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基础教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单元 自我、身份和自尊

一、自我

自我是心理学的古老课题。19世纪末美国学者詹姆斯(W.James)曾对此做过广泛而深刻的研究。20世纪70年代,自我及其评价、自我测量又成为社会心理学的热点研究领域之一。

(一)自我的概念

自我,又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包括对自己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

主我与客我,这是詹姆斯关于自我的概念,前者是认识的主体,是主动的自我,是进行中的意识流;后者是认识的对象,即被观察者,它包括一个人所持有的关于他自己的所有的知识和信念。主我是自我的动力成分,是活动的过程,客我则制约主我活动。

镜我是由他人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米德认为,我们所隶属的社会群体是我们观察自己的一面镜子。个体的自我概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认为他人是如何“看”自己的。罗杰斯(C.Rogers)认为,自我概念比真实自我对个体行为及人格有更为重要的作用,因为它是个体自我知觉的体系与认识自己的方式。

(二)自我的结构

自我的结构主要有五个层面,即物质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理想自我和反思自我。

1.物质自我

物质自我是其他自我的载体,是个体如何看自己身体的层面。

2.心理自我

心理自我是个体态度、信念、价值观念及人格特征的总和,是个体如何看自己心理世界的层面。

3.社会自我

社会自我是处于社会关系、社会身份与社会资格中的自我,即个体扮演的社会角色,是自我概念的核心,社会如何看待个体,同时又被个体意识到的层面。

4.理想自我

理想自我是个体期待自己是怎样的人,即在其理想中,我该是怎样的人。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差距往往是个体行动的原因。

5.反思自我

反思自我是个体如何评价他人和社会对自己的看法,这是自我概念反馈的层面。

(三)自我概念的功能

1.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

个体行为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关键是个体怎样认识自己。通过维持内在一致性,自我概念实际引导着个体行为。

2.解释经验

某种经验对个体的意义是由其自我概念决定的。不同个体可能有相同经验,但他们对此往往有不同的解释,这可能因为他们的自我概念不同。

3.决定期待

在不同情境中个体对事物的期待,对自己行为的解释与自我期待均取决于个体的自我概念。

(四)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

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即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

1.生理自我

这是自我概念的原始形态,主要是个体对自己躯体的认知,包括占有感、支配感与爱护感,使个体认识到自己的存在。生理自我始于出生第八个月左右,三岁左右基本成熟。

2.社会自我

这阶段大致从三岁到十三四岁,这个时期社会自我处于自我的中心。人们能了解社会对自己的期待,并根据社会期待调整自己的行动。

3.心理自我

这阶段需时十年,大约从青春期到成年。发展到此阶段后,个体能知觉和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及特征和状态,并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发展调控自己的心理与行为。

由于自我概念的发展,个体逐渐脱离对成人的依赖,表现为主动和独立的特点,强调自我的价值与自我理想。特别重要的是发展了自尊和自信心——自我概念中两个主要成分。

(五)自我概念的测量

高顿发展了一种对自我概念定性测量的方法——“我是谁”。这种测量简单易行。要求被试者在六七分钟内写出十五个“我是谁”的叙述句。要求他们:这些句子是为你自己而不是为别人写的;按照你思考时的顺序来写,不必考虑其中的重要性和逻辑关系。

二、身份

当我们说到某人的身份,实际上是指其社会地位、社会角色与其自我概念三者之间的关系。

(一)身份的定义

身份是由个体的社会地位及处境地位决定的自我认同。社会地位所决定的身份是地位身份,它是相对稳定的,是身份的主体;处境地位所决定的身份是处境身份,它是易变的。

身份是由角色构成的,在地位身份中,角色就是由身份决定的行为期待。例如学生是一种地位身份,学生角色就是家长、教师和公众对他行为的要求和期待。

(二)身份的特点

1.客观性

指的是个体在社会中的地位,这种地位是他人与公众认可的,因而是客观的。

2.主观性

身份以自我概念为表现形式,自我概念可以理解为个体对自己身份的意识,因而具有主观性。

3.多重性

个体在社会中往往具有许多身份,因为每一个体都有一个以上的社会地位;至于个体的处境的多重性更是显而易见的。

4.稳定性

某些身份如出身、民族、性别等是终生不变的;其他社会身份在一定时期也是相对稳定的。身份的稳定性对个体的心身健康与行为一致性是很重要的。在社会转型时期,由于社会关系的急剧变化,个体的社会地位往往有较大改变,个体可能会失去自我。

如失去时间较长,程度较重,就会对心理健康造成危害。

4.契约性

现代社会,特别是以市场经济为主的社会,身份是一种社会契约,它所规定的权利、义务,个体应予履行。

三、自尊

在自我概念中,有一个自我评价的部分就是自尊。自尊涉及个体是否对自己有积极态度;是否感到自己有许多值得骄傲的地方;是否感到自己是成功的和有价值的。

(一)自尊的概念

自尊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自尊水平是个体对每一角色进行单独评价的总和。如果个体对其予以积极评价的角色看得比较重要,他就有高水平的自尊。

在马斯洛需要层次论(1968)中,自尊是一种高级需要。自尊需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对成就、优势与自信等的欲望;二是对名誉、地位支配、赞赏的欲望。自尊需要的满足导致自信,觉得自我有价值、有力量、有地位。如果自尊遇到挫折,个体可能为感到无能与弱小产生自卑,以致丧失自信心。

詹姆斯在《心理学原理》(1890)一书中提出自尊的经典公式:


自尊=成功/抱负


以上公式的意思是说,自尊取决于成功,还取决于获得的成功对个体的意义。根据这个公式,增大成功和减小抱负都可以获得高的自尊。成功或许有许多制约因素,不是很容易就能做到的,但我们可以降低对工作和生活的期望值,这样,一个小的成功就可能使我们高兴不已。

(二)影响自尊的因素

1.家庭中亲子关系的影响

一些亲子行为有助于培养孩子的高自尊:对孩子表现出慈爱、有兴趣、接受与卷入;对孩子的要求,前后一致,双亲一致;尊重孩子,给予一定的自由;说服而不是体罚孩子。

2.行动表现的反馈

行为表现,特别是成功行为的反馈可提高个体自尊水平。

3.选择参与和扬长避短

选择那些适合个体,能取得成就或成功的活动,有益于增强自尊。

4.根据相似性原理正确进行社会比较

在社会比较中,如何选择坐标系是极重要的。根据相似性原理,选择地位、身份相似的人与之比较,将使个体处于恰当的位置,会增强自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