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西湖小说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交通枢纽与西湖小说兴盛的优越条件

我们接下来探讨杭州作为运河之城和交通枢纽,如何造就西湖小说在南宋至元代的初兴。

说话伎艺曾兴盛于北宋汴京,《东京梦华录》卷五“京瓦伎艺”条记载了当时的瓦舍盛况。不过,“靖康之变”导致大批说话艺人纷纷南渡。由于京杭运河是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乘舟顺流而适东南,固甚安便”[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七,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185页。,成了南渡最重要的路线吴松弟:《中国移民史》第四卷,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418页。。建炎元年(1127)冬,宋高宗面对金兵继续南下的严峻局势,经汴河退守扬州,又经江南运河逃到杭州。后来为躲避金兵的追击,高宗经浙东运河辗转于绍兴、宁波等地,最终定都杭州。“高宗南渡,民之从者如归市”[元]脱脱等:《宋史》卷一七八,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4340页。,北方难民纷纷“自汴泛舟至京口”,再经江南运河逃到杭州,几经辗转,也最终定居在以杭州为中心的东南地区。“大驾初驻跸临安,故都及四方士民商贾辐辏”[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八,李剑雄、刘德权点校,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04页。,以皇室贵族、军人与汴京百姓为代表的北方难民成为杭州人口的主体,“而西北人以驻跸之地,辐辏骈集,数倍土著”[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五八,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2858页。,数量竟然是本地人的数倍,因而迅速改变了杭州的文化生活。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说话伎艺也经运河迁至杭州。

值得一提的是,《东京梦华录》的作者孟元老就是在“靖康之变”后经大运河逃至杭州的汴京人,他在该书中记载了北宋汴京的勾栏瓦舍和说话艺人。京华烟云,繁华飘零,昔日喧闹的瓦舍与光鲜的说话艺人也被迫像孟元老那样,纷纷流落杭州。南宋吴自牧《梦粱录》载:“杭城绍兴间驻跸于此,殿岩杨和王因军士多西北人,是以城内外创立瓦舍,招集妓乐,以为军卒暇日娱戏之地。”[宋]吴自牧:《梦粱录》卷十九“瓦舍”,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79页。《咸淳临安志》卷十九亦载:“绍兴和议后,杨和王为殿前都指挥使,以军士多西北人,故于诸军寨左右营创瓦舍,召集伎乐,以为暇日娱戏之地。”[宋]潜说友:《咸淳临安志》卷十九“市·团行瓦子附”,《宋元方志丛刊》第四卷,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3549页。为了满足南渡移民的娱乐生活和精神需求,南迁的说话艺人也需要重操旧业来谋取生计,瓦舍于是在杭州应运而兴。《西湖老人繁胜录》《都城纪胜》《梦粱录》《武林旧事》《醉翁谈录》等南宋至元初的文献详细记载了杭州的瓦舍盛况、说话艺人与具体名目,其特点具体表现为:

(一)瓦舍数量多,且多靠近运河。《梦粱录》卷十九“瓦舍”条记载杭州瓦舍十七处,《武林旧事》卷六“瓦子勾栏”条载有二十三处,《西湖老人繁胜录》载有二十五座。而且很多就建在运河畔,如菜市桥畔的菜市瓦子、行春桥畔的行春瓦子、清泠桥畔的南瓦子、众安桥畔的下瓦子、米市桥瓦子等。瓦舍文化经运河南来,自然先在岸边开花结果。

(二)经营场所丰富多样。除了专门的瓦舍,杭州的很多茶肆酒楼也成了表演说话的多功能场所,如《梦粱录》卷十六“茶肆”记载了一座王妈妈家“一窟鬼茶坊”,《西山一窟鬼》是当时非常著名的说话名目,该茶馆用来招徕顾客,树立品牌。此外还有很多临时场所表演说话,《武林旧事》记载:“或有路歧,不入勾栏,只在耍闹宽阔之处做场者,谓之‘打野呵’。”[宋]周密:《武林旧事》卷六,李小龙、赵锐评注,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58页。“打野呵”就是在游人密集区临时设场表演。

