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企业倒闭,多因现金流断裂
现金流是企业财务健康的保障。我们常说的企业净利润,其实都是财务报表中的会计利润,它无法全面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有关统计数据显示,每五家破产企业中,有四家处于“账面盈利”状态,只有一家处于亏损状态。可见,企业倒闭主要是因为现金流断裂,而不是因为盈利不足。
1.1.1 没有不缺现金流的企业
一个企业要成功存活下来,就需要采取“现金为王”的应对策略。这四个字既是一个企业生存的常识,也是应对危机之策。所谓“现金为王”,是指以经营性现金流为王,而非现金本身。一个企业现金流不断裂,哪怕是经常亏损也“死不了”。一个拥有充足的、可支配的经营性现金流的企业,永远是最后的大赢家。
尤其对于创业者而言,其在创业初期、扩张期、平稳期及下滑期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撑,以维持企业正常的现金流动、应对各种危机。只是企业所处的阶段不同,对现金流的需求程度也有所不同。因此,根据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创业者应在不同阶段进行不同程度的融资,使企业脱离缺少现金流的“泥潭”。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阿里巴巴是如何通过融资来规避现金流断裂风险的。
阿里巴巴的第一轮融资发生在1999年10月,时任阿里巴巴首席财务官(Chief Financial Officer,简称CFO)的蔡崇信通过其以前在高盛公司任职的关系网络,引入高盛等四家海外一流基金公司高达500万美元的投资,具体情形如图1-1所示。这次融资解决了阿里巴巴当时的资金危机,成功将阿里巴巴推向海外市场。
图1-1 阿里巴巴的第一轮融资
2000年,马云为阿里巴巴引入第二轮融资。总计2500万美元的投资来自软银、富达、汇亚资金等6家投资企业,其中软银投入2000万美元,具体情形如图1-2所示。
图1-2 阿里巴巴的第二轮融资
2004年,阿里巴巴的第三轮融资得到8200万美元。在此轮融资中,软银出资6000万美元。
2005年,雅虎以10亿美元加上其在中国的资产换取了阿里巴巴39%的股份。这次交易为阿里巴巴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持。利用这笔资金,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宝、支付宝迅速壮大,并成功度过了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
2007年,阿里巴巴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融资额为15亿美元,并向全球发售股票。阿里巴巴共计发行8.59亿股,占已发行总股数的17%。依据当时的收盘价计算,阿里巴巴的市值接近280亿美元,成为当时中国市值最大的互联网企业。至此,阿里巴巴进入马云团队、软银、雅虎“三足鼎立”的时代。
2011年9月,阿里巴巴得到美国银湖、俄罗斯DST、中国云飞基金等投资机构近20亿美元的投资。依据当时的融资计划,所有符合条件的阿里巴巴员工都可按照自己的意愿以每股13.5美元的价格将持有的股权依据一定比例出售,获取现金收益。
2012年2月21日,阿里巴巴集团与阿里巴巴网络有限公司联合宣布,阿里巴巴集团向其旗下的港股上市公司阿里巴巴网络有限公司董事会提出私有化要求,准备以每股13.5港元的价格回购公司股票。同年6月20日,阿里巴巴网络有限公司正式从香港交易所退市,阿里巴巴私有化完成。
2012年5月21日,阿里巴巴与雅虎宣布:阿里巴巴将以63亿美元和不超过8亿美元的新增阿里巴巴优先股回购雅虎手中的阿里巴巴股份(即雅虎手中持有的阿里巴巴股份的一半。)
2012年8月,为了支付回购雅虎股份所需的资金,阿里巴巴通过商业贷款的方式,得到国家开发银行10亿美元的贷款。在这次融资过程中,中投公司、中信资本、博裕资本等机构成为阿里巴巴的新股东,而美国银湖、俄罗斯DST、新加坡淡马锡增持了阿里巴巴的股份。
