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海人生:横尾忠则自传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追求表现的可能性

ぼくなりの遊び方、行き方

我做了覆水难收的事。身为公司员工,无论有什么理由,殴打往来客户的宣传课长都太疯狂了。就算马上被解雇我也无话可说。

然而当时就像火山熔岩爆发那样,我内心出现一种难以遏抑的破坏冲动。老实说这种破坏的冲动情绪会撩起一股特殊的快感,我内心某处确实有一种危险的特质会为此感到欢乐。

我犯下殴打事件之后就直接回家了。打算从隔天开始不要去上班,上司田中博就打电话来,说这样下去结果更糟,记得要来上班。隔天,我被田中先生还有文案出口哲夫出口哲夫(1931—):文案。毕业于东京大学文学院法文系。1960年加入日本设计中心。1974年到1984年担任董事,1984年到1986年任监察委员。一起带去“朝日麦酒”总公司道歉。这栋哥特风的建筑历经关东大地震和东京大空袭都毫发无伤,我们进到其中一间阴暗的房间。这间房间弥漫着陈旧郁闷又暗沉的气氛,让我心情更加低落。

我正打算说如果道歉就能了事的话,虽然不甘愿但还是低头吧,没想到对方劈头先赔不是:“横尾先生,是我不对,真抱歉。”

突然之间有种被对方先发制人的感觉。不论是田中先生还是出口先生都完全没有料想到这种主客颠倒的状况,霎时一脸呆愣不知该如何反应。这次的事件变成一个转折,对方除了道歉之外,还反过来把一部分相当重要的工作交付给我。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的暴力破坏行为竟然会带来焕然一新的转机,一下子没有什么真实感,也不晓得这究竟是不是好运。

又一次冲突

调到“朝日麦酒”部门一年后,先前在“大和证券”一同画插画的Dora,还有企划部那位来自九州、平时写诗的高桥睦郎高桥睦郎(1937—):日本当代诗人、作家、评论家。生于福冈县,少年时代开始创作短歌、俳句和现代诗。二十一岁出版处女诗集《米诺托,我的公牛》。之后,相继出版27本诗集和9本短歌俳句集、3部长篇小说、4部舞台剧本、13部评论集、9部随笔集。也加入我们的工作团队。我和高桥连平日生活中都很常一起行动。感情很好,也经常吵架。某天我为了某件事情对他生气,突然之间就举起茶碗把茶倒在他头上。茶水从他那颗佛祖般的脑袋上顺着脸颊流下来,他嘴巴瘪成“へ”字,不知是在咀嚼此刻的感受、压抑自己的怒气,还是在隐忍这样的屈辱,应该是同时在承受所有这些感觉吧。他毫不抵抗,沉着得吓人。

我完全想不起当时事情发生的经过,后来我还曾问过他。大概是当时真的非常不爽,过了那么多年他还是记得非常仔细,能一口气描述出当时的情况。

“那件事情啊,是我跑去阿藤小姐家,带一个叫阿凑还是叫中岛的时尚男模去拍啤酒广告。晚上很晚的时候回到公司,你说拖这么晚至少打个电话回来吧,害你没回家待在这里等。我说你可以自己回去啊,话一说完你就抓狂,把冷掉的茶倒在我头上。后来两三天我们都不讲话,某天你在图书室开口对我说:‘高桥,这种事情不讲清楚不行,我跟你道歉,对不起。但真的说起来是你有错。’”

因为他记得非常清楚,我就笑着跟他说生气的事情赶快忘记比较好,不快点忘掉的话,像你这种人死掉会变成幽灵喔。

我在日本设计中心还干过另一桩暴力事件。在永井一正底下当助手时,负责“旭化成”的植松国臣和安斋敦子也在同一间办公室,每天三点买点心大家一起吃几乎已经变成习惯。某天我外出回来,大家正围在房间中央的大型工作桌旁吃麻糬。我想说回来得正是时候,马上舔舔嘴唇加入。然而可能算人头的时候没有算到我,没有我的份。但所有人应该都知道我是现场最爱吃麻糬的人。一股彻底被排挤在外的疏离感瞬间涌上。

当时植松国臣不是很谨慎还对我露出微笑。一时间让我觉得不能放过这家伙,随即扑向他。然而他高明利落地闪过身,害我使尽全力扑到地板上。事情落到这番田地,我全身血液倒流,细胞一颗一颗化为愤怒的火球,双眼哗啦喷泪。他看到我一边哭一边吼叫可能感觉到情势不妙,脸色发青冲出走廊。我就像追捕猎物的野兽那样奔向他。然而路过的“日本钢管”总监木村恒久用双手从背后把我牢牢架住。后来大家知道了我和植松先生为什么起冲突的原因,所有人都哄堂大笑,可是对我来说这是最纯粹的本能反应。

和细江英公、杉浦康平、寺山修司等人相遇

这段时间我梦里经常会出现像是马格利特画作那样的巨大球体。我的潜意识里面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〇月〇日

