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信息化年鉴2018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社会领域信息化发展情况

【教育信息化】

“宽带网络校校通”加快推进。2017年,中央财政投入资金355亿元,用于“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作,对农村学校信息化建设投入给予了重点保障。在全国中小学(除教学点外)中,95.8%的学校实现了网络接入,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普通教室有320万间,90.9%的学校已拥有多媒体教室,其中68.5%的学校实现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全覆盖;学校统一配备的教师终端、学生终端数量分别为905万台和1293万台。

“优质资源班班通”成效显著。实施“农村中小学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完成小学4年级1个教材版本的英语、音乐和美术学科106学时新课标资源的重新开发和160学时的已有资源整合加工;完成第3轮的“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共有450万名教师参与,晒课559万堂,评出部级优课2万堂;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项目已有1000所院校、3094家行业企业参与,建成各类多媒体资源195万余条,总量达32.3TB,注册学员达158万余人,累计访问量超过2.5亿人次,69个资源库被确定为国家级备选资源库;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2017年共有1825门课程陆续上线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向高校和社会开放,年度选课人次超过2.3万人。

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初具规模。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已开通教师空间1240万个、学生空间580万个、家长空间522万个、学校和班级空间47万个;继续推进试点区域平台接入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已接入上线平台59个,其中,省级平台有13个,市级平台有25个,区县级平台有21个。继续开展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汇聚工作,已上线应用57个。

【卫生健康信息化】

全民健康基础资源信息库建设日趋完善。通过卫生统计网络直报系统建立了100万个医疗卫生机构数据库、900万个卫生人力数据库、100万个村卫生室人员数据库、10万个医疗卫生机构月报数据库、80万个医疗设备数据库、9000万个住院病案首页数据库、1200万个产妇分娩数据库、省地级医改监测数据库。通过死亡登记管理系统、出生医学证明信息管理系统及全员人口信息管理系统建立了14亿人的全员人口信息库、1200万人的出生信息库和650万人的死亡信息库。

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初步建成。截至2017年年底,基本实现了国家、省、市、县4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联通全覆盖,联通医院1.5万余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8万余家。所有省级、77.8%的地(市)级、68.6%的县(区)级建立了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比2016年分别提高16.1个、27.7个、33.8个百分点。94.5%的三级公立医院和81.3%的二级公立医院建立了电子病历,比2016年分别提高1.7个、4.1个百分点。居民健康档案电子建档率达83.8%,比2016年提高了0.6个百分点。

【文化领域信息化】

2017年,国家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网络空间进一步净化,网络文化繁荣发展,文化数字资源数量飞速发展,内容日趋规范化和精品化。

(一)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网络文化的意识形态特征。他在多次讲话中提出,要重视网络传播活动和网上舆论工作,充分认识互联网对人类文化生活和传播活动的深刻影响;重视互联网内容建设,要把互联网内容建设看作当前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支持鼓励互联网上的文化创作和内容生产;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确保社会主义网络文化的正确方向。

网络空间综合治理显著增强。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2017年,我国发布新版《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制定了《互联网论坛社区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用户公众账号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等一系列互联网信息服务业规范性文件。互联网基础资源管理得到进一步加强,电话用户实名率达到100%,用户个人信息保护力度加大;开展互联网基础资源管理专项行动,网站备案主体信息准确率超过93%。各项专项治理行动成效显著,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了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2017年全国“扫黄打非”部门共取缔关闭淫秽色情类网站6万多个,处置网络淫秽色情等有害信息450多万条;“净网2017”行动全国查处网上“扫黄打非”案件2900余起;“护苗”行动重点打击故意向未成年人传播有害信息或制作传播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行为,同时全面推动“绿书签”系列宣传教育活动,引导青少年绿色阅读、文明上网;“剑网2017”专项行动关闭侵权盗版网站2554个,立案调查网络侵权盗版案件543起,会同公安部门查办刑事案件57起、涉案金额1.07亿元,网络版权环境得到进一步净化,网络版权秩序得到进一步规范。

