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会计的基本概念
要学习和研究会计这门学科,做好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工作,首先应当了解什么是会计。会计作为人类管理经济的一项实践活动历史悠久。人类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就有了会计活动,人们为了管好物质资料的生产及其分配,就在生产时间之外附带地对生产过程的耗费和所得进行了简单的计量和记录。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会计才逐渐从生产职能中分离出来,形成一种专职的、独立的管理经济活动的工作。随着社会生产的不断发展,会计经历了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从简单的计量和记录活动发展成为具有丰富内涵的现代会计。就会计的基本概念来说,我们不仅要了解会计的过去,更重要的是要了解会计的现在和预测会计的未来,从而科学、准确地阐明会计的概念。
一、会计的产生与发展
会计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适应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经济管理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
会计是在社会生产实践中产生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进行生产活动,一方面要创造物质财富,取得一定的劳动成果;另一方面又要发生劳动消耗,消耗一定的人力和物力。在任何社会中,人们进行生产活动,总是力求以尽可能少的劳动消耗,取得尽可能多的劳动成果,也就是要少投入、多产出,做到所得大于所费,提高经济效益。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人们要不断改进生产技术,加强对生产过程的管理,要分析生产过程,决定生产目标,并按预期目标控制生产过程。因此,人们在进行生产活动时,就需要对劳动耗费和劳动成果进行记录和计算,并将发生的劳动耗费和取得的劳动成果加以比较和分析,以便获得有关生产过程和结果的经济信息,据以总结过去、了解现状和安排未来。会计就是适应社会生产的这种需要而产生的。
会计的起源很早。据史料记载,公元前一千年左右,世界文明古国,如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中国,已有简单的经济计算和记录。在远古的印度公社中,已经有一个农业记账员,在那里,簿记已经独立为一个公社官员的专职。在我国,“会计”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我国周王朝时期,经济文化已经相当繁荣发达,计量和记录也发展到了很高的水平。当时设有“司会”这一官职,掌管国家和地方的“百物财用”。在人类社会的早期,会计只是生产职能的附带部分,即在生产时间之外附带地把收支、支付日等等记载下来,有的单个商品生产甚至仅仅用头脑记账。只有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出现了剩余产品,出现了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特别是商品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以后,会计才逐渐从生产职能中分离出来,成为特殊的、专门委托的当事人的独立的职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各级官府为了管理他们通过贡赋租税等手段占有的钱粮、财物,逐步建立和完善了政府部门的会计。官厅会计便成为我国古代会计的中心。随着明清时期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民间会计才逐步形成并达到一定的水平。关于“会”和“计”两字的含义,清代学者焦循在《孟子正义》一书中做了脍炙人口的解释:“零星算之为计,总合算之为会”,即既要进行连续的个别核算,又要进行定期的综合核算。虽然这种简单的字面解释无法表述近代会计的全部内容,但毕竟还是概括了会计核算方面的基本特征。
近代会计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一般认为起始于15世纪末。在12~15世纪期间,地中海沿岸某些城市如意大利的热那亚、威尼斯、佛罗伦萨等的商业、金融业和手工业有了很快的发展,并随着海上贸易达到了相当的繁荣,出现了广泛的信用交易,出现了大型企业经营的合伙形式及委托代理关系。这时,人们需要详细记录债权债务关系,合理分配合伙经营的利润,具体反映受托商人的业务收支情况,取得有关社会化生产的广泛的经济信息,因而就迫切要求改变简单的单式簿记,建立能完整、系统记录经济业务的科学簿记系统。为适应这种要求,一种新的记账方法——复式记账法诞生了。1494年,意大利数学家卢卡·帕乔利(Luca Pacioli)的《算术、几何、比与比例概要》一书在威尼斯出版,书中专设了一篇《簿记论》,第一次系统地介绍了复式记账法中借贷记账法的原理及其具体应用,还对为什么需要这一方法进行了精辟的论述。《簿记论》的问世,标志着近代会计的开始。从此,卢卡·帕乔利被称为“现代会计之父”,而1494年被视为会计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复式记账法从12世纪的“佛罗伦萨式”,经过“热那亚式”和“威尼斯式”,经历了三百年左右的时间逐步形成和完善起来,被誉为“人类智慧的绝妙创造”(德国诗人歌德的诗句)。近代会计是在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形成的。