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及公共设施管理行业清洁生产培训教材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3.2 环境及公共设施管理行业典型服务流程

3.2.1 污水处理厂

3.2.1.1 污水处理厂典型服务流程

城镇污水处理厂接纳的污水来源于城市居民生活中产生的生活污水、工业企业在生产制造过程中产生的生产废水。城市居民生活污水含有较高的有机物,如淀粉、蛋白质、油脂等,以及氮、磷等无机物,此外还含有病原微生物和较多的悬浮物。工业企业生产废水包括生产工艺废水、冲洗废水以及综合废水,不同行业产生的废水水质也不同,主要污染物包括耗氧有机物、难降解有机物、重金属等。

生活污水和生产废水通过排水管道系统收集,输送到城镇污水处理厂,经物理、化学和生物处理方法,将主要污染物质去除或转化为无害的物质,达到相关标准排放或再利用。城镇污水处理厂典型工艺流程见图3-1。

图3-1 城镇污水处理厂典型工艺流程

通过市政管网收集来的污水经粗格栅和细格栅,将大颗粒物质拦截下来,出水进入沉砂池,将密度较大的无机颗粒沉淀并排除,格栅和沉砂池常作为城镇污水处理厂的预处理系统。沉砂池出水先后进入初沉池和生物反应池,以生物处理技术为主体,通过微生物的生命活动等去除溶解性有机物及氮、磷等营养盐,大幅去除污水中呈胶体和溶解性的有机污染物,BOD5去除率达85%~95%。目前常用的处理技术包括AB法、A2/O、A/O、氧化沟、SBR、CASS等。生物处理单元出水进入二沉池,进行泥水分离,澄清混合液,浓缩和回流活性污泥。二沉池出水排放或进入后续处理单元进行深度处理后达到相应的标准回用。二沉池产生的剩余污泥经浓缩池浓缩,再经污泥脱水机脱水后进行后续处理处置。

再生水厂多在污水处理厂流程基础上建设,多段集成工艺应用较多,其单元工艺包括生物滤池、砂滤池、滤布滤池等过滤技术,MBR、MF、UF、RO等膜技术,絮凝沉淀等物理化学方法,O3、H2O2等高级氧化技术。

3.2.1.2 污水处理厂典型处理工艺

(1)A/O工艺

A/O是anoxic/oxic的缩写,即缺氧/好氧生化处理法,是国外20世纪70年代末开发出来的一种污水处理技术工艺。它的优越性是除了使有机污染物得到降解之外,还具有一定的脱氮除磷功能,是将厌氧水解技术用为活性污泥的前处理,所以A/O法是改进的活性污泥法。

A/O工艺将前段缺氧段和后段好氧段串联在一起,A段DO≤0.2mg/L,O段DO=2~4mg/L。A段池又称为缺氧池或水解池,水解机理从化学角度来说,即大多数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与水接触都会发生水解反应,水解反应可使共价键发生变化和断裂,即化合物在分子结构和形态上发生了变化。生物水解是靠生物酶的催化作用而加速反应的,在有酶条件下的催化反应速率要比无酶条件下高出108~1011倍。生物水解就是指复杂的有机物分子经加水在缺氧条件下,由于水解酶的参与被分解成简单的化合物的反应。生物水解反应实际上包括了水解和酸化两个过程,酸化可使有机物降解为有机酸。在缺氧段,异养菌将污水中的淀粉、纤维、碳水化合物等悬浮污染物和可溶性有机物水解为有机酸,使大分子有机物分解为小分子有机物,不溶性的有机物转化成可溶性有机物。

另外,A/O工艺还有很好的脱氮功能。当这些经缺氧水解的产物进入好氧池进行好氧处理时,可提高污水的可生化性及氧的效率;在缺氧段,异养菌将蛋白质、脂肪等污染物进行氨化(有机链上的N或氨基酸中的氨基)游离出氨(NH3),在充足供氧条件下,污水中的有机物和还原性物质被好氧微生物氧化分解,有机氮通过氨化作用和硝化作用转化为硝态氮,硝态氮通过污泥回流进入缺氧段,污水经缺氧段时,活性污泥中的反硝化细菌利用硝态氮和污水中的有机物进行反硝化作用,使硝态氮转化为分子态氮逸进空气中而得到有效去除,达到同时去除有机物和脱氮的效果。

(2)A2/O工艺

A2/O法又称AAO法,是英文anaerobic-anoxic-oxic第一个字母的简称(厌氧-缺氧-好氧法),是一种常用的二级污水处理工艺,可用于二级污水处理或三级污水处理以及中水回用,具有良好的脱氮除磷效果。其工艺流程见图3-2。

