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用药法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编写说明

《经方用药法律》者,志在潜心求索仲景书组方用药之方法规律也。本书是在几十年研究秦汉经典、经方用药,并参阅历代医家相关注本的基础上,融汇心得,独立思考,精心创作而成。
在笔者主编的《仲景方药古今应用》第2版之 “上部”,对仲景书252方(《伤寒论》112方,《金匮要略》140方。笔者统计方法详见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经方新论》第一章)运用的165味药物(其中135味首载于《神农本草经》;23味首载于《名医别录》;7味首载于仲景书)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探讨。本书乃选录了其中常用的药物50余味,精心撰著而成。
本书的学术价值重点有三:第一,参阅古代本草学家之注本,精心研究经方用药之方法与规律;第二,通过对经方用药法律的研究,揭示某些中药在当今被忽略之专长与方药配伍之技巧;第三,本书之研究成果,可弥补当前《中药学》讲义的某些不足。
第一点,以甘草为例。经方使用甘草的方剂达124首,通过对这124首方运用甘草之方法、规律的研究,可以总结出临床处方用甘草的三个要点:首先是调和诸药,诸如外而不内之散剂,下而不上之攻剂,燥而不濡之温剂,冽而不和之清剂,众而不群之杂剂,暴而无制之毒剂,皆应配伍甘草以调剂之,故甘草有“国老”之称。第二,甘草作为主药,可以治疗多种疾病。第三,甘草用之不当,亦有弊端。
第二点,关于药物之专长与方药配伍之技巧,以四味药为例。先说药物之专长,以厚朴、大黄为例:厚朴为行气药,这是古今医家的共识。而《本经》首曰厚朴 “主中风,伤寒,头痛,寒热”,如此温散之功却被人们忽略了。经方用厚朴,不仅用作行气药,并且对病情 “内外牵连”(《本经疏证》),即表里同病者,为首选良药,如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厚朴七物汤证等。大黄本为攻邪药,而《本经》却云其能 “安和五脏”。这如何理解?全面分析了《本经》原文与经方应用大黄的32首方之后可知,大黄通过通大便、利小便、下瘀血、破癥瘕、去宿食及治邪实寒热等 “推陈致新”之功用,祛除了病邪,从而达到 “安和五脏”之效。再就是经方通过巧妙的配伍,可使药物发挥更多、更好以及特殊的效用,以人参、芍药为例:人参本为补虚药,而对于正虚邪实之病变,如小柴胡汤证、白虎加人参汤证等适当配伍人参,又可以达到扶助正气以祛除邪气之目的;芍药酸苦微寒,柔肝养血,善治腹痛,但其阴柔之性对寒性腹痛,则应适当配伍之后才能用之,如通脉四逆汤之方后注曰:“腹中痛者,去葱加芍药二两。”这是因为,通脉四逆汤方中大辛大热之附子、干姜配点芍药,则不嫌其寒而治腹痛。诸如上述,只有系统、深刻理解经方用药之法律,才能发挥药物之专长,才能学会方药配伍之技巧。
第三点,关于中药学之史略。中药学源远流长,其源头是秦汉时期的四部经典著作之一的《本经》。《本经》大约在战国时期成书后,历经秦汉,代有增益。秦汉时期许多医家在读《本经》的同时,学有心得,加了 “注脚”,但这些医家都未留下姓名。南北朝名医陶弘景在收集整理《本经》文字的同时,将秦汉医家对《本经》的注脚(即注释文字)整理成书,名曰《名医别录》。因此可以说,《名医别录》乃是《本经》最早的注本。随后的唐、宋、元、明、清等历代本草学家们学用结合,撰写成自己的著作。这些著作,既有对《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原文的注释,也有发挥性的见解以及宝贵的临床心得,有的注本还联系经方用药法律加以阐述。上述诸多医家注本对《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及经方用药阐释的丰富知识,当代的《中药学》虽然做了归纳总结,但不一定全面。本书深入挖掘总结了古代许多本草学家研究经方用药之心得,弥补了《中药学》的某些不足。
本书值得说明的还有如下三点:第一,每味药之前的辑要。这是参阅了历代许多本草学家著作之相关论述,提炼要点而串连起来,为别具一格的 “辑要”之作。第二,每味药气味之后括号内的注释。一般而言,中药的功能主治与口尝之五味是一致的,而在特殊情况下,某些药物的功效主治与其口尝之五味不同,那就不必拘泥口尝之味。以石膏为例:诸家本草皆说石膏辛甘而寒,其实 “味淡无臭”。言其辛者,以其功能解肌透热也。再以栀子为例:鼻闻之,口尝之,其 “气微,味淡微酸”,因其功能清泄三焦火热,故本草学家皆曰气味 “苦寒”。三以大黄为例:虽曰苦寒,其实以沸水浸泡一会儿品尝之,“味仅微苦而带清香之气”。言其苦寒者,以其善于清泄里实热证也。如此明确辨别的最大好处:对惧怕中药味苦等 “五味”之偏者,可选择用药,以利于服用。如小儿高热者用石膏煎之如饮温水。第三,分析经方用药之法律,注重联系《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之原文本义。以仲景书经方用药之本,本于神农。舍 “本”求“末”,难明经方用药之本义,更难以剖析经方用药之精义。此外,尚需说明,本书重复引述《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原文及序号,这实属必要。其目的,前者是强化熟悉原文,后者乃便于查阅。
最后说明,本书药物目录之先后排列,是以经方用药频次之多少为序(个别药例外)。例如,仲景书252方应用药物频率最高的是甘草,达124方,故首列甘草。每味药说明本于《本经》上、中、下三品之归属。
本书请国医大师路志正老题词,北京中医药大学傅延龄教授写序;我二十年前的学生马洪仕为我赋诗一首,书法家汤钟音先生为之书写;我的研究生范秉均、班光国、朱小静以及得意弟子马洪仕、曹晓慧与河北中医学院2013级扁鹊医学社7名学生(管媛媛、薛晔佳、蒋利梅、李媛媛、高广明、刘东明、梁彦闯),都认真校订了书稿,于此一并致以诚挚的感谢!
我年逾花甲,退休数年,别无他求,只是念念不忘中医事业,故临床之余,学习不止,笔耕不辍。但愿本书对读者学好经方用药,提高临床水平有所裨益,愚心足矣。

吕志杰  河北中医学院(退休) 海南省中医院(特聘)

2017年夏于石家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