随着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经济的发展,生产日益社会化,生产规模日趋扩大,企业内部组织结构更为复杂,会计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也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商品经济更加发达,管理理论日新月异,管理手段不断更新,使会计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更加完善。市场竞争的加剧、经营决策的加强,导致会计从传统的事后记账、算账、报账向事前预测、参与决策转化;政府和社会公众要求改进会计实务,加强理论指导,促使公认会计原则逐步形成,会计工作日益规范化;电子计算机引进会计领域,导致会计方法发生重大变化;国际性经济交往的广泛开展,使会计超越了国家的界限,成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现代会计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在我国,尽管会计有着漫长的历史,但由于封建社会的长期存在,会计经历了一个长期的缓慢的发展过程。唐宋以后,曾先后出现过“四柱结算法”“龙门账”“四脚账”等比较科学的会计方法,甚至有了复式记账的雏形,但在19世纪中叶以前,始终没有完备的复式记账法,会计的面貌变化不大。19世纪中叶以后,我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帝国主义列强把持我国的海关、铁路、邮政等部门,于是,以借贷复式记账法为主要内容的“西式会计”传入我国,此时,我国会计学家也致力于“西式会计”的传播。这对改革中式簿记,推行近代会计,促进我国会计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这是我国近代会计史上的第一次变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国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引进了与此相适应的苏联会计模式。苏联会计模式的引入是对旧中国会计制度和方法的变革,我国会计在原有基础上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这是我国近代会计史上的第二次变革。改革开放以后,开始了我国近代会计史上的第三次变革,并于1992年进入高潮。为了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完善企业经营机制的需要,为了适应全方位地对外开放的需要,我国制定和实施了《企业会计准则》,突破了原有的会计核算模式,建立了反映市场经济特点和企业自主经营要求的科学的会计体系,并向国际会计惯例靠拢。经过1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2006年2月我国颁布了与国际会计趋同的新准则,从此,我国会计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会计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进程表明,任何社会要发展经济都离不开会计,经济越发展,生产力水平越高,生产规模越大,人们对经济管理的要求就越高,会计也就越重要。会计正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变化的。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指出的:“过程越是按社会的规模进行,越是失去纯粹个人的性质,作为对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的簿记就越是必要;因此,簿记对资本主义生产,比对手工业和农民的分散生产更为必要,对公有生产,比对资本主义生产更为必要。”
二、现代会计的概念
(一)会计定义
长期以来,中外会计学者对现代会计的概念进行了深入广泛的研究,提出了各种观点,认识尚未统一。关于会计的定义,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五种观点:
(1)管理工具论。这种观点把会计理解为一种管理工具或方法。按照这种观点,会计被定义为:会计是反映和监督社会生产过程的一种方法,是管理经济的一种工具。
(2)艺术论。这种观点把会计理解为科学、技巧和经验相结合的艺术。按照这种观点,会计被定义为:会计是用货币形式,对具有或至少部分具有财务特征的交易事项,予以记录、分类、汇总,并解释由此产生的结果的一门艺术。
(3)应用技术论。在美国会计师协会的章程中,把会计定义为“以货币为计量单位,系统而有效地记录、分类和汇总仅限于财务性质方面的交易和事项的过程,以及解释其结果的一种应用技术”。
(4)管理活动论。这种观点把会计理解为一项管理活动(即会计工作)。按照这种观点,会计被定义为:会计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货币计量为主要形式,采用专门方法,对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的一种管理活动。
(5)信息系统论。这种观点把会计理解为提供信息以供决策的一个信息系统。按照这种观点,会计被定义为:会计是旨在提高微观经济效益,加强经济管理而在企业(或行政事业单位)范围内建立的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
(二)会计的本质
由于人们对会计本质的认识不同,便出现了许多会计定义。从上面的定义我们可以得出会计的五种认识:会计是一种管理工具或方法;会计是一门科学、技巧和经验相结合的艺术;会计是一种应用技术;会计是一项管理活动;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其中,比较具有影响力的是会计信息系统论和管理活动论。