规范数字内容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上传播。2017年4月,文化部出台《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丰富网络文化产业内容和形式,实施网络文化建设工程,大力发展网络文艺,丰富网络文化内涵,推动网络文化内容的传播”,网络文化产业迎来新的机遇;印发实施《网络文学出版服务单位社会效益评估试行办法》《网络视听节目内容审核通则》,加强网络内容监管,推动优秀网络内容传播,积极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持续开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筑中国梦”主题原创网络视听节目征选展播等活动,催生一大批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的网上文艺作品;通过举办“中国网事•感动2017”“五个一百”网络正能量精品评选和宣传等活动,倡导广大网民自觉传递和积极弘扬正能量,有力地促进了清朗网络空间的共建。

(二)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下简称“文化共享工程”)继续着重建设内容和平台渠道,推动工程提档升级。

资源建设坚持主旋律、精品化和服务基层。2017年,文化共享工程通过定制、采购版权等方式建设文化艺术普及等资源9.2TB,特别定制了以弘扬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主题系列资源,使文化共享工程数字资源总库累计达700TB。2017年累计向基层配送数字资源36批次,共计13.8万小时、69TB。按照产品化、精品化原则,相继推出了视听空间、百姓戏曲馆、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资源配送等新产品,公共数字文化产品逐渐丰富、初具规模。

国家数字文化网进一步丰富网站资源供给。2017年共投放公共文化新闻23078篇,固定资源栏目的视频更新频率提升为按周更新,开通了“《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普法园地”专栏,上线“阳光工程——中西部农村文化志愿服务行动计划”等专栏,开设了“视听空间”,进一步丰富网站视频。研发的国家数字文化网手机端应用上线试运营,达到了App内容与网站内容的同步更新。

国家公共文化云建设起步开局。在文化共享工程六级服务网络基础上,国家公共文化数字支撑平台提出了国家公共文化云初步框架方案,并在全国推进试点工作。

中国文化网络电视创新服务。推出微信服务号、手机客户端,关注人数达到24万人,累计更新播出节目4907小时。结合国家公共文化云建设,中国文化网络电视升级为“共享直播”,并实现与文化和旅游部官网、央视客户端跨平台实时共享功能。截至2017年12月,共享直播活动已达212场,同步收看人数达到了3680万人次。

边疆万里数字文化长廊建设继续推进。边疆万里数字文化长廊建设继续与公安部边防管理局开展合作共建,在边疆地区边防派出所、边境口岸等地共建了1475个数字文化驿站。联合武警部队政治工作部宣传局、公安部边防管理局政治部定制开发了“文化共享武警超市”,对接国家公共文化云,首批整合上线数字资源5万小时,并在武警部队驻新疆、青海等地设立了一批武警部队数字文化驿站,吉林、四川也相继进入全面合作阶段。推进“中西部贫困地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提档升级”项目,先后对172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3326个数字文化驿站服务终端进行了升级。配合外联局启动“文化睦邻工程”,确定了10个首批文化睦邻示范项目。实施“汉藏文化交流”项目,在藏区设立多个项目整体推进平台,开展资源、服务推广工作,累计服务藏区群众超过7万人次。合作“云藏”搜索引擎,借力推送文化共享工程藏语资源5000小时,提高了文化共享工程藏语资源在互联网上的搜索访问度。

(三)国家数字图书馆建设

截至2017年年底,全国共有41家省级图书馆和485家地市级图书馆开展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建设,各地在资源建设、基础设施提升、服务推广及实施保障等方面成果显著,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在数字图书馆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深化推进网络和系统平台搭建。完成首都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四川图书馆、新疆图书馆专网建设,实现全国34家副省级以上图书馆的专网互联互通及资源共享的监控管理工作,加强54家图书馆虚拟网互联互通的管理。继续开展贫困地区图书馆帮扶工作,打造“基层数字图书馆”服务平台及App,推动基层图书馆接入国家数字图书馆网络体系,以及移动服务网络设施建设工作,引导文化资源向城乡基层倾斜,实现共建共享。完善推广工程软件系统,开展统一用户管理系统、唯一标识符系统升级改造工作,2017年共完成黑龙江、襄阳等14家省、市级图书馆统一用户管理系统的重新部署或数据导入工作,完成51家省级馆的统一用户管理系统的升级部署,完成15个省、市级馆本地注册数据到新系统的数据迁移工作,迁移数据约12万条。优化数字图书馆移动阅读平台,重建、新增公共图书馆分站285个,完成“推广工程移动阅读平台”系统二期上线工作,完善平台资源管理、统计分析功能,进一步提升用户阅读体验。

