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心脏骤停
一、定义
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是指各种原因导致心脏射血功能突然终止。导致心脏骤停的病理生理机制是室颤和室速、缓慢性心律失常、心脏停搏、无脉性电活动。心脏骤停发生后,脑血流突然中断,大约10秒钟患者即可出现意识丧失,若经及时救治可获存活,否则将发展为生物学死亡。
二、主要临床表现
心脏骤停发生的临床过程可分为前驱期、终末事件期、心脏停搏期、生物学死亡4个时期。
前驱期:
患者可于心脏骤停发作前数天甚至更长时间表现某些非特异性症状,如胸闷、胸痛、气短、乏力、心悸等。也可突发心脏骤停,无上述非特异性症状。
终末事件期:
患者出现严重的心悸、胸闷、胸痛,大汗,濒死感,晕厥等。心脏骤停前可有心电活动,如心率快、室性异搏、室性心动过速等改变。
心脏骤停:
患者有效循环血容量急剧减少,继而出现以下症状:心音无法闻及,动脉搏动触不到,血压无法测出,意识不清,呼吸中断,或出现临终呼吸,而后瞳孔散大,皮肤苍白或出现发绀。
生物学死亡:
若未积极、及时救治,4~6分钟内多数患者将出现不可逆的脑损伤,经过数分钟后过渡到生物学死亡。
三、识别与鉴别诊断
(一)识别
1.病史
询问家属或陪伴人员有无前驱症状,既往有无心脏病、窒息、脑血管病等病史,是否存在外伤、过敏等情况。
2.体征
心音不可闻及,脉搏无法触到,血压无法测出,意识突然丧失或伴有短暂抽搐,呼吸断续或停止,瞳孔散大。
3.辅助检查
心电图:心室颤动或扑动,心电机械分离,心室静止。
4.识别
意识不清、呼吸停止或临终呼吸、颈动脉搏动消失、瞳孔散大、皮肤苍白或发绀等。
(二)鉴别诊断
1.心脏骤停病因的鉴别
器质性心脏病、代谢紊乱、创伤等都是导致心脏骤停的原因。详细询问既往病史及心电图、血清学指标等可协助鉴别。
2.意识障碍及循环障碍症状的鉴别
休克、重症感染、脑血管意外、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昏迷、低血糖等均可引起意识障碍及循环障碍,需完善影像学等协助鉴别。
四、紧急处理
心脏骤停患者生存率低,救治的关键是早期识别并进行积极、及时的胸外心肺复苏及复律治疗。
(一)早期评估
需在10秒钟内完成,呼喊及轻拍患者评估患者意识;判断呼吸状态及有无大动脉搏动,同时观察患者胸腹部是否有起伏,判定呼吸、循环系统情况。呼喊其他人共同抢救,同时给予心电监护、建立静脉液路。
(二)体位
置患者平卧于坚固的平面上。若疑颈椎受伤者,翻转时注意保持颈部与躯干在一个轴面上。
(三)一旦识别心脏骤停,立即行心肺复苏、人工胸外按压、开放气道、辅助呼吸,具备除颤仪时,给予除颤治疗。
人工胸外按压:按压部位:胸骨中下1/3交界处,方法为两乳头之间或剑突上两横指。按压手法:一手掌根部放于按压部位,另一手掌平行重叠压在手背上,两手指紧紧相扣,保证手掌用力在胸骨上且手掌根部横轴与胸骨长轴方向一致,双臂位于患者胸骨正上方,双肘关节伸直,利用上半身重量垂直向下按压。按压方式:按压幅度成人使胸骨下陷5~6cm,按压和放松时间大致相等,放松时双手不要离开胸壁。按压频率:100~120次/分。通过胸内压力升高和直接按压心脏建立人工血液循环。
电除颤:利用除颤仪在瞬间释放高压电流使心肌细胞同时除极,早期除颤可终止室颤等心律失常,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心脏静止与无脉电活动者效果欠佳。一般单相波首次能量选择360J,双相波除颤器首次能量选择150~200J,之后再次除颤能量应与首次相当或更高。除颤电极板的位置:右侧置于胸骨右缘锁骨下方,左侧置于心尖部或左乳头齐平的左胸下外侧。
