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设计基础与创意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东西方服装设计发展历程

纵观东西方服装设计发展历程,服装从遮羞布走向时尚大舞台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服装的发展与社会的变迁有着密切的关系,服饰文化可以说是社会文化的直观表现。东西方服装作为世界服装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变化受到了东西方文明传播的直接影响。

一、东方服装设计发展历程

在东方服饰的发展进程中,东方传统思想文化中的内敛、含蓄对东方服饰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造就了东方服饰宽衣博带、端庄风雅的服饰特征。这种以不显露人体曲线为特征的服饰,具有极其浓烈的东方审美特性与神秘感。

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人们对于服装的要求也渐渐转向开放性与自由性。东方服饰的发展也更加呈现国际化与多民族化的发展趋势。其中,最具有东方特色的服饰代表有中国的汉服(见图1-1、图1-2)、旗袍(见图1-3、图1-4)、日本的和服、印度的纱丽、中东国家的长袍等。

图1-1 中国传统服饰汉服(一)

图1-2 中国传统服饰汉服(二)

图1-3 中式旗袍

图1-4 20世纪40年代香云纱单旗袍

(一)中国传统服饰

由于统治阶级的民族改变,中国传统服饰根据时代的不同而发生了阶段性的变化,同时各民族都保有其各具特色的服饰,进而形成了服饰文化系统。在形制上,存在上衣下裳型和衣裳连属型两种式样,这两种式样通常配合使用,具有舒适自由的优点。在装饰纹样上,通常采用动物和植物纹样,纹样的不同也显示着穿衣者身份地位的高低。纹样的表现有抽象、写实等几种方法。在色彩上,通常是以青、黄、赤、白、黑五色为主,其他间色为辅,有着庄重严肃、古朴大方的特点。同时,服装色彩的使用也有着严格的等级规范,象征着社会身份地位。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服饰完全展示了其中庸、矜持、重视礼仪的民族文化,也大大影响了其他东方国家的服饰文化发展。

(二)日本传统服饰

日本传统民族服饰称为和服(见图1-5、图1-6),它是根据中国隋唐时期的服饰演变而来的。和服发展到现在,既保有中国服饰的一些特点,又在此基础上有所改变,形成了独具日本风格的代表性民族服饰。

图1-5 日式粉色传统和服

图1-6 日式黑色传统和服

在中国唐代,随着遣唐使者进入日本,他们把中国的传统服饰也带入了日本。最初,仅仅是得到了达官贵族的青睐,后来这种具有大唐风韵的贵族服饰经过日本人的精美改造,呈现出别具一番韵味的视觉美感。其中,如把衣袖加长加宽、衣身加长、腰部束紧等,使人在穿着时紧贴衣身以体现人体的线条美。在经过这些改造设计后,日本人便将这种服饰确定为日本的民族服饰,即和服。

(三)其他东方传统服饰

除了上述一些极具东方特色的传统服饰之外,埃及、中东及远东等国家的传统服饰也颇为精美。如阿拉伯国家的袍服(见图1-7)、泰国的纱笼(图1-8)、印度的纱丽(图1-9)等服饰都具有相当鲜明的民族特色。

图1-7 阿拉伯国家男式袍服

图1-8 泰国女士纱笼

图1-9 印度女士纱丽

阿拉伯传统男袍通常比较宽松,长及脚踝,男袍多为白色,也有其他浅色,但无深色。当地身份尊贵的男士,或者是在参加正式活动时,还要佩戴一种长可披肩的白色头巾,并在头顶加一圈环箍。阿拉伯男性在穿着传统长袍时,一律只穿拖鞋,且不穿袜子。这是由于阿拉伯国家特殊的地理位置,炎热的气候使得他们只能穿拖鞋。即使是在出席一些正式的重要场合中,他们的双脚也只穿皮拖。虽然长袍款式相近,但是阿拉伯男性穿着的白色长袍并非都是千篇一律的。

实际上,每个国家大多都有自己特定的款式和尺码,如被称为“冈都拉”的男袍为例,几乎就有不下十几种的款式。如阿联酋款、沙特款、苏丹款、科威特款、卡塔尔款等,更有从中衍生出来的摩洛哥款、阿富汗套装等。

冬季阿拉伯男人也会穿着织物质地较厚重的服装,天气特别凉的时候,他们还会戴上一种白色钩编的无檐小帽,称为“加弗亚”或“塔格亚”,再盖上名为“古特拉”的白色棉布,有时候是红白相间的羊毛织物。其中许多服饰的形式都与古希腊时期的服饰颇为相似。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他们之间相互影响并有着共同的历史渊源。  

