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伤筋动骨一百天”,这是真的吗
伤筋动骨这个词本身是指身受重伤,后来被人们比喻事物受到重大损害。这可不是用来形容日常生活中轻微扭伤或拉伤的词。一旦用到“伤筋动骨”,表明伤情较重。“伤筋动骨一百天”这句话在中国深入人心,几乎是妇孺皆知,家喻户晓。
在这句话里,“骨”指骨骼,而“筋”并不单独指肌腱,还包括肌肉、筋膜、韧带等软组织。这句话是祖国医学的先辈们经过长期实践的经验总结。在古代,没有解剖学,没有X线机,没有手术,先辈们凭借双手整复筋骨,固定夹板,动静结合,经过长期的实践总结,得出这样的结论,可以说,这是老祖宗智慧结晶。
现代医学认为,骨折愈合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病理生理学家把它分为血肿机化期(2~3周)、原始骨痂形成期(4~8周)和骨痂改造期(8~12周)三个阶段。在血肿机化期,骨折后6~8小时内,血肿开始形成凝血块,随后毛细血管增生,各种纤维细胞侵入,血肿发生机化,肉芽组织变为纤维结缔组织,使骨折断端初步连接在一起,完成这一过程需要2~3周。在原始骨痂形成期(4~8周),骨折断端的纤维结缔组织,经过软骨细胞的增生、变性、钙化而骨化,这就是软骨内骨化,这一过程一般需要4~8周。在骨痂改造期(8~12周),对原始骨痂进行改造,成骨细胞增生,新生骨小梁也逐步增加,并逐渐排列成规则致密的骨小梁,使骨折断端形成骨性连接,完成这一过程需要8~12周。从现代的病理生理学上看,骨骼和软组织的修复大概需要3个月左右的时间,恰好就是一百天左右,这也进一步证明“伤筋动骨一百天”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事实上,有很多因素会影响骨折的愈合时间,如年龄、身体健康情况、骨折部位、骨折类型、软组织损伤程度、是否感染、治疗方法,固定可靠程度、活动时机等。儿童骨折一般一个月左右就能长好,而成年人往往需要3个月,甚至更长时间。血液循环丰富部位骨折愈合快,血液循环差的部位就愈合慢,而有的部位,一旦骨折就很难愈合。再加上人的个体差异,因此,不是所有的人都符合“伤筋动骨一百天”的结论。
“伤筋动骨一百天”是中国古代医学家在简陋的医学条件下对创伤引起的骨折或者伤筋康复时间的简单总结,它不能完全适用于现代的情况下的伤筋动骨。因为,在古代,伤筋动骨的原因多为高处坠落、摔伤或击打,属于中低能量损伤。现在的骨折损伤多是由车祸、高处坠落等造成,属于高能量损伤,损伤严重程度不可同日而语。无论是筋还是骨,损伤越重,恢复肯定就越慢,甚至还有人会出现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低能量损伤多见于老年人,而老年人的修复和愈合能力又明显低于年轻人。因此,“伤筋动骨一百天”只是个大略数字,不能过于较真,对此要有正确的认识,不能绝对化。在恢复的过程中应遵照医生的指导,进行合理的治疗和功能练习,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很多人认为手术可以促进骨折愈合,使骨折“好”得更快。还有些人觉得现代医学很发达,应该比过去恢复得更快才对。事实上,比起过去,当今的科学确实是发展进步了很多,对骨折的治疗水平也确实有显著提高。但大家应该对手术有正确认识和合理期待。手术是在保守治疗失败的情况下不得已采用的方法,通过手术将断了“筋”“骨”复位或重新“接”好,使它们回到正确的位置,为功能恢复创造条件。因为骨折的愈合有其自己的规律,手术也不能改变人体组织的正常修复过程,因此也就不能显著地缩短骨折的愈合时间。这就像庄稼从播种至收获有一个严格的时间过程,不能拔苗助长一样。不是说做手术了,骨头就长得快,或者长得更结实。只能说对需要手术的患者进行手术干预,能最大限度地降低日后致残或导致功能障碍的可能性。通过加强内固定,可以允许患者早期活动和功能康复,尽早回归社会。所以虽然不能抗拒手术,但是也不应该迷信手术。
因此,对不同的损伤,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按医生的要求进行后期康复训练,最大限度恢复功能,早期康复才是正确的做法。
伤筋动骨别轻视,先辈总结是真知;
早点晚点别纠结,各人之间有差别;
尊重规律不盲试,遵嘱活动最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