(1)会计信息系统论。信息系统论认为会计是一个经济信息系统,它主要通过提供客观而科学的信息,为管理提供咨询服务,起到决策支持的作用;并且认为,技术性是会计的本质属性,信息本身是无所谓阶级性或社会性的。因此,信息系统论是一种技术观点,它的前提条件是:会计是一种方法或者技术。它认为会计学的研究任务是揭示会计这一经济信息系统的规律性,探讨数据处理和信息加工的科学方法。
(2)会计管理活动论。管理活动论认为会计是一项经济管理活动或者认为会计是人们管理生产过程的一种社会活动。因此,它认为把会计看做管理经济的一种工具,是不全面的,因为会计本身就具有管理的职能,是人们从事管理的一种活动;它认为把会计仅仅当做提供经济信息的一种方法或技术,也是不科学的。管理活动论还认为,会计的本质属性是双重的——社会性和技术性相结合。管理活动论的前提条件是会计是一项管理工作,这是一种社会会计的观点。
信息系统论和管理活动论是关于会计本质的两大基本观点。信息系统论强调会计是一个经济信息系统,同时它也承认会计是经济管理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管理活动论强调会计是一项经济管理活动,但它也承认会计信息系统的存在。两大观点虽然立足点不一样,但并不是相互冲突的。
科学的概念是对客观事物或现象的本质属性的理论反映,会计的概念是对会计的本质属性的理论反映,包括会计的本质、职能、方法和目的。我们认为,会计的本质是一种经济管理活动,其基本职能是进行核算和监督,其方法是通过专门方法提供以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其目的在于提高经济效益。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可以把会计定义为:会计是旨在提高经济效益,主要运用货币形式,采用专门方法和程序提供以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对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的一种管理活动。
应当指出,会计的概念是一个有待于继续研究和探讨的会计理论问题。关于会计的概念,在中外会计学界从来没有统一过,可以预言,将来还会出现各种新的会计定义。
三、会计的特点
会计作为一种管理活动,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其他经济管理活动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一)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
现代会计是与商品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货币是商品的一般等价物,是衡量一般商品价值的共同尺度,具有价值尺度的职能。为了全面、综合地反映经济活动,客观上需要一种统一的计量单位作为会计核算的计量尺度。会计之所以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是因为只有采用货币量度,才能按统一的、同样的表现形式来综合反映各种不同的经济活动,取得经济管理所必需的各种综合核算资料,从而全面说明各种错综复杂的经济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当然,在会计核算中也会用到实物量度和劳动量度,但即使对于各项经济活动已按实物量度或劳动量度进行计量和记录,最后仍必须运用货币量度加以综合反映。也就是说,货币量度是会计的最主要计量尺度,会计所进行的管理是一种价值管理。
(二)以凭证作为主要依据
为了能如实地反映经济活动的真实情况,各单位每发生一项经济业务,都必须取得或填制合法的书面凭证,在凭证中记载经济业务的过程和应确定的经济责任。会计必须根据合法的凭证,才能对各项经济业务进行计量和记录;如果没有合法的凭证,会计就不能做任何正式的计量和记录。也就是说,会计的任何计量与记录都是有凭有据的,这是会计的又一特点。
(三)以一系列专门方法作为手段
为了能正确反映和有效监督各单位的经济活动,会计运用了一系列科学的专门方法,对经济活动过程进行连续、系统、全面的计量、记录、分析和检查。会计所运用的一系列专门方法相互联系、互相配合、各有所用,构成一套完整的反映和监督经济活动过程和结果的方法体系,这种方法体系是会计所特有的,是其他经济管理活动(如生产管理、质量管理等)所不具有的。
(四)会计核算具有完整性、连续性和系统性
为了全面反映和监督经济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会计核算的记录必须是完整的、连续的和系统的,也就是说,对属于会计对象的全部经济活动都必须毫不遗漏地加以记录,使其具有完整性;对各项经济活动还应按其发生的时间顺序不间断地进行记录,使其具有连续性;对各项经济活动既要进行相互联系的记录,还要进行必要的科学分类,使其具有系统性。
(五)以价值管理作为基本内容
由于会计特有的管理对象决定了其必须以价值管理作为基本内容,这是会计和其他管理活动(如生产管理、质量管理、销售管理等)相区别的地方。所有的会计活动如会计核算、会计控制、会计分析、会计检查以及会计预测与决策等,都是以价值管理作为基本内容。
(六)以提高经济效益作为终极目标
从一个企业来讲,一切经济工作都围绕着提高经济效益这一目标,以经济管理作为基本内容的会计当然与经济效益有着特殊的关系。讲求经济效益是会计产生的客观依据,讲求经济效益也是促进会计发展的基本动力。人们从事追求经济效益的活动是会计进行价值管理的核心内容,亦是人们提供与使用会计信息的目的。因此,会计是以提高经济效益作为终极目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