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18)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四、北京传统文化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趋势展望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指明了新的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并作出了新的指示。国务院于2017年1月发布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首次进行了专题阐述,指出“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日益成为创新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宝贵资源,同时,文化创意产业又成为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支撑。面对这种新形势、新需求,北京需要进一步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与文化创意产业有机融合,加强传统文化与现实文化的紧密结合,推进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从而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一)传统文化资源对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价值日益凸显

传统文化资源是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根基。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一个城市的人文特色主要来源于这个城市的文化资源和历史底蕴。当今时代,文化产品的生产不仅需要产业化的手段,更需要丰富的文化资源、深刻的文化内涵。文化创意产业如果没有传统文化底蕴的支持,就将难以持久生存,甚至还将会被产业发展的规律和时代的需要所淘汰。北京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人文古迹和风景名胜众多,积累了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了独特的京味文化氛围,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基础。对于北京来说,就要坚定文化自信,充分利用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深度挖掘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真正把传统文化的灵魂和现代化发展结合起来,创新和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使文化产品或服务表现出首都城市文化特色和中华民族文化风格。

传统文化资源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独特创意。创意是文化创意产业最富创造性的构成部分,是文化创意产业最为关键的要素。对文化创意产业而言,一个好的创意意味着成功的一半。传统文化能够为文化产品的风格、基调、艺术特色等方面提供独创性,容易引起消费者的共鸣,带有历史文化印记的传统文化往往成为创意的最佳来源。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文化创意产业比较发达的国家都十分注重对传统文化的发掘。美国好莱坞的很多电影都取材于文化遗产,迪士尼公司甚至还开发我国古代民间故事。北京的传统文化博大深厚,在漫长历史长河中所记载和流传的各种历史人物、事件;各种远古的神话传说、传奇小说、民间故事;诗词文学、音乐舞蹈、书法绘画、古董文物;民俗文化、戏曲文化、建筑文化、饮食文化、宗教文化、手工艺文化以及运河文化、长城文化、西山永定河文化等,可以为影视作品、文艺节目、图书出版、创意设计、收藏市场等文化创意产业所涵盖的领域提供丰富的内容和创意支持。

传统文化资源助推文化创意产业品牌价值的提升。文化品牌是文化经济价值与精神价值的双重凝聚,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志,体现了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对文化创意产业有巨大提升和带动作用。建设好文化品牌是文化创意产业赢得市场的必然选择,而打造文化品牌则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支撑。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考察工作时指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张金名片,传承保护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首都的职责。”2017年,第二次视察北京时,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加强世界遗产和老城的整体保护,精心保护好这张中华文明的金名片。”(10)传统文化蕴含的古老文明先天具有一种品牌效应,是众多文化企业争相拥有的最大“财富”。把传统文化精华融入文化生产或服务中,不仅会大大提高文化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及文化品位,而且还会为北京的经济社会发展增光添彩。

(二)文化创意产业对弘扬传统文化的作用日趋突出

文化创意产业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作为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抽象和升华,必然传承和存在于人类的生产、生活实践活动之中,并需要通过一定的产品来承载和展现。传承传统文化的关键在于,要与当下的经济社会生活现实结合起来,使传统文化的精神、理念、习俗等文化元素融入现实的产品当中。一种优秀的文化产品,往往会折射出某种文化传统的博大精深。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种市场化的产业形态,它涉及文化产品的生产、交换和消费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文化创意产业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重要的传播载体。相对于其他方式而言,文化创意产业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优势。讲好北京故事,传承和弘扬北京乃至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就需要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创新传统文化的表达形式,服务于当下城乡居民的文化生活。

文化创意产业为传统文化提供传播平台。文化传播要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不仅依赖于大面积的传播广度,让更多的人接触和认识,更重要的是要让接触的受众更好地接受。文化创意产业制造的文化产品如果要赢得市场,必然会以迎合大众审美需求的大众文化的形式来呈现,而大众文化通俗、生动、直接的表达方式更利于受众的理解和接受。为此,近年来,北京充分利用首都文化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资源优势,发挥新媒体平台高效、便捷的传播优势,推动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3D打印等新技术以及“互联网+”在文化创意产业领域的开发利用,鼓励数字化生产与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文化艺术等传统领域深度融合,让传统文化的巩固存在和扩大影响插上网络化、数字化和信息化的科技臂膀。

文化创意产业是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重要途径。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意并不是对传统文化的简单复制,而是依靠创意人才的想象力,借助于高新科技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再创造。一个国家或者城市的文化要保持发展的连续性和竞争力,就必须不断更新传统文化的固有形态,否则就会僵化,失去活力。对于北京来说,实现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就需要按照当今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对传统文化中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创新,赋予其新的内涵和现代表现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以创新、创意为理念,在当代价值体系下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挖掘和利用,扬长避短,去粗取精,促进新的文化形态的形成,从而不断实现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三)传统文化与文化创意产业良性互动的路径选择

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现代价值的过程就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强调要注重实践与养成、需求与供给、形式与内容相结合,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更好更多地融入生产生活。为此,北京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中,需要充分发挥传统文化资源丰厚的优势,把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创意产业资源,夯实文化传承的基础,促进二者深度融合、共同发展。

