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信息化发展概况
2018年,生态环境信息化工作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为指导,围绕支撑打好打胜污染防治攻坚战大局,全面落实“四统一、五集中”(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统一运维,以及数据、技术、管理、人员、资金集中)要求,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形成在用信息系统上云、建成部系统网站群、非涉密公文处理实现远程办公、所有行政审批事项“一网通办”四大标志性成果。
【大力加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2018年,生态环境部正式成立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部长李干杰担任组长。2018年7月20日,李干杰同志主持召开生态环境信息化工作座谈会,强调在6个方面统一思想认识(信息化工作极端重要性、基础能力、目标任务、集中统一、工作责权、求真务实方面),提出4项改革创新举措(机构队伍创新、资金管理创新、数据管理创新、领导机制创新),明确“四统一、五集中”工作要求和“五个一”(一张网、一朵云、一个库、一张图、一扇门)工作目标。
完成生态环境部网信办组建和集中办公,部信息中心正式独立运行。启动信息化双重管理试点工作,积极探索第三方服务模式创新。将分散的信息化建设和运维项目整合归并,实现信息化资金“一本账”管理、“一支笔”审核。除涉密系统外,所有系统和数据必须对信息中心开放和共享。部长每半年召开一次专题会,分管部长每月召开一次办公会,定期研究推进信息化工作。建立常态化长效机制,信息中心主要负责同志列席部级会议。
【全面推进“五个一”建设】
(一)“一张网”
提升生态环境业务专网覆盖率和连通率,全面建成“一张网”。截至2018年年底,专网共接入12个派出机构、26个直属单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保厅(局)及334个地市、86个直辖市(区、县)、13个师环保局,以及2692个区(县)环境管理机构;25家部属单位实现专网到桌面,共3266台终端计算机可以直接访问专网,构建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网络体系。2019年1月,部、省、市、县4级专网连通率达到100%,实现“全覆盖、全连通”,支撑了第二次污染源普查数据采集、环保督察信息上报、“十三五”环保统计数据传输、气象数据传输共享等重点业务工作。
(二)“一朵云”
深入推进政务信息系统清理整合,加快构建“一朵云”。全面梳理生态环境部信息系统,建立系统档案。采取“上云、入库、进门”三合一方式,统筹推进系统整合上云。除因保密等特殊原因申请不上生态环境云的系统外,所有在用系统全部迁移上生态环境云。加强生态环境云能力建设,不断扩大计算和存储资源,云资源具备了实时监控、精确计量、按需分配、弹性扩展等功能。
(三)“一个库”
建立全国固定污染源统一数据库建设协同工作机制,合力推进“一个库”建设。编制完成“一个库”建设方案和技术规范。基于已有环评、排污许可、环境执法等业务数据库,初步构建了包含70多万家企业基础信息,以及生产治理设施、活动水平、行政审批、排污信息、违法和信用等主题信息的固定污染源统一数据库,开发了统一编码系统及数据管理平台原型,为实现固定源“统一编码、统一分拣、一源一数”,建成“一套数”奠定了基础。
(四)“一张图”
加强生态环境空间数据服务,精心绘制“一张图”。完成生态环境信息“一张图”总体设计,编制“一张图”建设方案,明确技术架构、数据架构、服务架构及应用模式。开展环境质量、污染源、自然生态等7类空间数据规整、入库,数据量达38万条。基本完成“一张图”信息平台搭建,具备数据查询、可视化展示、空间服务等功能,重点围绕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管理、“7+4”行动等建设专题应用。
(五)“一扇门”
依托生态环境部综合业务门户和生态环境部政府网站,全力打造“一扇门”。生态环境部综合业务门户完成50余个信息系统集成,成为生态环境部政务中心、应用中心、资源中心的统一入口,实现统一登录、统一用户、统一认证。建成生态环境部网站群,将部属单位共40个门户网站全部纳入。除因涉密或即将取消的外,生态环境部31个行政审批事项全部接入“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开展部政府网站改版,完成新域名申请,并将网站迁移至国家政务云,网站数据中心重构上线;实现部政府网站无障碍访问;携手“两微”打造整体联动信息发布体系,保障网站与新媒体信息发布同步;2018年部政府网站页面浏览量超过9.2亿人次,访问总人次超过1.38亿人次。
【扎实做好信息化服务保障】
(一)服务保障“7+4”行动
编制长江智慧平台建设方案,建设强化监督专项行动辅助决策、排污口信息采集App、全国城市黑臭水体整治信息发布、自然保护区管理等系统,开展大气热点网格、重污染天气应急、环境监管执法、全国饮用水源地调查等业务应用,推动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管理信息平台建设,为“7+4”行动提供专网、云资源、数据服务和业务支撑。利用政府网站和双微及时开展宣传报道,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氛围。开展强化监督信息化支撑平台建设,实现对强化监督工作的技术支撑。
(二)服务保障重点业务
完成普查数据采集与管理系统、国家环境遥感应用平台、生物多样性调查及观测数据库等建设,基本完成全国土壤环境信息平台和基础库建设,初步建成长江经济带“三线一单”数据共享平台。加强纪检监察信息化能力建设,完成驻部纪检监察组网站升级改版,建设电子监察系统,对办件提交、受理、审批、办结等实现全过程在线监管,助力建设“廉洁型政府”。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国家排污许可管理、12369环保举报、有毒有害物质环境风险防控、“一带一路”生态环保、核与辐射安全监管等大数据应用。
(三)服务保障政务办公
开展部机关非涉密办公向专网迁移工作,开发专网综合办公平台,调整专网公文管理系统,并于2019年1月1日正式上线运行,实现了专网公文全流程办理,全面支持移动办公。建设生态环境部投票系统,为直属机关妇工委先进评选、“新时代、新青年”演讲比赛、“两优一先”评选等活动提供技术支持服务。完成互联网端信息公开在线申请系统上线运行。信访信息管理系统支持来信来访事项全程网上办理。开通全国环保网络学院系统,支持环保系统23万人在线网络培训。
【不断完善信息规划与标准】
印发《2018—2020年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方案》《2018年环境信息化工作要点》,启动《生态环境信息化体系设计》编制工作。编制《环境信用信息共享目录》《生态环境领域联合惩戒信息业务流程》等规范文件。
【着力强化数据资源共享服务】
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数据资源中心建设,汇聚生态环境部各部门单位26类历史数据、7类外部委数据,集成数据90.3亿条,数据量约13.8TB,比2017年增加27%,基本建成覆盖生态环境管理业务的基础数据库。升级数据共享服务平台,提升数据交换共享能力,围绕蓝天保卫战、重污染天气应急、环境监管执法等业务应用,提供数据接口调用1900余万次。积极推动《生态环境部、中国气象局总体合作框架协议》落实,开展数据交换共享对接,为大气联合攻关、2+26城市大气污染治理、长江保护修复等提供数据服务。向全国政务信息共享网站上传数据文件、注册数据接口,为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能源局等提供数据服务。
【有效提升网络安全保障能力】
印发贯彻落实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完成52个系统等保定级。整合多方力量,组建技术保障小组,共同开展安全应急演练。组织完成生态环境行业网络安全检查,健全网络安全通报和应急值守机制,保障了重要敏感时期网络安全。形成安全威胁自主发现能力,2018年收到国家通报数量比2017年减少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