉心惊流汗,预感家中有事,当即辞官返乡。回到家中,知父亲已病重两日。医生嘱咐说:“要知道病情吉凶,只要尝一尝病人粪便的味道,味苦就会好起来。”黔娄就毫不犹豫地去尝父亲的粪便,发现味甜,内心十分忧虑,夜里跪拜北斗星,乞求发愿以自身代替父死。父亲的病情奇迹般地好了。

梁台建成后,庾黔娄担任府长史、巴西、梓潼二郡太守。邓元起占领成都,城中珍宝堆成了山,邓元起将它们都分给部下,庾黔娄却一点儿也不拿。邓元起嫌他不合群,厉声说:“长史何独尔为!”庾黔娄当即表示,我所要的不是这些财宝,而是书(正合迎春之性格)。他担任蜀郡太守时,在职清素,百姓们过得很舒服。邓元起死后,所属部下皆各自分散,是庾黔娄将他的灵柩扶回故乡。东宫建成,他服侍皇太子读书,为太子讲《五经》。后来还担任过散骑侍郎、荆州大中正。去世那年四十六岁。邓元起曾因听信谗言而疏远庾黔屡,而邓元起出事前,庾黔娄曾苦谏,但邓元起不听(正合迎春之薄命)。

十七、戏彩娱亲合湘云

戏舞学骄痴,春风动彩衣。

双亲开口笑,喜气满庭帏。

老莱子是春秋时期楚国的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七十多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还经常为双亲送水,进屋时假装跌了一跤,然后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以此讨二老欢心。(正合湘云之活泼)

十八、拾桑供母合惜春

黑桑奉萱帏,饥啼泪满衣。

赤眉知孝意,牛米赠君归。

蔡顺,是汉代汝南(今属河南)人,少年丧父(正合惜春丧父),事母甚孝。当时正值王莽之乱,又遇饥荒,柴米昂贵,只得拾桑葚充饥。一天,遇到赤眉军士兵,厉声问道:“你为什么把桑葚分装在两个篓子里?”蔡顺回答说:“黑色的桑葚供母亲食用,红色的桑葚留给自己吃。”赤眉军为他的孝心所感动,送给他三斗白米和一条牛腿,让他带回去供奉母亲,以示敬意。

另外,《后汉书·周磐传》记载着蔡顺抱棺逥火的故事(合贾母之死);而《汝南先贤传》则记有蔡顺扶老藤生之事。

十九、扇枕温衾合巧姐

冬月温衾暖,炎天扇枕凉。

儿童知子职,千古一黄香。

黄香是东汉江夏安陆人,九岁丧母,事父极孝。酷夏时,为父亲扇凉枕席;寒冬时,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少年时即博通经典,文采飞扬,京师广泛流传“天下无双,江夏黄童”的说法。安帝(107-125年)时任魏郡(今属河北)太守,魏郡遭受水灾,黄香尽其所有赈济灾民。著有《九宫赋》、《天子冠颂》等。

黄香共有八个儿子:黄琼、黄瑰、黄琏(合巧姐之父贾琏)、黄理、黄琛、黄瓒、黄珂、黄琉。

“儿童知子职”,正合巧姐之年幼。

二十、涌泉跃鲤合秦可卿

舍侧甘泉出,朝朝双鲤鱼。

子能恒孝母,妇亦孝其姑。

姜诗,是东汉四川广汉人,娶庞氏为妻,夫妻都很孝顺。婆婆喜喝长江水,庞氏常到江边取水,其家距长江十几里之遥。婆婆爱吃鱼,夫妻就常做鱼给她吃。婆婆不愿意独自吃,他们又请来邻居老婆婆一起吃。一次因风大,庞氏取水晚归,姜诗怀疑她怠慢母亲,将她逐出家门。庞氏寄居在邻居家中,昼夜辛勤纺纱织布,将劳动所得的积蓄,托邻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后来,婆婆知道了庞氏被逐之事,令姜诗将其请回。庞氏回家这天,院中忽然喷涌出泉水,味道与长江水相同,而且每天还有两条鲤鱼跃出。从此,庞氏便用这些供奉婆婆,不必远走江边了。从此,一家人恢复了往日的幸福安乐(正合尤氏与秦可卿之“和睦”)。

令有版本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姜诗儿子也是个孝子,家事繁忙时,孩子便也替母亲去江中取水。在一次取水的时候,江里突发大水,溺水身亡(合秦可卿之薄命)。

二十一、闻雷泣墓合凤姐

慈母怕闻雷,冰魂宿夜台。

阿香时一震,到墓绕千回。

王裒(合凤姐之姓)是魏晋时期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人,博学多能(合凤姐之才)。他是东汉大司农郎中令王脩之孙,司马王仪之子(合凤姐出身名门)。父亲王仪被司马昭杀害后,他隐居民间,以教书为业,终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晋臣。他教书时,每当读到《蓼莪》篇,就常常泪流满面,思念父母。其母在世时害怕打雷,死后埋葬在山林中。每当风雨天气,听到雷声,王裒就跑到母亲坟前,哭着跪拜安慰母亲说:“裒儿在这里,母亲不要害怕(合后三十回巧姐思母情节)。”