我站在以前工作的神户新闻社的走廊。突然之间,建筑物剧烈摇晃并开始倾斜。走廊上好几个人都咕噜咕噜滑下去。(发生什么事了?)我好不容易才靠到窗边。窗外不知何时已化为泥海。大水淹至六甲山的山腰,不知不觉间六甲山已经变成一座海上浮岛。我待在六楼。褐色的泥水好像快要从窗户涌进来。走廊底下被冲走的人接二连三沉入泥水当中。建筑物仿佛是一艘船顺水漂流。我沿着窗户绕到建筑背面。眼前有颗泛着黑光全长可能有一百米的漆黑巨大球体从水里露出半颗头,遮蔽我的视线。


〇月〇日

我带妻子走在沙丘上。地平线的尽头可以看到一座仿若白骨的废弃城镇。这是海市蜃楼吗?究竟走了多久?突然间,我注意到眼前有条铁链从天上垂下。仰首一望看到一个漆黑巨大物体的底部。(这是什么?)我尽可能与原本那个位置拉开距离,试着掌握锁链和那个物体的全貌。吓死我!飘在天上这玩意是一颗巨大又漆黑的大铁球啊。而且,锁链自它底部垂到距离地面一米左右的地方。搞不清楚状况的妻子抓住锁链,现在正往下拉。


〇月〇日

我和几个人一起推着汽车爬上小山坡。爬到顶上有座池塘,水面呈现半圆的拱形。许许多多人从池边的展望台眺望圆圆鼓起的水面。忽然之间,拱形的水面开始溃散。同时池塘中央有某个黑色的团块向天飞去。然而我认为是天空的地方事实上是天花板。被我看成黑色团块的物体是只切断的手。这只手是Dora画的插图变成的立体造型,手像服帖的吸盘那样贴在天花板上。


我中学时期只看适合青少年的江户川乱步江户川乱步(1894—1965):生于日本三重县,日本推理小说领域的开拓者,本格派的代表人物。1923年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处女作《两分铜币》,受到了高度评价,从此开始推理小说的创作(原来的名称为侦探小说,后来在江户川乱步的倡导下改用现今的名称)。其笔名取自现代推理小说的开山鼻祖——美国小说家爱伦·坡(Edgar Allan Poe,1809—1849)的日文发音。和描写丛林的南洋一郎南洋一郎(1893—1980):日本冒险小说家,改写亚森·罗平的《怪盗绅士》《海底的黄金塔》等书。的小说,直到二十岁之前都没在读书,不过某次我看了三岛由纪夫的《金阁寺》之后,就被他的魔性附身。三岛的文学并非引燃激发我的艺术想象力,而是在意识的波动层面上带给我感应。所谓在意识层面有感应,指的是他者感觉起来好像不是他者。基于这样的缘故,无论如何,我开始希望能够接触到这个魅力十足的天才磁场,即使只是片刻。

就这样,某一天,我听说摄影师细江英公细江英公(1933—):生于山形县,在日本乃至世界摄影界享有鬼才的盛誉,是“二战”后日本第一代现代派摄影大师,他和舞蹈大师大野一雄、前卫艺术家草间弥生并称为日本国宝级人物。很早就放弃记录式的摄影风格,改以具争议性的话题与冲击性的图像作为创作题材。正准备出版以三岛由纪夫为主题拍摄的摄影集《蔷薇刑》。我心想,如果有机会的话希望能够接到这本书的设计,就跑去拜访素未谋面的细江英公。细江先生他们五位摄影师的共同办公室设在曲町一间公寓的“43号房”,可是房间太窄,所以我们在底下的咖啡馆碰面。面对大名鼎鼎的摄影师我有点紧张。简单做完自我介绍之后,我就表明自己的来意:“我非常喜欢三岛由纪夫,细江先生这本摄影集的装帧设计请您务必交给我做好吗?”

细江先生对我叫他名字时把重音放在细江的细上面印象深刻,然后回答:“很可惜,可是我已经拜托杉浦康平杉浦康平(1932—):平面设计大师、书籍装帧师、教育家,神户艺术工科大学教授。以其独特的方法论将意识领域世界具象化,对新一代创作者影响甚大,被誉为日本设计界的巨人,是国际设计界公认的信息设计的建筑师。先生了……”

请到杉浦康平,我想这下没戏唱了。再怎么说他都是编辑设计界的大师,是当时最激进的设计师,我完全没有办法和他竞争,只好放弃。“可是,如果杉浦先生需要人手帮忙的话,不管是照相制版剪贴也好组版也好,我什么都可以做,能不能麻烦您帮我跟杉浦先生说一声呢?”即使如此我还是尽可能争取机会。

“说是可以跟他说一声啦,该怎么做好呢……”细江先生后来曾经像这样描述过当时的状况:“《蔷薇刑》对我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一本摄影集,这么重要的书,我根本不可能交给一个我连他在做什么都不晓得的人去做装帧。”

几天后,杉浦先生本人拨了一通我想都没有想过的电话来,说如果方便的话问我要不要过去玩。我马上翘班跑去杉浦先生闭关工作的旅馆,帮他粘贴照相制版的版面。“如果你昨天来的话三岛先生还在这里,真可惜啊。”不知道杉浦先生是不是从细江先生那里听说我是三岛由纪夫的粉,才对我说这番话。“耶?真的吗?那为什么昨天不叫我来呢?”虽然我很想提问,可是杉浦先生找我的目的并不是要介绍三岛由纪夫给我认识。毕竟这是在帮忙杉浦先生工作的前提之下,配合工作的进行状况他才会在这一天叫我来,这也没办法。然而直到今天我都还记得非常清楚,在我知道三岛由纪夫曾经待在这房间的那瞬间,我觉得房里的空气好像也因为三岛由纪夫而产生磁场,不知不觉深深吸了一口三岛由纪夫呼吸的空气。

