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医学专科能力建设专用初级教材:浅表器官分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常见疾病及声像图表现

在涎腺的肿瘤性病变中,约70%~80%来源于腮腺,10%来源于颌下腺。小涎腺及舌下腺肿瘤罕见。腮腺肿瘤中,良性肿瘤占70%~80%,以多形性腺瘤最为常见,约占80%;恶性肿瘤的发生率较低,但易导致面神经麻痹。颌下腺肿瘤中,恶性肿瘤发生率较高,约占其肿瘤发生率的40%,多见于40岁以上人群,常见的病理类型包括腺样囊性癌和鳞状细胞癌。

涎腺疾病中除了肿瘤性病变外,还有炎症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过敏性疾病、功能障碍性疾病等,其中炎症性疾病最为常见。

(一)涎腺炎症

涎腺炎症(sialadenitis),病因主要包括细菌性、病毒性及一些特异性感染,根据其病程可分为急性炎症、慢性炎症及复发性炎症。炎症多见于腮腺,其次为颌下腺,少见于舌下腺。

急性腮腺炎以流行性腮腺炎多见,单侧或双侧发病,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患者,流行病学、血液检测可帮助鉴别诊断。急性化脓性腮腺炎临床少见,易发于年老体弱者,主要累及腮腺及颌下腺,单侧发病为主。急性炎症发作时,病侧皮肤红肿,局部疼痛、饮食时症状加重,腺导管开口处充血肿胀,严重者可见脓液排出。

慢性腮腺炎分为阻塞性和复发性。慢性阻塞性腮腺炎,常由腺导管结石、外伤或异物的梗阻而引起。病侧腮腺反复发生肿痛,饮食时加重,挤压腺体,可见腺导管口处黏稠性唾液或稀脓液状分泌物。慢性复发性腮腺炎,以5岁以下儿童多见,既往有流行性腮腺炎病史。局部肿胀疼痛且反复发作是其重要的临床表现,年龄越小,发作次数越频繁,挤压腺体时,可见导管口异常分泌物。慢性腮腺炎病理改变为腺泡不同程度变性、萎缩,腺体内小导管阶段性狭窄或扩张,管周及间质炎症细胞浸润。

1.超声表现

急性炎症:

细菌性炎症以单侧多见,受累涎腺呈中至重度肿大,包膜不清晰,腺体回声减低、不均匀,内部血流增多。当脓肿形成时,显示腺体内形态不规则的片状低至无回声区,内见漂浮状点状回声,加压探头有移动性,周围血流增多。流行性腮腺炎,多为双侧腺体发病,同时或先后发病。

慢性炎症:

受累涎腺可无明显肿大,边缘圆钝、不光滑,腺体回声弥漫性增粗、不均匀,内部血流轻至中度增多。慢性硬化性颌下腺炎表现为腺体整体或局部低回声,状似边界清楚的肿瘤,但面动静脉、颌下腺管的走行相对正常,可资与颌下腺肿瘤相鉴别。慢性阻塞性炎症时,显示扩张的腺导管或结石回声。

2.鉴别诊断及注意事项

流行性腮腺炎:

应与急性细菌性腮腺炎相鉴别,流行病学、发病特征及血液学检查均有助于鉴别诊断。

慢性炎症:

应与良性淋巴上皮病相鉴别,眼、口、鼻等干燥综合征特有症状则有助于两者的鉴别。局灶性炎性病变,易与恶性肿瘤相混淆,病史、相邻结构有无改变及随访观察可帮助鉴别。

3.病例

(1)病史和相关检查:

发现左耳下区肿块伴局部疼痛、发热20余天,口服头孢类抗生素后症状无明显缓解,肿块呈渐进性增大,疼痛加重。

(2)声像图(图1-4-1)

图1-4-1

(3)超声描述:

左侧腮腺肿大,包膜欠清,腺体内可见片状低~无回声区,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晰,内见漂浮状点状回声。

(4)提示诊断:

左侧腮腺低回声区,考虑为炎性病变,局部脓肿形成。

(二)涎腺结石

涎腺结石(sialolithiasis),大多数发生于颌下腺(约占60%~90%),腮腺少见(约占10%~20%),常见于中青年患者。涎腺结石单发或多发,位于扩张的腺导管内,常伴涎腺炎症。小结石可无临床症状,大结石阻塞腺导管时,导致唾液淤滞,引起患者局部胀痛,进食时加重,此病可反复发作。