加强创意研发,促进传统文化资源向文化产品或服务转化。以“文化创意+”提升相关产业附加值,加强传统文化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对接,在保护好历史风貌和重点文物古迹的前提下,努力使隐性文化显性化,使在地下的、书本里的文化,走上来、走出来、活起来,使之变成为可读、可感和可消费的文化产品。扩大与旅游商务的多点融合,研发丰富“北京礼物”以及工业体验游、民俗游、冰雪游等特色品类,鼓励老字号企业利用互联网拓展营销渠道,支持商业场所引入特色文化资源。推动传统文化与和谐宜居城市建设的深度融合,展现“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城市文化内涵,带动文化创意产业与其他产业增效融合,在制造业、农业等领域提高创意和设计能力,提升相关产业的综合效益。

实施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战略,为传统文化融入文化创意产业插上科技的翅膀。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提高文化产品或服务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增强文化的表现力、吸引力和感染力,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在文艺演出、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广告会展等传统文化产业领域,积极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数字技术、广电技术、装备技术等高新技术,实现技术升级、设备升级与服务升级。加强考古专用技术、文物修复工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共性关键技术研发与运用,建设文化遗产监测预警平台,开展智慧博物馆技术支撑体系研究,建设北京文物保护装备基地。加强文化大数据采集、分析、共享、可视化等方面的研发,提升大数据技术服务能力和应用开发水平,搭建首都文化资源共享与传播平台。加强高新技术与传统工艺有机结合,在传承传统工艺基础上推陈出新。

加强区域联动发展,推进产城深度融合。加大区域合作力度,围绕“三个文化带”建设,坚持山水同源、文化同根,整合海淀、朝阳、西城、东城、石景山、通州、怀柔、延庆等区的文化资源,把文化创意产业协同发展作为共同保护传承历史文脉、共同加强生态治理修复的战略支撑。组织开展规划对接、企业对接、项目对接、服务对接,促进文化带沿线各地在文博非遗、文化旅游、休闲娱乐、设计服务等领域加强联动合作,实现内生性协同发展。深入推进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支持北京文化创意企业跨区域布局,通过投资输出、品牌输出、管理输出,参与项目建设合作。结合疏解首都非核心功能的实际,盘活利用存量空间,以老旧厂房为抓手,通过功能性流转、创意化改造,“腾笼换鸟”,建设新型城市文化空间,进而促进城市功能的不断完善。拓展开发资源类项目,围绕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创新文化等,打造“三山五园”历史文化景区、云居寺佛教文化景区、云蒙山文化旅游景区等文化旅游融合项目,提升什刹海、南锣鼓巷、古北水镇等历史文化街区环境品质,以产业开发擦亮北京文化符号,以产业发展提升北京城市形象。

完善文化消费机制,扩大对外文化交流贸易。通过广播、电影、电视、新媒体等多个渠道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教育,形成热爱、尊重、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社会氛围,将传统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纳入文化消费市场的培育发展之中。加快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建设,围绕城乡居民消费升级的新形势新要求,加强政府部门的宏观引导和服务促进作用,对目前居民最热衷的传统文化消费项目进行挖掘,提升其消费内涵、层次和服务质量,增添市场活力,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依托惠民文化消费季等品牌活动,丰富活动内容,创新机制模式,强化品牌引领,搭建更加充分、有效的文化消费供需对接平台,以文化消费升级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整合北京作为国际交往中心的资源优势,与国外城市、国际组织、外国驻华使领馆等加强沟通合作,拓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合作渠道。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持续办好北京国际设计周、北京国际电影节、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等国际性展会活动,彰显首都的城市文化魅力。实施“中华文化世界行”“文投环球十大中心”“北京优秀影视剧海外展播季”“北京文化庙会”等项目工程,持续打造文化“走出去”品牌,不断提升北京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沈晓平,北京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副研究员;江光华,北京科学学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包仁艳,北京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1) 资料来源:北京市统计局官网。

(2) 资料来源:北京市统计局官网。

(3) 姜凯.北京郊区农村民俗文化资源开发和用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9,20(5).

(4) 李真瑜.元以来北京戏剧所体现的北京文化特征[J].殷都学刊,2002(4).

(5) 孙冬虎,王均.近现代北京城区教育、书肆、戏曲的文化地理特征[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6(1).

(6) 北京工美行业协会,北京工业促进会.北京的传统手工艺技术亟待集中抢救[J].北京观察,2005(11).

(7) 张键,李长青.北京宗教文化旅游资源评价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6(3).

(8) 北京传统文化演艺团体加速向宣武聚拢[N].北京日报,2009-07-17.

(9) 北京文物局.长城文化带文化遗产[EB/OL].北京市文物局网站.http://renwen.beijing.gov.cn/zt/bowuguan/ccxs/ccxswhyc/t1482716.htm,2017-06-01.

(10) 保护好北京历史文化遗产金名片[EB/OL].法制晚报(北京),2017-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