图3-2 A2/O工艺流程

1)厌氧池 污水与从沉淀池排出的含磷回流污泥先进入厌氧池完全混合,经一定时间的厌氧分解,去除部分BOD5,使部分含氮化合物转化成N2(反硝化作用)而释放,回流污泥中的聚磷微生物(聚磷菌等)释放出磷,满足细菌对磷的需求。

2)缺氧池 首要功能是脱氮,硝态氮是通过内循环由好氧反应器送来的,循环的混合液量较大,一般为2QQ为原污水流量)。

3)好氧池 即曝气池,这一反应单元是多功能的,去除BOD、硝化和吸收磷等均在此处进行。流量为2Q的混合液从这里回流到缺氧池。

4)沉淀池 功能是泥水分离,污泥一部分回流至厌氧池,上清液作为处理水排放。

(3)氧化沟工艺

氧化沟又名氧化渠,因其构筑物呈封闭的环形沟渠而得名。氧化沟一般由沟体、曝气设备、进出水装置、导流和混合设备组成,沟体的平面形状一般呈环形,也可以是长方形、L形、圆形或其他形状,沟端面形状多为矩形和梯形。它是在传统活性污泥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连续循环完全混合工艺。因为污水和活性污泥在曝气渠道中不断循环流动,因此有人称其为“循环曝气池”“无终端曝气池”。氧化沟的水力停留时间长、有机负荷低,其本质上属于延时曝气系统。

氧化沟利用连续环式反应池(continuous loop reactor,CLR)作为生物反应池,混合液在该反应池中一条闭合曝气渠道进行连续循环,氧化沟通常在延时曝气条件下使用。氧化沟使用一种带方向控制的曝气和搅动装置,向反应池中的物质传递水平速度,从而使被搅动的液体在闭合式渠道中循环。

氧化沟法由于具有较长的水力停留时间、较低的有机负荷和较长的污泥龄,因此相比传统活性污泥法可以省略调节池、初沉池、污泥消化池,有的还可以省略二沉池。氧化沟能保证较好的处理效果,这主要是因为巧妙结合了CLR形式和曝气装置特定的定位布置,使氧化沟具有独特的水力学特征和工作特性。

①氧化沟结合推流和完全混合的特点,有利于克服短流和提高缓冲能力,通常在氧化沟曝气区上游安排入流,在入流点的再上游点安排出流。入流通过曝气区在循环中很好地被混合和分散,混合液再次围绕CLR继续循环。这样,氧化沟在短期内(如一个循环)呈推流状态,而在长期内(如多次循环)又呈混合状态。这两者的结合,既使入流至少经历一个循环而杜绝短流,又可以提供很大的稀释倍数从而提高了缓冲能力。同时为了防止污泥沉积,必须保证沟内足够的流速(一般平均流速大于0.3m/s),而污水在沟内的停留时间又较长,这就要求沟内有较大的循环流量(一般是污水进水流量的数倍乃至数十倍),进入沟内的污水立即被大量的循环液所混合稀释,因此氧化沟系统具有很强的耐冲击负荷能力,对不易降解的有机物也有较好的处理能力。

②氧化沟具有明显的溶解氧浓度梯度,特别适用于硝化-反硝化生物处理工艺。氧化沟从整体上说又是完全混合的,而液体流动却保持着推流前进,其曝气装置是定位的,因此,混合液在曝气区内溶解氧浓度是上游高,然后沿沟长逐步下降,出现明显的浓度梯度,到下游区溶解氧浓度就很低,基本上处于缺氧状态。氧化沟设计可按要求安排好氧区和缺氧区实现硝化-反硝化工艺,不仅可以利用硝酸盐补充反应过程中缺少的氧,而且可以通过反硝化补充硝化过程中消耗的碱度,从而有利于节省能耗和减少甚至免去硝化过程中需要投加的化学药品。

③氧化沟沟内功率密度的不均匀配备有利于氧的传质、液体混合和污泥絮凝。

④氧化沟的整体功率密度较低,可节约能源。氧化沟的混合液一旦被加速到沟中的平均流速,对于维持循环仅需克服沿程和弯道的水头损失,因而氧化沟可比其他系统以低得多的整体功率密度来维持混合液流动和活性污泥悬浮状态。据国外的一些报道,氧化沟比常规的活性污泥法能耗降低20%~30%。

