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传统文化在石家庄市创意产业发展中的典型案例
石家庄是一个极具发展潜力的城市,自然、文化资源丰富,区位优势明显,综合经济实力较强。近年来,石家庄市深度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打造古中山国文化、正定古城文化、井陉乡土文化、丝弦等文化品牌,塑造城市独特的历史文化标识。
(一)古中山国文化
战国时期由白狄族鲜虞氏建立的中山国,是与“战国七雄”齐名的“千乘之国”。古中山国始建于春秋末年,战国中期达到鼎盛,后为赵国所灭。中山古城是战国时期重要都城之一,是少数民族文化和中原文化融合的重要见证和遗产。因其史料记载甚少,被称为“神秘王国”。中山古城遗址发现于1973年,在之后的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中相继发现了城垣垣基、城内各处遗址11处、古道路、城内外的墓葬区(包括王陵区和一般墓葬区)、东面小城(灵寿东城)及城外西南部的祭祀遗址等,出土文物19000余件,造型独特,做工精细,堪称“国宝”,先后到美、德、日、法等国家展览,震惊中外,轰动世界。其中,国宝级文物——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案,是我国考古史上第一次发现的先秦案架实物,其文物价值、史学价值、考古价值都无法估量。这件铜案虽然只有30多厘米高,但完成整个案座需要24次铸接、48次焊接、138块泥模、13块泥芯,工艺之复杂,制作之精美,实属罕见。另一件“刻铭铁足铜鼎”上面刻有77行469字的铭文,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战国时期字数最多的一篇铭文。故都后靠林山,突起平原,境内文物古迹众多,唐太子墓塔群亦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佛堂、阴阳柏等均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万寿寺是远近闻名的佛教圣地。
目前,中山国保护性开发的工程正在紧锣密鼓地实施,对中山国王陵文物陈列馆进行了重新布展和环境整改,对厝王墓进行了整体保护。通过对遗址生态环境恢复性建设,结合陈列展厅等现代展示手段的运用,将华夏民族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古中山文化展现给国内外的观众,促进历史文脉的保护、延续和发展。加强对中山国文化的保护与利用,对于继承和创新中山文化精神、打造河北文化品牌、建设文化强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17年12月2日,国家文物局在浙江慈溪召开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现场工作会,中山古城考古遗址公园成功获批立项。平山县将迎来重量级的遗址公园建设项目,这是石家庄首个立项成功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项目,将对平山、灵寿及整个石家庄市的考古保护和发展起到重大的推进作用。中山古城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区域总面积为3339公顷,展示区总面积1130公顷,划为“一心、一环、两轴、两翼、多片”的结构形态。具体分为战国中山王厝基展示区、中山古城遗址博物馆(含考古工作站)、桓公墓遗址展示区、战国中山古城址展示区、战国中山国东堡城遗址展示区(灵寿境内)、张家庙台遗址展示区、古城墙及护城河遗址保护展示区、西门阙及古道路遗址保护展示区等14个子项目,总体建设将分为三期进行,3~4年完成。按照《中山古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总体规划》,中山文化作为石家庄历史文化根脉的重要形成部分,中山古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建成,在妥善保护遗址与文物的基础上,将极大地促进平山、灵寿两县和整个石家庄市的社会、文化、科学发展,还通过挖掘战国中山文化,打造文化产品,实现“战国中山文化+文化产品+中山旅游+文化经济”的融合发展,努力把战国中山文化旅游带入京津冀旅游圈。