在数字资源建设方面,以资源联建为重点,开展保障性资源建设。完成系统平台调试和资源部署40余馆次,建设政府公开信息整合服务平台地方分站30个;累计完成政府信息数据1503万条、元数据仓储数据56.36万条、唯一标识符数据34.12万条、采集网站1.46万个、数字化图书451.9万页、数字化报纸33.29万版、数字化民语图书1.5万页、公开课9404节、专题3个。进一步提升普适型数字资源建设与服务工作,加强资源共享。截至2017年12月底,通过推广工专网,为全国各级公共图书馆共享数字资源约13万种中文图书、1.22万种中文期刊、300种报纸、27万张图片、15万首音频音乐、5000个英语微视频、150小时科普视频、100种工具书、1470种连环画、1600集少儿动画、1600余册少儿绘本、370集少儿视频等;上线运行“网络书香资源检索平台”,元数据检索数量超过100万条,在全国完成68家图书馆平台的部署工作。

在读者服务方面,牵头开展“网络书香”数字阅读推广系列活动。联合448余家图书馆开展“网络书香过大年”活动,参与人数达130余万人次;开展世界读书日公开课直播;联合全国297家图书馆举办“童音诵古韵•经典有新声”2017年全国少儿诗词在线诵读活动;启动图书馆公开课互联网直播;在宁夏、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山东等6地开展“春雨工程·网络书香阅读推广”及“网络书香·数字图书馆建设与服务”宣传推广活动。推进工程网站建设及微信公众号运维。完善工程网站建设,更新栏目、资源与服务内容,制作4个专题网站,全年通过推广工程网站编发各类新闻25篇;开通工程微信公众号,推送主题文章37期95条,吸引用户近4万人。

(四)新闻出版信息化

新闻出版行业信息化建设的保障措施继续加强。《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十三五”发展规划》的出台为行业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方向指引。数字出版、信息化等标准的研制和产业应用加快推进,为信息化建设提供技术规范。加强基础、关键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加快数字内容生产、传播、版权保护等方面标准的制定,研制了《声像节目数字出版物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等24项国家标准、《数字出版业务流程与管理规范》等18项行业标准;推动重大科技工程,重点项目中核心标准上升为行业标准、国家标准,CNONIX国家标准修订等20项国家标准制修订项目获批立项;继续推进重点标准的产业应用,开展ISLI/MPR、CNONIX国家标准应用示范、专业领域数字内容资源知识服务模式试点等。

全力推进新闻出版行业信息化建设。①传统出版单位转型升级、融合发展迈上新台阶。中国科技出版集团持续深入推进向“知识服务”的转型,加大对学科知识库、医疗健康大数据、数字教育服务三大业务的投入;科学文库、中科医库平台、中科云教育平台、医兮网等数字产品已取得销售收入;中国科技期刊全流程数字出版与国际化传播平台投入使用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人民卫生出版社《创伤与急诊电子杂志》开设新技术探索栏目,在期刊移动端App中开设AR识别界面,通过移动终端的摄像头实现对期刊导读本或数字出版内容中图片的快速识别,并使读者在手机屏幕上观看清晰立体的图像,为读者带来更加直观的阅读体验,这是期刊出版在内容与技术相结合方面的一次积极探索。②知识服务全面推进。自2016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筹建“知识资源服务中心”,并启动专业数字内容资源知识服务模式试点工作以来,共开展了3批遴选,110家出版单位、科研单位等入选知识服务模式试点。各试点出版单位根据自身资源状况和学科特点,分类别、级别构建所属学科的专业领域知识体系,所开发知识服务产品中一级分类最多的能够达到100类,层级最多达到20层。③新兴板块持续发力。移动出版依然是数字出版的重要发展方向,具有雄厚的发展潜力;精品化趋势明显,现实主义题材增多,成为网络文学作品发展的重点方向之一;数字教育出版发展模式日趋多元,数字教育产品日益丰富,市场布局渐趋完整。