知识拓展


和服的秘密

莎士比亚说过:“即使我们沉默不语,我的衣裳也会泄露我们过去的经历。”在服装式样不断推陈出新,新潮时装令人应接不暇的今天,能够代表一个民族的恐怕莫过于独特的传统服装了。日本的和服就是世界上享有极高声誉的美轮美奂的民族服装之一,它以其别具一格的款式和高度的艺术性而著称于世。

据史书记载,远在公元3世纪前后就出现了和服的雏形。当时的日本服装,是被称为“贯头衣”的女装和被称为“横幅”的男装。所谓“贯头衣”,就是在一大块布的中央挖一个洞,穿着时从头上套下来,然后用带子系住垂在两腋下的布,再配上类似于裙子的下装,其做法相当原始,但非常实用。所谓“横幅”,就是将未经裁剪的布围在身上,露出右肩,如同和尚披的袈裟。日本的和服就是在此基础上逐步演化而来的。日本出土的公元3~7世纪古墓的人形埴轮上已有各种和服的形象资料。公元8世纪,即日本的奈良时代,中日文化之间的交流开始频繁起来,大量的中国文化(包括中国人的服装)涌入日本,对日本的政治、文化、社会生活以及文学、宗教等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日本人的服饰这一时期出现了非常明显的模仿唐代服装的趋势。和服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当时和服的名称,如“唐草”“唐花”“唐锦”等均带有“唐”字就说明了这一点。而且,和服长衿大袖的特点就和我国唐朝的服装十分相像。到了大约600多年前的室町时代,和服基本定形,大致成为现代日本大众文化成为现在的这种式样。明治维新以后,这种民族服装开始被称为“和服”,以区别于西方传来的服装。几百年来,和服的制式基本上没有什么改变,始终保持了今天的这种样子。

宽袖、开襟、腰束、宽带是和服的普遍特征,这使得和服的款式看上去似乎千篇一律,实际上和服的种类很多。女性穿着的各种和服造型大同小异,主要的区别在袖子上,大体分为“黑留袖”“色留袖”“本振袖”“中振袖”等。这小小的不同,正是显示穿着者年龄、身份及社会地位的重要标志。所谓“振袖”是指长袖和服,它是日本未婚青年女性的传统服装,比较豪华,袖子往往长达1m左右,甚至垂至脚踝,一般是在庆祝结婚或毕业的宴会上以及新年等节日才穿着的。“留袖”通常是指袖子相对较短的和服。“黑留袖”和服往往装饰有精致的花纹,它是中年妇女在婚礼、宴会及比较隆重的正式场合穿着的礼服。“色留袖”是有各种颜色的和服,穿着者比穿“黑留袖”的人年轻,也是在隆重场合穿着的礼服。另外,还有一种被称为“色无地”的和服,这种和服没有花纹图案,但有颜色,通常印有“家徽”(家族的标志),一般是在平时穿着的。作为礼服的“色无地”有喜事和丧事之分,丧服大多为素色、黑色或白色,造型同“留袖”无大的区别。男子穿和服时,如果是出席比较隆重的场合,一般要在和服外面再罩一件名为“羽织”(即“羽织袴”,“袴”是男子和服的下装)的服装,它是一种特定的礼服,其作用和我国清朝的马褂相仿。在和服的长度方面,女装要长于男装。两者同样用斜襟,但男装是用左襟盖住右襟,女装则相反,是用右襟盖住左襟。

和服在穿着时有很多规定。仅衣襟的开合就有很多讲究,不同的开合具有不同的含义,显示穿着者不同的身份。例如,艺人在穿着和服时,衣襟始终是敞开的,仅在衣襟的V字形交叉处系上带子。这种穿着方式,不仅给人以一种含蓄的美感,而且还能让人从和服似脱非脱的状态判断出穿衣者的职业身份。相反,如果不是从事该职业的妇女在穿着和服时,则需将衣襟合拢。但即使同样是合拢衣襟,程度上也有区别,这是显示穿着者婚姻状况的标志。如果是已婚妇女,那么衣襟不必全部合拢,可以将靠颈部的地方敞开;而如果是未婚的女性,则一定要将衣襟全部合拢。古时候日本新娘出嫁穿的一套和服是12件,现在一般穿7件。年轻女性在结婚前必须学会穿和服。由于和服的穿着过程极为复杂,常常是一套和服要穿两三个小时,以至于在日本设有专门教人如何穿和服的教学机构一“穿戴教室”。全日本共有1200多家和服学校,仅东京一地就超过20家。日本的电台和电视台也常举办有关和服的广播电视节目,另外还出版关于和服的专业季刊和月刊。

