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胸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
胸背肌筋膜疼痛综合是由于胸部肌肉和筋膜的急性损伤、反复牵拉劳损和胸椎退行性病变等原因所引起肌筋膜疼痛。在各种致病原因的作用下,胸背肌筋膜纤维结缔组织水肿、血管痉挛及肌纤维收缩,大量致痛物质生成,刺激肌肉筋膜的痛觉感受器引起疼痛,形成粘连。本病多见于中老年女性。胸背肌筋膜综合征按照疼痛部位可分为胸大肌综合征、背阔肌综合征、前锯肌综合征、菱形肌综合征和肋间肌筋膜综合征等。
一、病 因
病因较多,最常见原因是胸背部损伤,其次是受寒。胸背部扭伤、挫伤之后,肌肉和筋膜受损产生无菌性炎性疼痛,如损伤后治疗不彻底,会产生肌肉筋膜粘连,并形成疼痛扳机点。一些人无明显外伤史,但特定工作体位和长期不合理用力可导致胸背部超负荷运动,也会造成组织水肿、粘连,继而产生与急性损伤后相似的疼痛和扳机点。疲劳后受寒,如睡潮湿地、淋雨、风吹等,体表血管强烈收缩,深部血管反射性扩张,组织液从血管渗出,若寒冷刺激时间较长,或反复发生后未及时治疗,则渗出液积蓄可导致肌肉筋膜粘连。
二、临床表现
1.症状
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女性患者约是男性的3倍。疼痛主要发生于腰背部,较局限,有时伴有牵涉性疼痛。躯体运动受限,偶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受累肌肉包括竖脊肌、斜方肌、冈上肌和臀大肌等。斜方肌肌筋膜综合征可引起颈部牵涉痛,冈上肌肌筋膜综合征则引起肩部牵涉痛。大多数患者发病前有受伤、劳累或动作不协调病史。疼痛是本病的主要症状,常为隐痛、酸痛或胀痛。急性者发病急骤,疼痛剧烈而伴有肌肉痉挛,活动受限。咳嗽时可发现局部胀痛,疼痛多限于局部,也可向臀部及大腿后部放射,但不过膝。疼痛持续数周或数月可自愈或转为慢性疼痛。慢性者起病隐渐,疼痛时轻时重,多为晨起严重,活动后减轻,过度劳累后再加重,久坐久立后改换体位时加重。气候改变、劳累可诱发或加重疼痛症状。
2.体征
查体可见脊柱侧弯,相应的肌肉痉挛、疼痛、活动受限。可触及局部皮肤和皮下组织增厚,扪及条索、痛性结节和压痛点。压迫痛性结节,特别是肌肉中的痛性结节,可引起局部疼痛并放射至其他部位。用0.5%利多卡因痛点注射则疼痛消失,该注射点称为扳机点。扳机点直径约1cm,常位于斜方肌、前锯肌等处,扳机点引起的放射痛一般不按神经节段分布。
三、诊 断
与健侧对比患侧胸背部疼痛部位可触及扳机点,扳机点注射小剂量局麻药疼痛消失。X线与血清学检查无异常。通过患者的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和试验性扳机点阻滞可以明确诊断。
由于胸背部疼痛病因较多,应注意鉴别诊断。脊柱结核虽然较少见,但临床上早期常误诊为肌筋膜综合征,应特别注意。脊柱结核的疼痛为持续性、进行性加重,无缓解期,疼痛的重点在脊柱,较深,有叩击痛。肌强直使局部脊柱不能屈伸活动,晚期可有成角畸形及腰大肌脓肿。X线可见椎间隙狭窄,骨破坏及椎旁脓肿阴影。小关节紊乱有时可维发肌筋膜综合征,临床上难以区分。X线斜位片可了解小关节的结构状态,这种紊乱所产生的不适随劳动加重,而不随气候改变而改变,压痛点亦在深处,局部肌肉无条索状感,痛点注射局麻药多不能缓解,借此可助鉴别。
四、治 疗
1.一般治疗
休息、局部按摩、热敷以放松肌肉,适当活动,变换躯体姿势。
2.药物治疗
急性期口服非甾体抗炎药,急性期疼痛严重时,也可用泼尼松5mg,每日3次,但不可长期应用,待症状缓解后立即按要求逐渐停药。对有肌肉痉挛或因疼痛而影响睡眠者,可加用安定5~10mg,睡前服用。外用药物对肌筋膜综合征也有效果,可选用红花油、止痛透骨膏、热敷散等涂擦或敷贴。
3.物理治疗
物理治疗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是治疗胸背肌肉筋膜炎非常有效的治疗方法。常用热疗、电疗、超声波和离子导入等进行治疗。
4.局部神经阻滞
在病变早期于疼痛部位注射0.5%~1%利多卡因和1ml复方倍他米松药液合剂5ml,每1~2周一次,若病变部位粘连较重,可加用透明质酸酶,并于触痛点向四周呈扇形注射。操作中应避免穿刺过深导致气胸。
5.其他治疗
针刀、刀中刀、肌肉止点指法治疗、心理治疗也可收到一定效果。