2014年9月19日,阿里巴巴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股票交易代码为“BABA”。按照其68美元美国存托股份(American Depositary Shares,简称ADS)的发行价计算,其融资额约为220亿美元,超越VISA上市时的197亿美元,成为美国股票市场有史以来最大的IPO。在首个交易日,阿里巴巴以92.70美元开盘,高出发行价36.32%,总市值达到2285亿美元。
阿里巴巴的案例提示人们,也许根本就不存在不缺现金流的企业,因为无论何时,企业都需要应对各种突发危机。为了应对突发危机,企业只有通过现金流的支持才能帮助企业发展,才能使企业转危为安。而那些无法成功融资的企业,大多数都因现金流断裂而被迫倒闭。
1.1.2 因现金流问题破产的经典案例
当人们还未完全摆脱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之时,2008年的“金融海啸”再次呼啸而来。在这次由“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中,众多声誉卓著的世界知名企业轰然倒下,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华尔街投资银行贝尔斯登的消失。
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的破产更是为无数人敲响了警钟——不重视现金流的企业最终只能吞下破产的苦果。
贝尔斯登作为一家投资银行,其日常经营伴随着大量现金的流进流出。因此,当美国次贷危机影响越来越严重、美国金融市场发生剧烈动荡时,最先受到波及的便是贝尔斯登这类的投资银行。
投资银行本身的性质决定了它需要承担更大的风险。投资银行与传统商业银行不同,它从事有价证券的投资,房地产、保险、金融是其主要的投资板块。在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中,众多的贷款人难以偿还住房抵押贷款,进而导致充当抵押担保的有价证券急剧下跌,这给贝尔斯登的主要业务带来了巨大冲击。贝尔斯登持有的与住房抵押贷款有关的数额巨大的资产在短时间内价值暴跌,从而导致公司利润下降,甚至产生了严重亏损。
早在2006年,美国房地产市场形势开始急转直下,次贷借款人的还款压力突增,还贷违约现象开始大面积扩散。不仅如此,金融风暴更是让贝尔斯登的“金融衍生产品”的价格大幅滑落,原本热门的产品也变得无人问津,再加上其“高财务杠杆”的经营模式,最终导致其自身的经营性现金流巨额减少。
到了2007年,贝尔斯登旗下的两家基金——高级信贷策略基金与高级信贷策略杠杆基金,由于经营次贷支持担保债务凭证(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简称CDO)投资的业务,受次贷危机牵连,于是不得不在同年8月1日宣布倒闭,投资人总计损失逾15亿美元。
持续的大面积亏损使贝尔斯登的现金流日趋枯竭,公司更是面临着失去现金流来源的风险。公司曾经的合作伙伴为求自保,也纷纷宣布终止与贝尔斯登的合作,抽走了大量资金,这无疑是对贝尔斯登的又一次重创。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贝尔斯登管理者只好选择了最后的出路——在2008年3月底被美国摩根大通公司收购。
从贝尔斯登破产一案中我们可以看出,尽管很多高层管理者明知“高财务杠杆”的经营模式会让企业陷入极大的债务风险,但他们还是会为了追求高额利润而举债经营,漠视现金流断掉的风险。这正是贝尔斯登管理层最大的失误。
现金流如同“企业的血液”,现金流管理的好坏往往决定着企业的成败。建立完善的现金流量管理制度,是保证企业生存、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支柱。完善的现金流管理,可以使企业的现金流动性始终处于一个良好的状态,并提高现金的利用率,从而释放企业的活力,并及时将资金转化为企业的生产力,以满足企业客户千变万化的要求,进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一个企业没有利润可以活下来,但没有现金流可能就会面临破产。贝尔斯登作为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忽视对现金流的管理,这既是其致命的失误,又是其破产的直接原因。贝尔斯登破产的事实时刻警醒着创业者:要关注企业现金预算及现金流管理,只有这样才可以有效确保企业的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