和细江英公碰面几个月之后,某天细江先生突然打电话来,说寺山修司寺山修司(1935—1983):日本剧作家、歌手、诗人、作家、电影导演、赛马评论家。于早稻田大学就学期间开始创作和歌,并在十八岁那年获得第二届“短歌研究”新人奖。一年后休学。离开大学后,于1967年创立演剧实验室“天井栈敷”,以剧作家、诗人、和歌创作家、演出家等身份活跃。寺山修司在艺术上的表现手法,承袭西班牙达利、毕加索的抽象主义、美国波普艺术安迪·沃霍尔,在当时保守的亚洲艺术界开启前卫创作,也率先导航了日本视觉图像艺术的新风格。找宫城真理子宫城真理子(1927—):日本歌手、女演员、电影导演。担任主角的音乐剧要演出,请他拍海报照片,问我说如果我有空的话有没有兴趣来设计海报。细江先生的邀约让我非常兴奋。

透过细江先生的介绍,我在有乐町站前一间狭小紊乱又派头十足、文化人经常聚集的咖啡馆和寺山修司碰面。寺山修司身材魁梧,肤色微深,有点驼背。他理颗慎太郎头慎太郎头:流行于1956年,运动员常剪的一种刘海稍长的发型。石原慎太郎在电影《太阳的季节》中以这款造型演出后被记者称为慎太郎发型。,额下一双铜铃大眼垂首盯着我看,面无表情说了一句:请坐。他野性的眼眸看起来像是在阴影中伺机而动那样,混杂着自信与不安。整个人不可思议地融入这个派头十足的空间。我非常乖巧,心怀胆怯坐立不安,就这样静静听着细江英公和寺山修司对话。

寺山先生起立之后就像石原裕次郎石原裕次郎(1934—1987):日本兵库县神户市须磨区出身的著名演员、歌手,与美空云雀被视为日本战后最具代表性的演艺家之一。妻子是前日活头牌女星北原三枝(艺名,婚后引退,本名为石原まき子)。政坛名人石原慎太郎是他的哥哥,在石原裕次郎过世后,石原慎太郎为悼念弟弟,写下传记《弟弟》一书, 2004年由朝日电视台改编为电视剧。那样变得更高大。明明很高却老吊眼看人,作风也很裕次郎。我想说不定他意识到这一点,在某种程度上试着扮演裕次郎。他在店里遇到认识的客人,和对方说嗨打声招呼,可是眼睛还是一直瞪着对方。我跟在两位名人背后走出店家。虽然我想在道别的时候说个什么妙语吸引他们注意,可是想不到什么好点子。结果问了一个不痛不痒的问题:“等下你打算去哪?”

“我要去看拳击。”寺山修司和拳击,单单这样,感觉这件事情就突然具备了某种思想性。

“拳击有趣吗?”

“是啊,拳击是血与泪的蓝调啊。”

驼背高挑的诗人抛下了一句仿佛是黑白外语片台词的话。他伫立在黄昏人群骈肩杂沓的大街,拦下一部时机恰到好处来到跟前的出租车,消失在后乐园方向。先前我一直觉得这个男人怎么这么装模作样,可是这时候真的被他的虚像搞得头皮发麻。我看着他的背影,心想:这就是所谓明星独特的哀愁吗?有种说不出的感动。总而言之,寺山修司在我内心留下了强烈的印象,这件事毋庸置疑。

我和细江英公、寺山修司短暂相遇的时候,意识到自己是把创作和生活方式两者切割开来思考。但是他们两位彼此都是把艺术和人生并在一起思考的人。这件事情对我造成非常大的冲击。对于仅仅待过设计师环境的我来说,这是一种文化冲击。我在这时候才第一次被迫感受到艺术和设计之间有着明显的裂痕。想要填补这个缝隙必须将创作和人生平面化,把两者衔接起来,然而在从事设计行业的状况下,这会变成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如果要将设计艺术化,必须打从根本去质疑设计的存在,从否定设计的地方出发才行。然而我究竟有没有这样的勇气呢?我为此感到忧心。

自从我脑海里出现这样的想法之后,想要尽快逃离公司和其他领域的艺术家一起做些什么的这种冲动开始让我坐立难安。渐渐不太关心设计界的动态还有其他人的工作,变成觉得怎样都无所谓的状态了。

