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应用历史和文化
世界珍珠史一般可分作两个阶段:其一是19世纪之前长达数千年的采撷天然珍珠的阶段,其二是御木本幸吉起始的现代养珠史阶段。
关于天然珍珠,明末清初的学者屈大均所著的《广东新语》中有“西珠不如东珠,东珠不如南珠”的说法,因此本书中的天然珍珠也沿用“南珠”“东珠”“西珠”这样的俗称。
以广西合浦、海南岛、北部湾海域所产的天然海水珍珠为代表,史称南珠;以东北的松花江、牡丹江、嫩江等地的天然淡水珍珠为代表,史称北珠,后又称东珠;关于西珠,一说“出欧洲西洋者”为西珠,也有认为是国外的珍珠都称为“西珠”。见图1-1-1。
图1-1-1 南珠、东珠与西珠
1.1.1 南珠
南珠为天然海水珍珠。
(1)产出地
历史上盛产于海南岛、广西合浦、北部湾海域。这些海域风浪较小,且海水与淡水水流相激,咸、淡适中,水质上好,水温特别适宜珠母贝的繁衍。古时就有白龙、杨梅、青婴、平江、断望、乌泥、珠沙等七大珠池。
(2)历史
在古代,随着帝王将相对珍珠的需求不断增大,捕珠业在秦朝开始兴起。海南的采珠业到秦朝时已相当兴盛,西汉汉武帝还在海南岛设置了“珠崖郡”,足见当年采珠的盛况。广西的合浦珍珠也受到历代皇室的重视,岁岁向皇室进贡。在汉代,采珠已经成为一个规模比较大的行业,许多渔人以捕珠为生。合浦就有数千人以采珠为生,史称“珠民”。晋太康三年,为确保皇室的珠宝供应,晋武帝特别下诏,派兵守护廉州珠池,严令百姓不得自行入海采珠。一应采珠事宜,须由官府统一部署。以后历代合浦珠池都为皇室的重点管辖之地。明嘉靖年间在合浦县白龙村建立了珍珠城。正是由于古时集中于合浦白龙城剖贝取珠,珠母贝壳堆成城墙,所以有“白龙珠城”之称。
唐朝李白《古风》中有“越客采明珠,提携出南隅。清辉照海月,美价倾皇都”。宋代诗人陆游在《成都行》中写到“易求合浦千斛珠,难觅锦江双鲤鱼”,表明到宋代时,我国广西合浦珍珠的产量已经很大了。
明代是中国历史上的采珠鼎盛期。明朝历代皇帝均有采珠令,仅明弘治十二年就采珠28000两。由于年年开采,到嘉靖五年,珠贝少而稚嫩,珠民采不到珠,很多人饥饿而死。
由于历代滥采,南珠资源在清朝后期枯竭。
(3)质量
我国古人认为“南珠”是最优质的珍珠,故有“西珠不如东珠,东珠不如南珠”的说法。目前故宫博物院里陈列的珍珠,大多都是合浦出产的。
(4)采珠方法
据《天工开物》里记载,古代采南珠,主要使用珍珠耙和采珠女。在船上使用由金属、竹竿等制成的珠耙,在海上捞蚌,但深度有限。更多的时候,是由采珠女采蚌。将绳索绑缚于采珠女身上,采珠女潜入海水中,捕捞蚌,这种采珠活动极为危险,常常是“以人易珠”。见图1-1-2。
图1-1-2 《天工开物》中描述的采珠情景
1.1.2 东珠
关于“东珠”有几种不同的说法:
欧洲人称中近东波斯湾地区产的天然珍珠为东珠,西方国家将产自亚洲一些东方国家的珍珠也称东珠。其中尤指波斯湾、马纳尔湾、日本等地所产的优质珠。由于波斯湾、马纳尔湾迄今仍是天然珠的主要产地,因此人们又常常把东珠视为天然珠的同义词。
所谓“出东洋者为东珠”,即来自日本的天然珍珠称为东珠。由于波斯湾、马纳尔湾在地理位置上对我国来说并不是在东方,所以在我国人们更习惯于把东珠视为来自日本的天然珍珠。在古代贸易上,日本珍珠出现的时间晚于我国的淡、海水珍珠以及波斯湾的珍珠。当今也有将日本的养殖海水珍珠或淡水珍珠误称为“东珠”。
在我国的文献典籍中,更多地将产自于东北各江河中的珍珠称为“东珠”或“北珠”,用于区别产自南方的“南珠”。本书中也遵循这一提法。
(1)产出地