(摘自曹永玓著《现代日本大众文化》中国经济出版社)

二、西方服装设计发展历程

从西方服装发展的轨迹来看,大致经历了两次转折:其一是从古代南方型的宽衣形式向北方型的窄衣形式演进;其二是从农业文明的服装形态向工业文明的服装形态转型。

西方时装起源于法国巴黎,1904年法国服装设计师保罗·布瓦列特(Paul Poiret,见图1-10)通过废除使用了接近200年的紧身胸衣,参照东方和古典欧洲风格的服装而设计出新的女装,并且定期推出自己的时装系列,成为世界上第一位具有现代意义的时装设计师。

图1-10 保罗·布瓦列特(Paul Poiret)

这个时期的一些法国服装设计师,如玛利亚诺·佛图尼(Mariano Fortuny)、捷克·杜塞(Jacques Doucet)、简·帕昆(Jane Paquin)等大师都对时装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1910~1919年期间,由于社会的巨大变革,女性强烈要求把自己的身体从束缚型的服装中解放出来。她们热衷于参加社会活动,呼吁女权主义,这股极具“女权主义色彩”的社会潮流推动了时装的发展。其中,女性裤装第一次作为正式的服装部分呈现在大众眼前,这一里程碑式的纪念使女性服装设计产生了重大的变革,并由此衍生出现了一批新一代的时装设计师,如爱德华·莫林诺克斯(Edward Molyneux,代表作见图1-11)、让·巴铎(Jean Patou)、麦德林·维奥涅特(Madeleine Vionnet)等。至此,西方服装设计经历了一个从早期到成熟期的过渡阶段。

图1-11 爱德华·莫林诺克斯(Edward Molyneux)代表作

1920~1939年被称为“华丽的年代”,这个时期的西方服装达到了第一个高潮——出现了世界上第一位时装设计大师——可可·香奈儿(Coco Chanel,见图1-12)。可可·香奈儿利用品牌为媒介,通过精致考究的设计,使时装成为社会的潮流。1930~1939年期间,相继出现了另外一些讲究典雅风格的时装设计大师,如尼娜·里奇(Nina Ricci)、阿利克斯·格理斯(Alix Gres)、梅吉·罗夫(Maggy Rouff)、马谢·罗查斯(Marcel Rochas)、明·波切(Main Bocher)、奥古斯塔·伯纳德(Augusta Bernard)、路易斯·波澜吉(Louise Boulanger)等。在此期间,女性服装的改革核心从黑色上衣转变为宽大的白色上衣,与上一个十年形成鲜明的对比。值得一提的是,此时电影行业也开始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并对当时的时装业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推动了整个时装产业的发展。

图1-12 可可·香奈儿(Coco Chanel)

1940~1960年期间,西方欧洲经历了残酷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战后艰苦的恢复阶段。在此期间,虽然时装业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但依然在困境中有所发展。战后初年,法国时装业在一些设计师如克理斯托瓦尔·巴伦西亚加(Cristobal Balenciaga)、皮尔·巴尔曼(Pierre Balmain)等的领导与号召之下,在发展中不断探索,更加强调优雅风貌,从而使时装设计逐步走向恢复。

1947年,时装设计大师克里斯汀·迪奥(Christian Dior,见图1-13)以复古优雅的风格,适时推出了“新风貌”(New Look,见图1-14、图1-15),从而被誉为“温柔的独裁者”。除了“新风貌”先声夺人的优雅之外,女性内衣的改革也具有里程碑式的纪念意义。

图1-13 克里斯汀·迪奥(Christian Dior)

图1-14 迪奥的“新风貌”风格服装

图1-15 迪奥先生和他的时装模特们

在这个时装设计的黄金年代中,涌现出不少时装设计大师,如休伯特·德·纪梵希(Hubert de Givenchy)、路易·费罗(Louis Feraud)、华伦天奴(Valentino)等。时装设计在这个时期的里程碑式的焦点还包括鸡尾酒会服装(Cocktail Dress)和婚纱。由于此时的时装业已经初具规模,因此时装设计的程序和产业的结构也都开始朝程式化的发展方向大步迈进。

