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抽动障碍:中西医基础与临床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西医概述

抽动(tic)被认为是机体一种快速的、突然的、反复的、无目的的刻板动作,全身任何部位均可出现。抽动可发生于身体某一部位的某组肌群,也可出现在多个部位累及数组肌群。抽动形式多种多样,临床既可以表现为眨眼、皱眉、噘嘴、耸肩等运动性抽动,也可表现为清嗓、怪叫连连,甚至秽语等发声性抽动。在特定条件下,如注意力集中、自我意志力控制等,抽动可明显减少甚至短时间内缓解。但这种意志控制不能持久,随着时间延长抽动可再次出现。抽动具有明显的波动性,不但表现为部位的多变性,如运动性抽动通常从面部开始,逐渐发展到头、颈、肩部肌肉,而后波及躯干及上下肢;还表现为抽动频率和强度的多变性,如情绪紧张、焦虑、劳累时抽动加重,而精神放松时症状缓解。

抽动障碍不同于抽动,它是一个疾病的名称,是一种多在儿童时期起病,临床以多发的、快速的、刻板的、无节律的运动性抽动和(或)发声性抽动为特征的慢性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抽动的临床表现形式多种多样,轻者仅表现为挤眼眨眼、皱鼻皱眉、张口噘嘴、耸肩、四肢扭动、清嗓、呼呼发声等;重者可见旋转、踢腿、扭头、言语模仿、自言自语、秽语等症状。有关抽动症状的描述最早可追溯到远古时期,一百二十多年前首次对抽动障碍的主要类型Tourette综合征进行了记载和描述。

抽动障碍的流行病学很难研究,由于其诊断标准不同,随着年龄增长抽动的强度和频率可逐渐降低,且抽动常可短暂自我控制,患者尽量避免在公共场合发生,此外抽动障碍多与其他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共存,使本病的诊断变得更加复杂。抽动障碍在不同种族、文化背景及社会阶层均可发病,目前许多国家已有抽动障碍发病的临床报道及相关研究。患病率也称现患率、流行率,是指在特定时间内总人口中某病新旧病例所占的比例。抽动障碍的患病率因采取的调查方法、样本量、年龄范围及地域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异。据一项由多国合作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在学龄期儿童中,本病的患病率约为0.6%~1%。而另一项调查显示6~17岁的美国儿童中抽动障碍的患病率约为0.3%。有关学龄期儿童Tourette综合征的患病率各国报道不同,美国为0.3%~0.8%,而瑞典为0.15%~1.1%。我国对抽动障碍的流行病学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目前仅有少数地区性流行病学调查报道,尚无全国性流行病学调查资料。郑荣远等于2004年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温州地区9742名7~16岁的中小学生进行抽动障碍的横断面调查,发现该病的总患病率约为104/万,其中男性患病率约为1.66%,女性约为0.29%,男女发病比例为(5~6)∶1。2009年刘永翼等对北京大兴区6~16岁的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发现抽动障碍的总患病率约为2.26%,其中男生约为3.39%,女生1.04%,男生患病率显著高于女生。刘玲等于2013年对顺德龙江地区4062名6~12岁的学龄儿童进行抽动障碍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总患病率约为2.98%。

抽动障碍的发病还具有明显的性别和年龄特点,男性发病显著多于女性,据报道男性发病率约为女性的3~4倍。该病多于18岁之前起病,平均发病年龄约为6.4岁,通常10~12岁时病情最为严重。抽动障碍患儿绝大多数无严重的认知功能障碍,但常存在共患病,其中最常见的是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和强迫障碍(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OCD),研究显示两者的发生率分别为55.6%和54.9%。此外还常伴有焦虑症、学习困难、情绪障碍、暴怒发作等,仅有不足12%的患者不伴有任何共患病。抽动障碍共患疾病的类型也随性别不同而有差别,男性患者常伴有ADHD,而女性患者更多伴有OCD、焦虑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