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验腧穴手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腧穴与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的关系

阴阳五行、脏腑经络,都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内容。它贯穿于中医学的各个方面,腧穴也不例外,兹分述如下:
(一)腧穴与阴阳五行的关系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部分,用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并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针灸学也同样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理论。经脉分阴阳,其所统腧穴,亦各随其经而分阴阳两类。穴既分阴阳,又各以其浅层属阳、深层属阴。《难经·七十难》有“春夏各致一阴,秋冬各致一阳”的刺法。在治法上,《灵枢·根结》说:“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调和阴阳就是通过经穴的分经、深浅并运用适当的刺法来达到的。
腧穴分阴、阳,在五输穴中表现得最为清楚。据《黄帝内经》和《难经》所载:阴经和阳经的井、荥、输、经、合五输穴都有不同的五行属性。按五行的生克关系区分“母穴”和“子穴”,并创用母子补泻法。
(二)腧穴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灵枢·海论》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说明人体的五脏六腑和十二经脉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大量的临床观察充分证明,脏腑疾患能使某些相应经穴出现异常反应。刺激这些异常反应点或相关腧穴,对相应脏腑的功能活动具有相对特异的调整作用。这种经穴-脏腑相关理论,在《内经》中已有充分表述。《灵枢·九针十二原》说:“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
腧穴与经络的关系,《千金翼方》说:“凡孔穴者,是经络所行往来处,引气远入抽病也。”说明腧穴从属于经络,通过经络系统与人体各部发生联系,使用针、灸等方法刺激腧穴,可以“引气远入”,治疗有关经络与脏腑的病证。《针灸问对》说:“经络不可不知,孔穴不可不识。不知经络,无以知气血往来;不知孔穴,无以知邪气所在。知而用,用而得,病乃可安。”充分说明腧穴与经络的关系。《素问·调经论》说:“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指出经络本身又隶属于脏腑。这样脏腑-经络-腧穴三者之间,内外相应,形成一体,不可分割。因此,《灵枢·本输》特别强调:“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经络之所终始,络脉之所别处,五输之所留,六腑之所与合,四时之所出入,五脏之所溜处……”说的就是经络、脏腑与腧穴之间的密切关系。
腧穴除与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的关系外,还与人体的气血运行、天时气候有着紧密的联系。《灵枢·本脏》说“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说明经络在沟通机体内外的同时,还具有运行气血、输布周身、濡养各部组织器官的作用。《素问·气穴论》称腧穴的作用是“以溢奇邪,以通荣卫”。表明腧穴在人体正常时能通行营卫,异常时能反映病痛,在接受针灸等刺激时则能通调气血,祛邪扶正,治疗疾病。此外,中医学认为人与自然界存在着一种相应关系,以人为主体。说明人生活于天地之间,其生理、病理的变化与自然界息息相关。这种观点在腧穴学中有一定的意义,特别表现在腧穴应用方面。人的气血活动且受自然界气候变化的影响,如《素问·八正神明论》说:“是故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是以因天时而调血气也。是以天寒无刺,天温无疑,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廓空无治,是谓得时而调之。”充分表明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对人体气血运行产生的影响,因而针灸治疗也应随其变化而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