⑤污泥龄长,有利于硝化菌的繁殖,在氧化沟内可产生硝化反应;污泥产率低,且多已达到稳定的程度,不需要再进行硝化处理,可直接进行浓缩脱水。

⑥如采用一体式氧化沟,可不单独设二沉池,使氧化沟与二沉池合建。中间的沟渠连续作为曝气池,两侧的沟渠交替作为曝气池和二沉池,污泥自动回流,节省了二沉池与污泥回流系统的费用。

据统计资料显示,与其他污水生物处理方法相比,氧化沟具有处理流程简单,操作管理方便;出水水质好,工艺可靠性强;基建投资省,运行费用低等特点。

传统氧化沟的脱氮,主要是利用沟内溶解氧分布的不均匀性,通过合理的设计,使沟中产生交替循环的好氧区和缺氧区,从而达到脱氮的目的。其最大的优点是在不外加碳源的情况下在同一沟中实现有机物和总氮的去除,因此是非常经济的。但对同一沟中好氧区与缺氧区各自的体积和溶解氧浓度很难准确地加以控制,因此对除氮的效果是有限的,而对除磷几乎不起作用。另外,在传统的单沟式氧化沟中,微生物在好氧-缺氧-好氧短暂的经常性的环境变化中使硝化菌和反硝化菌群并非总是处于最佳的生长代谢环境中,因此也影响单位体积构筑物的处理能力。

随着氧化沟工艺的发展,目前在工程应用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形式有:多沟交替式氧化沟(如三沟式、五沟式)及其改进型、卡鲁塞尔氧化沟及其改进型、奥贝尔(Orbal)氧化沟及其改进型、一体化氧化沟等,它们都具有一定的脱氮除磷能力。

(4)SBR工艺

SBR污水处理工艺即序批式活性污泥法,全称为序列间歇式活性污泥法(sequencing batch reactor activated sludge process),简称间歇式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工艺(sequencing batch reactor,SBR)。它是基于以悬浮生长的微生物在好氧条件下对污水中的有机物、氨氮等污染物进行降解的废水生物处理活性污泥法的工艺。按时序来以间歇曝气方式运行,改变活性污泥的生长环境,是被全球广泛认同和采用的污水处理技术。

一种具有代表性的SBR工艺流程是:通过格栅预处理的废水,进入集水井,由潜污泵提升进入SBR反应池,采用水流曝气机充氧,处理后的水由排水管排出,剩余污泥静置沉淀后,由SBR池排入污泥井。

与传统污水处理工艺不同,SBR技术采用时间分割的操作方式替代空间分割的操作方式,非稳定生化反应替代稳态生化反应,静置理想沉淀替代传统的动态沉淀。它的主要特征是在运行上有序和间歇操作,SBR技术的核心是SBR反应池,该池集均化、初沉、生物降解、二沉等功能于一池,无污泥回流系统。

1)SBR工艺形式 SBR工艺形式如下。

①间歇式循环延时曝气活性污泥法(intermittent cyclic extended system,ICEAS)是在1968年由澳大利亚新威尔士大学与美国ABJ公司合作开发的。1976年世界上第一座ICEAS工艺污水处理厂投产运行。ICEAS与传统SBR相比,最大的特点是:在反应器进水端设一个预反应区,整个处理过程连续进水,间歇排水,无明显的反应阶段和闲置阶段,因此处理费用比传统SBR低。由于全过程连续进水,沉淀阶段泥水分离差,限制了进水量。

②好氧间歇曝气系统(demand aeration tank-intermittent aeration tank,DAT-IAT)是由天津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提出的一种SBR新工艺。主体构筑物是由需氧池DAT池和间歇曝气池IAT池组成,DAT池连续进水连续曝气,其出水从中间墙进入IAT池,IAT池连续进水间歇排水。同时,IAT池污泥回流到DAT池。它具有抗冲击能力强的特点,并有除磷脱氮功能。

③循环式活性污泥法(cyclic activated sludge system,CASS)是Gotonszy教授在ICEAS工艺的基础上开发出来的,是SBR工艺的一种新形式。将ICEAS的预反应区用容积更小、设计更加合理优化的生物选择器代替。通常CASS池分三个反应区(生物选择器、缺氧区和好氧区),容积比一般为1∶5∶30。整个过程间歇运行,进水同时曝气并污泥回流。该处理系统具有除磷脱氮功能。