由中央电视台、中共河北省委宣传部、河北广播电视台、河北省文物局、河北省中山国文化研究会联袂巨献的大型纪录片《中山国记忆》,利用大量文物、专家讲述和情景再现等手段,打造这个神秘王国璀璨的图景,全景式再现这个神秘王国悲壮的历史,展示中华民族融合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页。
(二)正定古城文化
古城正定,位于石家庄市北15公里处,历史上曾与保定、北京并称为“北方三雄镇”。正定城池雄踞滹沱河北岸,西控太行八陉中位置最重要的井陉口,自古以来就是沟通京畿与华北平原,经略河北与山西的咽喉要地,境内有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殷商文化古迹遗存,素有“三山不见,九桥不流,九楼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坊”之称。正定古城已有1600多年历史,东晋时土筑,北周时石砌,唐代扩建为土城,明朝扩建后改为周长24华里的砖城,现存正定城墙是明代遗存,城垣残存8106米。正定出土文物证明,早在7000年前,这里的先民就掌握了比较先进的捕渔狩猎、农业耕作和植桑养蚕技术;在6000年前,就发明并广泛使用多种石质和骨质农具,马可·波罗曾在“行记”中称真定“是一贵城”。正定人杰地灵、人才辈出,仅列入“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河北名人”就有6位,有据可查的历史名人148位。如将军赵云,佛教高僧慧净、智贤,元曲大家白朴、尚仲贤,文学家瞻思、苏天爵,医学家李东垣、罗天益,音乐家王禹,史学家张晏晋,工程学家怀丙,诗人蔡松年,书画家李著等等。1994年,正定被国务院评选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佛教文化在正定古城是最具历史特征的文化遗址。隋唐时期,当地佛寺多达190多座,被人们称为“中华文化兴盛时期的佛教重镇”和“佛教文化博物馆”;唐代开始,正定佛学研究十分兴盛;宋元以后,历代帝王不仅频频到此礼佛,还多次布施修葺,使得正定在佛教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越来越显要。中国十大名寺之一隆兴寺海内闻名,始建于隋朝,也是我国北方最大的一座皇家寺院,寺内正中的摩尼殿,布局奇特,弯梁斜柱,呈“十”字型,是世界古建筑孤例,梁思成先生曾称赞这种建筑形式,只有在宋代的画里见过,并将其编入《中国建筑史》;寺内铜铸千手千眼观音堪称世界之最,倒坐观音被鲁迅先生惊叹为“东方美神”。开元寺钟楼是中国现存的唯一唐代钟楼;天宁寺凌霄塔、开元寺须弥塔、临济寺澄灵塔、广惠寺多宝塔等造型奇特,建筑精美,具有极高的建筑学、美学价值,被誉为“古建艺术宝库”;临济寺澄灵塔,是保存临济宗创始人义玄法师舍利的灵塔。
上世纪80年代初,习近平总书记任正定县委书记时,就多次研究古城保护工作。2013年8月,习总书记对正定县作出重要批示:“充分肯定近年来正定古城保护工作。要继续做好这项工作,秉持正确的古城保护理念,即切实保护好其历史文化价值。”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正定,近年来,紧紧围绕“旅游兴县”的发展战略,以建设旅游强县为目标,不断推进古城保护、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在古城保护开发中特别注意地域文化特色,加强了对常山文化、佛教文化、红楼文化、民间工艺、节庆习俗的收集、整理、保护、传承,将悠久的历史文化融入“古城”中,用文化充盈和打造古城,营造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古城”;建筑风格也在明清大的建筑格调的前提下,融入了冀中南地域文化和正定文化元素,形成了“旅游功能+居住功能”的多重功能综合社区;以全域旅游为理念,以古城风貌恢复为重点,融合旅游新业态,打造古城文化、红楼记忆、冠军摇篮、滹沱印象四大品牌为一体的中国文化旅游新样板,推动创建国家5A级景区。
(三)传统地方戏曲:丝弦