在经过优雅的巅峰时代后,西方服装开始进入了动荡时代。在“反文化、反潮流、反权威”的意识形态主张下,这个时期的时装开始逐渐走向非主流化,即追求不拘一格的时尚艺术表现。同时也更加突出设计师个人的风格与审美主张,如伊夫·圣·罗兰(Yves Saint Laurent)、安德列·库雷热(Andre Courreges)、皮尔·卡丹(Pierre Cardin)、帕科·拉巴涅(Paco Rabanne)、伊曼纽尔·乌加诺(Emmanuel Ugaro)、卡尔·拉格菲尔德(Karl Lagerfeld)、马克·波汉(Marc Bohan)、盖·拉罗什(Guy Laroche)、索尼亚·莱基尔(Sonia Rykiel)、玛丽·匡特(Mary Quant)等,他们的设计开创了时装设计的“新异化的时代”,把时装引向了一个更加具有艺术表现韵味与社会思潮结合的新阶段。在当时来讲,时装设计虽然的确具有极强的震撼影响力,冲击了主流文化,改变了潮流脉象,但终究仍是敌不过商业主义的价值潮流。

自20世纪以来,西方服装一直存在于不断地变化之中,从“放弃紧身衣”到“露出腿脚”,从“强调曲线美”到“性别概念化”,这些表现方式虽然不同,但追求的目标却始终是相同的。

进入千禧年后,当下服装产业也更是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西方独立原创设计师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不仅引领着各种时尚风格文化不断前行,也为全球服装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知识拓展


玛丽·匡特与她的“迷你裙”

玛丽·匡特(Mary Quant)出生于1934年,是“摇曳的伦敦”最重要的设计大师。她的贡献在于她设计了全世界第一条超短裙,创造了剪成几何形状的发型,使用了灿烂的色彩,并且设计了有图案的连裤袜。

1955年,玛丽·匡特在伦敦的皇帝大道上开了一间小小的时装店,叫“巴萨”,这是她的业务的开端,她的目标就是当时具有反叛精神的青少年。她推出小到几乎无以复加地步的裙子,是后来的“迷你裙”的雏形。

玛丽·匡特是伦敦人,在歌德史密斯大学学习美术,她对设计的兴趣很大,因此开始尝试设计服装。由于她的青少年的倾向,服装设计活泼、青春,所以一经推出就获得巨大的成功,从而走上设计生涯。她喜欢直线方式,剪裁简单,具有日夜都可以穿的特点,很受青少年欢迎。她开始设计裙子的裙裾原来还是在膝盖以下的,但是后来越来越短,终于成为迷你裙,或者称为超短裙,她成为超短裙的创始人。

她的创造好像潮水一样源源不断,完全征服了20世纪60年代的青少年。她所设计的“热裤”、裤装、低挂到屁股上的腰带等,成了60年代的象征。她的标志是一个黑色的雏菊,出现在她设计的所有产品上,从服装到化妆品,无处不在,是品牌意识成熟的标志。

这里经常遇到一个具有争议的问题:是谁最先发明了迷你裙(见图1-16)?匡特不纠缠在这些问题中,她说迷你裙应该是街头的少女自己流行起来的,她作为一个时装设计师仅仅是把它们时髦化罢了,这个解释其实非常聪明,也是事实。

图1-16 玛丽·匡特设计的“迷你裙”

玛丽·匡特的时装店中当时仅仅销售她自己缝制的服装。但是到20世纪60年代,她的商店已经成为世界著名的品牌。她设计的服装流行于全世界,她的业务也成为一个世界帝国。她设计的服装定位于年轻人,而她的设计是以简单为中心的。与那些复杂的巴黎时装比较,玛丽·匡特的设计非常清纯和简洁。她的设计包括时装、饰品、化妆品,都走同样的简洁的路线。她是第一位采用PVC塑料设计外衣的设计师,也是第一位设计有长长的背带的手袋的设计师,还是第一位把设计的目标锁定在青少年身上的设计师。现在非常流行的时装术语“面貌”也从她开始的。1966年她被命名为英国的“本年女性”。60年代的英国青年被称为“垮掉的一代”,精神颓废,标新立异,玛丽·匡特的市场就是对准他们。她早期设计迷你裙深受英国青少年欢迎,因此她在1963年成立了“活力公司”,以造型简洁、年轻而标新立异的设计来满足青少年的需要,她推出的设计立即受到近乎狂热的欢迎,畅销西方世界,是嬉皮士的最爱。1965年,迷你裙和宇宙风格横行一时,玛丽·匡特把她原来已经很短的裙子再提高到膝盖以上4in(约10cm),形成极为短小的“伦敦装”,风靡世界。她设计了雨衣、紧袜、内衣和游泳衣,与迷你裙配合,形成时尚,之后又推出相关的家具、床上用品、领带、文具、眼镜、玩具、帽子等,内容众多,也形成自己的产品系列。

