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建中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剖开),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切片),胶饴一升。以上六味药,用水七升,先加入前五味药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再加入饴糖,然后放在小火上将胶饴溶化,每次温服一升,一日服三次,平素经常呕吐的人,不适宜用小建中汤,因为小建中汤味甜的缘故。
【解析】
本条所说的阳脉、阴脉,阳指浮取,阴指沉取,也就是脉搏浮涩沉弦。涩主血虚不畅,弦主筋脉拘急,多见于木邪克土,肝脾失调的症候,腹部挛急疼痛即其常见的症状之一,所以说法当腹中急痛,似乎是据脉断症,实际也是脉症合参的诊断方法,所谓“法当”,就寓有推理、预测的精神,通过问诊,自不难得到印证。小柴胡汤本来也可治疗木邪干土的腹痛,但本证太阴虚寒较著,里虚者先治其里,因而宜用小建中汤以温养中气,且方中重用芍药,亦能制木舒挛缓急止痛,土建木平,而腹痛可止,假使未止,再用小柴胡汤以疏泄肝胆,清解少阳之邪,这一治疗步骤,即先补后和、从内至外的法则。有些注家认为先予小建中汤而腹痛未止是药不对症,又改用小柴胡汤。果如所说,岂不成了以药试病?这种说法显然不够允当。殊不知文中提出“先与”,就意味着还有续与,是分为两步走的治疗方案,第一步方法能够解决最好,假使解决不了,再用第二步方法。也可理解为先解决其里虚,再治疗其实邪;先补太阴,再和少阳。其处理原则和太阳与少阴证同见,先用四逆汤温里,再用桂枝汤和表的精神是一致的。
【原文】
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症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101]
【注释】
蒸蒸而振:气从内达,邪从外出,而周身战栗颤抖。
【白话解】
外感寒邪或风邪,有柴胡汤证的症候,只要见到一二个主症的,就可以确诊为柴胡汤证,不需要所有的症候都具备。凡是柴胡汤证而用攻下的,如果柴胡汤证仍然存在,可以仍给予柴胡汤进行治疗。服药后,正气借助药力与邪相争,一定会出现畏寒战栗,然后高热汗出而病解的战汗现象。
【解析】
第96条所述少阳病,副症多端,应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为标准,故此二症亦称小柴胡证。云伤寒中风,复云有柴胡证,是其病在太阳时已见小柴胡证,病既转属少阳,应从少阳论治。“但见一证”,指柴胡一主症而言,副症或有或无,不必全具。
柴胡汤证误下后未见内陷,寒热往来症仍在,可再予柴胡汤。此与太阳病误下而桂枝汤证仍在者,再予桂枝汤义同。但误下虚其里,服柴胡汤后,可能出现战汗。战汗之象,内则蒸蒸而热,外则振栗而寒,继以汗出而解。
【原文】
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方五十三。用前第五十二方。[102]
【白话解】
患外感病二三天,心中悸动不宁、烦躁不安的,用小建中汤主治。
【解析】
以伤寒冠首,自应有恶寒、发热等表证,未提属于省文。仅有两三日,就发生了心悸烦扰,既无蓄水证,当不是水气凌心之悸,又无胸中窒和口苦等症,也不是热扰胸膈或胆火上炎之烦;那么,当责之平素里虚不足,阳气虚不能胜邪则心悸,阴血弱为邪所扰则心烦,总的说来,是邪实正虚。表里证同具,里虚者应先治其里,这是必须遵循的治疗原则。心中悸而烦为阴阳两虚,所以,治宜用平补阴阳的小建中汤。如果阴阳能够及时得复,不但悸烦可止,由于抗邪有力,外感表邪也可能获得解除,因此,又有寓汗于补的积极意义。
【原文】
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呕不止,心下急,一云呕止小安,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方五十四。[103]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芍药三两 半夏半升,洗 生姜五两,切 枳实四枚,炙 大枣十二枚,擘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一方加大黄二两;若不加,恐不为大柴胡汤。
【注释】
①过经:超过了病愈的日期。经,作常字解,意指太阳病的病程。
②心下急:胃脘部拘急窘迫。
【白话解】
太阳病,邪传少阳十多天,医生反而多次攻下,又经过四五天,如果柴胡证仍然存在,可先给予小柴胡汤治疗。如果出现呕吐不止,上腹部拘急疼痛,心中郁闷烦躁,是少阳兼阳明里实,病情未能解除,用大柴胡汤攻下里实,就可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