新闻出版行业重大科技工程项目建设取得新成果。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研发工程进入成果产业应用阶段,组建了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研发工程成果推广中心,与127家单位签署意向书及战略协议,与6家单位签订工程成果应用合同,成立数字版权保护技术应用产业联盟,初步完成贵州版权云分中心、河北大厂版权服务基地和北京印刷学院版权实训基地的建设;国家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工程完成V2.0成果的研发,进入第三轮迭代开发,部分成果已在应用试点单位上线使用;中华字库工程完成文本加工19亿字,中间字库造字规模达60余万字,输入法完成同步更新,各类主用字体成果字库累计完成8万字,处理待编码字80余万字。

深入推进新闻出版行业电子政务建设。继续完善门户网站等信息发布平台。继续加强新闻出版政务信息门户网站、国家版权局中英文网站等已有7个网站的性能优化和功能扩展,开设国务院“放管服”改革专项督查、“互联网+政务服务”政策文件等专栏。同时加大上述网站的信息维护,相继推出2017全国版权宣传周等10多项专题活动,充分利用“两微一端”扩充服务渠道,不断提升行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继续推进新闻出版电子政务综合平台项目建设,强化对原有业务系统的整合优化,加强对基础信息资源的综合利用,提升数据分析能力,增强公共服务、行业分析、决策制定等数据支撑能力。新闻出版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新闻出版政务云平台基础建设等8个项目基本完工;行政审批预受理预审查系统、中国新闻记者证申报系统等10个项目开始试运行。

(五)广播影视服务业

2017年,广播影视服务业政策法规体系更加完善。《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十三五”发展规划》对行业未来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做了清晰的部署,明确提出要加快实施“智慧广电”战略,推动广播电视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发布规范发展4K超高清的通知和节目制作交换、HDR、伴音等基础标准,中央电视台及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省份的电视台积极开展探索;发布全国应急广播总体规划,明确要基于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按照中央、省、市、县4级分级建设的原则,构建中国应急广播体系,提出应急广播的建设目标和主要任务。《电影产业促进法》正式实施,为中国电影产业走入法制时代提供强力的政策引导与法律保障,同时促进电影产业更加规范、更加健康发展。在《电影产业促进法》实施后,全国各地积极贯彻落实,因地制宜出台扶持政策。同时,电影主管部门也不断出台相关举措规范行业秩序,营造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电影市场环境。

媒体融合发展取得重要进展和成效。2017年,各级各地媒体积极搭建中央厨房,建立全媒体采编平台,采用移动直播及虚拟现实等技术,使媒体融合的技术手段、平台建设等得到明显加强;发挥内容资源优势,加强融媒体内容创作生产,推出了一批有影响的融媒体产品,有的一时成为移动终端的“刷屏”热点和“爆款”产品,产生了很好的效果;初步建成了多层次新媒体传播体系,覆盖用户特别是“两微一端”用户大大增加,传播力显著提升。

中国电影产业保持良好发展态势。2017年,生产电影故事片798部,全国电影总票房为559.11亿元;全国新增银幕9597块,银幕总数已达到50776块。高规格、高技术影院设施建设也取得重大突破,2017年IMAX银幕遍布183个城市,总数超过500块,中国已成为IMAX在全球最大的市场。在政策引领和产业发展的双重驱动下,农村电影市场多项指标保持平衡增长。截至2017年12月31日,数字电影交易服务平台的影片数量达4113部,比2016年增长了6.7%;共有3725部影片被院线订购,影片订购率达到90.57%,全国参与订片的数字电影院线有266条;全国农村电影市场已建立数字电影院线319条;数字电影版权方有305家;地面卫星接收中心站有219个;实际运营的放映设备(2017年参与订购的设备)为46428套。