④Unitank单元水池活性污泥处理系统是比利时SEGHERS公司提出的,它是SBR工艺的又一种变形。它集合了SBR工艺和氧化沟工艺的特点,一体化设计使整个系统连续进水、出水,而单个池子相对为间歇进水、排水。此系统可以灵活地进行时间和空间控制,适当地增大水力停留时间,可以实现污水的脱氮除磷。

⑤改良式序列间歇反应器(modified sequencing batch reactor,MSBR)是Yang等根据SBR的技术特点,结合A2/O工艺,研究开发的一种更为理想的污水处理系统。采用单池多方格方式,在恒定水位下连续运行。通常MSBR池分为主曝气池、序批池1、序批池2、厌氧池A、厌氧池B、缺氧池、泥水分离池。

每个周期分为6个时段,每3个时段为一个半周期。半周期的运行状况包括:污水首先进入厌氧池A脱氮,再进入厌氧池B除磷,进入主曝气池好氧处理,然后进入序批池,两个序批池交替运行(缺氧—好氧/沉淀—出水),脱氮除磷能力更强。

⑥SBR工艺与调节、水解酸化工艺的结合。SBR工艺采用间歇进水、间歇排水的方式,有一定的调节功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均衡水质、水量的作用。通过供气系统、搅拌系统的设计,自动控制方式的设计,闲置期时间的选择,可以将SBR工艺与调节、水解酸化工艺结合起来,使三者合建在一起,从而节约投资与运行管理费用。

2)SBR的应用 SBR适用于如下情况。

①中小城镇生活污水和厂矿企业的工业废水,尤其是间歇排放和流量变化较大的地方。

②需要较高出水水质的地方,如风景游览区、湖泊和港湾等,不但要去除有机物,还要求出水除磷脱氮,防止河湖富营养化。

③水资源紧缺的地方。SBR系统可在生物处理后进行物化处理,不需要增加设施,便于水的回收利用。

④用地紧张的地方。

⑤对已建连续流污水处理厂的改造。

⑥非常适合处理小水量、间歇排放的工业废水与分散点源污染的治理等。

(5)CASS工艺

CASS工艺是在间歇式活性污泥法(SBR法)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是周期循环活性污泥法的简称。它是在CASS反应池前部设置了生物选择区,后部设置了可升降的自动滗水装置。其工作过程可分为曝气、沉淀和排水三个阶段,周期循环进行。污水连续进入预反应区,经过隔墙底部进入主反应区,在保证供氧的条件下使有机物被池中的微生物降解。根据进水水质可对运行参数进行调整。

CASS工艺分预反应区和主反应区。在预反应区内,微生物能通过酶的快速转移机理迅速吸附污水中大部分可溶性有机物,经历一个高负荷的基质快速积累过程,这对进水水质、水量、pH值和有毒有害物质起到较好的缓冲作用,同时对丝状菌的生长起到抑制作用,可有效防止污泥膨胀;随后在主反应区经历一个较低负荷的基质降解过程。CASS工艺集反应、沉淀、排水功能于一体,污染物的降解在时间上是一个推流过程,而微生物则处于好氧、缺氧、厌氧的周期性变化之中,从而达到对污染物去除的作用,同时还具有较好的脱氮除磷功能。CASS工艺已成功应用于生活污水、食品废水、制药废水的治理,并取得了良好的处理效果。

CASS工艺污水处理流程见图3-3。

图3-3 CASS工艺污水处理流程

CASS主要优点如下。

1)工艺流程简单,占地面积小,投资较低 CASS的核心构筑物为反应池,没有二沉池及污泥回流设备,一般情况下不设调节池及初沉池。因此,污水处理设施布置紧凑、占地省、投资低。

2)生化反应推动力大 CASS工艺从污染物的降解过程来看,当污水以相对较低的水量连续进入CASS池时即被混合液稀释,因此,从空间上看CASS工艺属变体积的完全混合式活性污泥法范畴;而从CASS工艺开始曝气到排水结束整个周期来看,基质浓度由高到低,浓度梯度从高到低,基质利用速率由大到小,因此,CASS工艺属理想的时间顺序上的推流式反应器,生化反应推动力较大。

3)沉淀效果好 CASS工艺在沉淀阶段,几乎整个反应池均起沉淀作用,沉淀阶段的表面负荷比普通二次沉淀池小得多,虽有进水的干扰,但其影响很小,沉淀效果较好。实践证明,当冬季温度较低,污泥沉降性能差时,或在处理一些特种工业废水污泥凝聚性能差时,均不会影响CASS工艺的正常运行。实验和工程中曾遇到SV30高达96%的情况,只要将沉淀阶段的时间稍作延长,系统运行几乎不受影响。