另一方面,日本设计中心内部以年轻设计师为核心,开始透过举办变装宴会和扭扭舞大会来痛快缓解平日的欲求不满及精力过剩。当时为了好玩而拍的电影还由我来担任主角。

电影叫作《高中三年级》。高中毕业的“我”和同班女学生在校舍屋顶上为将来的爱发誓,交换初吻。我在毕业的同时开始工作,成为中华料理店的外送员工。某天我要去附近的大公司外送拉面。门口柜台小姐竟然就是当初一起发誓的那个女同学。一个是中华料理店的外送小弟,一个是一流公司的柜台小姐,这之间的落差真是太大了。而且当天还亲眼看到这个女孩已经成为公司上司的情人。我望着两人搭手走在银座路上的背影,豆大泪滴簌簌滑落的特写,最后在舟木一夫《高中三年级》的歌声中打上字幕剧终。这是出非常幼稚的三流通俗剧。担任“上司”的是我的上司永井一正。平光的赛璐珞框眼镜配上惟妙惟肖的希特勒小胡子让人觉得相当好色。“柜台小姐”后来则成了黑田征太郎黑田征太郎(1939—):插画家,生于大阪。《蜡笔小新》作者过世时,许多媒体将其照片误植为臼井仪人。夫人。

炫目的草月艺术中心

这段时期,草月艺术中心草月艺术中心:草月アートセンター,“二战”之后,敕使河原苍风创立新派插花门派“草月流”。随着1958年草月会馆(东京·赤坂)竣工,基于追求前卫的志向创设这个艺术机构,希望跨越创作领域,创造一个平台让艺术创作者得以自由聚集交流、创作、发表与批评。草月艺术中心最具代表性的是建立了一个让创作者自己替自己营销的制度,在保护艺术免受商业干扰上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主要活动包含关于1960年代各类爵士乐研究的演奏会“草月Music in”、现代音乐的发表空间“草月contemporary series”,以及1960代后半特别活跃的动画与影像实验空间“草月cinematic”,以这三条路线为主大量进行互动交流,创造出许多跨界合作。此外,也在此介绍许多美国最尖端的艺术,比如约翰·凯奇(John Cage)和戴维·图铎(David Tudor)的活动,产生巨大冲击,百老汇音乐剧《芬尼根守灵夜》崭新的舞台设计也引发话题。除了剧场的创作活动之外,草月艺术中心在海报、艺术中心刊物SAC Journal的编辑制作上起用许多年轻人才。核心人物包含秋山邦晴、粟津洁、饭岛耕一、一柳慧、大冈信、杉浦康平、高桥悠治、武满彻、东野芳明、中原佑介、横尾忠则、和田诚,等等。热烈举办现代音乐现代音乐:也称为20世纪古典音乐,是指自1900年起至今,继承欧洲古典音乐而来的一个音乐纪元,音乐门派繁多,风格多样。、爵士、西洋舞蹈、乍现乍现:happening,一种表演艺术形式、一种事件或一种活动的情境,这个名词涵盖了许许多多完全不同的表演内容。创作者可以在任何地方以任何形式举行乍现演出,这种演出活动通常只有粗略的流程大纲,带有许多即兴成分,并结合音乐、影像等多种创作形式。演出内容不一定有叙事性,而且往往邀请观众一同参与。乍现创作者想要打破观众和作品的界线,让观众成为作品的一部分,因此每次演出的状况可能会使内容产生很大的差异,每个人都只能在当下接触到,无法重复体验。乍现的艺术性正是奠基于此。1950、1960年代,乍现活动广为流行,许多艺术家都曾经做过乍现演出,因为这个名词的含糊性,其中也涵盖了一些名不符实比较接近传统剧场的作品。艾伦·卡普洛(Allan Kaprow)是最早提出“乍现”这个名词的人,积极创作与撰文推广乍现美学。他努力发展一种刺激观众产生创造性反应的技巧,鼓励观众以自己的方式和乍现产生关联。他的作品《分成六段的十八种乍现》(18 Happenings in 6 Parts, 1959)被认为是史上第一次乍现演出,不过也有论者认为应该要追溯到1952年他老师约翰·凯奇在黑山学院(Black Mountain College Theater)的《剧场作品一号》(Piece No. 1)。乍现的概念后来风行全球,有许多艺术家继续发展相关作品,成为表演艺术的一环。在华语圈,也有人把“happening”这个名词翻成“偶发艺术”“偶发”或“事件”,强调它随机发生的特征。然而随机、偶发是自达达与超现实主义以来艺术家已经发展数十年的一种创作概念,容易混淆。此外,happening后来延伸出现在许多不同的语境当中,从政治性的抗议到挑衅式的恶搞都可以看到happening,当代流行的快闪(Flash mob)在概念上与此也有部分共通之处,采用“偶发艺术”的译法有点沉重,也不够周延。一般使用这个词的时候只是当成一种表演形式,因此选定“乍现”来翻译。、动画、地下电影等充满活力的前卫艺术活动。设计界有和田诚、杉浦康平、栗津洁栗津洁(1929—2009):日本平面设计大师,生于东京目黑区。等人参与制作海报或手册。我非常非常羡慕他们可以跨足艺术运动,可是我口才不好,个性又非常怕生,几乎不可能和这些很难讨好的前卫艺术家交朋友。在这点上,和田诚就明确表明自己根本不懂什么前卫,最讨厌前卫了。可是这样说不定反而让这些人对他更有好感。

事实上,前卫艺术是一种概念性的创作,我不像和田,虽然觉得很难进入、有点无聊,而且实在是看不懂,可是我本性认真,即使如此还是设法努力用功去理解,不管看懂看不懂都还是经常跑去草月会馆参加这些前卫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我渐渐被前卫观念洗脑,觉得正因为这是概念性的东西所以才有趣,不知不觉大脑的新皮质开始活性化。