东珠为天然淡水珍珠,主要产于我国东北的吉林、黑龙江一带淡水河流和湖泊中,以松花江、嫩江、瑷珲河、镜泊湖等水域所产的质量最佳。再就是牡丹江,牡丹江由于珠多物美,历来就有“珍珠河”的美誉。
(2)历史
东珠在宋、金时期曾被称为“北珠”。在清朝以前,北珠一直是历代王朝的专享贡品。在北宋和南宋时的收藏和应用量都很大。北宋时官方与契丹进行过大量的北珠贸易。宋时金攻破宋都,北珠就被作为主要的战利品之一带回金都。金、元、明时期,对北珠的欲求也是日盛一日。有关女真人采珠、献珠的记载更是不绝于史册。金末,为与蒙古议和,金帝将其所藏稀世北珠尽数献予成吉思汗;明末,清太祖努尔哈赤曾向明廷进献北珠。
清代时将满族发祥地所产的“北珠”易名为“东珠”,并有“东珠月孕生辉,宝光圆润”之说。清代将“北珠”改称“东珠”,可能与“东”在我国人心目中具有“主”的地位有关,如“东宫”等的称呼。在清朝,产于“龙兴之地”的东珠不但备受皇室和达官贵人的喜爱,且清人认为“色若淡金者”的东珠比南珠更为贵重,故清廷将东珠作为皇室、王公、勋贵的专用饰品,规定只有王公宗室才可佩戴,一般人连珍藏都不准许;又将东珠列入冠服制度之中。凡帝后的朝冠,必用颗粒大而数量多的上等东珠。文武官员朝冠所用东珠,依等级差别而依次递减。东珠也从装饰物一跃成为等级和皇权的象征。见图1-1-3~图1-1-6。
图1-1-3 清代东珠首饰(一)(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图1-1-4 清代东珠首饰(二)(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图1-1-5 清代雍正朝珠(藏于台北“故宫”)
图1-1-6 清代东珠首饰(藏于台北“故宫”)
清末,东珠资源日益枯竭,黑龙江流域具有千年历史的东珠采捕业最终逐步走向了消亡。
(3)质量
东珠(北珠)的大小与品质并不均一。南宋史学家徐梦莘在《三朝北盟会》卷三中记载:“北珠,美者大如弹子,小者若梧子……”东珠优质者颗粒硕大,颜色鹅黄,光泽圆润,晶莹夺目;但也有部分珠质并不很佳,甚至有很多属于无光珠。即因受到清皇室的宠爱,而身价倍增,被视为珍品。以后,随着清皇室的衰微和产量的急剧减少,东珠的地位也随着下降。
(4)采珠方法
南宋史学家徐梦莘在《三朝北盟会》卷三中记载,北方的九、十月“坚冰厚已盈尺”,采珠者“凿冰没水而捕之,人以病焉”。
此外,徐梦莘和元朝诗人方回的《桐江续集》卷九《北珠怨》中都描述了宋朝民间流传的获取珍珠的方法,即:天鹅食蚌,蚌体内的珍珠留于天鹅的嗉中,当地人通过海东青捕得天鹅,并从嗉中取得珍珠。但这应该是一种小概率事件。
由于帝国威仪的需要,黑龙江流域的东珠采捕规模日渐庞大,东珠的采撷史到清朝也达到鼎盛。顺治时期,皇室还特别设置了专门机构“珠轩”,即采珠组织,对采珠进行管理。“珠轩”在产地设“珠柜”,专门负责对珍珠进行管理与收购。清朝还曾在吉林的乌拉设衙门设置官员专司捕珠业。每年四至九月,即为采珠季节,从南起松花江上游、长白山阴,北至三姓、瑷珲,东到宁古塔、珲春、牡丹江的广大范围内分头采捕珠蚌。总管便派人沿松花江流域捕蚌。水深时,捕蚌者用大杆插入水底,抱杆而下,取蚌出水后,在采珠官监督下,剥开贝壳验看有否珍珠,往往“易数河不得一蚌,聚蚌盈舟不得一珠”,“每得一珠,实非易事”。
狂采滥捕使得黑龙江流域的东珠资源迅速萎缩。至雍正朝以后,虽“偶有所获,颗粒甚小,多不堪用”。即便如此,官方的采珠规模仍不断扩大,至乾隆时期,布特哈乌拉已有65个珠轩,每珠轩设打牲兵丁30名。捕捞后,共同挑选,颗粒大者进献朝廷,颗粒小者弃之江河,任何人不得私自留存。朝廷对采到大珠者给予奖赏,往往是按照珠的成色赏以绸缎布匹,或折算成银两。如果采珠者是有罪之人,还可以因此减免刑罚。
1.1.3 西珠
