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入职护士规范化培训:基础理论与护理专业知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六节 心源性猝死

【学习目标】

1.掌握心源性猝死的病因、临床表现、处理原则;

2.掌握心源性猝死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复苏用药;

3.了解心源性猝死的概念。

【重点难点】

1.心源性猝死的临床表现、处理原则、护理措施;

2.心脏骤停的处理原则。

心源性猝死是指急性症状发作后1h内发生的以意识丧失为特征的,由心脏原因引起的自然死亡。

【病因】

绝大多数心源性猝死发生在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心源性猝死中约80%由冠心病及其并发症引起,而这些冠心病患者中约75%有心肌梗死病史。各种心肌病引起的心源性猝死约占5%~15%。

【临床表现】

1.前驱期

在猝死前数天至数月,有些患者可出现胸痛、气促、疲乏、心悸等非特异性症状,亦可无前驱表现。

2.终末事件期

指心血管状态出现急剧变化到心脏骤停发生前的一段时间,自瞬间至持续1h不等。典型表现包括严重胸痛、急性呼吸困难、突发心悸或眩晕等。

3.心脏骤停

患者突发意识丧失,伴有局部或全身性抽搐。呼吸断续,呈叹息样或短促痉挛性呼吸,随后呼吸停止。皮肤苍白或发绀,瞳孔散大。由于尿道括约肌和肛门括约肌松弛,可出现二便失禁。

4.生物学死亡期

从心脏骤停至发生生物学死亡时间的长短,取决于原发病的性质以及心脏骤停至复苏开始的时间。心脏骤停发生后,大部分患者将在4~6min内开始发生不可逆脑损害,随后经数分钟过渡到生物学死亡期。

5.心电图表现

心室颤动或扑动最为常见,其次是心电-机械分离。

【处理原则】

大部分患者在4~6min内开始发生不可逆脑损害,一旦确定心脏骤停,尽早进行心肺复苏、复律治疗等基础生命支持。并对复苏成功的患者尽快进行高级生命支持并与基础生命支持结合,进行包括呼吸、循环支持、心电监护、电除颤及复苏药物的应用。

目前心肺复苏常用的药物有:

1.肾上腺素

为救治心脏骤停的首选药物。主要效力为增加全身循环阻力,升高收缩压和舒张压。

2.利多卡因

是治疗和预防心室颤动的首选药物。

3.碳酸氢钠

纠正酸碱失衡。

【复苏后处理】

心肺复苏后的处理原则和措施包括维持有效的循环和呼吸功能,预防再次心脏骤停,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防治缺氧、脑水肿、急性肾衰竭和继发感染。同时做好心理护理,减轻患者恐惧,以便更好的配合治疗。其中脑复苏是心肺复苏最后成功的关键。

【护理措施】

1.饮食

给予低脂、低胆固醇、清淡易消化饮食,避免刺激性食物,少量多餐。

2.绝对卧床

禁搬动,保持呼吸道通畅,这是复苏成功的重要步骤。

3.持续氧气吸入

改善心肌缺氧,降低心肌耗氧量,缓解胸闷、气促等症状。

4.避免用力排便

训练患者在床上排便,保持大便通畅,解释用力排便可使心脏负荷加重心肌缺血血氧,诱发心律失常,因此要避免过度用力或屏气,必要时给予缓泻剂。

5.心理护理

由于心源性猝死发病急,抢救过程中可有多处损伤,患者会处于极度紧张、恐惧甚至濒死状态,在护理过程中护士应耐心细致的观察,主动与患者沟通、交流,使其正确认识疾病,消除恐惧,避免外界刺激,增强治疗信心,并告知家属保持愉悦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