草月艺术中心的活动全部都很有刺激效果,特别是现代音乐和默片对我产生很大的影响。透过这两种艺术,我将达达达达:指达达主义,兴起于“一战”时期的苏黎世,涉及视觉艺术、文学(主要是诗歌)、戏剧和美术设计等领域的文艺运动。是20世纪西方文艺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流派,是第一次世界大战颠覆、摧毁旧有欧洲社会和文化秩序的产物,波及范围很广,对20世纪的一些现代主义文艺流派都产生了影响。和超现实主义转变成我的创作意念核心。我之所以会特别在意二十世纪初叶的艺术,最直接的原因是非确定音乐非确定音乐:music of indeterminacy。一种音乐手法,广义而言指从作曲到聆听过程之间,引入不确定性要素的乐曲。包括运用概率创作而音乐结果固定的音乐,以及音乐结果会随着表演而不同的音乐。其中最为出名的音乐家为约翰·凯奇。、法国新浪潮电影法国新浪潮电影:影评人对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的一些法国导演团体的称呼,他们主要受到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与古典好莱坞电影的影响。法国新浪潮的特色在于,导演不只主导电影,更成为电影的作者和创作人。风格特色包括快速切换场景镜头等创新剪接手法,或是像“跳接”,在整体叙事上制造突兀不连贯效果。法国新浪潮的主要代表人物包括路易·马勒(Louis Malle)、弗朗索瓦·特吕弗(Francois Truffaut)、让-吕克·戈达尔(Jean-Luc Godard)、埃里克·侯麦(Eric Rohmer)、克劳德·夏布洛(Claude Chabrol)与雅克·里维特(Jacques Rivette)等人。、法国新小说法国新小说:也被称为“反传统小说”,是1950年代、1960年代盛行于法国文学界的一种小说创作思潮,哲学上深受弗洛伊德心理分析、柏格森生命力学说、直觉主义及胡塞尔现象学的影响。虽然严格说来“新小说派”的作家们并不承认自己是一个创作团体,只是有一种创作倾向,但评论界还是根据其间存在着的一些共同理念和特征,将某些作家归为“新小说派”。,还有波普艺术波普艺术:Pop Art,波普艺术是英国1950年代中期与美国1950年代晚期兴起的一股视觉艺术风潮。艺术家把大量生产的流行视觉商品运用在纯艺术的领域中,对传统艺术概念造成冲击。波普艺术把对象抽离它原本的脉络,或者把它和其他对象并置引发联想,创作态度往往胜过作品实质的艺术内涵。它最大的特色就是从大众流行文化譬如广告、漫画或日常物品当中撷取主题和技巧,这股风潮被视为是一种对当时主导艺坛的抽象表现主义的反动与延伸。他们采用流行的视觉元素而非精英的艺术文化,经常用一种反讽的方式强调既有稀松平常的庸俗事物。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就是安迪·沃霍尔使用金宝浓汤的商标和产品包装这种现成的广告元素来创作。Pop这个词有时候也用来指涉艺术家复制或改造的一种技巧。大部分的波普艺术带着一种自我矛盾,他们想要揭露的概念往往让他们更难以被人理解。此外,波普艺术风潮也被认为是后现代艺术的前身之一。等现代艺术和文学,都是发源自达达和超现实主义。

我绝对不可能忘记的,最具冲击性的一个事件,是一九六二年秋天约翰·凯奇约翰·凯奇(John Milton Cage Jr.,1912—1992):美国先锋派古典音乐作曲家,最有名的作品是1952年作曲的《4'33”》,全曲三个乐章,却没有任何一个音符。的演奏会。白南准白南准:(Nam June Paik,1932—2006),生于韩国首尔,国际著名影像艺术家、世界级大师、Video艺术之父、现代艺术大师、激浪派大师、多媒体艺术家。曾于1950年代留学日本及德国,主攻音乐及哲学。把整座钢琴当成乐器,除了键盘之外,还用铁槌敲打其他的部位,加大音量,用喇叭中传出的巨大暴力声响攻击听众的三个半规管。凯奇也将桌上罗列的各式厨房用品发出的现实声响转换成简直像是哥斯拉或者是拉顿哥斯拉、魔斯拉、拉顿并称东宝怪兽片三大怪兽。怪兽的疯狂咆哮,用非常骇人的手法彻底破坏长久以来的音乐概念。他们将听众引入恐慌,让他们感受日常的非日常化、随机性引发的秩序破坏、存在的非存在——以这些效果为目标,彻底改写艺术的价值观。当然,我自己的现代主义设计思考架构也受到强烈冲击,彻底粉碎变成木屑一般。

