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目录学史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目录学史之组织

著者对于目录学之性质及其范围既有如上之认识,故其目录学史之撰著亦依此线索以寻求史料,推究大势。著者以为分类、编目固目录学之二大工程;而编目必须包括解题,此义为今人之所忽略而其事则为古人之所尝努力,乃吾人亟应恢复其注意者。狭义之校雠学固另有其界域,为目录学史所不宜侵略;然古代之校书实与编目有密切之关连,苟不涉及,则犹截流治水,不从源头设法,其不能成功也必矣。故于广义之校雠学亦不能不连带叙述焉。一般治历史者,每喜用断代法,盖一时代苟有一时代之特殊色彩,其断代也固宜;然在中国目录学史中,则时代之精神殆无特别之差异,强立名义,反觉辞费。故本书不用此法而特取若干主题,通古今而直述,使其源流毕具,一览无余。然此种主题分述法亦有其流弊,一则同一事件而分散于各题之中,不能识其全貌;盖有经无纬,则组织不能周密也。一则文气所至,不便琐陈,以致时代不明,后先倒乱,盖既分题各篇,则不能依时代为先后,故忽今忽古,使读者迷乱莫明,尤其大患。著者为此统筹并顾,决依史事之所宜,采多样之体例,以蕲体例为史事所用而史事不为体例所困。故首述《溯源篇》,以推究目录之渊源,迄于向、歆《录》《略》而止,举凡书籍之产生、传述、整理、校勘、写定、分类、编目以至插架,莫不推寻其原始、状态,混合叙述,不似后此各篇之以主题为纲领。在全书中,其笔法独异,倘欲名之,或可谓之追问法。其次所宜述者为目录学史之全貌,既不欲顺时断代为混合之论次,又不欲杂厕无关要义之关系史事于各主题篇中,故特用正史之本纪体例,取自古至今有关于目录学之零星史事,依年代之先后,逐件系年,名之曰《通纪篇》。此篇悉属原料,从千百书中钩稽而出,考定排比,费时最多。书成自观,殊觉乏味。然欲确知某一史事之时代及其过程,则舍是莫由;苟能一气读毕,对于中国目录学之发展,亦可隐约得一概念;专家用作参考,必可免翻检之烦;且读各主题篇时,必有随手比照,增加领略之功。然因其数量太多,颇觉累赘,故特抽出单行,易名曰《中国目录学年表》。此篇之后,分题另篇,不复综合。一曰《体质篇》,二曰《分类篇》,皆所以勘同析异,明变求因,上下古今,分别学派,合数十家为一段,不复胪列条别。所用体例,盖如正史之书志,以事为主,不以人或书为主,重在大势而不重在个体。此二篇者,在全书最为重要。欲知中国目录学之主要精神,必亦于此求之。然其所述皆为总目录之演变,故于性质特别之目录未暇兼顾。于是另作《史志篇》以述各时代之目录,作《宗教目录篇》以述见弃于总目录之目录。作《专科目录篇》以述各种学术之目录,作《特种目录篇》以述各种畸形发展,不以学术分类之目录。《专科篇》以学术分科,溯古详今,侧意提倡。《特种篇》以对象分题,如丛书、禁书,以至地方著作,皆未可限于一科者也。《宗教篇》大体以书名为主,若解题然,此因其向为正统派所不道,知者尤鲜,故考证论次,比较稍详。《史志篇》则以时代为主,凡正史艺文志之来源,后世补志之纷起,莫不加以评骘。而史志之成,莫不据秘阁之校雠,合而为目录学之正统派,故作一《校雠篇》为之前驱。此五篇者,所用笔法各异,且与前二篇亦迥殊。纵横经纬,交相为功。不拘泥于体例之一致,庶几各得如意遣辞,不为文气所迫焉。最后乃作《结论篇》,略陈著者对于过去之感想,将来之希望,以结束全书。如此安排,稍觉称意。但恐材料芜杂,分配维艰,则重复矛盾之弊失于检点者,亦不少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