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社会角色
一、社会角色的概念
社会角色是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它是对在特定地位的个体行为的期待,是社会群体得以形成的基础。
“角色”一词源于戏剧,指演员扮演的剧中人物。20世纪20—30年代,美国芝加哥学派将其引入社会心理学。
米德使用社会角色来说明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着可预见的互动行为模式,这个概念有助于了解个体与社会的关系;角色是在互动过程中形成的。
角色理论是按照人们所处的社会地位与身份解释个体行为并研究其中规律。
二、社会角色的分类
(一)先赋角色和成就角色
按角色获得方式,社会角色可分为先赋角色和成就角色。前者是建立在先天因素基础上的角色,比如父母角色;后者指主要靠个体努力获得的角色,比如教师角色。
(二)规定型角色与开放型角色
按角色行为的规范化程度,社会角色可分为规定型角色与开放型角色。前者对行为的规范化程度较高,个体自由度较小,如公务员、军警;后者规范化程度相对较低,个体自由度较大,如朋友等。
(三)功利型角色和表现型角色
按角色的功能,社会角色可分为功利型角色和表现型角色。前者是追求实际利益为目标的角色,如银行家、企业家、商人等,主要发挥实现效率之功能;后者以表现社会秩序、制度、价值观念、道德风尚为目的角色,如学者、教授等,主要发挥社会公平功能。
三、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过程包括角色期待、角色领悟和角色实践三个阶段。
(一)角色期待
个体承担某一角色,首先遇到的是他人与社会对这一角色的期待,即社会公众对其行为方式的要求与期望。如果个体偏离角色期待,就可能招致他人的异议或反对。
(二)角色领悟
角色领悟指个体对角色的认识和理解。个体往往是按他人的期待,不断调节自己的行为,塑造自己。
(三)角色实践
角色期待与角色领悟的发展是个体实际表现的角色。
四、角色失调
并不是每个人,也并不是每个人每个时候都能清楚并且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的。人们在角色扮演中常常产生矛盾;障碍,甚至遭遇失效,这就是角色失调。常见的角色失调有四种:角色冲突、角色不清、角色中断及角色失败。
(一)角色冲突
个体在不同条件下往往有不同的地位、身份与角色。如果它们互不相容,出现矛盾,那么个体在心理上就会感到角色冲突。既有角色间的冲突,也有角色内冲突。
角色间冲突是指同一主体内,两个或两个以上角色之间的矛盾所导致的冲突,比如老师,既需要权威者的角色,又需要是学生朋友的角色,这两种角色有时难以协调;角色内冲突指由于人们对同一角色的不同的期待所引起的冲突,如教师的社会角色,国家希望教师在提高学生的素质上下功夫,而家长和管理部门则要求多做提高升学率的工作,两者之间经常会产生矛盾。
(二)角色不清
个体对其扮演的角色认识不清楚,或者公众对社会变迁期间出现的角色认识不清,还未能形成对这一新角色的社会期待,也会造成角色不清。个体在角色不清时往往会产生应激反应,出现焦虑与不满足感。
(三)角色中断
由于各种原因使个体的角色扮演发生中途间断的现象,比如从旧角色退出来了,却不知如何建立新的角色规范和行为准则,就会造成角色中断。
(四)角色失败
角色失败是最严重的角色失调,角色承担者不得不退出舞台,放弃原有角色。如官员由于渎职下台,就是角色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