这阵子读的书几乎也都是和前卫艺术有关的东西,尤其是接二连三阅读电影论和法国新小说的作品。其中我特别喜欢阿兰·罗伯-格里耶阿兰·罗伯-格里耶(Alain Robbe-Grillet,1922—2008):法国作家和电影制片人,也是新小说代表人物之一。生于法国布勒斯特,1944年毕业于法国国立农艺学院,1953年,出版了首部小说《橡皮》(Les Gommes)后,成为全职作家。1961年,他编写的电影剧本《去年在马里昂巴德》(L'Année Dernière à Marienbad)由法国新浪潮导演阿伦·雷乃摄制成电影,并获得该年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然而另一方面我也为和这批前卫作品完全相反的浪漫主义作家三岛由纪夫和涩泽龙彦涩泽龙彦(1928—1987):别名涩川龙、兰京太郎,是活跃在日本昭和时代的小说家、艺术评论家、翻译家。因翻译一系列法国作家萨德的异色小说,为日本文坛写下许多历史新页。,为萨德侯爵萨德侯爵(Marquis de Sade,1974—1814):法国贵族,一系列色情、哲学书籍的作者,尤以他所描写的色情幻想和他所制造的性丑闻最受瞩目。、乔治·巴塔耶乔治·巴塔耶(Georges Albert Maurice Victor Bataille,1897—1962):法国思想家,对后世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等思潮有相当影响。、于斯曼于斯曼(Joris-Karl Huysmans,1848—1907):法国小说家,生于巴黎。前期他是自然主义的拥护者,后期是现代派的先锋,《逆天》(À Rebours)是他的最重要的作品,在现代文学史中有一定的地位。他们所创造的颓废与感官世界倾倒不已。只要是三岛和涩泽书中登场的人物,无论是谁我都照单全收。相形之下,设计领域没有任何一本书或一种思想会吸引我的注意。

High Red Center的乍现活动

当时日本艺术界新达达新达达:Neo-Dada ,流行于1950年代后半至1960年代的美国艺术风潮。1958年,美国艺评家哈洛·卢森堡在ARTnews上用这个名词来概括一批当代创作,包含罗伯特·劳森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贾斯培·琼斯(Jasper Johns)之类的画家,以及进行乍现之类表演艺术活动的艾伦·卡普洛、克莱斯·欧登伯格(Claes Oldenburg)、吉姆·戴恩(Jim Dine)等。这些作品在创作概念和技巧上和过去的达达主义有类似之处,使用现成物(readymade)、废弃物、拼贴流行元素及荒谬对比做主题,反对传统美学。1960年代艺评家罗斯(Barbara Rose)用这个术语概括当时创作风潮,让这个名词更为普及。新达达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的达达主义最主要的不同在于,达达主义使用现成物等技巧来创作,主要是在进行艺术观念和语言的实验,可是在大量生产和消费的美国1950年代,新达达创作者更喜欢使用废弃物来创作,展现出一种更即兴的风格。这些作品被称之为垃圾艺术(Junk Art),既有反艺术的成分在,同时也带着新观点。创作者把这些充斥在环境当中的垃圾视为一种新的自然,从中发掘新的美感,想要塑造一种“工业化社会的自然主义”。激浪派(Fluxus)、欧陆新写实运动(Nouveau realisme)、波普艺术等都在不同脉络中呼应这股风潮。亚洲相关艺术家则有赤濑川原平、小野洋子、白南准、筱原有司男等。主义办了很多亮眼的行动。上野东京都美术馆召开独立沙龙展,高松次郎高松次郎(1936—1998):生于东京,本名新八郎,日本前卫美术、现代美术家。、赤濑川原平赤濑川原平(1937—2014):日本前卫艺术家、作家。1979年开始创作小说,并倡导独特的“路上观察”活动,在日本掀起一阵风潮,主要作品有百万畅销书《老人力》《赤濑川原平的名画读本》《日本拥有的世界名画入门》《新名解国语辞典之谜》《千利休:无言的前卫》《中古相机大集合》《眼光锐利的秘诀》《京都:大人的修学旅行》《日本美术应援团》《路上观察学入门》《东京路上探险记》《猫的文明》等百余册,主题广泛。和中西夏之中西夏之(1935—):日本知名画家。等人组成一个名为High Red Center的团体在街头或列车中展开各式各样的乍现活动。其中一名成员赤濑川原平,艺大出身的佐佐木丰佐佐木丰(1935—):东京艺术大学油画科毕业。国画会会员、日本美术家联盟委员。作品主要以女性与蔷薇作为主题。曾经带我去他家拜访过一次,所以认识。我是透过日本设计中心一名女文案介绍才认识佐佐木。他在高中的时候是大赤濑川一届的学长。High Red Center其他成员我还认识三木富雄三木富雄(1938—1978):生于东京,日本雕塑家。和筱原有司男。我经常在展览和美术杂志上看到他们的作品,可是现在完全记不得是在哪里怎么和他们认识的了。首先,我不认为他们对设计或日宣美展有多少兴趣,应该没看过我的作品才对。总之我还是去过他们家玩,也去参观过他们的工作室。

我只记得一个关于赤濑川和小牛(筱原的昵称)的回忆。我想应该是小牛在新桥车站背后那间内科画廊办个展,我逛完准备回家时发生的事。画廊附近有一家质量没有保证但是价格很便宜的咖喱店,赤濑川、小牛和我三个人跑去那里。我记得价钱应该是三十日元。因为实在太便宜让我有点怕,可是不知道是不是他们一天到晚吃饭都是这种价格,面对这种超低价咖喱他们也面不改色。

