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南少林武术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前言

莆田历史上的佛教传承源远流长,自南北朝至今,这块依山面海有平原的土地上龙象纷呈,高僧辈出。唐朝时,即有黄巷(今涵江区国欢镇黄霞村)人本寂禅师(840—901)承南禅衣钵,在曹山弘禅接化三十余载,大兴法席,创“曹洞宗”;又有无了禅师,以农禅之举,倡“一日不耕,一日不食”,建寺弘法,示寂后,肉身不腐,世称“肉身祖师”,名号载录佛教大藏经书上。

至于莆田南少林寺,则禅武兼修,蹊径独辟,以禅入武,以武悟禅,这一跨界文化可谓一枝独秀。

莆田的武术早在科举时代就已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到了清朝,莆田南少林寺武僧将武艺传入兴化大地,莆田的民间武术便与禅结下了不解之缘:一是南少林武术得到普遍的认同,并在坊间广泛传播;二是此后莆田武术的拳理要旨多与南禅义谛有着相同的思维方式,在演练教习的过程中甚至留下了机锋辩禅的烙印。

习练南少林拳,要求专注于心,心定而练,事半功倍;技战用拳时,准确判断对方力于何处出,发至何方,也要用心。以己心照,窥其心影。以禅武之道,去除孽障,接引正途。

其实,南少林禅武文化对于演练与实战的关系也有着独特的理解,认为:演练为水,技战为舟,水深方可浮大舟。平时练习中的套路,于实战中整为零用,恰如舟行水上,不是行于所有的水之上,而只是浮于所有水之中的某一片水面上;但若无诸多水面的汇合,也就不可能有浮起舟的那一片水面。所以,平时的练习十分重要,需要用心为之。

如何用心?有道是:万川映月。不同区域的水,可映出同样的月影;而不同流状的水面,映出不同形态的月影——但月依旧是那轮月,质体同一,所映之物像在任何地方全一样,也就是说,月映于不同的水的状态中,就有不同的月影,只有波静归本,月影才本相尽彰。习禅武之道、练南少林拳,也是如此:就是要净心凝神。唯如此,方可得真谛。修禅,需要修炼心性,净思慎行,戒性聚神,趋向圆满。体现在打拳上,就是要静心凝神,凝神方可聚气,聚气才会生力,生力则功达——禅武同道,于此可见一斑。

莆田南少林寺以禅机识武道,以武道悟禅机,创出一支独特的文化流派,成为南拳的发祥地。但是,清康熙年间,官兵围剿,火烧寺院,杀戮僧众,幸存的几位武僧逃出重围,流落于兴化,南少林武技由此从寺内传出,后来虽有官府打压,但仍广泛流传于民间,而且,这些含蕴禅谛的武功借助莆田人勇于创新、勤于思考的勤奋刻苦精神,得以不断充实,发展为几个形式不尽相同而要旨一致的流派。

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莆田南少林的拳种少了文字的流传,它们的传承几乎全是通过言传身教,而这样,那些南少林拳的习练者得到真传的可能性就更高了,拳种的承继显得更加纯净。

这是因为学拳习艺,有不少动作及其要领,乃至于诀窍,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准确完整的表达,在言传之际,尚需适时亲身演示,多渠道释义,才能使人正确领会,而这些是单纯的文字流传无法胜任的。这也就意味着,亲身教诲、当面指导,更易让人在习练过程中少走弯路,并杜绝纸上谈兵的误导。

可以说:言传身教,可以让习练者领悟更真切、更深刻!固然,文字的传习显得更规范,但打拳不单是技术,还是一门深不见底的艺术,许多要领、诀窍,往往在千变万化中体现;人有差异,事有差异,背景也不是千篇一律,有差异,就必须变通,文字传输的变通渠道毕竟少了,各人对同一段文字的理解有深浅之分,甚至会存在不同角度、不同路径的理解,这就难免会出现曲解的情况,所以,当年代久了,倘能流传下来的,那最纯正的教习当然还数言传身教。

不过,由于时代的变迁,言传身教也暴露出了一定的局限性:社会发展的节奏快了,文化活动的内容复杂了,人们心态的宁静受到了干扰和冲击,言传身教的效果因而大打折扣,乃至于无以为继;这又必须有文字对民间的武术文化作记载,使之不至于因相关传人的逝去而消失。

文字记载对于特定文化的传承并不完美,但是又是目前保护传统文化时最现实且极为迫切的一种方法。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继承它,是我们的福缘;保护它,是后人的责任。

南少林禅武文化脱胎于佛教世界,融入了民俗社会,又经历过时代的磨炼,其多元性是不言而喻的。它们那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深邃隽永的内涵,闪烁着前辈智慧的灵光。

根器植于内,智慧发于外;有心性者即有根器,发现根器,激发根器,就是去结成智慧果。所以,研习、传播禅武之道,亦如做功德,于己于人,皆有裨益。

编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