(六)数字内容产业

2017年,中国数字内容行业持续高速发展。截至2017年12月,国内45个重点文学网站的原创作品总量达1646.7万种,网络文学进一步规范化、精品化,现实类创作增长显著;网络文学用户规模继续增长,2017年达3.78亿户,手机网络文学用户达3.44亿户;网络文学市场规模达到130.2亿元,比2016年(90.3亿元)增长44.2%。以音频为主要传播载体的知识付费服务发展迅猛,2017年有声阅读市场规模达到40.6亿元。网络视听行业持续高速发展,网络音频用户规模已超过2.2亿户,同时越来越多的用户也愿意为音频类产品付费。网络自制节目数量稳中有增,网络剧由数量增长转为质量增长,根据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数据,2017年1月1日至10月31日备案的有:网络剧555部、6921集,网络电影5620部,网络动画片659部,专业类节目2725档。2017年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达到2036.1亿元,同比增长23.0%,用户规模达到5.83亿户,同比增长3.1%。其中,移动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达到1161.2亿元,份额继续增加,占比达57.0%。电子竞技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达到730.5亿元,同比增长44.8%。其中,移动电子竞技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达到346.5亿元,同比增长102.2%。国产游戏仍为中国游戏产品中最重要的部分,2017年批准出版游戏约9800款,其中,国产游戏约9310款,进口游戏约490款。中国自主研发的网络游戏海外市场实际销售收入达82.8亿美元,同比增长14.5%。中国数字出版产业依旧保持快速发展态势,2017年累计用户规模达到18.25亿户,整体收入规模达到7071.93亿元。其中,互联网期刊收入达20.1亿元,电子书收入达54亿元,数字报纸(不含手机报)收入达8.6亿元,博客类应用收入达77.13亿元,在线音乐收入达85亿元,网络动漫收入达178.9亿元,移动出版(移动阅读、移动音乐、移动游戏等)收入达1796.3亿元,网络游戏收入达884.9亿元,在线教育收入达1010亿元,互联网广告收入达2957亿元。

【民政信息化】

民政系统数据资源和信息化标准化体系建设成效明显。完成了5类206项民政政务信息资源目录清单,初步形成民政信息资源体系框架,并与国家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实现互联互通;持续开展地方报送信息汇聚、清洗、整合和质量评估工作,实现18类民政业务约2.3亿条数据的集中汇聚,有序推进民政大数据资源中心建设;开展民政信息化标准化体系基础性研究,编制民政信息化标准建设指南、民政业务基础元数据标准、信息资源分类与编码标准3项基础性标准规范(草案),为规范和指导民政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基础支撑,填补了民政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空白。

民政信息化应用取得积极进展。推动社会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建设,全国联网的社会组织法人基本信息库初步建成,实现全国76万多家社会组织信息一网查询;建设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并推广应用,注册志愿者达6200万名;全国低保信息系统继续深入推进应用,2017年低保数据完整性达到98.4%,先后与教育部、扶贫办、中国残联等进行数据交换和共享;深入推进落实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出台《残疾人两项补贴信息平台建设规范》,指导地方加强两项补贴信息平台建设;组织开发殡葬管理服务信息系统试用版,研究制定殡葬行业关键标准;组织开发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信息管理系统,基本实现与低保、扶贫、残疾人信息系统的数据共享。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

重点信息系统建设应用取得突破。社会保险关系转移系统、社会保险待遇资格协助认证系统、养老保险待遇状态比对查询系统等跨地区业务系统正常运行,通过系统累计办理社保关系转移约600万人次,异地居住退休人员待遇资格协助认证约300万人;全国全民参保登记数据库各地已上传13.43亿条实际有效人员基础信息和31.4亿条参保信息;国家异地就医结算系统累计跨省联网结算约60万人次,日最大结算量达5120人次,异地就医结算涉及的人员信息、医疗信息、费用信息实现秒级传输,次均结算时间不超过10秒。

持续推进信息系统省集中建设。全国所有省份(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均已建设省级社保卡持卡人员基础信息库(以下简称持卡库),并与部级持卡库实现数据实时同步。部级持卡库的人员基础信息达13.9亿条,社保卡基础信息达10.8亿条,全国接入持卡库的业务系统达278个;加快推进用人单位基础信息库建设,30个省份(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成覆盖全部地市的省集中社保卡管理系统,26个省份(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成覆盖全部地市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系统,所有省份均实现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系统的省级集中,14个省份实现就业管理和就业服务的全业务、全地市省级集中。