(三)说话艺人的专业性与文化层次大有提高,小说话本脱颖而出。据《西湖老人繁胜录》《都城纪胜》《梦粱录》《武林旧事》《醉翁谈录》等统计,南宋杭州有名号的说话艺人不下一百一十人,这支庞大的专业队伍远远超过《东京梦华录》所载北宋汴京十四位有名号者。而且,南宋杭州说话伎艺分类不断细化,专业性不断加强,如《都城纪胜·瓦舍众伎》将“小说”分为三类,《梦粱录·小说讲经史》分为六类,《醉翁谈录·小说开辟》分为八类。杭州的说话艺人与底层文人还成立了行会组织,如古杭书会、武林书会、雄辩社等,相互切磋,提高伎艺。南宋罗烨说:“夫小说者,虽为末学,尤务多闻,非庸常浅识之流,有博览该通之理。幼习《太平广记》,长攻历代史书……论才词有欧、苏、黄、陈佳句,说古诗是李、杜、韩、柳篇章。”[宋]罗烨:《醉翁谈录》卷一“小说开辟”,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3页。可见南宋说话艺人尤其是小说艺人博学多才,文化素养很高。所以,《梦粱录》感叹:“最畏小说人,盖小说者能以一朝一代故事,顷刻间提破……”[宋]吴自牧:《梦粱录》卷二十,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96页。上述文献所载南宋杭州有名号的小说艺人就有六十位,而《东京梦华录》所载北宋汴京有名号的小说艺人仅有六位。

(四)涌现出众多技艺精湛的女性说话艺人。据南宋周密《武林旧事》卷六“诸色伎艺人”条和元代夏庭芝《青楼集》记载,南宋到元代的杭州女性说话艺人众多,著名者如张小娘子、宋小娘子、陈小娘子、史惠英、陆妙静、陆妙慧、陈郎妇、时小童母女、胡仲彬之妹、朱桂英等。元代杨维桢《送朱女士桂英演史序》云:“钱唐为宋行都,男女痡峭尚妩媚,号笼袖骄民。当思陵上太皇号,孝宗奉太皇寿,一时御前应制多女流也。若棋待诏为沈姑姑,演史为张氏、宋氏、陈氏,说经为陆妙慧、妙静,小说为史惠英,队戏为李瑞娘,影戏为王润卿。皆中一时慧黠之选也。”[元]杨维桢:《东维子集》卷六《送朱女士桂英演史序》,《文津阁四库全书》第408册,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49页。可见,杭州的女性说话艺人不仅数量众多,而且技艺精湛,得到了皇室的高度赞赏。这对丰富说话队伍的成分,提高行业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说话伎艺在杭州茁壮成长,根深叶茂,到了明代依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杭州男女瞽者,多学琵琶,唱古今小说、平话,以觅衣食,谓之‘陶真’。大抵说宋时事,盖汴京遗俗也”[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二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368页。。正是一代代的说话艺人,尤其是“京师老郎”薪火相传,培育了西湖小说,将其发扬光大。如源于宋人旧篇的《喻世明言》第十五卷《史弘肇龙虎君臣会》称“这话本是京师老郎流传”,《醒世恒言》第十三卷《勘皮靴单证二郎神》也称:“原系京师老郎流传。”《拍案惊奇》卷二十一《袁尚宝相术动名卿郑舍人阴功叨世爵》说:“此本话文叫做《积善阴骘》,乃是京师老郎传留至今。”《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八《赠芝麻识破假形撷草药巧谐真偶》也说:“这一回书乃京师老郎传留,原名为《灵狐三束草》。”这些京师老郎主要是当年汴京的说话艺人,很多说话故事就是他们传至杭州的。他们在杭州也培养了不少传人,后世的戏曲行业流行“老郎”崇拜,将戏神附会到杭州铁板桥头的田老郎身上刘晓迎:《永安市黄景山万福堂大腔傀儡戏与还愿仪式概述》,《民俗曲艺》2002年第3期。,依稀可见其中的影响。