关于西珠,有人认为“出欧洲西洋者”为西珠,也有人认为国外的珍珠都称为“西珠”。本书遵循第二种说法,将国外的珍珠称为“西珠”。“西珠”产地众多,也分为天然淡水珍珠和天然海水珍珠。西珠的应用在很多人物肖像画作中都有体现,博物馆藏的很多装饰物上也都有西珠,以及流通于市场的古董首饰等也有西珠,见图1-1-7~图1-1-17。
图1-1-7 佩戴珍珠的伊莎贝拉·勃兰特的肖像(画于1621年)
图1-1-8 佩戴珍珠的波兰贵族油画(画于1637年)
图1-1-9 佩戴珍珠首饰的女性油画(画于1853年)
图1-1-10 佩戴珍珠的女性油画(画于1787年)
图1-1-11 博物馆中天然珍珠饰品(一)
图1-1-12 博物馆中天然珍珠饰品(二)
图1-1-13 博物馆中天然珍珠饰品(三)
图1-1-14 博物馆中天然珍珠饰品(四)
图1-1-15 博物馆中天然珍珠饰品(五)
图1-1-16 珠宝展上的古董珍珠首饰(一)
图1-1-17 珠宝展上的古董珍珠首饰(二)
(1)马纳尔湾
斯里兰卡和印度之间的马纳尔湾(Gulf of Mannar)也有悠久的产珠历史,曾出产古代最优质的天然海水珍珠。珍珠呈白色或奶白色,在体色上伴有绿、蓝或紫色的晕彩,有强的珍珠光泽。
印度南部的潘迪亚(Pandyas)在公元前就已开始进行珍珠捕捞和贸易。
(2)波斯湾
公元前200年就已有波斯湾捕捞珍珠的记载。1628年在波斯湾采到的“亚洲之珠”在世界已发现的天然大海水珍珠中排名第二位。古罗马人最初都是从波斯湾获取珍珠。古罗马的皇帝尼禄(Nero)有一顶缀满珍珠的王冠。另一位古罗马的皇帝卡里古拉(Caligula)的嘴唇边镶有一颗珍珠,他还曾经赐给自己的马一条珍珠项链。
波斯湾所产天然海水珍珠波斯珠品质优良,常为奶油色,伴有绿色晕彩。
古波斯的采珠法流传了几个世纪。由年轻的男性奴隶从船上跳进海里,屏住呼吸达几分钟,或者使用类似鼻夹的小装置,在20~30m深的地方捕捞蚌,然后返回船上,不断重复。捕捞蚌的风险极高。
(3)欧洲
欧洲的河流中所出产的珍珠,和南美的珍珠一样,受到欧洲各王室的喜爱。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特别喜爱珍珠,她戴的珍珠串长达膝部。据说女王伊丽莎白有3000多件缀饰珍珠的服饰,但有意思的是,这些衣服上的珍珠有相当部分是仿珍珠。
(4)南太平洋海域
南太平洋海域的珠母贝体型大,出产优质珍珠。南太平洋海域的天然珍珠在1845年左右出口到欧洲。1881年在澳大利亚西北发现了巨大的银唇贝,贝体中可产出优质、尺寸大的天然南洋珍珠。
天然南洋珍珠的母贝为银唇贝、金唇贝、黑蝶贝等,可以产出白色、金色和黑色等天然珍珠。天然珠母贝和天然南洋珍珠见图1-1-18~图1-1-21。
图1-1-18 天然金唇贝贝壳外侧
图1-1-19 天然金唇贝贝壳内侧
图1-1-20 金色天然南洋珍珠
图1-1-21 银白色天然南洋珍珠
(5)美洲
1498年,当哥伦布第三次到达美洲时,成功地发现了珍珠。在呈给西班牙国王和王后的礼单中,珍珠列于榜首。在之后的几年,其他西班牙征服者抵达西半球时,在委内瑞拉北海岸附近发现了大量含珍珠的贝类,这也就是后来广为人知的“珍珠海岸”(Pearl Coast)。之后的150年,这里出产的天然珍珠几乎都被带到了欧洲。
在1900年左右,美国的天然淡水珍珠产业也开始起步,主要在密西西比河,将收获的珠母贝用作纽扣。
1.1.4 珍珠文化
