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正常反应和过度反应的区分
适当的应激反应是有积极意义的。比如疫情之下,人们的担心增多。这种担心是“正常人遇到非正常情境时的正常反应”,它提醒我们更加注意卫生、加强防护、远离人群,保证我们尽可能不被传染;在确实出现了发烧、干咳等症状的情况下,适当的担心也会让我们尽早就医、尽早治疗,以免耽误病情。
过度反应的识别可以用以下的例子来说明:小A偶尔感觉到头昏昏沉沉和喉咙痒,她看到新闻里描述的感染新冠病毒之后的症状,开始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头部和喉咙上,而忽略了身体其他部位的感觉。越是关注身体某个部位,就越感觉那个地方有异样。小A对这些模糊的身体感觉有一些错误的解释:把体温小幅度的正常波动看作发烧,把每天醒来后的口干感与新冠肺炎症状等同起来。她在没有任何客观证据说明自己被感染的情况下就已经开始出现“自己一定是重症,已经传染给爸妈,自己被隔离后没人照顾爸妈”等灾难化的想法。对身体感觉作出错误解释、产生灾难化的想法,表明已落入“思维陷阱”。陷入思维陷阱,在没有根据的情况下坚定不移地相信它,这是过度反应的一大表现。小A给自己的情绪做了评分:0分是一点都不焦虑,10分是非常焦虑。她给自己打了9分,并且一天之中醒着的时候一直维持在7到9分,担心的情绪和身体紧张感已经突破了她的承受能力,这种失控感也是过度反应的表现之一。在行为方面,为了确认自己到底是否被感染,小A这段时间的生活重心就是关注疫情。之前计划假期里看的书、上的网课、跟父母聊的天统统抛诸脑后。她反复刷手机、测体温的行为只是为了寻求内心的确定感,而不是在现实中改变自己的处境或者去做自己想要做的事。
我们可以结合前面所讲述的应激反应的表现,再对照小A的案例进行自我监测和评估,看看自己目前的心身反应是属于“正常反应”还是“过度反应”。还有一种简单的评估方法就是和其他人的反应进行比较。如果跟你处境相同的家人、朋友的反应都和你差不多,则说明你的担心非常正常,那就继续在家“圈地自萌”(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里,自己玩可爱),自娱自乐吧。但是,如果你出现了与小A类似的情况,掉进了思维陷阱里,让担心成为你日常生活的底色,无时无刻不在刷疫情相关信息,时不时去检查喉咙是否发干发痒、去量体温,对之前喜欢做的事也没了兴趣,甚至听到家人打个喷嚏都会担心一整天,这可能就是过度反应了。
(编写:王建平 李婉君 徐 慊 朱雅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