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化验室管理的发展
化验室是实验室的一种特殊形式。在生产性企业里建立的企业化验室是企业组织的一部分,是根据企业的生产目标、生产控制要求和产品质量检验的需要,配置相应的测试装置、配套设施及实验器材,由专业化验人员通过特定的科学实验进行企业生产检验的场所。
企业化验室是企业内部的一个由人、财、物构成的,为企业目标服务的特殊组织。从管理的基本概念出发,不能设想一个没有管理的化验室会对企业的生产发挥什么作用。
“非产业部门”如质量监督管理机构、商业部门或其他与质量检验有关的单位设立的化验室,尽管具体目标与产业部门的化验室有所区别,但其内部组织结构、工作内容及工作方法等具体业务并无显著差异,同样需要进行管理。而且也适用“化验室管理”的一般方法。
化验室既然是实验室的一种形式,当然也必须置于符合实验室活动规律的有效的管理之下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作用。而且,由于科学实验的复杂性以及化验室在企业内部与生产之间的密切联系,化验室的管理更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需要高度的科学性。
随着实验室事业的高速发展,化验室也随之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化验室的管理也在奋起直追,并已经取得可喜的进展。由于世界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实验室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以校准和检测(包含各种不同类型的检测活动)实验室能力为核心的实验室的“认可”活动,正一浪接一浪地向前发展,从1947年澳大利亚成立了第一个国家实验室综合认可体系(NATA)之后,英国、加拿大、新西兰、法国、越南、新加坡、芬兰、韩国、美国等不同的国家,都先后建立了自己的实验室认可体系,从事校准和检测实验室的能力认可工作。以分析化验为核心任务的化验室,当然也成为受到促进和认可的对象。
随着世界各国的实验室认可机构的成立和认可活动的发展,世界性的实验室认可机构也随之产生:
1977年由欧洲和澳大利亚一些实验室认可组织和致力于认可活动的技术专家在丹麦的哥本哈根召开了第一次国际实验室认可大会,成立了“非官方”“非正式”的“国际实验室认可大会”(ILAC),其后经过澳大利亚、欧洲和亚太地区、美洲、南部非洲等区域认可组织之间的反复磋商,“国际实验室认可合作组织”(英文缩写仍然是ILAC)于1996年正式成立。
1978年由“国际实验室认可大会”(ILAC)提出的第一个用于实验室认可的国际标准“ISO/IEC导则25:1978《实验室技术能力评审指南》”诞生,经过20年时间的三次修订,1999年正式转化为“ISO/IEC 17025:1999《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通用要求》”国际标准。从此,全球的“实验室认可”工作有了统一标准,实验室管理逐步走向“标准化”。
在“ISO/IEC导则25”诞生后,与实验室认可有关的国际性文件如“ISO/IEC导则38”“ISO/IEC导则43”“ISO/IEC导则54”“ISO/IEC导则55”和“ISO/IEC导则58”等也陆续出台,把实验室管理推向更高的高度。
中国的实验室认可工作启动比较晚,1986年原国家标准局依据“ISO/IEC导则25:1978”开展对检测实验室的评价工作,1994年原国家技术监督局依据ISO/IEC导则58成立了“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员会”(CNACL),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员会(CNACL)随即把“ISO/IEC17025:1999《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通用要求》”国际标准翻译编撰为“CNAL 201—99《实验室认可准则》(1999)”,并开展中国实验室认可活动。
2000年11月2日,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员会(CNACL)被“ILAC”接纳成为“国际实验室认可合作组织(ILAC)”正式成员。2006年,原中国认证机构国家认可委员会(CNAB)和原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员会(CNAL)合并,并整合成立“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CNAL/AC 01:2005《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也随之更名为“CNAS-CL 01:2006《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ISO/IEC 17025:2005)”。目前,我国执行的最新版本是“CNAS-CL 01:2018《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ISO/IEC 17025:2017)”。
化验室作为“实验室”中的一员,其“组织与管理”工作自然也受到《认可准则》的约束、推动和惠及,加强化验室管理不再无足轻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