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种下几颗小种子
Enya是我的第一个孩子。我在想该怎样培养、教育她的时候,思考了三个问题:第一,我有什么,我擅长什么;第二,我擅长的东西里面,哪些可以影响她的一生,让她幸福和快乐;第三,哪些能力的习得有敏感期,最好让她在幼儿期就能接触并学习。基于这三个问题,我后来选择让她从小学习外语,从小和我去旅行,在这个过程中体会文化的魅力,建立张弛有度的亲子关系。
我大学就读于西安外国语大学,读的英美文学专业,第二外语修的是法语,所以英语、法语很早就达到了“本地人”水平。后来阴差阳错之下,我结识了一个德国籍男友,那时年轻气盛,跟着他去了德国,在纯德语环境下自然习得,三年后我的德语也达到了“本地人”水平。当时德国的入籍语言测试,我拿的是“1”分(德国的“1”分相当于国内的“100”分),很多考官都特地跑过来看,因为对他们来说,这个分数真的是太罕见了。
2009年,我编译了德语版《新实用汉语课本》。这套教材成为德国高校中文学习的指定用书,当年还作为主要展书,参加了世界最大的法兰克福书展(那一届恰逢中国做主宾国)。后来我又参与编写了针对少儿的法语版《轻松学汉语(课本)》,被法国的孔子学院选为教材。出版社选教材编写老师的条件非常苛刻,据我的编辑说,我是他们见过的最年轻的外语教材编写老师。不过我在编这套德语教材时“皮”了一下,给里面一个女孩起名叫“Yi”(毅),那是恩爸的名字。后来这个名字在学汉语的德国人中颇具知名度,不亚于早些年我们英文教材里的“韩梅梅”,很多德国人以为“Yi”是个年轻的中国女孩。后来恩爸做生意做到德国时,德国人听他自报家门后多少有些惊讶,因为在他们的印象里,“Yi”应该是一个古灵精怪、见多识广、热情好客的小妹妹,怎么冒出来的是个大叔啊?
除了英语、德语、法语三门外语,我还自学了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意大利语等欧洲语种。这让我能自由地在各个国家穿梭旅行,深度体验各地的民俗风情。消除语言的隔阂,我们才能真正了解当地的文化;只有了解当地的文化,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当地的美,美食、美景和美好的故事。因为有这种兴趣支持着,我学外语时很带劲,没觉得有多苦多难。
我小的时候,出国旅行还没有现在这么普遍,所以只能在一些文学作品、音乐和绘画中了解那些神秘的国度。当时特别想有机会能亲眼看到实物,能亲手触摸一下,能亲自闻到当地特有的气息。长大后有机会出去,我都采用深度游的方式,背着大包在景点间穿梭,觉得其乐无穷。我认为旅行就是游历,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游”,从熟悉的地方启程,通过交通工具(步行也算一种交通工具)到达目的地,看到当地的人、事、景;二是“历”,把旅行看成一种人生经历和体验,把自己代入当地的生活中,了解这些人、这些景背后的故事。这就是我采用的深度游,真正地用脚、用眼、用耳、用嘴去丈量世界,感受异域的风情之美。
旅行是开阔眼界、快速学习的最好方式。中国有句老话,讲的是怎么做学问、长见识,就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里的行万里路就是去“游历”,不但游,还要历,要促进个人成长。旅行可不仅仅是游,如果用“上车睡觉,下车拍照”这种跟团游的方式,那可真的只是游了,旅程结束只能积攒一堆人和风景的合照,只是入手几只奢侈品包包或几袋化妆品。这样的游,别说万里,就是十万里,对个人成长都没有多少意义。
不管学语言还是旅行,都是感受不同文化的方式。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像我一样,用开放和欣赏的心态去多听、多读不同的语言,去游历不同的地方,感受不同国家的文化,欣赏到不同的美。我希望等他们长大后,能与我和恩爸一起欣赏一部小说,或结伴去某个国家转一转。
但现实是,父母和孩子很难从同一件事中找到共同点,很难一起去欣赏同一样东西。
相比之下,更聪明的做法是父母通过养育,和孩子有更多的共同语言。与其等孩子长大了,大家说不到一起,不如趁着他们还小,对父母认同、崇拜的时候,把父母喜欢的东西潜移默化地灌输给他们,让父母的爱好变成他们的人生底色,这样孩子大了之后才能和父母有共同语言。当然,父母得先保证这些兴趣爱好是健康的,能给孩子带来幸福快乐。这些共同的兴趣爱好就是情感联结。孩子长大后像风筝一样在天空翱翔,但他们的身后总是连着一根线,线的一头是他们自己的小生活,另一头是父母。父母既要通过爱去精心呵护,让孩子日益强大,也不能成为孩子展翅翱翔的阻碍。既要分开也要有牵挂,一条细细的线就够了。
这就是10岁前我们要给孩子种下的几颗小种子:语言、旅行和情感联结。这三颗种子是水乳交融在一起的。对两个孩子来说,我希望这十年是幸福快乐、饱满充盈的十年。在此之前,他们是呱呱坠地的婴儿;在此之后,他们能成长为有想法、有热情、有创造力的少年。我愿意陪着他们一点点长大!
对我的这种“规划”,恩爸起初是不赞同的,尤其是语言学习方面。一开始我教Enya学英语,用母语的方式学,恩爸举双手赞同。因为他是做外贸的,能理解英语的重要性。但Enya 3岁的时候,我教她德语时,恩爸就有点不以为然了。后来我再教Enya、Enzo先后学法语、西班牙语时,恩爸就不愿意了,他觉得孩子学好英语就够了。当前无用的东西,指不定什么时候会有用呢。“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福祸如此,有用、无用也是这样。而且,从亲子关系角度看,不管有用没用,教自己喜欢且擅长的,又是对孩子一生有利的东西,这也算是一种高质量的陪伴。我们可以通过一起学习,打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建立和孩子之间的情感纽带。
恩爸发现他想让孩子学的,我压根教不了,所以只能亲自上阵。他一上阵效果马上就不一样了,两个孩子对爸爸的好感直线上升,因为爸爸陪孩子的时间多了,陪伴质量也高了。通过磨合,我和恩爸形成了一个比较好的家庭养育模式:在大的养育方法上我俩会沟通协商,保证不会犯原则性错误;等到具体养育时,双方各司所长,尽可能都参与进来。我可不希望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爸爸完全游离在外,“丧偶式育儿”或者“诈尸式育儿”都不行。这既不利于家庭氛围的营造,也不利于孩子的情感教育。
每个父母都有自己擅长的东西,如果擅长的东西同时也有价值,这就是和孩子建立亲密关系的情感纽带。可惜的是,很多父母并没有这种意识,或者有这种意识却没有贯彻执行。这是一件很可惜的事,因为他们错过了和孩子建立共同爱好的机会,让一个家庭缺少了可以一代代传承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