石家庄丝弦又名弦腔、弦索腔、河西调、小鼓腔、罗罗腔、女儿腔等,是河北省特有的古老剧种之一,也是全国稀有的一个地方戏曲声腔剧种。它流行于河北省大部分地区和晋中地区东部及雁北地区,是燕赵文化的代表,素有“一昆二高三丝弦”“昆高丝乱不分家”的说法。丝弦剧种起源于明代万历年间,石家庄丝弦有传统剧目五百多出,《空印盒》《白罗衫》《小二姐做梦》《赶女婿》《金铃计》《杨家将》《花烛恨》《生死牌》《宗泽与岳飞》等。与使用方言的地方剧种不同,丝弦是用普通话演唱的,没有语言的障碍,更容易与观众产生共鸣。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将其作为填补劳动的空当,哼着民间小调儿,有点像陕北的“信天游”。
石家庄市丝弦剧团是1938年在刘魁显等老艺人创立的“玉顺班”和“隆顺合剧社”的基础上组建的,1953年正式更名为石家庄市丝弦剧团。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石家庄市丝弦剧团曾受到了周总理的5次接见,两次进中南海汇报演出。1960年,丝弦《空印盒》被拍成了电影,丝弦成了石家庄的招牌。2006年5月20日,石家庄丝弦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了传承和保护这一传统地方戏曲,石家庄市委、市政府专门下发了通知,推出了一系列振兴丝弦艺术的举措。政府投资开办了丝弦专业学员班,由石家庄市艺术学校和石家庄市丝弦剧团共同培养,学生毕业后,大部分充实到了石家庄市丝弦剧团,为剧团补充了新鲜血液。2015年,新丝弦剧院投入使用,极大地提升了演出效果。2017年新年戏曲晚会上石家庄丝弦亮相国家大剧院。2017年6月至8月,丝弦剧院举办了“丝弦经典剧目演出季”暨丝弦剧种“东西南北中”五路流派交流展演活动,30余场经典剧目轮番亮相石家庄丝弦剧院,此次系列演出是自石家庄丝弦剧团成立以来,首次举办的大型丝弦交流展演活动,从参演剧目、演出时间上都是史无前例的。
(四)井陉乡土文化
井陉县位于河北省西部边陲,冀晋结合部,太行山东麓,素有“太行八陉之第五陉,天下九塞之第六塞”之称,乃冀通衢要冲,历代兵家必争之地。驰名中外的韩信背水之战,著名的百团大战,井陉都是主战场。古代晋商的涌入,使燕赵文化和三晋文化广泛交流,因为两种地域文化在井陉大地自然融合,兼容并序,逐步形成两种地域文化特色兼而有之的井陉乡土文化。这种乡土文化特点,在民俗文化方面表现尤为显著。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习惯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仍有一些传统村落习俗保留延续下来。
1. 民居文化
井陉民居向来以牢固著称,多为“四合院”结构,上房高于厢房,东房高于西房,门楼建筑多为砖瓦古式,随时代变迁改为简易大方的新式门楼,且两侧为条石刻对联和匾额。
2. 民间艺术
井陉县的民间艺术形式繁多,风格独特,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历史上流传于井陉的有拉花、社火、斗火龙、颠杠、渔家乐、火烧藤牌、竹马、牛斗虎、骑牛、践行、大头狮、洛子、盾牌打老虎等20余种花会和舞蹈形式;井陉县的传统剧种有晋剧、丝弦、河北梆子、豫剧、评剧、京剧等多种曲艺;井陉县的民间工艺有彩灯、面塑等。其中一些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尤其是井陉拉花,起源于明清,源远流长,源于民间节日、庙会、庆典、拜神之时的街头广场花会;1957年,井陉拉花首次进京,在中南海受到了朱德、周恩来、董必武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2006年5月20日,井陉拉花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参与了上海世博会及西安世界园博会等一系列活动;曾代表河北精品艺术参加在日本鸟取县举行的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和美国旧金山华人艺术节等活动,向世界人民展示和传播中华传统民俗文化的艺术风采。
3. 文物古迹