【气象信息化】

大力推进气象信息化标准编制,加快数据格式标准应用,制定《气象信息化标准化工作实施方案(2017年)》。在原有标准体系基础上新增6项数据汇交标准;正式发布气象信息化标准规范18项,其中,国家标准1项,行业标准2项,数据标准格式9项,数据标准格式应用指南6项。根据《气象信息化水平评估办法》,从信息化管理水平、信息化支撑能力、信息化新技术应用和信息化安全保障4个维度、10个综合指标对全国气象信息化发展水平开展了动态跟踪监测评估。

业务系统和基础设施集约化程度提高。推进气象部门国省两级业务系统集约整合,推动核心业务系统与全国综合气象信息共享平台(CIMISS)对接,全国已有450个省级核心业务系统实现与CIMISS直接对接,占全部应用系统的82%。CIMISS访问次数达24亿次,访问量达3.3PB,初步形成了“两级部署、四级应用”的气象信息综合业务布局。推进国省两级基础设施资源池建设,集约化比超过1︰14,省级87.5%的硬件设备、65.3%的业务系统纳入国家级统一管理,实现了对国省两级基础设施资源池运行状态的在线监视。

【地震监测信息化】

地震信息化在基础设施、数据资源、信息服务和业务应用等方面建设成效显著。在基础设施方面,建立了国家、区域、市县或台站等分级节点组成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已完成“双星型”行业骨干网络的升级改造,区域通信网络的覆盖范围得到扩展,存储容量达到PB级;在数据资源方面,形成了以台网中心为主、二测中心为备份、10余家学科数据分中心为辅的数据存储共享模式,数据总量达360TB;在业务应用方面,建成了地震监测预报、震害防御、应急响应等多个核心业务系统及电子政务系统;在信息服务方面,建成了12322信息服务平台,可为各级政府和抗震救灾指挥部成员提供地震速报信息服务,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方式覆盖上亿个用户。

【测绘行业信息化】

基础地理信息资源的丰富度、实用性进一步提升。完成全国陆地国土1︰5万、1︰25万、1︰100万的基础地理信息重点要素年度更新,形成最新版的国家1︰5万、1︰25万、1︰100万地形要素数据(DLG)。全国1︰1万基础地理信息覆盖累计达到584.36万平方千米,其中,1︰1万数字线划地图覆盖577.6万平方千米,1︰1万数字高程模型覆盖541万平方千米,1︰1万数字正射影像覆盖565.49万平方千米。完成原国土资源部23个数据库中20个数据库向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的转换工作。

资源三号卫星测绘影像数据不断丰富。截至2017年年底,资源三号01星持续在轨安全运行2115天、02星持续在轨安全运行512天,共获取原始数据11373轨,原始数据总量达1874TB,影像数据达290万帧。全球范围内获取有效覆盖面积达10067万平方千米,其中全球陆地有效覆盖比率达到55.41%。

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天地图国家、省、市、县互联互通的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截至2017年年底,共有189个地市级行政区、103个县级行政区接入主节点,227个地市级行政区、173个县级行政区接入省级节点,进一步扩大了地理信息网络化服务的范围,丰富了地理信息网络化应用实践。

【环保领域信息化】

环保信息化基础运行高效稳定。通过实施网络改造及优化,环保业务专网部到省级骨干链路实现网络带宽从10MB升级至20MB,专网服务器区域网络实现全万兆接入,生态环境部直属单位实现网络全覆盖,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等重点单位实现裸光纤连接;通过环保云建设——云基础设施(一期)建设项目实施,“环保云”基础资源规模大幅度增加,可提供1000台虚拟服务器的基础计算能力;通过云管理平台(一期)项目建设,实现了对环保云高效、可靠、安全的管理和运维;建成统一运维管理平台,实现了网络可视化监控,保障第一时间发现并处理问题。建立服务台,开通电话服务线路,实现了故障报修统一入口。

应用业务系统建设有序推进。开展第二次污染源普查信息化建设,形成735万个污染源基本名录库;启动土壤环境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初步建成土壤环境基础数据库,初步实现全国土壤环境数据管理与可视化分析;开展环境保护税涉税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指导地方开展建设,保障涉税信息常态化共享和交换;完成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信息管理平台建设,实现物种分布、物种所属自然保护区及保护优先区的同步关联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