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稳定型心绞痛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狭窄或阻塞,或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其危险因素主要有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吸烟、肥胖、年龄和性别(男性>55岁,女性>65岁),以及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一级亲属冠心病发病年龄<50岁)。
稳定型心绞痛是指心绞痛发作的程度、频度、性质及诱发因素在数周内无显著变化。
【诊断要点】
1.临床表现
(1)症状:
心绞痛以发作性胸痛、心前区不适为主要表现,典型心绞痛具有以下特点:①部位:胸骨体中或上段之后,可波及心前区,甚至横贯前胸,有一定范围,如手掌大小,而非点状疼痛;可放射至其他部位,常见部位为左肩、左后背、左臂内侧达无名指和小指,或至颈、咽或下颌部;②性质:心绞痛主要表现为一种压迫、发闷或紧缩性,也可有烧灼感,而非针刺样或刀扎样的尖锐性胸痛,偶伴频死感或恐惧感。有些患者仅觉胸闷不适无疼痛;③诱因:常因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所诱发,饱食、寒冷、吸烟、心动过速、休克等亦可诱发。疼痛多发生于劳力或激动的当时,而不是劳累或激动后。稳定型心绞痛常在相似的诱因条件下发作;④持续时间:心绞痛发作后一般持续数分钟或十余分钟,最长不超过半小时。瞬间即逝、持续数秒或持续时间过长(数小时),不支持心绞痛;⑤缓解方式:停下休息或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数分钟内可缓解。
(2)体征:
心绞痛发作常无明显体征,部分患者可出现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焦虑、恐惧和出汗等,有时出现第四或第三心音奔马律或心尖部收缩期杂音等。
2.实验室检查
(1)了解冠心病危险因素的化验:血糖(必要时行葡萄糖耐量试验)、血脂四项即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甘油三酯。
(2)血、尿、便常规:注意有无贫血。
(3)心肌损伤标记物:心肌肌钙蛋白(cTnT或cTnI)、肌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CK-MB)检测,是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相鉴别的重要检查。
(4)肝肾功能,必要时查甲状腺功能。
3.辅助检查
(1)非创伤性辅助检查:
1)心电图:
包括静息心电图、发作时心电图、心电图负荷试验和动态心电图。
静息心电图:约半数患者心电图正常,应注意可能有陈旧心肌梗死的改变或非特异性ST段和T波异常。
发作时心电图ST-T改变支持心绞痛诊断,即发作时出现暂时性心肌缺血引起的ST-T改变,主要表现为ST段压低≥0.1mV,发作缓解后心电图恢复;发作时心电图ST段一过性抬高,为变异性心绞痛,见于少数患者;有些患者平时T波持续倒置,发作时变为直立,为“假性正常化”的表现。
心电图负荷试验即运动负荷试验,运动中出现典型心绞痛,心电图出现ST段水平或下斜型压低≥0.1mV并持续2分钟为运动试验阳性标准。该试验有适应证和禁忌证,建议转诊专科。
动态心电图连续监测24小时或以上的心电图,可从中发现ST-T改变和各种心律失常,将出现心电图改变的时间与患者的活动和症状相对照。胸痛发作时相对应时间的缺血性ST-T改变,有助于明确心绞痛的诊断。
2)超声心动图:
评价心功能,排除结构性心脏病引起的心绞痛(如主动脉瓣狭窄、肥厚性心肌病);心肌梗死后或严重心肌缺血状态下,心室壁可呈现局限性或弥漫性的运动障碍。
3)CT冠状动脉造影:
用于判断冠脉管腔狭窄程度和管壁钙化情况。若CT冠状动脉造影未见狭窄病变,可不进行有创检查。要求被检查者无心律失常或心功能衰竭。
(2)有创性辅助检查:
冠状动脉造影,对于心绞痛或可疑心绞痛患者,冠脉造影可明确诊断及了解冠脉血管病变情况,并决定治疗策略及预后。
【鉴别诊断】
不典型症状者应与以下疾病鉴别:
1.急性冠脉综合征(ACS)
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或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是短期极高危冠脉事件,根据发作性质变化、心电图改变和心肌损伤标记物进行鉴别。
2.非冠心病性心脏疾病
心包炎、严重未控制的高血压、主动脉瓣狭窄、肥厚型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快速型室性或室上性心律失常、主动脉夹层等均可出现胸痛症状。
