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将皮肤设想为一幢三层建筑,不过,它不向高处耸立,而是如同地下车库,向地底延伸。从外望去,屋顶部分相当于角质层,阳光会照射其上。角质层由磨砂玻璃般坚固透明的材料构成,因此,部分紫外线可以照射到地下一层的表皮,甚至是地下二层的真皮,第三层内则通常十分昏暗。“皮肤车库”最具魔力的地方在于:每一楼层,即皮肤的每一层,都有着显现我们状态的独特标志与迹象。
来,快让我们抓紧时间开始奇妙的皮肤大楼之旅。
皮肤层,三层楼
第1章 地下一层:表皮——为死而生
这里便是通常所说的表皮(Epidermis),其中,Epi是希腊语,意为“之上(auf)”;Dermis同样也是希腊语,意为“皮肤(Haut)”,因此Epidermis又名Oberhaut[3]。表皮是我们可以直观看到并感受到的皮肤层,通常仅有0.05~0.1毫米厚,英勇地充当着我们的保护屏障(Hautschutzbarriere)与酸性保护膜(Säureschutzmantel)。它可以承担持久性重压,比如脚底的表皮能增厚到2毫米,甚至结出更厚的硬茧。对内对外,表皮都发挥着重要的保护功能,为我们抵御化学制剂、有毒物质、过敏原和各种病原体的侵袭,同时还像手机的防划镀层一样,对抗机械性的冲击与碰撞。
用放大镜观察表皮,会清楚地看到通往多个方向的细微纹路,以及由它们构成的菱形、梯形与其他几何小分格,整体看上去就好像从空中俯视一片被划分成谷物用地、草场与耕地的农田,因此,这种特殊的皮肤纹案被称为“皮野(Felderhaut)”。
来,换个视角,观察一下表皮的横截面。此时您会发现,“皮野”的地形并非平原,而是丘陵起伏,其内高原与峭脊相间而行。毛发嵌在山沟,汗腺坐落于山脊;皮脂腺(Talgdrüssen)同样也位于“皮野”,在面部皮肤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其河口,也就是毛孔——这种分格结构在背部、指关节与肘窝处最为明显。
手掌与脚掌拥有另一种独特的皮肤图案,皮肤学上称之为嵴状皮肤(Leistenhaut)。那些平行分布在手掌上的细小沟纹,就像刚刚犁好的耕地,且人皆不同。众所周知的指纹识别,便是利用皮肤的这一独特性来实现个人身份的确定。
为何表皮要大费周折赋予手脚两种不同的皮肤类型呢?很简单,手掌和脚掌的嵴状皮肤要比“皮野”更为稳固,有利于奔跑、触摸与抓握。此外,嵴状皮肤上没有毛发也没有皮脂腺,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汗腺。
虽然湿手与(出汗导致的)臭脚十分讨厌,但您是否知道,这其实是人类演化进程的安排:汗水让皮肤更容易抓握。比如,当突然不知从哪儿窜出一只熊时,湿润的脚掌更有利于我们逃跑;需要爬树时,湿润的手掌可以更好地黏附树干,便于我们攀爬。也就是说,这一切都属于我们的生存优势。
在远离文明的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需要时刻警惕来自周围野生动物的袭击。虽然听上去很奇怪,但现代人的身体与皮肤的进化水平确实依旧停留在那个阶段。由此可见,人类将自己的栖居地由野外草原转变为城市丛林,是未经身体同意,一意孤行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