狭小阴暗的咖喱店中,只有店东一个老伯伯,客人只有我们几个。送来的咖喱味道很恶心,不知道是什么总之闻起来很臭。吃完之后小牛走去厨房后面的厕所,但是马上脸色大变跑回来。“惨了,厨房挂着猫肉啊。”我们三个不知不觉面面相觑,慌忙把各自的三十元摆在桌上逃出户外,冲进新桥车站的厕所,用洗手台的水不停漱口。

回家路上,赤濑川问我要不要加入他们组的那个High Red Center,我说我不想要成为必须吃猫肉度日的前卫艺术家,虽然嘴上回绝他,可是心里很开心。我开玩笑说如果我加入的话,就要把横尾的“横”换成英文,团名就必须要改成High Red Side Center了。

一九六四年一月某天,我收到一封High Red Center的邀请函。


(前略)High Red Center根据S·P·C(Shelter Plan Conference)的委托,负责主持Shelter计划。

我们在接下来的一月二十六日、二十七日两天会驻留在日比谷帝国饭店本馆,接待各位嘉宾。

过去High Red Center通信是针对一般大众广发,然而这次我们有限制份数,基于S·P·C来进行筛选,您是特别获选的嘉宾,因此我们才发布Shelter计划的通知给您。

我们由衷期待您以贵宾身份大驾光临。大家提供协助的计划数据及结果,将在四个月内个别透过S·P·C及Shelter计划公开。

这个通知事属突然,或许有说明不清难以理解之处,在您光临之时,我们希望能够针对S·P·C对您进行更详尽的说明。

一九六四年一月十七日


信中用冠冕堂皇的说法标示“您是特别获选的嘉宾”。内容简直像是江户川乱步笔下怪人二十面相发来的信,然而还是带着一种古怪的魅力,让人心跳加速。可是这活动毕竟是这群人搞的,完全无法想象他们到底有什么企图,如果就这样变成他们作品的素材那就中计了。我意识到有某种危险,就打电话给赤濑川确定一下状况:“这到底是在做啥,这样乍看看不懂啊。”

“嗯,是啊,我们也不太清楚,你可以拉人一起来,只是看看。”

“可是信上写说‘您是特别获选的嘉宾’。”

“嗯,是啊,可是找人一起来也没关系喔。”

结果还是问不出什么可靠的信息,但他那种故作玄虚的口吻反而掳获我的心。自己一个人去感觉真的很恐怖,所以我想邀宇野亚喜良和和田诚一起去。可是仔细想想和田对前卫艺术非常过敏,宇野先生接触的程度感觉没我这么深,可是他是一个很有自觉的品位人士,我想他一定会答应。

“宇野先生要去吗?”

“好啊,好像很好玩。”

“可是我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喔。”

“嗯,我是觉得不会怎样啦,横尾小弟你要去的话我就去。”

这种应对法是宇野先生的固定模式。

除了邀请函之外,信封里还装了一份“参加者须知”,描述像是要打领带、戴手套啦,或者要从帝国饭店旧馆正面入场,等等好几条注意事项。我依据须知跟饭店前台问路,结果对方说这个人没有入住。我心想奇怪,和宇野先生在大厅东张西望,结果一个身穿皱巴巴黑西装脸戴太阳眼镜的男人一副神经紧张的样子靠过来,说他们是秘密借用房间快点过来,催我们赶快到某号房去。