3.非心脏疾病
(1)消化系统:
反流性食管炎、消化性溃疡、膈疝、胆道疾病等。
(2)胸壁疾病:
肋软骨炎、肋间神经痛、纤维组织炎、肋骨骨折、胸锁骨关节炎、带状疱疹、颈椎病和胸椎病等。
(3)肺部疾病:
肺栓塞、气胸、胸膜炎等。
(4)精神性疾病:
过度换气、焦虑症、抑郁症、心脏神经官能症等。
【治疗原则】
1.一般性治疗
(1)生活方式改变:适当的运动、减轻体重、戒烟酒、合理膳食(忌饱餐、低胆固醇饮食)、调整日常生活和工作量、减轻精神负担等。
(2)控制血压、血糖和血脂(特别是LDL-C)等危险因素。
2.药物治疗
(1)急性发作时:
立即休息、停止活动;舌下含服或喷雾硝酸甘油,也可在运动前数分钟使用,以减少或避免心绞痛发作。
(2)缓解期的治疗及二级预防:
①阿司匹林:所有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没有禁忌证都应该服用(75~150mg/d),不能耐受阿司匹林者改用氯吡格雷替代治疗;②氯吡格雷:用于阿司匹林有禁忌证的患者。支架植入术后与阿司匹林合用,应注意合用期间出血风险。常用剂量75mg/d;③β受体阻滞剂:无禁忌证时作为稳定型心绞痛的初始治疗,有心肌梗死、左心室收缩功能异常或心力衰竭病史的患者应长期服用β受体阻滞剂。使用剂量应个体化,从较小剂量开始,逐级增加,以能缓解症状且安静状态下心率不低于50次/分为宜;④调脂治疗:他汀类药物可有效降低TC和LDL-C,还有延缓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展、稳定斑块及抗炎等调脂以外的作用。所有冠心病患者,无论其血脂水平如何,均应予他汀类药物,且LDL-C的目标值<2.6mmol/L(100mg/dl),对于极高危患者,LDL-C治疗目标值<1.8mmol/L(70mg/dl)。用药期间注意监测药物的安全性,监测转氨酶及肌酸激酶等生化指标,及时发现药物可能引起的肝损害和肌病;⑤硝酸酯制剂:为内皮依赖性血管扩张剂,可减轻心肌缺血和改善症状,分为短效和长效制剂。症状发作频繁可选用短效制剂,但长期使用易产生耐药性,病情稳定患者可选用长效制剂。对于严重主动脉瓣狭窄或肥厚梗阻型心肌病引起的心绞痛,不宜用硝酸酯类药物;⑥ACEI或ARB:所有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心力衰竭或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的高危患者均应使用。但不建议ACEI和ARB两者联合应用;⑦钙通道阻滞剂:是变异性心绞痛或以冠状动脉痉挛为主的心绞痛治疗的一线药物;⑧曲美他嗪:通过抑制脂肪酸氧化和增加葡萄糖代谢,改善心肌氧供需平衡治疗心肌缺血;⑨尼可地尔:是一种钾通道开放剂,与硝酸酯类具有相似的药理特性,对稳定型或顽固性心绞痛治疗效果良好。
(3)血管重建治疗:
包括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药物是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主要手段,当治疗效果不佳时,转诊专科确定是否行血管重建治疗。
【转诊指征】
达到下列转诊条件之一的患者,应及时转到综合医院专科治疗。
1.首次发生心绞痛。
2.无典型胸痛发作,但心电图ST-T有动态异常改变。
3.稳定型心绞痛出现发作频率增加,胸痛加重,持续时间延长,或伴发严重并发症时,维持生命体征稳定后,及时转诊。
4.胸痛伴新出现的左、右束支传导阻滞。
5.反复心绞痛发作,心电图有或无ST段压低,但有明显心衰症状或合并严重心律失常者。
6.首次发现陈旧性心肌梗死。
7.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
8.有新近发生的心力衰竭。
9.抗血小板药物调整。
10.他汀类药物治疗LDL-C达标困难或有不良反应者。
11.需要进一步检查者 包括运动试验、核素成像检查、超声心动图、多层螺旋CT或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社区管理】
1.建立和使用健康档案
冠心病患者均应建立居民健康档案,详细了解患者发病情况、既往病史、辅助检查、非药物治疗等。每次随诊记录病情变化、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和相关监测等内容。
2.健康管理
合理膳食、高危人群宣教、适当的康复治疗指导。
3.随访和检测内容
(1)6个月复查心电图一次。
(2)6~12个月复查一次血脂、血生化、肝肾功能、肌酸激酶等。
(3)12个月复查一次超声心动图和颈动脉超声。
4.评估
每年对冠心病患者进行评估,必要时与专科医生合作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