1.超声表现

典型的涎腺结石表现为腺体内一个或多个团状强回声,后方伴声影及腺导管扩张。涎腺回声增粗、不均匀等炎症改变。

2.鉴别诊断及注意事项

涎腺结石应与腺体内钙化灶相鉴别,结石位于腺导管内、伴有腺导管扩张,而钙化位于腺实质内或导管壁。

3.病例

(1)病史和相关检查:

拔牙后左颌下不适,查体发现左颌下腺略肿大。

(2)声像图(图1-4-2)

图1-4-2

(3)超声描述:

左侧颌下腺导管扩张约0.4cm,其内见0.4cm强回声,后伴声影。

(4)提示诊断:

左侧颌下腺导管扩张伴结石。

(三)良性淋巴上皮病(benign lymphoepithelial lesion)

涎腺淋巴上皮病包括Mikulicz病(米库利兹病)和Sjögren综合征(舍格伦)两种综合征,1888年Mikulicz首次报道患者双侧腮腺、泪腺肿大,活检时发现腺体内出现大量圆形细胞浸润,腺泡萎缩,称之为Mikulicz病。1933年Sjögren报道干燥状角膜结膜炎、多发性关节炎、腮腺肿大并存的病例,称之为Sjögren综合征。目前,Mikulicz病和Sjögren综合征是同一病变在不同阶段的表现,还是两种不同的病症,尚存争议。

淋巴上皮病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病理表现为涎腺的腺小叶淋巴细胞弥漫浸润,小叶内小导管扩张;后期腺泡萎缩,甚至消失,可累及多对腺体。本病好发于40~60岁女性患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单侧或双侧涎腺无痛性肿大,以腮腺肿大为多见,其次为颌下腺肿大,大多数病例为弥漫性肿大,少数病例为不对称性局灶性肿大。触诊腺体质硬,表面不平。本病初期表现为涎腺、泪腺肿大,轻度不适,随着病程进展,出现口干、眼干、鼻干及关节炎等症状,此时称为Sjögren综合征。

1.超声表现

受累涎腺弥漫性肿大,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腺体内回声不均,可见散在小的低回声区,或见多发条状回声,呈“网格”样改变。少数病灶表现为边界不清的结节状改变,受累腺体显示血流信号增多。

2.鉴别诊断及注意事项

良性淋巴上皮病需与慢性腮腺炎症相鉴别,临床病史、症状等可资鉴别。

3.病例

(1)病史和相关检查:

双侧腮腺肿大半年,自觉口干、眼干3年余。

(2)声像图(图1-4-3)

图1-4-3

(3)超声描述:

双侧腮腺弥漫性肿大,腺体回声不均匀,内见多发低回声区,边界欠清,边缘见较多的血流信号。

(4)提示诊断:

双侧腮腺弥漫性病变,考虑为良性淋巴上皮病。

(四)多形性腺瘤

多形性腺瘤(pleomorphic adenoma)或称混合瘤是涎腺良性肿瘤中最常见的病理类型,好发于腮腺,约占腮腺良性肿瘤的80%,其次为颌下腺,舌下腺发病罕见。多形性腺瘤含上皮成分和非上皮成分,非上皮成分包括黏液样组织、软骨样组织、骨样组织等,故称为混合瘤。因肌上皮细胞具有多形性,故称为多形性腺瘤。多形性腺瘤形态多呈圆形,大的肿瘤可呈分叶状,肿瘤边界清晰,为纤维组织包绕。多数的肿瘤呈实性,由腺样上皮和间充质组织构成,部分肿瘤内部可发生囊性变。

临床上此病各年龄段均可发生,以30~50岁患者为多见,女性多于男性。腺体区出现局部无痛性、缓慢生长的肿块为其主要临床表现,多数单发,约5%的肿瘤可发生恶变。

1.超声表现

多数的多形性腺瘤形态为圆形或椭圆形,较大的肿瘤常呈分叶状。肿瘤边缘光滑,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肿瘤后方组织回声增强。瘤内回声具有多样性,呈均质或不均质低回声,可出现囊变区或钙化灶。肿瘤内部血流分布的多寡不一,发生黏液样变性的肿瘤常缺乏血流信号分布,而富含细胞的肿瘤,常检出较丰富的血流信号,多为低阻力血流频谱。

2.鉴别诊断及注意事项

多形性腺瘤需与恶性混合瘤相鉴别。恶性混合瘤,边界不清晰,肿瘤内回声不均匀,伴有点状强回声,瘤内显示高速高阻型血流频谱。

3.病例

(1)病史和相关检查:

右腮腺肿物3月余。肿物生长速度缓慢,无放射性疼痛。

(2)声像图(图1-4-4)

