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藏象辨证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藏系统

一、藏系统的概念

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黄帝内经》时代就已用“取类比象”的方法将人体脏器的形态结构、生理病理与自然界的事物、现象以五行归为五类,蕴涵了五脏系统的思想。几千年来,五脏系统的观念沿袭至今,已被编入中医院校教材《中医基础理论》。五脏系统描述了人体内部以五脏为中心进行交互运作的复杂模式,体现了中医学“以象测藏”的思维原理,其客观性已由历代医家的临床实践不断验证,其合理性也已通过现代实验研究部分证实,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石。

在中医学文献中,五脏系统尚未有明确的定义,且其指向过于宽泛。我们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去芜存精,从辨证学的角度将理论与临床相结合,确立了五脏系统的概念。藏象辨证学承接藏象理论,将五脏系统称为“藏系统”,定义如下:

“藏系统”是指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系统(即心系、肺系、脾系、肝系、肾系),包括了五脏及与其直接相关的脏腑、形体、官窍、经络、华、液、志等组织结构及功能。并以此为理论基础,建立五脏系统的辨证方法(称为藏象辨证体系),阐述其生理功能及特性、病因病机、发病特点、病位特征、病性特征、基础证、复合证等,突破了长期以来“以病套证、以证套症”的辨证思路,使中医辨证与五脏系统生理病理紧密联系,突出了“以象测藏、从症辨证”的思维原理,明其所属,得其指归,为临床诊疗提供了高度综合的新的认知模式。

二、藏系统与辨证

中医藏象学认为人体是与自然界保持阴阳平衡的一个有机整体,内以五脏系统为中心,外应四时阴阳之变化。在病理状态下,任何一个局部病变都会影响到整体的功能系统,而任何一种疾病又都是整体功能失调在某一病变局部的表现。因此,中医学对证的认识,不仅仅着眼于局部的病理改变,而是把局部病变同整体功能联系起来,着眼于局部病变所反映的整体功能改变。如此而言,证的本质都要落实到人体“藏系统”的病位。故尽管不同的辨证方法各有其特点,但都是以人体的藏系统为共同基础。

例如《伤寒论》以“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分别概括不同类型的病证,这一分类反映了藏系统的病理变化和临床征象。太阴病主要反映脾系统的病变,少阴病主要反映心系统或肾系统的病变,阳明病主要反映胃(脾系统)或大肠(肺系统)的病变,还有部分太阳表证反映肺系统的病变等1。《伤寒论》病证虽然复杂,亦囊括于藏系统下。

1 王琦,吴承玉.中医藏象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77.

再如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同样是反映温热病在病情发展过程中,各个阶段藏系统病变的重心所在。“卫→气→营→血”的传变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病证的藏系统传变过程。上、中、下三焦的证候更是与心肺系统、脾系统、肝肾系统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反映了藏系统的病变及传变规律。

不同的辨证方法各有其自身的“证体系”,但无论哪一种辨证方法,都离不开患者当前的证候,而这些证候都可根据系统论思想、藏象学理论归入五个藏系统。通过藏象病位与藏象病性进行藏象辨证,所有辨证方法都涵盖于藏象辨证的体系之中。

因此,藏象学是中医各辨证方法的理论基础,藏象辨证体系是辨证诸法的理论旨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