珍珠历来被视作奇珍至宝,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赏,它代表纯真、完美、尊贵和权威,与璧玉并重,可以与最尊贵的宝石相提并论。它是品格高贵的象征,佩戴珍珠首饰使人增添神韵。珍珠也是最早被用作宝石的天然物质,因而与中国文化结下不解之缘,形成特有的珍珠文化。珍珠文化也源远流长,有珍珠的记载就达4000多年。珍珠在伴随人类走过的漫长岁月中,不光作为物质财富供人享用,而且还融入人类历史的文化长河,留下了多彩的文化诗篇。
(1)文字意义
珍珠不但本身受人喜爱,其文字意义也具有深厚的底蕴和内涵。
“珍”的本义是珠玉等宝物,在《说文》中对“珍”的解释为“宝也”。《周礼·典瑞》记载:珍圭,王使之瑞节;《楚辞·招魂》中有“多珍怪些”,在当时“金玉为珍”;《淮南子·主术》中有:珍怪奇物。又如:远方莫致其珍(《荀子·解蔽》),希世之珍(明朝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等等。很多词也延续了此意义,如:“珍积”指积蓄的财宝;珍翰表示墨宝;珍币意为珍宝财物;珍赂和珍瑰都是珍宝财物的意思。
“珍”还被进一步引申为其他美好珍贵的寓意。如:《墨子》中“此固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意为难得的人才;《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中“交广市鲑珍”、《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中“食必珍美”等则指精美的食品,又如珍杂、珍鲑、珍滋、珍异和山珍海味等也都表示珍贵奇特的食物。
“珠”,意从玉,朱声,本义就是珍珠。《说文》中的解释为“水精也,或生于蚌,阴精所凝”。此外,如:“珠翠”泛指用珍珠翡翠做成的各种装饰品,“珠户”指采珠的民户或珠饰的门户,珠履为以珍珠为饰的鞋子,“珠碧”指珍珠与碧玉,“珠市”为买卖珍珠的集市等等。
根据“珠”的本意和其特殊的光泽,人们引申出很多词和用法。如:“珠英”形容美如珍珠的花;“珠光宝气”表示珠宝闪耀着光彩,形容装饰华贵;“珠辉玉丽”为珠生辉,玉瑰丽,用以比喻佳丽的肌肤之美;“珠玉”泛指珠宝,也比喻丰姿俊秀的人;“珠围翠绕”形容女性服饰华丽等。
古人也用“珠”形容文章文字的优美。如:“珠玑”,本义为宝珠、珠宝,《淮南子·人间训》中以“又利越之犀角、象齿、翡翠、珠玑”比喻优美的诗文或辞藻;“珠圆玉润”表示如珠之圆,如玉之润,形容文字圆熟或歌喉美妙动听;“珠泽”比喻文采荟萃之处;等等。
人们也常常用“珠”来比喻和形容美好的事物。耳熟能详的“合浦珠还”的故事是说失去的珍珠和幸福生活又回到合浦,其后人们用“珠还”比喻美好的事物失而复得或去而复返;如“隋国珠还水府贫”等;“珠联璧合”原意为珍珠串在一起、美玉合在一块儿,现在通常用来比喻优秀的人物或美好的事物汇集在一起;“天汉看珠蚌,星桥祝桂花”中将珠蚌比喻为明月;陈吉疾《忆山中诗》中“珠林余露气,乳宝滴香泉”的珠林比喻风景秀丽美好的树林。
根据珍珠的形状,人们也用其来比喻圆、椭圆、类似水滴等形状的事物,如珠帘、珠箔、泪珠、水珠、露珠、珠丸等。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有“散入珠帘”,《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中有“泪落连珠子”,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有“白雨跳珠乱入船”,元朝马致远的《小桃红·四公子宅赋·夏》曲中有“映帘十二挂珍珠,燕子时来去”,以及清朝陈维崧《醉花阴·重阳和漱玉韵》词中有“今夜是重阳,不卷珍珠,阵阵西风透”等。
(2)价值