4)运行灵活,抗冲击能力强 CASS工艺在设计时考虑了流量变化的因素,能确保污水在系统内停留预定的处理时间后经沉淀排放,特别是CASS工艺可以通过调节运行周期来适应进水量和水质的变化。当进水浓度较高时,也可通过延长曝气时间实现达标排放,达到抗冲击负荷的目的。在暴雨时,可经受平均流量6倍的高峰流量冲击而不需要独立的调节池。多年运行资料表明,在流量冲击和有机负荷冲击超过设计值2~3倍时,处理效果仍然令人满意。而传统处理工艺虽然已设有辅助的流量平衡调节设施,但很可能还会因水力负荷变化导致活性污泥流失,严重影响排水质量。

当强化脱氮除磷功能时,CASS工艺可通过调整工作周期及控制反应池的溶解氧水平,提高脱氮除磷的效果。所以,通过运行方式的调整,可以满足不同处理水质的要求。

5)不易发生污泥膨胀 污泥膨胀是活性污泥法运行过程中常遇到的问题,由于污泥沉降性能差,污泥与水无法在二沉池进行有效分离,造成污泥流失,使出水水质变差,严重时使污水处理厂无法运行,而控制并消除污泥膨胀需要一定时间,具有滞后性。因此,选择不易发生污泥膨胀的污水处理工艺是污水处理厂设计中必须考虑的问题。

由于丝状菌的比表面积比菌胶团大,因此有利于摄取低浓度底物,但一般丝状菌的比增殖速率比非丝状菌小,在高底物浓度下菌胶团和丝状菌都以较大速率降解底物与增殖,但由于菌胶团细菌比增殖速率较大,其增殖量也较大,从而较丝状菌占优势。而CASS反应池中存在着较大的浓度梯度,而且处于缺氧、好氧交替变化之中,这样的环境条件可选择性地培养出菌胶团细菌,使其成为曝气池中的优势菌属,有效地抑制丝状菌的生长和繁殖,克服污泥膨胀,从而提高系统运行的稳定性。

6)适用范围广,适合分期建设 CASS工艺可应用于大型、中型及小型污水处理工程,比SBR工艺适用范围更广泛;连续进水的设计和运行方式,一方面便于与前处理构筑物相匹配,另一方面控制系统比SBR工艺更简单。

对大型污水处理厂而言,CASS反应池设计成多池模块组合式,单池可独立运行。当处理水量小于设计值时,可以在反应的低水位运行或投入部分反应池运行等多种灵活操作方式。由于CASS系统的主要核心构筑物是CASS反应池,如果处理水量增加,超过设计水量,不能满足处理要求时,可同样复制CASS反应池。因此,CASS法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可随企业的发展而发展,它的阶段建造和扩建较传统活性污泥法简单得多。

7)剩余污泥量小,性质稳定 传统活性污泥法的泥龄仅2~7天,而CASS法泥龄为25~30天,所以污泥稳定性好,脱水性能佳,产生的剩余污泥少。每去除1.0kg BOD5产生0.2~0.3kg剩余污泥,仅为传统法的60%左右。由于污泥在CASS反应池中已得到一定程度的消化,所以剩余污泥的耗氧速率(按每克MLSS计)只有10mg/(g·h)以下,一般不需要再经稳定化处理,可直接脱水。而传统法剩余污泥不稳定,沉降性差,耗氧速率(按每克MLSS计)大于20mg/(g·h),必须经稳定化后才能处置。

3.2.2 垃圾处理厂典型服务流程

3.2.2.1 生活垃圾处理流程

北京市共有垃圾楼2000多座,目前大多数垃圾楼尚不具备分类收集功能。目前,北京市在运行的9座生活垃圾转运站中马家楼转运站、小武基转运站和丰台转运站具备分选功能,其余6座转运站仅对垃圾进行压缩装箱,大约50%的生活垃圾经分选处理。图3-4是北京市生活垃圾收运过程示意图。

图3-4 北京市生活垃圾收运过程示意

2015年北京市生活垃圾清运量为790.3万吨,其中垃圾无害化处理量为622.4万吨,垃圾经焚烧处理量为209.4万吨,占垃圾无害化处理量的33.6%;经卫生填埋处理量为325.8万吨,占垃圾无害化处理量的52.3%。焚烧炉渣和堆肥残渣最终经填埋处理。