王裒留恋父母的坟墓而不肯离去。等到了盗匪横行的时候,才离开,还思虑依恋着不能前进,于是就被贼人杀害了(合凤姐之薄命)。

二十二、刻木事亲合李纨

刻木为父母,形容如在时。

寄言诸子侄,各要孝亲帏。

丁兰是东汉时期河内(今河南黄河北)人,幼年父母双亡。他非常怀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父母双亲的雕像,像生前那样尽心侍奉,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方才食用,凡事均和父母像商议,出门前一定禀告,回家后一定面见,从不懈怠。久之,其妻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兰回家见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

木子为李,“刻木为父母”,“寄言诸子侄”,即含李纨之姓。“丁兰”,恐怕就是“贾兰”的灵感来源,正合李纨判词“到头谁似一盆兰”。

二十三、哭竹生笋合黛玉

泪滴朔风寒,萧萧竹数竿。

须臾冬笋出,天意保平安。

孟宗,是三国时江夏人,少年时父亡。母亲年老病重,很想吃鲜竹笋做汤。适值严冬,没有鲜笋,孟宗无计可施,独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而哭泣(合黛玉还泪)。不久,忽然听到地裂声,只见地上长出很多茎嫩笋。孟宗高兴地采回家,做汤给母亲喝了,果然病愈。可见孝心能感动天地,产生奇迹。后来他官至司空。

“泪滴朔风寒”,正合绛珠仙草下世还泪;“萧萧竹数竿”,正合潇湘馆之景。

第二十六回“蜂腰桥设言传心事潇湘馆春困发幽情”第16段甲戌本有双行夹批:“与后文‘落叶萧萧,寒烟漠漠’一对,可伤可叹!庚辰侧批:原无意。”“萧萧”二字,也是用在潇湘馆。第七十八回“老学士闲征姽婳词痴公子杜撰芙蓉诔”第13段有文字:“楸榆飒飒,蓬艾萧萧。隔雾圹以啼猿,绕烟塍而泣鬼。自为红绡帐里,公子情深;始信黄土垄中,女儿命薄!汝南泪血,斑斑洒向西风;梓泽余衷,默默诉凭冷月。”此处“萧萧”二字是用来祭晴雯,晴雯正是黛玉的影子。

二十四、涤亲溺器合妙玉

贵显闻天下,平生事孝亲。

不辞常涤溺,焉用婢生嗔

涤盥虎子孝鲁直,亲手事母忘显日。

溺污不惧丹心赤,器望同存孝诚师。

黄庭坚,北宋分宁(今江西修水)人,著名诗人、书法家。虽身居高位,侍奉母亲却竭尽孝诚,每天晚上,都亲自为母亲洗涤夜壶,没有一天忘记儿子应尽的职责。

元丰元年(1078年),34岁的黄庭坚写了两首古风投寄给苏轼,以表仰慕之意。苏轼随即复书和诗,对黄庭坚极表推奖。从那时开始,苏、黄之间有了唱和活动。从黄诗《次韵子瞻春菜》、《见子瞻粲字韵诗和答三人四返不困而愈崛奇辄次韵寄彭门三首》和苏诗《往在东武与人往反作粲字韵诗四首今黄鲁直亦》等可以知道,他们的唱和注重在押险韵等方面争奇斗巧(正合凹晶馆联诗,妙玉作结的情节)。1102年六月,黄庭坚曾任太平州知州,上任九天就被罢免,主管玉龙观(正合妙玉)。“贵显闻天下”,正合妙玉身份之尊。

现在看来,二十四孝中的一部分故事都是杜撰的,一部分则是当事人自导自演。鲁迅先生批判其“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鲁迅《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图》)。对于当今社会,这二十四孝一定是不合时宜了,甚至会起反作用。不过这些故事,大部分还是可取的,可以劝喻世人,匡正世风,用训童蒙。但在三百年前,曹雪芹所处的时代,情况就大有不同。《二十四孝》在封建统治阶级的推波助澜下,逐渐演绎为宣扬孝道的通俗表述,也成为民间年画中的题材,流传甚广。但其中的“戏彩娱亲”、“尝粪忧心”、“闻雷泣墓”、“恣蚊饱血”、“乳姑不怠”等故事不合常情;“哭竹生笋”、“刻木事亲”、“涌泉跃鲤”、“啮指心痛”、“孝感动天”之类子虚乌有;“郭巨埋儿”、“卧冰求鲤”则纯属以讹传讹。

但从以上分析来看,曹雪芹对《二十四孝》的故事还是非常看重的,并从中获得了很多的创作灵感。至于《二十四孝》的其他版本,也有一些不同的故事,例如雕刻在苏州春在楼的二十四孝故事,所据版本为香山帮艺匠所传。仅与通行本比勘,就有三个故事不一样:光“扇枕温衾”、“恣蚊饱血”、“涌泉跃鲤”三则,春在楼换作“文王问安”、“人号圣童”和“佐舜掌文”三则。传说毕竟比不上有序、可考的文字流传。“文王问安”明显与“亲尝汤药”雷同,“人号圣童”中的任延-“任圣童”是“倡孝”而非“进孝”且“佐舜掌文”一则,不管伯益是“佐舜掌文”还是“佐禹治水”,都和“孝”扯不上关系。对我们的分析内容来说,并无实际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