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外科实践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六节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疼痛

中医认为急腹症病因可概括为气、血、寒、热、湿、食、虫等七类,这些致病因素可以单独致病,且可相互转化而生病。急腹症涉及的胆、胃、大肠等均为腑。中医运用 “六腑以通为用”的理论,在治疗急腹症疼痛方面具有显著疗效。中医对疼痛的病机有独到的见解,概括起来有以下三条:即 “不通则痛”、“不荣则痛”和 “不调则痛”。不通则痛主要是气滞和/或血瘀。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情志不遂,肝气郁结,可致气滞腹痛;若外邪侵袭,使气机不畅,经络痹阻,可造成全身疼痛。不荣则痛主要表现在阳失温煦和阴失濡润两方面,因阴阳气血不足,经脉脏腑组织失去温煦和濡养而产生疼痛。不调则痛是指因气迹不循常规或阴阳平衡失调引起疼痛。在急腹症疼痛治疗方面,中医在一些方面弥补了西医治疗的不足,显示了良好的发展前景。在临床实践中再配合西医治疗,往往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一、西医治疗

1.禁食水,持续胃肠减压。

2.法莫替丁40mg静注以抑制胃液分泌。

3.应用抗生素防治感染。

4.用能量合剂、碳水化合物等进行静脉营养。

5.输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纠正代谢性酸中毒。

6.监测心率、血压、体温等生命体征。

7.对症治疗。

二、中医治疗

(一)急性胃痛

包括西医的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慢性胃十二指肠炎、胃神经官能综合征以及其他各种原因引起的胃痉挛疾病,临床上可分为实热证和虚热证两大类。

1.实热证

(1)特点:

突然剧烈腹痛,腹硬如板状,肠鸣音减弱或消失,舌红苔厚,脉弦数。常见于溃疡穿孔。

(2)治疗:

中医治疗宜泄热通腑,可先用承气汤灌洗,24小时后改用大柴胡汤加减,以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并发出血时可服用大黄3g,每日2~3次,严重者需加用西药止血。穿孔早期针刺中脘、足三里,强刺激针1小时,可促进穿孔闭合。

2.虚寒证

(1)特点:

绵绵腹痛或者突发腹痛,间歇发作,苔薄白,脉弦细。常见于慢性胃炎、胃痉挛等。

(2)治疗:

中医治疗宜温中缓急,和胃止痛,可选小建中汤加减。针刺上脘、中脘、足三里、内关、胃俞、合谷等穴位,也可用药袋或热水袋熨敷腹部,并持续15~20分钟。

(二)急性胰腺炎

1.特点

突发剧烈腹痛,恶心呕吐,可伴发热、黄疸,舌淡红,苔白或黄,脉弦或弦滑数。

2.治疗

发病初期,以气郁为主者,宜疏肝理气、清热解毒,方剂选大柴胡汤加减;以腑实为主者,宜清里攻下,选清胰汤或承气汤加减。如为急性出血性胰腺炎并麻痹性肠梗阻,方剂中加甘遂末16~19g(冲服);如急性出血性胰腺炎并坏死、渗出或形成脓肿或假脓肿者,适当加重通里攻下药物的药量,加入红藤、穿山甲、皂角刺、三菱等成分。针刺内关、足三里、下巨虚或中脘、内关、梁门、阳陵泉,强刺激,留针20~30分钟。

(三)急性胆囊炎、胆石症

1.特点

大多数胆囊炎和胆石症并存,且互为因果。

2.治疗

(1)气郁型:

多见于发病初期的胆绞痛,宜疏肝利胆,理气开郁,选柴胡疏肝散加减。

(2)湿热型:

多见于化脓性坏疽性胆囊炎,宜清热利湿,选龙胆泻肝汤加减。

(3)正虚邪陷:

属胆囊炎的严重阶段,多伴有肝功能损害,应以防止肝性脑病为主,宜芳香开窍、清热解毒,用安宫牛黄丸之类药物治疗,并配合西医抢救。可针刺外观、阳陵泉、太冲、足三里、胆俞、肝俞等。可用阿托品0.5mg或山莨菪碱10mg作双侧阳陵泉、足三里、外关穴注射,每日一次,或者用维生素K 34mg作双侧足三里穴位注射,每日一次。

(四)急性肠梗阻

1.特点

阵发性腹痛、腹胀、呕吐,严重者可呕吐胆汁或者粪液。

2.治疗

热结型宜通里攻下、疏通气机、活血化瘀,选桃仁承气汤加减。如呕吐剧烈不能内服者,可先用大承气汤保留灌肠,同时针刺内关、足三里,数小时后再将大承气汤自胃灌入。气结型宜理气宽胸,选五仁汤加减。针刺选足三里、中脘、合谷、曲池、内庭、天枢穴等。对麻痹性肠梗阻可行足三里穴位注射,双侧穴各用新斯的明0.25mg。推拿按摩适用于早期腹胀不明显,无腹膜刺激征的肠扭转、肠粘连性肠梗阻。

(五)腹膜炎

1.特点

急性腹痛,初始疼痛部位不定,但很快遍及全腹,伴有发热、恶心、呕吐等。

2.治疗

(1)早期(郁滞型):

属正盛邪衰,宜行气清里,选柴胡清解汤加减。

(2)中期(湿热型):

属热腐成脓,宜攻下实热,佐以清热,选黄连汤或石膏知母汤加减。

(3)晚期(毒热型):

属热毒侵入营血,宜清营凉血,选清营汤或犀角地黄汤加减。如发生 “热厥”而致气阴两伤,属正虚邪实,相当于毒血症及感染性休克,患者精神萎靡、口干舌燥、四肢厥冷、脉沉细无力。治疗应急用四逆汤或独参汤以救逆回阳,并重用清热解毒之方剂。中药保留灌肠:用于呕吐较重,不能服药者,或者为使腹膜炎尽快吸收及促进肠蠕动恢复,方剂大承气汤为主,加延胡索、川楝子、毛冬青,煎水至200ml保留灌肠,2次/日。另一方剂为:生大黄30g,芒硝30g(冲),枳壳15g,川朴15g,延胡索15g,川楝子15g,毛冬青30g,水煎至200ml,保留灌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