3.2.2.2 生活垃圾填埋场处理流程

北京市生活垃圾的填埋方式主要是卫生填埋,其特点是对生活垃圾填埋场底部进行防渗处理,防止垃圾渗滤液污染垃圾填埋场周边的土地及水体,对垃圾堆体产生的渗滤液进行有组织收集,大多数填埋场已经具备处理本厂产生的渗滤液的能力,污水处理后在填埋场内循环使用,对外排放量很少。2008年,北京市首次提出生活垃圾填埋场全密闭化作业的理念,逐步在北京市几座大型填埋场推广实施,有力地控制了垃圾堆体产生的臭气,实现了填埋气有组织收集处理,为填埋场的环境治理、填埋气资源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生活垃圾填埋场全密闭化的特点是垃圾堆体的非作业面采用高密度聚乙烯膜覆盖密闭,采用负压收集填埋气,所收集气体经处理后排放。

垃圾填埋技术主要包括4部分内容:a.填埋坑底防渗层的建设;b.生活垃圾填埋作业和生活垃圾堆体建设;c.渗滤液收集处理系统;d.填埋气收集处理系统。填埋场的技术水平主要体现在填埋技术、渗滤液收集处理技术和填埋气收集处理技术3个方面。

生活垃圾填埋典型工艺过程见图3-5。填埋场的主要环节有填埋作业、渗滤液收集处理、填埋气收集处理3部分,还包括垃圾进场计量、倾倒、除臭等辅助环节。

图3-5 生活垃圾填埋典型工艺过程

3.2.2.3 生活垃圾焚烧处理流程

采用焚烧技术对生活垃圾进行焚烧处理,减容、减量及无害化程度都很高,焚烧过程产生的热量用来发电可以实现垃圾的能源化处理,是一种较好的垃圾处理方法,但对焚烧条件控制不当会存在烟气污染问题。目前通过控制炉内燃烧温度和停留时间改进了焚烧系统工艺,同时强化多种烟气处理手段联合应用,已经较好地解决了烟气污染问题。

垃圾焚烧技术主要包括6部分:a.垃圾前处理;b.焚烧炉作业;c.烟气处理系统;d.炉渣处理系统;e.余热利用锅炉;f.发电机组系统。焚烧炉的技术水平主要体现在焚烧炉内温度和停留时间的控制以及烟尘治理水平,目前北京市要求炉内温度必须大于800℃,停留时间必须大于3s,烟尘经处理后达标排放。焚烧厂的渗滤液经处理后在厂区内循环利用,基本没有外排。焚烧炉的烟尘经过脱酸、除尘、重金属和二吖恶英吸附后高空排放。

生活垃圾焚烧厂的典型工艺流程见图3-6。

图3-6 生活垃圾焚烧厂的典型工艺流程

3.2.2.4 生活垃圾生化处理流程

生活垃圾生化处理主要包括生活垃圾堆肥和餐厨垃圾处理两种处理方式。堆肥技术的工艺比较成熟,适合于处理易腐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垃圾。堆肥技术就是通过高温有氧发酵促使有机物快速降解为腐殖质的生化处理方法,所产生的腐殖质可以用于农业、林业的有机肥料,实现垃圾资源化。就北京市生活垃圾的具体情况来看,生活垃圾中的易腐有机物含量较高,占垃圾质量的50%左右,采用堆肥技术可以达到比较好的处理效果。

好氧高温堆肥技术主要包括5个环节:a.垃圾布料作业;b.好氧熟化发酵控制;c.堆肥半成品传送;d.后熟化发酵;e.出品/出渣。

生活垃圾堆肥厂的典型工艺流程见图3-7。餐厨垃圾厌氧处理典型工艺流程见图3-8。

图3-7 生活垃圾堆肥厂典型工艺流程

图3-8 餐厨垃圾厌氧处理典型工艺流程

3.2.2.5 生活垃圾转运流程

生活垃圾转运站是生活垃圾收集运输的重要环节,主要负责收集城区生活垃圾,集中压缩后装入垃圾集装箱,由运输垃圾的车辆送往填埋场、焚烧厂或堆肥场。有的转运站还有垃圾分选车间,按照下一个处理环节的要求分选垃圾;有的转运站还有磁选设备,主要回收金属类。目前北京市正在运行的转运站中,小武基垃圾转运站和马家楼垃圾转运站有分选环节,其余的6座垃圾转运站仅对垃圾进行压缩处理。

生活垃圾转运站的典型工艺流程见图3-9。

图3-9 生活垃圾转运站典型工艺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