井陉县文物古迹数量众多,种类齐全。从上古时代到隋唐以后,各个时期多有遗存,如古长城、古城垣、古驿道、古寺庙、古桥梁、古窑址、古石刻、古墓、古宅院一应俱全,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各级文物保护单位33项,井陉古驿道、井陉旧城城墙、井陉古瓷窑遗址均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宋古城村的文庙、城隍庙、皆山书院、王家大院、大石桥,小龙窝村的龙窝寺石窟,于家村的古村落。除此之外,寺院庙宇、楼阁、桥梁、碑石题刻、传统民居、古树名木等各种历史遗存,囊括了历史遗存的大多种类别。现有35个“历史文化名村”和1个“历史文化名镇”,其中国家级、省级各3个,7个村落已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井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丰富多样,涵盖了民俗、民间文学、舞蹈、音乐、美术,传统戏剧、曲艺、技艺、杂技与竞技等项目,几乎囊括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所有类别,现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87项。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别是“南张井老虎火”“桃林坪花脸社火”“井陉拉花”,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于家石头建筑技艺”“九曲黄河阵灯会”“梁家鹦垴拳”“南张井干礤墙技艺”。
(五)百年巧匠
河北百年巧匠手工艺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百年巧匠)是河北省首家在“新三板”上市的创新企业、首家获得全额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的小微企业、首家获得跨境电子商务资格的文化创意企业,荣获中国国际专利与名牌博览会金奖和河北省知识产权优势培育工程专利奖,作为中国木地板行业唯一代表参加了上海世博会,与故宫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共同研发出品故宫藏画木绘工艺品……
百年巧匠不断进行产品的研发与创新,引入传统手工艺“螺钿”——利用螺壳海贝的天然色泽纹理,通过取形、抛光、堆砌、粘贴等工艺,磨制成人物、花鸟、图形或文字薄片镶嵌在木地板上;在“利用传统工艺在木地板上创造整幅画面并永久保存”的研制中,逐步将“嵌、烙、刻、绘”融为一体;为增加原创作品比例,百年巧匠成立了“木绘拼花”特种工艺研究院和中国匠学文化研究会,聘请国家级美术师及故宫专家进行艺术指导,致力于利用新型建材使传统文化回归现代生活。为使客户随时监督产品制作质量,百年巧匠提出透明工厂的理念,创造性地将“互联网+”引入生产过程,建设了多语言电子销售平台“直播”生产过程,通过授权,客户及会员登录公司网站即可从不同角度和距离观看产品生产现场,还可随时与画师互动沟通、改进作品。创新始终伴随百年巧匠的成长,古老的中华文化,正与现代生活理念碰撞出更加灿烂的火花。
(六)耿村民间故事
口头文学是口口相传的文学作品,是民间文学的主要流传方式,最本质也是最重要的特点就是产生于民间,流传于民间,发扬于民间。耿村民间故事是流传于河北省耿村的中国民间文学,被誉为“中国民间故事第一村”“中国民间文学史上的重大发现”。该村地处冀中平原,隶属石家庄藁城区常安镇。朱元璋时代便有“北有京津,南有耿村”“一京二卫三耿村”的说法。南来北往的商人把他们听到的看到的奇闻趣事讲给耿村人,耿村人也把自己的故事、笑话讲给他们听,久而久之形成了丰富的耿村民间口头文学。作为一种传统民间文化,耿村故事包容万象,上自开天辟地神话、风物传说,各朝各代的人物和史实传说,下至民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后的新生活、新人物,耿村故事形成了一条历史长链,涵盖20多个省区市、170多个县市,串联起来即是一部比较完整的中国历代野史,正所谓“耿村故事甲天下,口碑历史冠中华”。代表作品有《砂锅记》《三代人比美》《兰桥断》《孙清元大战孙二寡妇》《画中人指点状元儿》《新郎新娘入洞房的来历》《藁城宫面的来历》《太安神州游记》《虱子告状》等。