玛丽·匡特虽然在20世纪60年代先声夺人,但是到70年代末,她差不多完全被遗忘了,她出售了自己的业务,把精力完全放在为其他公司设计化妆品上。她与哈地·阿密斯(Hardy Amies)一样,完全靠自己以往的名望谋生,她的名字在日本迄今依然非常有号召力。

玛丽·匡特是最具有典型意义的20世纪60年代的时装设计师,她的名字和她的设计将永远被记录在时装史中。

(摘自王受之著《世界时装史》中国青年出版社)

三、我国当代服装设计发展现状

现如今,由于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对于服装审美的眼光也在逐渐提高,因此对服装也有了更为主观的认知与评判标准。过去,服装仅仅具备了物质属性,满足了人们对于服装功能性的要求。而今,人们更是着重要求服装的外在精神属性,通过自己的喜好来选择服装,彰显时尚个性。

在20世纪80年代,随着社会的逐渐开放,人们一改之前单一、沉闷的服装款式,模仿西方穿起了牛仔服、短裙等更能凸显个性和自由的服饰。服饰风格开始向多样化的发展方向演变,样式也不再受到束缚。其中,裙装出现了各种款式,如一步裙、迷你裙、伞裙、短裙等。此外,服装的色彩也不再局限于绿、黑、蓝、灰中,而是更加丰富、夸张,极具个性表现力(见图1-17)。

图1-17 我国20世纪80年代流行的牛仔裤

在服装品牌发展方面,人们更加追逐名牌和高档的服装产品,认为越是国际知名、价格不菲的服饰,就越能彰显其品位和时髦感。有些人甚至完全不顾其超出消费能力范围的昂贵价格,逐渐养成了炫耀、攀比的不良心态。这些现象在当下年轻人群中较为普遍存在。

与追求“名牌效应”相对,“文化衫”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见图1-18),虽然其质地只是棉质的普通汗衫,但上面印染的各种个性图案或符号文字给予了服装全新的视觉吸引力。它使社会中更多的大众消费阶层无须通过购买高昂的名牌服饰,就能彰显自我个性。“文化衫”的选择多种多样,人们不仅可以选购不同风格的图案,而且还能将自己喜爱的图案或符号文字印在服装上。无论是卡通形象、山水风景,还是与众不同的符号文字,都可以通过自由化的想法表达来彰显与众不同的个性魅力。

图1-18 优衣库与LINE品牌合作款文化衫

在服装生产方面,我国的服装生产不仅可以借助电子技术方便地进行样板分类、型号比对、成分检验等程序,而且能够使用机器代替人力,达到提高效率、节省成本和时间的作用。此外,还实现了利用全息摄影设施快速记录顾客的身材数据,通过计算机输入顾客的个人喜好、风格特征及出席场合的要求,包括面料、款式和色彩等其他细节,从而制作出最适合顾客的服装。最后,用计算机制作出顾客身着这件服装的立体形象,并显示在屏幕上,为顾客提供参考并方便修改。这种利用高科技的服装生产流程代替了传统的量体裁衣等传统手工艺,虽然能使之更有效率,使顾客对成品的满意率更高,但或多或少缺失了一种匠人精神的内在神韵。

在服装面料方面,自然纤维如棉、麻、丝、毛等作物的价格随着人均自然资源的减少而逐渐昂贵,因此,自然纤维所制成的服装将越来越贵。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合成纤维产量巨大且价廉物美的特性会成为日常服饰的首选面料,也将同时受到众多消费者的青睐。

当下服装市场上各种风格类型的服装层出不穷,流行趋势也在频繁地更新换代。这也就要求现代服饰朝向更加多元化、更加高档的国际主流时尚方向发展。对中国而言,中国服饰的款式、色彩、面料等都将向其他国家的服饰风格靠拢。其中既有受他国文化冲击的原因,又有中国想要模仿西方先进服饰观念的因素。但与此同时,中国也会形成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服饰与品牌。简而言之,未来中国服饰将会融合中西方共同的服饰文化特色,变得更加多样纷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