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治性癌痛诊断与治疗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 言

癌痛是肿瘤临床治疗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难题,涉及多学科的内容。从临床医学考虑,癌痛大致分为两种类型:通过规范镇痛药物治疗可以获得有效缓解的癌痛,一般由肿瘤内科、放疗科等医生处理;另外一种类型是经过规范镇痛药物治疗,并且经过一定的治疗时间,治疗效果仍不佳或不良反应难以耐受,需要以疼痛科医生为主的多学科团队给予个体化治疗。
难治性癌痛是指用镇痛药物,采取规范的治疗方案,经过一定的治疗时间镇痛效果不佳或不良反应不能耐受,通常伴有正常生理功能的损伤和生活质量的下降,如消化道功能障碍(恶心/呕吐、厌食、进食困难、便秘或腹泻、肠梗阻等)、活动受限等。目前,在我国专家的努力下,已对难治性癌痛进行了定义,但临床实践中尚没有可供参考的难治性癌痛相关诊疗规范,尤其是学科间协作镇痛模式以及微创介入技术的实施等问题,因而导致许多剧烈癌痛患者不能获得及时、有效的治疗。
《难治性癌痛专家共识(2017年版)》是在整合多学科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经过4年多的专家讨论、文献检索、临床医生的调研以及临床需求等方面;从概念、机制、评估、治疗原则、微创介入治疗技术等多角度,以学科交叉的方式,整合了阿片类镇痛药物、辅助镇痛药物、微创介入治疗技术,通过评估给予患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在癌痛治疗方案中,既考虑到镇痛效果,同时又要改善患者的生理功能,提升癌痛患者的生活质量。
《难治性癌痛专家共识(2017年版)》的第一项工作是定义,由于描述相关内容的用词从英文到中文均不统一,专家组需要统一描述词汇。难治性癌痛(refractory cancer pain 或intractable cancer pain)又称顽固性癌痛,是指对治疗无效(not responded)或治疗不佳(responds poorly)、无法缓解(cannot be alleviated)或镇痛不足(failure to achieve adequate analgesia)等,这些描述词汇都包含了难治性癌痛的内容。经过专家组的讨论,依据英文和中文概念、含义及应用习惯,结合对临床医生调研的结果,将这类疼痛描述为“难治性癌痛”。“难治性癌痛”这一名词确定后,专家组对其定义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并最终制定了统一的定义。该定义的确定,为临床医生判断难治性癌痛提供了可参考的概念,并为多学科治疗癌痛提供了时间节点。
难治性癌痛的机制十分重要,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我们整理了近年来癌痛机制研究的进展、分类、临床治疗需求,将难治性癌痛机制分为:癌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癌性内脏痛、骨转移性癌痛、癌性爆发痛、阿片类药物耐受等。这种贴近临床治疗的分类,可以为临床提供非常有价值的参考。
难治性癌痛的评估应该有别于临床常用的癌痛评估方法,由于恶性肿瘤导致的疼痛机制复杂,所以癌痛评估的内容需要更为具体,如神经病理性疼痛、内脏痛、爆发痛等评估方法,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生理功能检查等方面给予综合评估。我们也做了一些探索,将非肿瘤相关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评估方式应用到癌痛患者,虽然机制不同,但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方式有相近的特点,对临床治疗方案的评估、治疗后效果的评估均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任何疾病的治疗都需要一个治疗原则和流程,在难治性癌痛这本专著中,我们根据难治性癌痛的特点,制定了基本治疗原则和流程图,为临床医生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了基本思路。在治疗原则中,我们特别强调多学科交叉的理念,综合患者评估的结果,在制定个体化方案中,体现出镇痛药物的联合应用、镇痛药物与微创介入治疗的联合应用、癌痛治疗与抗肿瘤治疗的联合应用。通过学科间的协作,能更有效地缓解癌痛患者的疼痛,改善生理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微创介入治疗是本书的一个亮点。由于难治性癌痛常涉及组织脏器功能的损伤,导致正常生理功能出现障碍,规范化的药物治疗可以控制疼痛,但常常不能改善功能。例如,胰腺癌导致的内脏痛,损伤了腹腔神经丛,通过联合镇痛药物治疗可能会有效控制疼痛,但可能会加重恶心、呕吐、便秘等不良反应。而对于不能通过镇痛药物有效缓解的患者,尤其是存在消化道功能障碍或被动体位的患者,通过腹腔神经丛毁损术,既可以有效镇痛,又可以改善消化道功能,使患者的食欲增加、便秘等不良反应减轻。因此,微创介入治疗是治疗难治性癌痛的基本技术,应该广泛推广。
总之,难治性癌痛是肿瘤学科非常棘手的问题,自《难治性癌痛专家共识(2017年版)》发布后,为肿瘤专科医生提供了非常好的参考,由于共识特点所限,具体技术的实施和选择需要一部专著来提供详细的参考。中国抗癌协会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专家委员会难治性癌痛学组,在《难治性癌痛专家共识(2017年版)》的基础上,推出了国内首部难治性癌痛治疗专著,为肿瘤内科、外科、放疗科、中西医结合科、疼痛科等专科医生提供非常有价值的参考著作。

王 昆 王杰军

2018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