1989年6月,在匈牙利布达佩斯召开的第九届国际口承文学年会上,中国民协副主席贾芝特别介绍了耿村民间故事普查及耿村故事家群,打开了耿村与世界文化交流的大门。1995年,耿村被文化部命名为“民间故事之乡”。仅1997年至2011年,美国故事协会、美国国际人民交流协会、美国女娲故事讲述团等团体就曾8次到耿村进行文化交流活动,耿村民间故事逐渐在世界舞台上崭露头角。1987—2015年,经历12次大型民间普查,记录整理出耿村民间故事、歌谣等资料7000余篇近5000万字,其规模、历时、收获在河北省都是史无前例的。中国台湾著名民间文学专家金荣华教授称:“耿村故事的规模是世界第一的。”截至2017年,关于耿村民间故事的专著有18部,共计955万字,其中2006年出版的《耿村一千零一夜》,收录了1000多个精选的耿村故事,既有传统的民间口头故事,又有世纪之初产生的当代人物笑话和新幻想故事,被誉为“中国版的《一千零一夜》”,并获得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同年6月,耿村故事作为口头文学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耿村民间故事在传承中不仅注重当代人继续对原有故事进行挖掘和继承,更结合时代主旋律创作出了新作品,近200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等为主题的新故事在微博、博客等新媒体上更新,让更多人了解了耿村民间故事。2015年,由藁城区委宣传部与点点传媒合作制作的26集动画片《耿村民间故事》登陆河北电视台,作为全国第一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题材的动漫作品,其丰富的人物形象、生动的故事情节,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好评。
(七)常山战鼓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常山战鼓发源于河北正定,其历史悠久,早在战国时期已具雏形,宋元时期已非常成熟,至明代已进入兴盛,发展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石家庄市正定县是历史上“常山郡”所在地,故称其为“常山战鼓”。常山战鼓与山西威风锣鼓、兰州太平鼓、开封盘鼓并称“中国四大名鼓”。常山战鼓是由鼓、大钹、中钹、小钹、小锣等打击乐器组合而成的一种民间清锣鼓,是一门以音乐为主、乐舞结合的综合性艺术,主要用于广场表演。正定共有174个村庄,几乎村村有鼓队,常山战鼓是正定鼓会中的佼佼者,是正定民间艺术的优秀代表。常山战鼓曲牌繁多,大多由单独的锣鼓段子联结而成。根据普查统计,常山战鼓的传统曲牌主要有《大传帐》《二传帐》《迈大步》《点将》《幺二三》《打栅子》《反接毛》等。
上海舞剧院曾于1972年专程来观摩常山战鼓,并将全部鼓点录音,赞誉他们是“所见到的鼓类中最富特色、最激动人心、鼓点最丰富的鼓队”。常山战鼓应邀参加了1990年“亚运会”艺术节开幕式表演;1991年获河北省民间花会调演最高奖“优秀奖”;1992年参加了中国“兰州首届丝绸之路艺术节”开幕式表演,同年又参加了中央文化部举办的天津“南开杯”民间艺术邀请赛获二等奖;1993年应邀参加了中国齐齐哈尔第二届“观鹤节”表演活动;还应邀参加了国际吴桥杂技艺术节第五、八、九届开幕式,上海首届旅游节开幕式;2008年7月参加了河北革命圣地西柏坡迎奥运圣火演出活动,在奥运期间3次进京参与了奥运活动演出;2009年4月参加了山西洪桐中远杯全国鼓王约请赛并获得最佳表演奖;2010年参加了上海世博会河北活动周展演……
当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都面临困境时,常山战鼓却走出了一条打造民间艺术的品牌道路。首先,政府高度重视其传承和发展,在资金和政策方面都给予了大力扶持;其次,市场提供了强大动力,商业演出多,发展前景乐观,为战鼓的传承提供了内在动力;最后,走进校园。以正定弘文中学为典型代表。弘文中学把常山战鼓列为体育课和音乐课的内容,摸索出一套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充分感受了中华文化的传统魅力。近年来,在继承常山战鼓传统曲牌的基础上,正定人民又挖掘整理出了《战鼓齐鸣》《十面埋伏》《两军对垒》和《胜利凯旋》等新的阵势和曲牌。目前正定县全县有各类战鼓表演队伍162支,表演总人数9000余人,每年参加各种赛事、庆典、演出活动300场以上。战鼓表演已走出河北,扩展到了北京、湖南、江苏等省市。演出档次也不断提升,从普通的商业表演、鼓王争霸赛,到2008年奥运会、2017年全球浙商年会演出,常山战鼓还多次出现在中央电视台的节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