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戊型病毒性肝炎
戊型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 E)简称戊肝,是由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HEV)感染引起,临床表现与甲型病毒性肝炎相似,但症状相对较重,病程较长。呈急性感染,一般不转为慢性,重者可发展为肝衰竭。
一、临床特点
急性期患者和亚临床感染者。
通过粪-口途径,主要是通过被污染的水传播。
未受过HEV感染者普遍易感,成人和孕妇发病率高于儿童,原有慢性乙型肝炎或妊娠晚期孕妇感染后病死率高。
见于世界各地,但东亚和南亚流行率最高。全球每年大约有2000万人感染戊肝病毒,其中约有330万人出现戊肝症状,WHO估计,戊型肝炎在2015年造成的死亡约有4.4万例(占病毒性肝炎死亡数的3.3%)。
潜伏期2~9周,平均6周。
通常具有自限性,但部分病例可能发展成急性肝衰竭。起病急,黄疸多见。有发热,伴乏力、恶心、呕吐、肝区疼痛、关节痛。多有胆汁淤积症状,如皮肤瘙痒、大便颜色变浅。肝肿大多见。大多数病人黄疸2周左右消退,病程6~8周,一般不发展为慢性。3%~10%的急性戊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病程可超过6个月。
孕妇感染HEV病情重,易发生肝功能衰竭,尤其妊娠晚期病死率可高达10%~39%,并可见流产与死胎。HBsAg阳性者重叠感染HEV,病情加重,易发展为急性肝衰竭。
急性肝损时ALT较AST升高明显,TBiL可升高;肝衰竭时ALT/AST<1,TBiL进行性上升,PT延长,PTA<40%。
抗HEV IgM阳性或血、粪便HEV RNA(+)具有确诊意义,抗HEV IgG阳性有参考价值。
腹部B超可见肝脾肿大,合并胆囊炎时可见胆囊大小及胆囊壁变化,肝衰竭时可见肝脏缩小。
可见汇管区有中性多核细胞浸润,Kupffer细胞增生。小叶内可见点状坏死、肝细胞气球样变、嗜酸性变及嗜酸小体,炎症反应轻,肝细胞内淤胆及毛细胆管胆栓形成则较多见。大多数戊肝患者的肝组织病理改变呈中度损坏,偶可见亚大块或大块坏死。
二、诊断
1. 急性起病。
2. 流行病学 病前在戊型病毒性肝炎流行区,进食未煮熟的海产品等,或饮用被污染的水等。
3. 主要症状 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厌油、腹胀、肝区痛,尿色加深,黄疸,少数可伴发热。
4. 主要体征 可有皮肤巩膜黄染,肝大,质地软,边缘锐,伴触痛及叩痛。
5. 病原学检查 HEV相关检查阳性,其中血或粪便HEV RNA(+)具有确诊意义。
6.排除其他原因导致的急性肝损伤,如HAV、CMV以及药物等。
根据上述第1~4、6条标准加上抗HEV IgM(+)可以临床诊断;血或粪便HEV RNA(+)可以确定诊断。
三、鉴别诊断
需要与其他急性病毒性肝炎(HAV、HBV、HCV、HDV)、CMV、EB病毒、疱疹病毒感染、药物性肝损伤等所致的肝损伤鉴别。急性黄疸型需要与溶血性黄疸、肝外梗阻性黄疸鉴别。
四、治疗原则
1. 一般治疗 消化道隔离,避免交叉感染;充足休息、清淡饮食;有厌食、恶心、呕吐的患者予静脉输液支持。
2. 保肝治疗 给予抗炎保肝、降酶、退黄等治疗。
3.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警惕发展为肝衰竭。
五、并发症
重型戊肝患者可出现肝性脑病、出血、肝肾综合征、继发感染等并发症。
六、预防
(1)对戊型肝炎患者进行隔离治疗。
(2)对密切接触者(与戊型肝炎病人同吃、同住、同生活或经常接触HEV污染物而未采取防护措施者),从最后一次接触(一般指病人住院隔离时)起实行医学观察60天。
(1)经水传播:加强饮用水卫生管理,对饮用水进行严格消毒。对集中供水的自来水厂和自备水厂除加强对水消毒工作外,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加大对水厂的监督监测力度,确保居民的饮用水安全。
(2)经食物传播:加强食品卫生管理。在戊型肝炎暴发或流行期间,应严禁饭店、餐馆上冷菜,严禁销售被污染的食物,取缔“大排档”,切断经食物传播途径。
接种“重组戊型肝炎疫苗(大肠埃希菌)”,上臂三角肌肌内注射30µg/0.5ml,按0、1、6个月的接种方案,保护率可达100%。
七、随访与监测
出院后6个月内,每月监测ALT、AST、TBiL等肝功能指标;每3个月检查1次肝脏彩超。
临床常见问题
1. 重型戊肝有何临床特点?
(1)孕妇感染发生重型肝炎比例较高,病死率增加,且与孕期长短有关。暴发流行期间妊娠合并戊肝的病死率可高达40%。
(2)性别、年龄特点:男性多于女性,感染年龄较甲肝偏大,且年龄越大重型肝炎比例越高。
(3)临床特点:病程较迁延,亚急性重型肝炎多见。
(4)重叠感染多见:易在慢性乙肝、丙肝病毒感染的基础上重叠戊型肝炎病毒,且以乙型肝炎合并戊型肝炎多见。
2. 戊型肝炎和甲型肝炎临床特点有何区别?
甲肝和戊肝虽然都是经粪-口消化道途径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临床表现和经过类似,但两者在年龄、性别、肝脏损伤及预后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别。
(1)戊肝的潜伏期约为2~9周,平均6周,较甲肝长。
(2)戊肝患者中老年居多,而甲肝以15岁左右的学生多见。
(3)孕妇感染戊肝后病死率高。
(4)两者均以急性黄疸型为主,但戊肝亚急性重型和急性淤胆型较甲肝多见。
(5)戊肝发热、肝肿大较甲肝少见;皮肤瘙痒和灰白便较甲肝多见。
(6)戊肝病理损害较甲肝明显,恢复缓慢,其血清胆红素升高水平和持续时间均长于甲肝。
(黄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