图1-4-4

(3)超声描述:

右侧腮腺中上腺体可见实性低回声结节,边界清晰,形态欠规则,呈微分叶状,结节后方回声增强,边缘可见少量血流信号。

(4)提示诊断:

右侧腮腺实性结节,良性可能性大(多形性腺瘤)。

(五)腺淋巴瘤

腺淋巴瘤(Warthin’s tumor),亦称乳头状淋巴囊腺瘤,是发病率仅次于多形性腺瘤的涎腺良性肿瘤,好发于腮腺,颌下腺和小涎腺很少发病。腺淋巴瘤据认为起源于涎腺内上皮和淋巴组织,考虑为涎腺组织(腺泡细胞、导管上皮)迷走至腮腺淋巴结内而发生的肿瘤。病变常呈单发,也可多发或双侧发病。肿瘤呈圆形或椭圆形,有包膜,内部发生囊性变时,出现大小不等的囊腔及囊壁乳头状结构。肿瘤一般生长缓慢,也可生长迅速,出现疼痛。

临床上腺淋巴瘤可见于各年龄段患者,但以中老年(50~70岁)男性患者为多见,表现为腮腺后下极无痛性肿块,触之质软,无压痛。

1.超声表现

肿瘤单发多见,也可双侧腺体或单个腺体多灶性发病,肿瘤形态呈圆形或椭圆形,较大者呈分叶状。肿瘤边缘光滑,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可伴有后方回声增强。常呈实性低回声,内部呈网格状或出现囊性回声。肿瘤内部可显示较丰富的血流信号,也可显示较少血流信号,多呈低阻力频谱改变。

2.鉴别诊断及注意事项

腺淋巴瘤需与涎腺的恶性肿瘤相鉴别,从肿瘤形态、边界、内部血流阻力指数等指标进行鉴别,恶性肿瘤多形态不整、边界不清,血流阻力指数增高,但低度恶性的肿瘤难以与其相鉴别。

3.病例

(1)病史和相关检查:发

现左耳后无痛性肿物2月余。自觉肿物生长较快,无疼痛。

(2)声像图(图1-4-5)

图1-4-5

(3)超声描述:

左侧腮腺内见一实性结节,边界尚清,呈分叶状,内部回声不均,可见点状强回声,结节后方回声稍增强,彩色多普勒显示结节边缘及内部较丰富血流信号。

(4)提示诊断:

左侧腮腺内实性结节,良性可能性大(腺淋巴瘤)。

(六)涎腺恶性肿瘤

涎腺恶性肿瘤(malignant salivary gland tumors)中,发生于腮腺的恶性肿瘤约占其肿瘤发病率的30%,以黏液表皮样癌较为常见,发生于颌下腺的恶性肿瘤约占其肿瘤发病率的50%,以腺样囊腺癌较为常见。黏液表皮样癌多无包膜,内部出现大小不等的囊腔。根据黏液细胞、表皮样细胞及中间细胞构成比例不同,病理上将黏液表皮样癌分为低度、中度和高度恶性。低度恶性黏液表皮样癌不易与良性肿瘤相鉴别。高度恶性者主要表现为肿瘤快速生长,因侵犯面神经出现面瘫等症状。

涎腺恶性肿瘤临床表现:高分化者常为无痛性肿块,生长缓慢,高度恶性者呈浸润性生长,与周围组织粘连,触之质硬、疼痛,侵犯面神经时,可出现面瘫症状,易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征象。

1.超声表现

恶性肿瘤,以单发多见,形态多不规则,边界不清楚,内部回声不均匀,可出现钙化,也可呈囊性病变伴有壁结节。肿瘤内可显示丰富血流信号,为高速高阻血流频谱。可伴有同侧颈部淋巴结转移瘤征象。

2.鉴别诊断及注意事项

根据涎腺恶性肿瘤的形态、边界、内部回声、血流分布,以及有无颈部淋巴结肿大等表现,可资与涎腺良性肿瘤相鉴别,但低度恶性的涎腺肿瘤也可表现为边界清楚,内部回声均匀的肿块,声像图上难与良性肿瘤相鉴别,需借助穿刺活检定性。

3.病例

(1)病史和相关检查:

右腮腺区肿物1年。肿物生长缓慢,无疼痛。

(2)声像图(图1-4-6)

图1-4-6

(3)超声描述:

右耳前见一实性肿块,边界尚清,内部回声不均,可见点状强回声,结节边缘见少量血流信号。

(4)提示诊断:

右耳前实性肿块,考虑为腮腺来源病变,恶性可能性大(黏液表皮样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