明末清初是西湖小说的兴盛期,除了周清原、陆云龙、陆人龙等杭州人,外来小说家也是一支重要的力量,他们很多就是经运河来往杭州。自号“湖上笠翁”的李渔就是一个典型,他在顺治七年(1650)举家从兰溪经钱塘江、贴沙运河移居西湖畔。顺治十三年(1656),《无声戏一集》问世。第二年,他开始经江南运河来往于杭州与南京,《无声戏二集》问世。顺治十五年(1658),他数次经运河往来杭州与南京,《无声戏合集》与《十二楼》问世。康熙元年(1662),李渔移居南京。康熙十六年(1677),李渔又迁回杭州,直至终老西湖。他的《无声戏》《十二楼》和诸多戏曲作品就创作于运河畔。另如自号“西湖鸥吏(史)”的丁耀亢于顺治十七年(1660)因赴任惠安(今属福建)县令,经江南运河来到杭州,在此最终完成了《续金瓶梅》的创作并作自序。凌濛初曾从湖州(后寓居南京)经大运河赴杭州乡试,屡次不第后开始创作“二拍”。

中国古代通俗小说具有鲜明的商业消费性质,“通俗小说由于本身的特点,不可避免地要通过商品生产,交换环节后才能成为广大读者欣赏的读物”陈大康:《明代小说史》,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179页。。西湖小说的兴起也离不开传播的力量。宋代杭州的刊刻业非常发达,宋人叶梦得说:“今天下印书,以杭州为上。”[宋]叶梦得:《石林燕语》卷八,宇文绍奕考异,侯忠义点校,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16页。王国维也说:“北宋监本刊于杭者,殆居泰半。南渡以后,临安为行都,胄监在焉,书板之所粹集。”王国维:《两浙古刊本考序》,《王国维遗书》第十二册,上海古籍书店1983年版,第1页。杭州只是北宋数个刻书重镇之一,朝廷将监本大半交由杭州刊印,汴京到杭州的运河交通便利是一个重要原因。“靖康之变”后,汴京的书坊与工匠纷纷经运河南渡,杭州刻书如虎添翼,促进了小说的广泛传播,如“中瓦子张家”就是南渡后在杭州瓦舍旁重开的旧京老店,刊印了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此书已初具唐僧取经故事的雏形,对后世《西游记》小说及戏曲影响颇大,王国维还认为它是章回小说分回标目之祖王国维:《宋椠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跋》,《国学月报》1927年第8—10号合刊。,在小说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另如标记“临安太庙前尹家书籍铺刊行”的《续幽怪录》四卷,十分精美,《四部丛刊》即影印此本。

明清时期,杭州的小说传播继续受益于运河水系。徽州刻工技艺精湛,杭、徽两地毗邻,经新安江与贴沙、龙山运河往来非常便利,所以徽州刻工汇集杭州,如《续金瓶梅》是在杭州刻板的,主要刻工黄顺吉来自徽州,他还为《无声戏》刻过插图。他的老乡黄应光、吴凤台曾为杭州容与堂本《水浒传》刻板,打造了小说刊刻史上的精品。寓居杭州的徽州人汪象旭创办了蜩寄、还读斋等书坊,刻有《西游记证道书》《吕祖全传》等小说。杭州刻书还可以通过江南运河、浙东运河与贴沙运河获得江西永丰绵纸、本省常山柬纸与福建顺昌纸等优质材料。由于杭州交通便利和刊刻发达,吸引很多外地人来贩书谋生,如徽州人鲍雯“不得已脱儒冠往武林运策以为门户计”[清]鲍存良等:《歙县新馆鲍氏著存堂宗谱》卷二《解占弟行状》,光绪元年著存堂活字本。,绍兴人徐北溟“家酷贫,无以自给,乃赴杭州贩书为业”[清]王端履:《重论文斋笔录》卷六,道光二十六年刊本。。江南地区还出现了一种书船,“购书于船,南至钱塘,东南抵松江,北达京口,走士大夫之门”[清]宗源瀚、周学浚等:《同治湖州府志》卷三十三“书船”条引郑元庆《湖录》,同治十三年刊本。,他们通过江南运河,南到杭州,北达京口(今镇江)、松江,通过浙东运河可以到达宁波及福建沿海港口,由此远播海外,如《西湖佳话》《西湖二集》等许多西湖小说传至日本和朝鲜,在日本文化二年(1805)还出现了日文刊本《通俗西湖佳话》。这些都离不开运河的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