开放气道:首先检查患者口中是否有异物、呕吐物及松动的义齿,并及时取出。而后采取仰头抬颌法开放气道,用一只手用力下压患者前额,使头部后仰,另一只手的示指、中指抬起患者下颌部,使下颌尖与耳垂连线与地面呈垂直;怀疑颈椎损伤者,可采取推下颌发,即为双手推举下颌开放气道,避免颈部的移动。
人工呼吸:施救人员以拇指与示指捏紧患者鼻孔,同时正常吸一口气,用唇部完全把患者的口包住,后缓慢向患者口内吹气,持续时间1秒以上,确保患者胸廓有起伏,继而松开患者口鼻。胸外按压和通气的比例为30∶2。
简易呼吸器人工通气:操作人员位于患者头顶侧,采用仰头抬颌法,连接氧气,氧气流量8~10ml/min,一只手以“EC”手法固定简易面罩,并扣紧,另一只手有节律地挤压球囊,深度约1/3。胸外按压与通气可不同步,通气频率8~10次/分。
(四)药物治疗
心脏骤停患者在进行心肺复苏时应尽早开通静脉通道,常选用肘前静脉或颈外静脉。
肾上腺素:对于行电除颤后无效的室颤、心脏静止、无脉性电活动的患者是首选的药物。推荐用法:肾上腺素1mg稀释于生理盐水10ml静脉注射,每3~5分钟可重复给予。
严重低血压者可给予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多巴酚丁胺静脉注射。
胺碘酮: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首选药物,推荐用法:150mg稀释后10分钟内缓慢静推,之后以1mg/min维持6小时,再之后以0.5mg/min持续18~24小时。
利多卡因:起始用量:1~1.5mg/kg,用法:静脉注射,若效果不明显,3~5分钟给予0.5~0.75mg/kg,最大剂量为3mg/kg。
异丙肾上腺素:为β受体兴奋剂,适用于心动过缓需安装起搏器者,药物诱导的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不能静推,滴速宜慢。
目前不推荐阿托品常规应用。
心肺复苏有效的指征:大动脉(颈动脉、股动脉)搏动可触及,收缩压升至60mmHg,面色和皮肤色泽由发绀转为红润,自主呼吸改善,散大的瞳孔缩小并恢复对光反射、眼球活动等。
五、转诊及注意事项
(一)指征
1.心脏骤停患者经积极抢救,仍不能维持生命体征平稳,或意识障碍,或反复发作心脏骤停者,需维持生命体征相对平稳立即启动急救系统转诊治疗。
2.心脏骤停进行积极胸外心肺复苏后出现全身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患者。
3.各种器质性心脏病或其他病因导致心脏骤停,需转诊明确病因及进一步治疗。
(二)注意事项
1.心脏骤停复苏后生命体征不平稳,反复发作,或伴有意识障碍者,持续给予吸氧、静脉通路维持用药等对症处理,监测生命体征,急救车配备医护人员,同时与上级医院保持联系,准备接诊。
2.心脏骤停复苏后生命体征平稳患者,急救车配备医护人员转诊。
六、特殊情况下心肺复苏
1.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心脏骤停者,建议立即转入具备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的医院或胸痛中心。若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者不具备及时转诊条件下,可先给予溶栓治疗,在溶栓治疗后尽早转诊进行冠状动脉造影。
2.脑卒中合并心脏骤停者,当患者合并突发意识、呼吸障碍、言语障碍、饮水呛咳、偏瘫及凝视时,及时识别脑卒中,完善头颅CT等相关检查,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在起病3~4.5小时内行溶栓治疗。
(王荣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