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我学中医:中医入门200问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7 为什么说“心主神明”?

中医为什么说“心主神明”,是否应该是“脑主神明”,这可能是大部分不了解中医的老百姓的看法。在中、西医之间关于心脑之争存在了很长一段时间了,其实这种争议是多余的。中西医是两种不同的理论体系,两方的认识方法和看待问题的角度都有差异。中医并非不讲脑,脑被称为“髓海、元神之府”,只是中医强调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将脑与心肾相联系,而西医所说的大脑,从解剖结构而言即中医的脑髓,是由肾精化生,肾精充足,则脑髓充盈;而大脑功能正常发挥的前提是有足够的血液供养,由心提供。所以才有中国人“计上心来”“工于心计”“做贼心虚”的普遍认识。
中医认为心有二:血肉之心和神明之心。血肉之心的重要功能是推动血液在血管中运行至全身,发挥滋润和营养作用。心行血发挥滋养作用最为重要的是大脑,西医将二者称为“心脑血管系统”,大脑得到心血的滋养,就会产生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心理活动,并统帅全身各处的功能活动协调。而中医所谓的神,其中之一就是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情感活动,被称为狭义之神;另外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和总体现,被称为广义之神,所以中医就将心的这个功能称为“心主藏神”。《黄帝内经》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人的精神、意识、思维状态、舌体的运动等可反映出心主神志功能的正常与否。而心主神志的实现依赖心气推动血液的营养。
正常情况下,血液充足,心气充足,推动有力,血液在脉内运行至全身,则血肉之心的心主血脉功能正常,表现在外为面色红润有光泽,舌色淡红,血脉充盈。心主血脉正常,则行血至神明之心,为其提供营养,表现为头脑清楚,思维敏捷,记忆力好。舌体得到血液的供养,在神明之心的支配下,表现为味觉灵敏、柔软运动灵活、说话流利。病理情况下,若心气虚、心血虚或心脉瘀阻,都有可能出现心血不能养心神,导致精神恍惚、失眠、健忘、头痛头晕,甚至精神失常、痴呆、昏迷不醒等心神失常的病变。
由此可见,心脑的关系尤为重要,心的病变必然联系到脑引发病变,而脑的病变也多从心入手治疗,如“养心安神”“清心安神”等治疗方法,这些都是中医“心主神明”的理论基础和应用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