《国语·楚语》中认为“珠足以御火灾”;《淮南子·说山》也说“渊生珠而岸不枯”,表明当时人们对来自水中的蚌体精华珍珠赋予了神奇的意义。
《尚书·禹贡》有“珠贡”的记载,由此表明人们在大禹时代就已经开始使用珍珠,并将其作为尊贵的礼物贡奉。据《格致镜原·妆台记》记载,周文王曾用珍珠装饰发髻,这说明中国人用珍珠作装饰的有记载历史可远溯至周朝初始。《尔雅》把“珠”与“玉”并誉为“东方之美者”。
《周礼·玉府》中有“珠盘玉敦”,《孟子》中有“宝珠玉者”的说法,均把珍珠与玉并列,列为各类珍贵器物之首;秦昭王也把珠与玉并列为“器饰宝藏”之首。《庄子》中有“千金之珠”的说法,可见珍珠在古代便有了连城之价。帝皇冠冕衮服上的宝珠,后妃簪珥的垂珰,都是权威至上、尊贵无比的象征。
《韩非子》之“外储说左上”篇还留下了“买椟还珠”的成语故事:“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自秦汉以来,珍珠饰品更是迅速普及,帝王将相、达官贵人无不以珍珠装饰为荣。明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中的“大珠四枚”“所货西洋珠”“出珠授之”等,都显示了珍珠在当时受到达官贵人的追捧。
珍珠还用于皇帝戴的朝冠等,如:明神宗的朝冠以三颗珍珠与其他九颗彩珠相配。清朝皇后、皇太后的朝冠、耳饰、朝珠等,也用东珠镶嵌,以表示身份并显现皇家的权威。《大清会典》中有:“清代皇太后及皇后之冬朝冠,熏貂为之。顶三层,贯珍珠各一,皆承以金凤。饰东珠各三,上衔大东珠各一,朱纬上周缀金凤七。饰东珠九,猫睛石各一,珍珠各二十一。”
珍珠还用于贵族的头部装饰等。《红楼梦》中,贾宝玉的辫子“从顶至梢,一串四颗大珠”等,王熙凤“头上戴着八宝攒珠簪,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由此可见,珍珠的价格不菲,在以前的皇家贵族中极为流行。
1.1.5 药用功能
珍珠具有特殊的光泽、色彩,一直广受青睐。珍珠也素来享有“康寿之石”的美称,自古就是名贵中药。
中医认为,珍珠气寒,具有安神定惊、明目消翳、解毒生肌的功效,主要用于惊悸失眠、惊风癫痫、目生云翳、疮疡不敛等症。
珍珠药用在中国已有2000余年历史。《名医别录》《本草经集注》《海药本草》《开宝本草》《本草纲目》《雷公药性赋》等19种医药古籍,都对珍珠的疗效有明确的记载。
梁代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说,珍珠“有治目肤翳,止泄”等作用。唐代的《海药本草》认为,珍珠可以明目、除晕、止泄。据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记载,“珍珠味咸,甘寒无毒”,可以外敷和内服。
在现代临床中,采用珍珠粉内服治疗热性皮肤瘙痒、溃破类病症,如慢性湿疹、慢性皮肤溃疡皮炎等;手术后或黏膜破损的患者服用适量的珍珠制剂,则有利于康复;珍珠具有平肝潜阳、退翳明目作用,珍珠水提取液临床用于治疗视力疲劳、慢性结膜炎、老年性白内障等;珍珠层粉内服和外用还可治疗口腔溃疡。
另外,珍珠在美容方面也有一定的功效。在唐代演戏化妆时用珍珠粉涂面。元朝用珍珠粉做高级饮料,商人们常在水中加蜜糖和珍珠粉饮用(“盛夏以蜜水调之,加珍珠粉”)认为这样既可以滋补,又可以防暑。《本草纲目》中记载:“涂面,令人润泽好颜色”,“除面斑”,“涂手足,去皮肤逆胪”。晚清慈禧太后常涂用和服用珍珠粉以养颜美容。目前研究也表明,水溶性珍珠钙(WCP)能有效抑制衰老所致的组织萎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