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麻醉前准备
为了保障手术病人在麻醉期间的安全,增强病人对手术和麻醉的耐受能力,避免或减少围术期的并发症,应认真做好麻醉前病情评估和准备工作。
应询问病人的手术麻醉史、吸烟史、药物过敏史及药物治疗情况,了解病人日常体力活动能力及近期是否有改变。根据病人的诊断、病史及麻醉相关检查结果来初步判断病人对麻醉的耐受能力。同时与医师沟通,了解病人手术范围、风险程度及是否需要特殊的麻醉处理等,以确保麻醉和手术的安全。临床常采用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类方法将病情分为5级(表4-1),对病情判断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围术期的死亡率与ASA分级的关系密切。一般认为,Ⅰ~Ⅱ级病人对麻醉和手术的耐受性良好,风险较小。Ⅲ级病人对麻醉和手术的耐受能力减弱,风险较大,需要术前做好充分准备,方可耐受麻醉。Ⅳ级病人因器官功能代偿不全,麻醉和手术的风险很大,即使术前准备充分,围术期的死亡率仍很高。Ⅴ级为濒死病人,麻醉和手术都异常危险,不宜进行择期手术。
麻醉前应访视病人,耐心听取和解答病人提出的问题,以取得病人的理解、信任和合作。对过度紧张者,应遵医嘱给予镇静、地西泮类药物;有心理障碍者,应请心理学专家协助处理。
麻醉前应纠正生理功能紊乱和治疗并存疾病,使病人各脏器功能处于良好状态。特别注意做好胃肠道准备,以避免围术期发生胃内容物反流、呕吐或误吸,以及由此而导致的窒息和吸入性肺炎。成人择期手术麻醉前禁食8~12小时,禁饮4小时;小儿术前禁食(奶)4~8小时,禁水2~3小时。
为确保麻醉和手术安全,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在麻醉前必须认真检查麻醉设备、监测设备、麻醉用具等性能是否完好,并根据麻醉方法准备麻醉药物。无论实施何种麻醉,都必须准备麻醉机、急救设备和急救药品。
①镇静:消除病人紧张、焦虑及恐惧的心情,使病人在麻醉前能够情绪稳定,充分合作,同时也可增强全身麻醉的效果,减少全麻药用量及其不良反应;②镇痛:提高病人的痛阈,缓和或解除原发疾病、麻醉前有创操作引起的疼痛;③抑制呼吸道腺体的分泌:维持呼吸道通畅;④抑制不良反应:消除因手术或麻醉引起的不良反射,特别是迷走神经反射,抑制因激动或疼痛引起的交感神经兴奋,以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
有镇静、催眠、抗焦虑和抗惊厥作用,对局部麻醉药的毒性反应也有一定防治效果。常用药物:地西泮、异丙嗪。
有镇静、催眠、抗惊厥作用,一般认为能预防局麻药的毒性反应。常用药物:苯巴比妥、司可巴比妥(速可眠)。
与全麻药起协同作用,增强麻醉效果,减少麻醉药用量,椎管内麻醉时作为辅助用药,能减轻内脏牵拉反射。常用药物:哌替啶、吗啡。
具有抑制腺体分泌,减少呼吸道黏液和口腔唾液分泌,松弛平滑肌,解除迷走神经兴奋对心脏的抑制等作用。常用药物:阿托品、东莨菪碱。
主要作用是拮抗或阻滞组胺释放。H1受体阻滞剂作用于平滑肌和血管,解除其痉挛。常用药物:异丙嗪。
问题与思考
麻醉前用药有镇静、镇痛、抑制呼吸道腺体分泌等目的,不同的麻醉种类需要选用合适的麻醉前用药。
思考:硬脊膜外阻滞、全身麻醉应分别选用哪些种类的麻醉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