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网络、产业集聚、城市群耦合与协调发展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研究意义与背景

一、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第一,对交通网络、产业集聚、城市群内在耦合机理进行探索。

本书利用空间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经济地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采用空间计量经济学、空间统计学等崭新的研究手段,从时间与空间两个角度,研究交通网络与产业集聚、城市群演化的联系机制与耦合机理。

本书构建了交通网络与产业集聚、城市群演化之间耦合的理论基础,探索了交通网络与产业集聚、城市群演化之间耦合的量化分析工具,为今后在该方面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第二,从空间异质与空间依赖出发,在考虑交通网络特性的基础上对交通基础设施在要素配置中的基础作用进行研究。

在现实中产业集聚的发生与城市群演化并不符合传统的均质空间假设,空间依赖也是地理空间现象与空间过程的本质特征,这与传统计量经济的样本独立不相关假设相违背。一条交通线路的增加或改善,必然会影响交通网络的可达性格局,从而对产业集聚与城市群演化产生影响。因此对于交通网络在产业集聚与城市群演化中的基础作用,必须从空间异质性与空间依赖性出发,在考虑交通基础设施网络特性的前提下展开研究。

(二)实践意义

第一,有助于交通规划与产业布局和城市发展规划的协调。

由于管理体制的限制,在现实中,交通规划、产业布局规划与城市群发展规划表面上相互衔接、分工明确,实际上各自独立、相互封闭。通过系统顶层设计,从交通网络—产业集聚—城市群演化之间内在耦合与协调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交通网络、产业集聚与城市群演化存在的耦合与联系机制,作为制定规划的前提。

第二,为经济区建设提供借鉴。

中原经济区作为一个新兴的经济区,铁路、公路干线发达,航空、管道运输发展迅速,再加上作为补充的内河运输,已初步形成区域综合交通网络,具有优越的交通条件;区内已经初步形成多个产业集聚区和城镇密集区,具有进一步发展成为大规模产业集聚带与城市连绵区的条件。如何发挥交通基础设施的引导作用,合理引导区域产业与城市布局,走集约化发展之路;同时通过交通网络的发展,加快经济落后区域发展,缩小区域差距,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是中原经济区建设中面临的热点与难点问题。

二、研究背景

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是区域经济活动发生和发展的基础条件,经济活动通过交通运输实现了空间聚集,从而形成了产业带,继而扩展形成城镇群和城市群,产业带与城市群都是经济活动集聚的结果,这其中交通网络的作用极其重要。随着我国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城镇化进程的进一步深入,对于交通网络、产业集聚与城市群之间的内在耦合机理与互馈作用机制进行研究就显得尤为必要。

作为一个新兴的经济区,中原经济区具有优越的交通区位,拥有良好的产业基础,但是中原城市群发展相对滞后。如何利用好交通区位优势,促进交通、产业与城市的耦合与协调发展,不仅是中原经济区急需解决的问题,同时也对国内其他经济区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中原经济区(Central Plains Economic Region, CPER)是以郑州大都市区为核心、中原城市群为支撑、涵盖河南全省延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区域,地处中国中心地带,是全国主体功能区明确的重点开发区域,地理位置重要、交通发达、市场潜力巨大、文化底蕴深厚,在全国改革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2011年国庆前夕,建设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2012年1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中原经济区规划》,建设中原经济区拥有了纲领性文件。

中原经济区范围包括河南全省及山西、山东、安徽、河北的局部地区,涵盖5省30个地级市及3个市辖区、县,总面积约29万平方公里,截至2017年底,总人口16529.78万人,生产总值68616.33亿元,经济总量仅次于长三角、珠三角及京津冀,为全国经济第四增长极。

中原经济区规划范围如图1-1所示。

图1-1 中原经济区规划范围示意图

中原经济区的战略定位为:全国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和重要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

本书以中原经济区为案例开展研究,相关研究结论不仅可以用于指导中原经济区建设,同时对于国内其他经济区的建设也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与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