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我学中医:中医入门200问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4 发热也分许多种类吗?

发热是指患者体温升高或体温正常而患者自觉全身或局部(如手足发热)温度升高。
正常人体温度(腋温)为36.0~37.0摄氏度,按发热的高低可分为低热37.5~38.0摄氏度;中等度热38.1~39.0摄氏度;高热39.1~41.0摄氏度;超高热大于41.0摄氏度。
中医所说的发热,按发热原因一般分为外感发热和内伤发热。外感发热起病急、病程短,常为高热,患者常恶寒与发热同时出现,是表证的特征性症状,常伴随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或全身酸痛等症,如感冒所引起的发热。内伤发热起病比较缓慢,病程较长,以低热为多,可分为虚证和实证。实证多由于气滞、血瘀、痰湿等郁久而化热,又可分为:①肝郁发热:表现为低热或潮热、症状常随情绪波动而起伏,常见心情闷闷不乐、抑郁寡欢、长舒短叹、烦躁易怒、口苦、咽干等,可用疏肝理气、清肝泄热的丹栀逍遥散治疗;②瘀血发热:午后或夜间发热,或自觉身体某些部位发热,可见口燥咽干但饮水不多,身体局部有固定痛处或肿块,皮肤粗糙,纹理变深,颜色变暗,可用活血化瘀的血府逐瘀汤治疗;③湿阻发热:特点是午后低热明显,或身热不扬,胸闷脘痞,身体困重,疲乏倦怠,头重如裹,不欲饮食,渴而不饮,恶心呕吐,大便稀薄,可用清热除湿的三仁汤治疗。
虚证是由于气血阴阳的不足及脏腑的虚损所引起,主要有:①气虚发热:热势时高时低,常劳累后发作或加重,可见倦怠乏力、少气懒言、头晕、食欲不振、大便稀、自汗,易于感冒,可用健脾益气、甘温除热的补中益气汤治疗;②血虚发热,热势一般不高,可见面白无华、唇甲色淡、身倦乏力,或妇女月经量少而淡,甚至闭经,可用益气补血的归脾汤治疗;③阴虚发热,午后潮热或夜间发热,手足心热,可见烦躁、盗汗、口干咽燥、大便干燥,可用滋阴清热的清骨散治疗;④阳虚发热,自觉发热而体温不高,热而欲近衣、形寒怕冷、四肢不温,可见倦怠懒言、气短、头晕心悸、大便稀薄,可用温阳补肾、引火归原的金匮肾气丸治疗。
西医所说的发热,按发热原因一般分为感染发热和非感染发热两大类,常以感染发热最为常见。临床常见热型有:①稽留热:体温持续39~40摄氏度或以上,达数日或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1摄氏度;②弛张热:体温持续在39摄氏度以上,但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体温波动在2摄氏度以上,但均高于正常体温;③间歇热: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可持续1日至数日,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④回归热:体温骤然升至高峰,持续数日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日,并规律性的交替一次;⑤波状热:体温逐渐升高达39摄氏度或以上,数日后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日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⑥不规则热:发热无一定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