敲门之后,有人开一个小缝瞄了一眼,赶紧把我们拉进房间。感觉戒备相当森严。我跟认识的前卫艺术家打了声招呼,介绍了一下宇野先生,可是他们好像只能说明基本事项,禁止私下交谈。全体不过才三四个人,记得他们身上穿着某种像是白色实验袍的衣服。墙上贴着巨大的照片,三个日本人像标本一样,典型身长腿短的身材背对画面全裸。是High Red Center成员高松、赤濑川和中西的裸照。看到照片的瞬间我觉得自己像是被逼到绝境,有种性命垂危的感受。我的身体和他们不一样,是身短腿长的欧美人体型,可是如果对方要帮我拍裸照我还是很难接受。还好不用脱衣服就这样穿着西装上下前后左右拍六张照片,接着一一测量我们的尺寸;嘴巴尽可能把水含住,然后检查吐出来的含水量;脱下衣服泡到浴缸里面计算体积……像玩具一样被彻底操弄之后,对方说要做一个可以和我完全吻合的棺材(他们把它称之为Shelter)送给我,用现在的物价来看大概跟我们收了三万日元左右。赤濑川当时正在做千元钞的仿制试验,说不定这玩意只值一千元。登记名簿上面泷口修造泷口修造(1903—1979):艺评家、诗人,近代日本最具影响力的艺术推手之一。泷口就读庆应大学英文科时,深受西胁顺三郎引入的当代欧陆创作思潮影响。1926年,泷口加入同人志《山茧》,开始发表《地球创造说》等诗作,刊物创作群包括后来成为日本思想大师的小林秀雄等人。1928年,泷口参与创办超现实主义杂志《衣裳的太阳》,并为前卫杂志《诗与诗论》撰稿。1930年,翻译了布勒东的《超现实主义与绘画》(Le Surrealisme et la peinture),这是日本第一本超现实主义的正式著作,泷口借此建立自己在艺坛的声名,并开始与布勒东等欧陆艺坛人士通信。“二战”之前,日本文艺发展和西方相当同步,信息和欧美只有一个月左右的时差。泷口透过这些交流在东京策划“海外超现实作品展”。1941年,泷口因推广危险前卫思想违反治安维持法的嫌疑遭日本特高逮捕,拘禁近八个月。战后,泷口参加日本前卫艺术家俱乐部,并继续与米罗(Joan Miró)、塔皮埃斯(Antoni Tapies) 、杜尚(Marcel Duchamp)等人接触,站在国际艺坛最前端。1950年代,泷口开始推展“竹宫画廊”并为日本重要前卫创作团体“实验工房”命名并担任顾问。实验工房是齐集美术、音乐、表演艺术等跨媒体的创作团体,率先进行梅湘(Olivier Messiaen)和勋伯格(Arnold Schonberg)的日本首演,并举办美术展、创作前卫芭蕾舞剧与具象音乐(concrete music)作品等等。当代作曲大师武满彻、汤浅让二等最初都是在此团体发表作品。此外,泷口也参与策划“读卖独立创作展”(読売アンデパンダン展),藉巨型媒体《读卖新闻》之力推动完全无审查规范的美术展。这些企划当时许多新进艺术家提供自由表现的空间,泷口因此获得年轻文艺创作者们绝大的信赖。晚年,开始召开个人画展、出版诗集《诗的实验·一九二七—一九三九》与米罗合作出版诗画集《手工格言》(手作り諺)、并担任威尼斯双年展的日本代表。过世后,多摩美术大学特地成立泷口修造文库,收藏他遗留的众多宝贵史料与文献。、白南准、小野洋子小野洋子(1933—):日裔美籍音乐家、前卫艺术家,约翰·列侬的第二任妻子。在披头士时代晚期,她和列侬的合作了第一张作品,名为《两个处子》(Two Virgins),随后又组建了“塑料小野乐团”(Plastic Ono Band),并继续合作了许多音乐作品,其风格与披头士差异极大。她本身的艺术成就也足够令人瞩目。、筱原有司男、冈本太郎冈本太郎(1911—1996):日本抽象派艺术家,以抽象和前卫的绘画和雕塑闻名。受漫画家父亲影响,很早就展现他在艺术方面的才能。除了绘画、雕刻、壁画和雕塑等大型公众作品之外,也从事家具、陶瓷的设计,还为电影做道具,晚年则以写作为主。他最有名的作品太阳塔,是1970年日本大阪世博会的标志,象征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太阳塔至今仍然矗立在世博会纪念公园。等鼎鼎大名的艺术家都已经来过签过名。更令人震惊的是隔天朝日新闻社会版头版大篇幅报道赤濑川原平印刷千元伪钞接受检方调查的消息。在此,日常、艺术和犯罪的分别即将消失。

从插画到设计

我一边向往前卫艺术,一边照老样子在日本设计中心做“朝日麦酒”的工作。可是觉得公司的工作终究不是自己的工作,所以尽可能全心投入兼差接案的京都劳音和藤原歌剧团的海报制作。劳音的贝多芬、歌剧团的普契尼,还有《蝙蝠》的海报渐渐发展出新的路线,我开始做出感觉。想要摆脱先前创造出来的独家格纹风格。因为我对画格纹看起来就像我的图这件事情产生不满与困惑。对我来说,历尽艰辛找到一种形式把它内化成为自己的风格之后,这种形式就不再那么具有魅力了。困在单一的形式当中我无法忍受。这不单是因为我的个性喜新厌旧,还因为到头来,我要的形式其实存在于追求的过程当中。

我在创作中所获得的快乐包含追求形式。所谓追求形式,包含拓展表现的可能性,也包含追求自由。形式的破坏总是随同快感一起发生。摆脱对自己而言最重要最执着的事物重获自由,没有任何经验可以比这更爽。此刻对我而言,就是要抛弃格纹风格这种注册商标。

我在画插画的同时发现自己对设计更感兴趣。想要从这阵子以插画为主的设计转换成试着用摄影或字形为主体来做设计。我的灵感来自达达和俄国构成主义构成主义: Constructivism,又名结构主义,发展于1913年到整个1920年代。是指由一块块金属、玻璃、木块、纸板或塑料组构结合成的雕塑,强调的是空间中的势(movement),而不是传统雕塑看重的体量感。构成主义接受了立体派的拼裱和浮雕技法,由传统雕塑的加和减,变成组构和结合;同时也吸收了绝对主义的几何抽象理念,甚至运用到悬挂物和浮雕构成物上,对现代雕塑有决定性影响。的字体设计与摄影用的蒙太奇和拼贴技巧。然而将这种技巧引进设计就某方面而言也有其危险之处。因为这种艺术思潮最重视的特质是随机性。现代设计的造型思想在无意识当中包含着一种义务:必须要带给观者秩序、平衡与安定感。随机性会把破绽带进画面当中,带着让观者感到不安的性质,在根本上和设计的思想是对立的。

一九六三年快结束时,我下定决心要辞掉日本设计中心的工作。由于龟仓雄策、田中一光已经离开,后继辞职在心情上比较没有负担。我先前就跟宇野亚喜良谈过想要开一间类似纽约图钉工作室那样由插画创作者组成的公司,再加上支持这计划的另一位插画家Haracho——原田维夫总共三个人,终于在第二年二月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